專利名稱:皮帶過風門墻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煤礦工程技術,特別涉及一種皮帶過風門墻系統。
背景技術:
在煤巷掘進期間,出煤系統一般經過風門墻將工作面采掘的煤運出。最初采用鏈 板機進行運輸,由于鏈板機存在安裝復雜、運輸效率低等缺陷,在改進后,目前開始使用皮 帶進行運輸,即由皮帶穿過風門墻,將工作面的采掘煤輸送至風門墻的外部。圖1為現有技術皮帶過風門墻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該皮帶過風門墻系 統可以包括風門墻1、穿過所述風門墻1的上皮帶2和底皮帶3,該上皮帶2和底皮帶3可以 組成皮帶運輸模塊。例如采掘煤由上皮帶2承載,上皮帶2由風門墻1的內部向外部運動, 通過皮帶運輸模塊的帶傳輸運動,將采掘煤輸送至風門墻1的外部,直至將采掘煤卸載。其 中,風門墻1內部的巷道供風會由皮帶運輸模塊處泄露,例如,在上皮帶2的上方以及上皮 帶2和底皮帶3之間的位置,均可能發生井下供風的泄露;現有技術中通常采用廢舊皮帶等 遮擋物布置在上述的可能漏風的位置。但是,上述現有技術仍然存在如下的技術缺陷在上皮帶2的上方,設置的廢舊皮 帶遮擋物遮擋不夠嚴密,經常發生漏風;并且,在上皮帶2和底皮帶3之間的位置,由于受到 上皮帶2上承載狀態所導致的形變的影響,漏風非常嚴重而且堵漏也相當困難;上述的皮 帶過風門墻系統的漏風問題不僅降低了井下風量的利用率,容易造成瓦斯積聚或超限等事 故的發生,同時也給風門墻前后的巷道防塵問題增加了困難。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皮帶過風門墻系統,解決現有技術的皮帶過風門墻 系統漏風嚴重的問題,實現有效減少皮帶過風門墻系統的漏風量。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皮帶過風門墻系統,包括風門墻、穿過所述風門墻的上皮 帶和底皮帶;所述上皮帶的上方設置有第一控風裝置,所述第一控風裝置的下邊緣均接觸 所述上皮帶且通過柔性密閉材料連接;所述上皮帶和底皮帶之間設置有第二控風裝置,所 述第二控風裝置上邊緣均接觸所述上皮帶的底面,所述第二控風裝置的下邊緣均接觸所述 底皮帶且通過柔性密閉材料連接;所述第二控風裝置固定于第一固定控風桿上;所述第一 固定控風桿的第一端可上下移動地穿設于第一控風行程裝置中之后,與第一吊繩的一端連 接,所述第一吊繩的另一端繞過第一滑輪后連接第一控風重物;所述第一固定控風桿的第 二端可上下移動地穿設于第二控風行程裝置中之后,與第二吊繩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吊 繩的另一端繞過第二滑輪后連接第二控風重物;所述第一滑輪和第二滑輪固定于所述上皮 帶的上方的風門墻上,且分別設置于所述上皮帶的兩側。如上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所述第一控風裝置包括用于固定在所述風門墻上 的固定部分,以及用于使得所述上皮帶上的承載貨物通過的活動部分;所述柔性密閉材料 設置在所述活動部分的邊緣。
3[0008]如上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所述風門墻上固定設置有第二固定控風桿,所述 第一滑輪和第二滑輪焊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控風桿上。如上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所述第一控風裝置的固定部分通過數個固定控風 扁鐵和所述第二固定控風桿與風門墻進行固定。如上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所述柔性密閉材料為風筒布。如上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所述第一控風裝置和第二控風裝置為皮帶或風筒布。如上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所述第一滑輪和第二滑輪為轉子滾動滑輪。如上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所述第一控風重物和第二控風重物為裝沙鐵桶。如上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所述第一吊繩和第二吊繩為鋼絲繩。