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巖溶型碳酸鹽巖儲層布井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天然氣開采,是集地震、地質和氣藏工程,是一種巖溶型碳酸鹽巖儲層 布井方法。
背景技術:
國內外尚無成熟的巖溶型碳酸鹽巖儲層的布井技術,現有的布井技術大部分是針 對構造型的油氣藏,對巖溶型碳酸鹽巖氣藏的布井技術,由于受既成觀念束縛,造成對同一 現象的處理因人而異,差別較大。構造型油氣藏布井技術是在落實的圈閉構造上進行井位部署,因為構造性油氣藏 儲層大多是塊狀發育的,只要井位部署在已落實的圈閉構造上即可。而巖溶型儲層分布主 要受巖溶古地貌、區域沉積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對于這類氣藏,井位部署的關鍵不僅是要儲 層存在,而且還要處于油氣富集的有利部位。巖溶型碳酸鹽巖氣藏除了地質條件的特殊性限制外,還存在著技術上或不同專業 上的難點或局限性。例如利用地震方法部署井位,由于受地貌的影響和分辨率的限制,鉆 井成功率較低;利用地質方法部署井位,綜合考慮了地質研究成果,如地貌、構造、儲層沉積 特征等綜合因素,在布井有利區內按1. 8 2. 5km井距進行部署井位,但在井間非均質性預 測方面難度較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測井和氣藏工程,是優化布井技術不可缺少的一項技術,在氣田開發初期,可利用 測井技術評價儲層的巖性、電性、物性及含氣性,用于單井評價,但是用于井位部署難度較 大;利用氣藏工程技術,是用于評價氣井產能、穩產特征及井間連通情況的,適合氣田開發 中后期的井位部署。因此,上述不同技術存在著專業上的難點和局限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解決上述難題,提供一種實用、可靠的巖溶型碳酸鹽巖儲層優化 布井技術。本發明采用如下步驟實現1)根據巖溶型碳酸鹽巖儲層的地質特點,選取上、下等時面,且必須在加里東構造 運動結束和海西構造運動開始的時間附近;步驟1)所述的選取上、下等時面之間石炭系地層厚度采用去壓實校正值,奧陶系 地層厚度采用現今厚度;利用二者之和的等值線圖確定加里東期末古構造形態。步驟1)所述的上、下等時面二等時面最好分別選在加里東構造運動發生前后的 地層內。步驟1)所述的選取上、下等時面時石炭系地層灰巖頂作為上等時面,奧陶系馬五 !4底作為下等時面,恢復加里東期末石炭系沉積之前的構造形態。2)采用回剝技術法和填平補齊法恢復前石炭紀巖溶古地貌,利用奧陶系頂 灰巖 頂之間石炭系地層的去壓實厚度等值圖反映前石炭紀奧陶系碳酸鹽巖巖溶古地貌形態為
4西高東低,局部發育殘丘和洼地;。步驟2)所述的等值圖反映是巖溶古地貌殘丘部位地層保存厚度大,物性相對發 育,單井無阻流量較高;巖溶古地貌斜坡部位地層保存厚度中等,物性發育良好,單井無阻 流量高;巖溶古地貌洼地部位地層保存厚度薄,物性相對發育差,單井無阻流量較低。3)采集地震資料,用常規反演地震剖面和井點地質資料與井間地震資料,確定小 幅度構造的形態、成因和演化過程,繪出現今構造形態圖;步驟3)所述的繪出現今構造形態圖是利用盆地地層沉積建造和沉積巖相的關 系,確定的小幅度構造面貌奠基于侏羅紀末燕山中期構造運動,發展和完善于喜馬拉雅運 動,基本與上下古烴源巖生排烴史匹配,為氣體在穹形、鼻狀等正向構造部位的聚集創造了 條件,同時穹形、鼻狀等正向構造部位裂縫發育,儲層連通性好,單井無阻流量高,是布井的 有利區域。