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礦用氣動水射流除塵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壓水射流霧化除塵設備,更具體地說是利用井下豐富的風 壓源作為動力,通過氣動馬達驅動高壓水泵,形成移動式的水射流除塵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煤礦除塵降塵的主要措施為定點灑水除塵,除塵水壓較低,除塵效率不到 70%。定點除塵還容易造成除塵點積水,而且除塵的盲點較多,灑水及沖洗更容易造成水資 源的大量浪費,同時無法沉降粒徑較小的塵粒。使用電器除塵設備容易帶來電器失爆及用 電安全問題,且成本投入較大,移動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是為避免上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結構緊湊、輕便, 可實現移動作業、水射流霧化效果好、除塵效率高的礦用氣動水射流除塵設備。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礦用氣動水射流除塵設備的結構特點是設置包括有高壓水泵和連接 在高壓水泵的出口側的霧化噴頭的噴霧系統;設置所述高壓水泵是以氣動馬達為驅動件, 所述氣動馬達是以井下分布的壓縮空氣管網提供風壓動力源,所述高壓水泵是以井下分布 的低壓水管網提供低壓水源。本實用新型礦用氣動水射流除塵設備的結構特點也在于設置可移動小車,高壓水 泵和霧化噴頭置于移動小車上,設置在移動小車上的還有連接在高壓水泵的出口端與霧 化噴頭之間的高壓膠管,分別設置在所述高壓膠管的管路中的安全閥、調壓閥及壓力表。與已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體現在1、本實用新型利用井下豐富的壓縮空氣管網提供風壓動力源,通過氣動馬達驅動 高壓水泵,避免了電氣設備在煤礦井下的使用,安全可靠。2、本實用新型水射流霧化的霧化效果好,除塵效率高,無除塵積水,尤其適于吸入 性塵粒的除塵。3、本實用新型進一步采用移動式結構可以極大地提高使用的便捷程度,改變已有 的定點除塵為移動式除塵,消除井下除塵盲點,極為有利于煤礦井下作業面空氣環境的凈 化、提高井下空氣質量,保障作業人員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號1壓縮空氣管網、2低壓水管網、3風管、4水管、5過濾器、6氣動馬達、7 高壓水泵、8壓力表、9安全閥、10調壓閥、11高壓膠管、12霧化噴頭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本實施例中,設置包括有高壓水泵7和連接在高壓水泵7的出口側的霧 化噴頭12的噴霧系統;高壓水泵7是以氣動馬達6為驅動件,氣動馬達6是以井下分布的 壓縮空氣管網1提供風壓動力源,高壓水泵7是以井下分布的低壓水管網2提供低壓水源。具體實施中,設置可移動小車,氣動馬達6和高壓水泵7置于移動小車上,設置在 移動小車上的還有連接在高壓水泵7的出口端與霧化噴頭12之間的高壓膠管11,分別設 置在高壓膠管11的管路中的安全閥9、調壓閥10及壓力表8以及設置在高壓水泵7的入口 端的過濾器5。相應的設置也包括,用于連接壓縮空氣管網1的風管3、用于連接低壓水管網2的 水管4以及用于連接霧化噴頭12的高壓膠管11的長度可以根據使用現場的要求進行更換。設備在井下工作時,其氣動馬達所需的壓縮空氣壓力范圍為0. 4 0. 6MPa,氣量 應在4m3/min以上。由于設備是按照煤礦井下風壓的要求所進行的選型,故能滿足井下的 工作條件。本實用新型將噴霧系統固定在移動小車上,風管可方便的與井下隨處可見的風管 接頭相連接以獲取風壓源,利用風壓驅動氣動馬達帶動高壓水泵工作,高壓水泵將由井下 管路提供的低壓水經泵加壓后送到霧化噴頭噴出,形成高壓水霧化射流,最終達到高效除 塵,尤其適于對于可吸入性粉塵的除塵。
權利要求一種礦用氣動水射流除塵設備,其特征是設置包括有高壓水泵(7)和連接在高壓水泵(7)的出口側的霧化噴頭(12)的噴霧系統;設置所述高壓水泵(7)是以氣動馬達(6)為驅動件,所述氣動馬達(6)是以井下分布的壓縮空氣管網提供風壓動力源,所述高壓水泵(7)是以井下分布的低壓水管網提供低壓水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礦用氣動水射流除塵設備,其特征是設置可移動小車,高壓 水泵(7)和霧化噴頭(12)置于移動小車上,設置在移動小車上的還有連接在高壓水泵 (7)的出口端與霧化噴頭(12)之間的高壓膠管(11),分別設置在所述高壓膠管(11)的管 路中的安全閥(9)、調壓閥(10)及壓力表(8)。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礦用氣動水射流除塵設備,其特征是設置包括有高壓水泵和連接在高壓水泵的出口側的霧化噴頭的噴霧系統;設置高壓水泵是以氣動馬達為驅動件,氣動馬達是以井下分布的壓縮空氣管網提供風壓動力源,高壓水泵是以井下分布的低壓水管網提供低壓水源。本實用新型使用安全可靠,除塵效果好,尤其適于對于可吸入性粉塵的除塵。
文檔編號E21F5/04GK201771540SQ201020529358
公開日2011年3月23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8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8日
發明者樂南更, 劉力紅, 劉露露, 張東速, 楊立志, 董祖偉, 錢挺, 陳斌 申請人:安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