如上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所述第一控風行程裝置和第二控風行程裝置均包 括第一扁鐵和第二扁鐵,所述第一扁鐵和第二扁鐵的端部焊接,中間留有用于供所述第一 固定控風桿上下移動的行程間隙。本實用新型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通過設置第一控風裝置、第二控風裝置和滑輪 等部件,解決了皮帶過風門墻系統漏風嚴重的問題,有效控制了皮帶過風門墻漏風量的大 小,減少了漏風量,降低了過風門墻前后的粉塵量。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 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 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 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現有技術皮帶過風門墻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皮帶過風門墻系統實施例的主視圖;圖3為圖2中的滑輪的側視圖;圖4為圖2中的滑輪的主視圖;圖5為圖2中的控風行程裝置的側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風門墻;2-上皮帶;3-底皮帶;4-第一控風裝置; 5-第二控風裝置; 6-第一固定控風桿;7-第一控風行程裝置;8-第一吊繩;9-第一滑輪;10-第一控風重物;11-第二控風行程裝置;12-第二吊繩;13-第二滑輪; 14-第二控風重物;15-固定部分;16-活動部分; 17-第二固定控風桿; 18-固定控風扁鐵;19-轉子盤;20-第一扁鐵;21-第二扁鐵;22-行程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 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
4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 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 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本實用新型的主要技術方案為,在上皮帶上方設置第一控風裝置,在上皮帶和底 皮帶之間設置第二控風裝置,該第一控風裝置和第二控風裝置的下邊緣均通過柔性密閉材 料連接,且第二控風裝置可以隨著上皮帶是否承載貨物所引起的形變而自動隨其同方向改 變,從而大大提高了皮帶過風門墻系統的嚴密性,有效控制了該系統的漏風量。下面通過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圖2為本實用新型皮帶過風門墻系統實施例的主視圖,如圖2所示,該系統可以包 括風門墻1 (以下本實施例中的風門墻1均可參見圖1所示)、上皮帶2和底皮帶3,其中, 上皮帶2和底皮帶3組成的皮帶運輸模塊穿過所述的過風門墻1,用于將過風門墻1內部的 采掘煤輸送至風門墻1外部。本實施例的上皮帶2的上方設置有合適大小的第一控風裝置4,該第一控風裝置 4可以為皮帶或風筒布,例如,為廢舊皮帶或者廢舊風筒,使得該材料容易收集和制作,安全 環保,能夠重復利用,成本低。該第一控風裝置4可以固定于風門墻1上,其下邊緣低于所 述上皮帶,以使得能夠有效擋風。同時,該第一控風裝置4的下邊緣通過柔性密閉材料連接,例如,該柔性密閉材料 可以為風筒布。通過在第一控風裝置4的下邊緣采用風筒布進行連接,由于風筒布的柔軟 性,即使上皮帶2上有貨物及貨物自動推開第一控風裝置4時,該風筒布也可以很好地與上 皮帶2及其上承載的貨物緊密接觸,從而有效控制減少上皮帶2上部的漏風量,進而也降低 了過風門墻1前后的粉塵量。本實施例的所述上皮帶2和底皮帶3之間,還設置有合適大小的第二控風裝置5。 該第二控風裝置5的上邊緣的形狀與上皮帶2的底面形狀相配合,以緊密接觸所述的上皮 帶2的底面;該第二控風裝置5的下邊緣均緊密接觸底皮帶3的上表面,同時,該第二控風 裝置5的下邊緣也通過柔性密閉材料例如風筒布進行連接。例如,可以采用300mm寬度的 廢舊風筒布進行連接。第二控風裝置5固定于第一固定控風桿6上,該第一固定控風桿6的第一端穿設 于第一控風行程裝置7中,且能夠上下移動。