4)以巖芯和薄片資料為主,結合碳氧同位素、徽量元素、壓汞曲線測試,劃分碳酸 鹽巖儲層沉積亞相和微相類型,形成各儲層段沉積微相圖,劃分有利的沉積微相;步驟4)所述的巖溶型儲層有利的沉積微相是良好的儲集相帶是潮上沉積的溶 斑泥_粉晶白云巖微相,其次是潮間沉積的晶模孔泥_粉晶白云巖微相和潮下沉積的晶粒 白云巖微相三個微相。5)以波阻抗反演剖面為基礎,利用石炭系泥巖與奧陶系碳酸鹽巖不同巖性段的波 阻抗差異確定儲層和侵蝕溝谷;6)利用現有生產井的產量以及測壓資料,確定各井區儲層連通,劃分布井有利 區;步驟6)所述的井區儲層連通是指各井層原始地層壓力儲層海拔具有良好的線性 關系,具有統一的氣水界面。步驟6)所述的劃分布井有利區,應滿足以下量化指標(1)巖溶地貌臺地區和斜坡區;(2)構造的隆起部位和過渡區;(3)馬五1+2地層厚度大于20. Om ;(4)馬五i氣層儲量豐度大于0. 5 X 108m3/Km2 ;(5)馬五i儲層有效厚度大于4. Om ;(6)馬五廣3地層波阻抗值為15000 18000g/cm3 · m/s ;(7)馬五i氣層孔隙度大于4. 5% ;(8)馬五氣層 Kh 值大于 10 X 10_3 μ m2 · m ;(9)具有質量可靠的“十”字測線或單測線;(10)新布井鄰井無阻流量高、生產特征相對穩定。7)在滿足上述布井有利區內,且儲層厚度大于20m的區域,按照以下方式布井位(1)單井產量大于IOX 104m3/d的井區,井距控制在2. 5 3km ;(2)單井產量5 10X104m3/d的井區,井距控制在1. 8 2. 5km ;(3)單井產量2 5X104m3/d的井區,井距控制在1. 5 1. 8km。本發明可針對碳酸鹽巖儲層非均質性和氣層橫向變化等復雜地質特征,布井方法 合理,可確保開發井的鉆井成功。本發明實測布井氣層鉆遇率100% ;鉆井成功率82% ;試98 口井,72 口井在下古氣層段獲工業氣流,可節約大量資金。
圖1是本發明布井區優選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采用如下方式實施1)根據巖溶型碳酸鹽巖儲層的地質特點,首先要選擇上、下等時面,二等時面最好 選擇在加里東構造運動結束和海西構造運動開始的時間附近,實施時,選取石炭系灰巖頂 作為上等時面,馬五i4底作為下等時面恢復加里東期末石炭系沉積之前的構造形態;步驟1)所述的上、下等時面分別是石炭系地層灰巖頂為上等時面,奧陶系馬五, 底為下等時面。步驟1)所述的上等時面石炭系地層厚度采用去壓實校正值,下等時面奧陶系地 層厚度采用現今厚度。步驟1)所述的上、下等時面二者之和的等值線圖可反映出加里東期末古構造形 態,加里東期末古構造高部位和斜坡部位為布井有利區。2)采用回剝技術法和填平補齊法恢復前石炭紀巖溶古地貌,利用奧陶系頂和灰巖 頂之間石炭系地層的去壓實厚度,繪制前石炭紀奧陶系巖溶古地貌圖。步驟2)所述的巖溶古地貌圖可反映出巖溶古地貌殘丘部位地層保存厚度大,物 性相對發育,單井無阻流量較高;巖溶古地貌斜坡部位地層保存厚度中等,物性發育良好, 單井無阻流量高;巖溶古地貌洼地部位地層保存厚度薄,物性相對發育差,單井無阻流量較 低。步驟2)所述的巖溶古地貌殘丘部位和斜坡部位是布井有利區。3)采集地震資料,用常規反演地震剖面和井點地質資料與井間地震資料,確定小 幅度構造的形態、成因和演化過程,繪出現今構造形態圖;步驟3)所述現今構造形態圖是利用盆地地層沉積建造和沉積巖相的關系,確定 的小幅度構造面貌奠基于侏羅紀末燕山中期構造運動,發展和完善于喜馬拉雅運動,基本 與上下古烴源巖生排烴史匹配,為氣體在穹形、鼻狀等正向構造部位的聚集創造了條件,同 時穹形、鼻狀等正向構造部位裂縫發育,儲層連通性好,單井無阻流量高,是布井的有利區 域。4)以巖芯和薄片資料為主,結合碳氧同位素、徽量元素、壓汞曲線測試,劃分碳酸 鹽巖儲層沉積亞相和微相類型,形成各儲層段沉積微相圖,劃分有利的沉積微相;步驟4)所述的巖溶型儲層有利的沉積微相是潮上沉積的溶斑泥-粉晶白云巖微 相、潮間沉積的晶模孔泥-粉晶白云巖微相、潮下沉積的晶粒白云巖微相三個微相。5)以波阻抗反演剖面為基礎,利用石炭系泥巖與奧陶系碳酸鹽巖不同巖性段的波 阻抗差異確定儲層厚度和空間展布形態;步驟5)所述的波阻抗反演剖面是指用疊前和疊后技術確定的目的層段時間差及 相應的層速度,最終計算出目的層厚度。步驟5)所述的在確定了目的層厚度后,在波阻抗反演剖面上,利用波阻抗的縱向
6變化可對地層巖性進行識別,預測儲層巖性的橫向變化。經統計分析波阻抗值在15000 17500g/cm3 · m/s范圍內,巖性為較純白云巖。步驟5)所述的目的層厚度大于20m的區域為布井有利區。6)利用現有生產井的產量以及測壓資料,確定各井區儲層連通,劃分布井有利 區;步驟6)所述的井區儲層連通是指各井層原始地層壓力儲層海拔具有良好的線性 關系,具有統一的氣水界面。
位
步驟6)所述的劃分布井有利區,應滿足以下量化指標
(1)巖溶地貌臺地區和斜坡區;
(2)構造的隆起部位和過渡區;
(3)馬五1+2地層厚度大于20.Om ;
(4)馬五!氣層儲量豐度大于0.5X108m3/Km2 ;
(5)馬五i儲層有效厚度大于4.Om ;
(6)馬五廣3地層波阻抗值為15000 18000g/cm3· m/s
(7)馬五工氣層孔隙度大于4.5% ;
m
(8)馬五!氣層Kh值大于10X 10_3 μ m:
(9)具有質量可靠的“十”字測線或單測線;
(10)新布井鄰井無阻流量高、生產特征相對穩定。
7)在滿足上述布井有利區內,且儲層厚度大于20m的區域,按照以下方式部署井
(1)單井產量大于10X104m3/d的井區,井距控制在2.5 3km ;
(2)單井產量5 10X104m3/d的井區,井距控制在1. 8 2. 5km ;
(3)單井產量2 5X104m3/d的井區,井距控制在1.5-1. 8km。 圖1所述的流程是巖溶型碳酸鹽巖儲層布井首先要進行開發目標優選,在優選過
程中,地質方面緊緊抓住儲層的形成機理,成功地確定出氣藏主控因素,篩選出天然氣高產 富集區;氣藏工程以壓力系統理論為指導,充分利用生產井產量及測壓資料,確定流體連同 有利區;地震方面以判識巖性、厚度和溝槽形態為目標,預測儲層展布形態。通過地質、地 震、氣藏工程綜合研究成果,劃分布井有利區。
權利要求
一種巖溶型碳酸鹽巖儲層布井方法,其特征是采用如下步驟實現1)根據巖溶型碳酸鹽巖儲層的地質特點,選取上、下等時面,且必須在加里東構造運動結束和海西構造運動開始的時間附近;步驟1)所述的選取上、下等時面之間石炭系地層厚度采用去壓實校正值,奧陶系地層厚度采用現今厚度;利用二者之和的等值線圖確定加里東期末古構造形態。步驟1)所述的上、下等時面二等時面最好分別選在加里東構造運動發生前后的地層內。步驟1)所述的選取上、下等時面時石炭系地層灰巖頂作為上等時面,奧陶系馬五14底作為下等時面,恢復加里東期末石炭系沉積之前的構造形態。2)采用回剝技術法和填平補齊法恢復前石炭紀巖溶古地貌,利用奧陶系頂~灰巖頂之間石炭系地層的去壓實厚度等值圖反映前石炭紀奧陶系碳酸鹽巖巖溶古地貌形態為西高東低,局部發育殘丘和洼地;步驟2)所述的等值圖反映是巖溶古地貌殘丘部位地層保存厚度大,物性相對發育,單井無阻流量較高;巖溶古地貌斜坡部位地層保存厚度中等,物性發育良好,單井無阻流量高;巖溶古地貌洼地部位地層保存厚度薄,物性相對發育差,單井無阻流量較低。