上述的第一固定控風桿6的第一端與第一吊 繩8的一端連接,該第一吊繩8的另一端繞過第一滑輪9后連接第一控風重物10。該第一 固定控風桿6的第二端穿設于第二控風行程裝置11中,且能夠上下移動。上述的第一固定 控風桿6的第二端與第二吊繩12的一端連接,該第二吊繩12的另一端繞過第二滑輪13后 連接第二控風重物14。其中的第一滑輪9和第二滑輪13固定于上皮帶2上方的風門墻1 上,且分別設置于所述上皮帶2的兩側。通過設置上述的控風行程裝置、滑輪和控風重物等,可以使得第二控風裝置5可 以密封上皮帶2與底皮帶3之間的空間,防止漏風。具體的,當上皮帶2上沒有承載貨物 時,控風重物的重力可以拉動吊繩下降,該吊繩可以帶動其連接的第一固定控風桿6向上 移動,與第一固定控風桿6固定連接的第二控風裝置5就可以隨之上移,始終保持其上邊緣 緊密接觸上皮帶2的底部。當上皮帶2上承載有貨物時,該貨物的重力可以下壓上皮帶2, 使得該上皮帶2發生形變而底面向下移動;在其底面向下移動的過程中,就可以保持該底面一直與第二控風裝置5的上邊緣緊密接觸。由上述分析可知,不管上皮帶2上是否承載貨物,均可以通過控風重物的重力或 者承載的貨物自身重力,始終保持第二控風裝置5的上邊緣與上皮帶2的底面之間的緊密 接觸。第二控風裝置5能夠自動根據上皮帶2上方重物的多少導致上皮帶2高度變化跟其 同方向改變,實現控風自動化。并且,該第二控風裝置5的下邊緣也可以通過設置的風筒布 保持與底皮帶3之間的密封。第二控風裝置5的設置有效減少了皮帶過風門墻系統的漏風 量,降低了風門墻1前后的粉塵量,改善了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本實施例中,第一控風裝置4可以包括固定部分15和活動部分16。其中固定部 分15固定在風門墻1上,可以固定不動;活動部分16則可以活動,用于使得上皮帶2上的 承載貨物通過;該種設置方式可以進一步有效防止漏風。該活動部分16的邊緣設置有柔性 密閉材料,例如廢舊風筒布;可以用寬度300mm的廢舊風筒布進行活動部分16的下邊緣處 的連接。該第一控風裝置4的大小可以根據上皮帶2的型號進行裁剪,其下邊緣長度通常 需要長于該控風裝置的固定部分與上皮帶之間的距離。本實施例中,風門墻1上設置有第二固定控風桿17,第一滑輪9和第二滑輪13可 以焊接于所述的第二固定控風桿17上。第一控風裝置4的固定部分15也可以通過數個固 定控風扁鐵18及第二固定控風桿17與風門墻1進行固定。例如,可以設置兩個固定控風 扁鐵18,第二固定控風桿17固設在風門墻1上部,另外兩個固定控風扁鐵18固設在風門墻 1左、右。固定方式可以用鐵釘或螺絲,該相關的控風裝置拆卸方便,安裝結構簡單。本實施例中,第一滑輪9和第二滑輪13為轉子滾動滑輪。圖3為圖2中的滑輪的 側視圖,圖4為圖2中的滑輪的主視圖。該滑輪的中心具有轉子盤19,且該滑輪滾動摩擦的 摩擦力小,使得該控風裝置使用靈敏,省力快速。第一控風重物10和第二控風重物14可以 采用裝沙鐵桶,成本低且容易實施。第一吊繩8和第二吊繩12可以采用鋼絲繩,該鋼絲繩 的一端與裝沙鐵桶連接,另一端經過轉子滾動滑輪與固定第二控風裝置5的第一固定控風 桿6連接。本實施例中,第一控風行程裝置7和第二控風行程裝置11的結構可以參見圖5,圖 5為圖2中的控風行程裝置的側視圖,該控風行程裝置可以固定在風門墻上,其可以包括第 一扁鐵20和第二扁鐵21,該第一扁鐵20和第二扁鐵21的端部焊接,中間留有用于供第一 固定控風桿6上下移動的行程間隙22。第一固定控風桿6即是穿設于該行程間隙22中,該 行程間隙22的寬度較大,大于第一固定控風桿6的寬度,可以使得第一固定控風桿6根據 上皮帶的承載情況自動上下移動。本實施例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通過設置第一控風裝置、第二控風裝置和滑輪等 部件,解決了皮帶過風門墻系統漏風嚴重的問題,有效控制了皮帶過風門墻漏風量的大小, 減少了漏風量,降低了過風門墻前后的粉塵量,且使用皮帶運輸大大提升了運輸效率,提高 了煤礦生產效益;該系統結構簡單,且材料安全、環保,能夠重復利用,使用效果顯著。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 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 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 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 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一種皮帶過風門墻系統,包括風門墻、穿過所述風門墻的上皮帶和底皮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皮帶的上方設置有第一控風裝置,所述第一控風裝置的下邊緣低于所述上皮帶且通過柔性密閉材料連接;所述上皮帶和底皮帶之間設置有第二控風裝置,所述第二控風裝置上邊緣均接觸所述上皮帶的底面,所述第二控風裝置的下邊緣均接觸所述底皮帶且通過柔性密閉材料連接;所述第二控風裝置固定于第一固定控風桿上;所述第一固定控風桿的第一端可上下移動地穿設于第一控風行程裝置中之后,與第一吊繩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吊繩的另一端繞過第一滑輪后連接第一控風重物;所述第一固定控風桿的第二端可上下移動地穿設于第二控風行程裝置中之后,與第二吊繩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吊繩的另一端繞過第二滑輪后連接第二控風重物;所述第一滑輪和第二滑輪固定于所述上皮帶的上方的風門墻上,且分別設置于所述上皮帶的兩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風裝置包括用 于固定在所述風門墻上的固定部分,以及用于使得所述上皮帶上的承載貨物通過的活動部 分;所述柔性密閉材料設置在所述活動部分的邊緣。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風門墻上固定設置有 第二固定控風桿,所述第一滑輪和第二滑輪焊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控風桿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風裝置的固定 部分通過數個固定控風扁鐵和所述第二固定控風桿與風門墻進行固定。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密閉材料為風筒布。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風裝置和第二 控風裝置為皮帶或風筒布。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輪和第二滑輪 為轉子滾動滑輪。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風重物和第二 控風重物為裝沙鐵桶。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吊繩和第二吊繩 為鋼絲繩。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過風門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風行程裝置和 第二控風行程裝置均包括第一扁鐵和第二扁鐵,所述第一扁鐵和第二扁鐵的端部焊接,中 間留有用于供所述第一固定控風桿上下移動的行程間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皮帶過風門墻系統,包括風門墻、上皮帶和底皮帶;上皮帶的上方設置有第一控風裝置,上皮帶和底皮帶之間設置有第二控風裝置,第一控風裝置和第二控風裝置的下邊緣通過柔性密閉材料連接;第二控風裝置固定于第一固定控風桿上;第一固定控風桿的第一端穿設于第一控風行程裝置中,與第一吊繩的一端連接,第一吊繩的另一端繞過第一滑輪后連接第一控風重物;第一固定控風桿的第二端穿設于第二控風行程裝置中,與第二吊繩的一端連接,第二吊繩的另一端繞過第二滑輪后連接第二控風重物;第一滑輪和第二滑輪固定于上皮帶的上方且分別設置于上皮帶的兩側。本實用新型有效減少了皮帶過風門墻的漏風量。
文檔編號E21F13/00GK201763385SQ201020538478
公開日2011年3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20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20日
發明者何強革, 劉海強, 劉結高, 孫國旗, 李應輝, 李秀山, 蔣光勇, 高波 申請人: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