3)采集地震資料,用常規反演地震剖面和井點地質資料與井間地震資料,確定小幅度構造的形態、成因和演化過程,繪出現今構造形態圖;步驟3)所述的繪出現今構造形態圖是利用盆地地層沉積建造和沉積巖相的關系,確定的小幅度構造面貌奠基于侏羅紀末燕山中期構造運動,發展和完善于喜馬拉雅運動,基本與上下古烴源巖生排烴史匹配,為氣體在穹形、鼻狀等正向構造部位的聚集創造了條件,同時穹形、鼻狀等正向構造部位裂縫發育,儲層連通性好,單井無阻流量高,是布井的有利區域。4)以巖芯和薄片資料為主,結合碳氧同位素、徽量元素、壓汞曲線測試,劃分碳酸鹽巖儲層沉積亞相和微相類型,形成各儲層段沉積微相圖,劃分有利的沉積微相;步驟4)所述的巖溶型儲層有利的沉積微相是良好的儲集相帶是潮上沉積的溶斑泥 粉晶白云巖微相,其次是潮間沉積的晶模孔泥 粉晶白云巖微相和潮下沉積的晶粒白云巖微相三個微相。5)以波阻抗反演剖面為基礎,利用石炭系泥巖與奧陶系碳酸鹽巖不同巖性段的波阻抗差異確定儲層和侵蝕溝谷;6)利用現有生產井的產量以及測壓資料,確定各井區儲層連通,劃分布井有利區;步驟6)所述的井區儲層連通是指各井層原始地層壓力儲層海拔具有良好的線性關系,具有統一的氣水界面。步驟6)所述的劃分布井有利區,應滿足以下量化指標(1)巖溶地貌臺地區和斜坡區;(2)構造的隆起部位和過渡區;(3)馬五1+2地層厚度大于20.0m;(4)馬五1氣層儲量豐度大于0.5×108m3/Km2;(5)馬五1儲層有效厚度大于4.0m;(6)馬五11 3地層波阻抗值為15000~18000g/cm3·m/s;(7)馬五1氣層孔隙度大于4.5%;(8)馬五1氣層Kh值大于10×10 3μm2·m;(9)具有質量可靠的“十”字測線或單測線;(10)新布井鄰井無阻流量高、生產特征相對穩定。7)在滿足上述布井有利區內,且儲層厚度大于20m的區域,按照以下方式布井位(1)單井產量大于10×104m3/d的井區,井距控制在2.5~3km;(2)單井產量5~10×104m3/d的井區,井距控制在1.8~2.5km;(3)單井產量2~5×104m3/d的井區,井距控制在1.5~1.8km。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天然氣開采技術,是巖溶型碳酸鹽巖儲層布井方法。在加里東構造運動結束和海西構造運動開始的時間附近選取上、下等時面,利用等值圖反映古地貌西高東低,局部發育殘丘和洼地,采集地震資料,反演剖面與井間地震資料確定小幅度構造形態和演化過程,劃分碳酸鹽巖儲層沉積亞相和微相類型,劃分有利的沉積微相,利用現有生產井的產量以及測壓資料,確定各井區儲層連通,劃分布井有利區且在儲層厚度大于20m的區域布井位。本發明布井合理,實測布井氣層鉆遇率100%;鉆井成功率82%,在下古氣層段獲工業氣流,節約資金。
文檔編號E21C41/20GK101936165SQ20091008851
公開日2011年1月5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3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3日
發明者劉海峰, 唐樂平, 李躍剛, 王東旭, 王勇, 王彩麗, 陳鳳喜 申請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