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線形布置方式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隧道,尤其涉及一種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線形布置方式, 特別適用于解決盾構法水下隧道與臨水既有地面"丁字"道路連接時的交 通疏解問題。
背景技術:
公路或城市水下隧道往往交通流量較大、道路等級高,且端頭處于高 速路或城市快速路路網的重要節點,需要與兩條以上地面道路進行交通疏 解。而由于國內外現有的水下隧道基本采用兩孔隧道從進口至出口并行的 布線方式,因而在端頭與地面道路的交通疏解只能采用"主線一-匝道"模 式,即隧道以連接一條地面道路作為主線,與節點處其余地面道路的連 接采用地下匝道方式或接地后地面繞行疏解,主要缺點有①節點處兩個 方向的車流量相差不大時,由于地面繞行或地下匝道(匝道車速為40km/h) 的疏解能力較差,選擇一條道路作為主線(主線車速根據路網定位不同可
達到80至l加km/h)連接時,必然無法滿足與另一條道路的交通疏解需求; ②車流量較大時,主線與匝道分合流點將成為進出隧道的交通瓶頸,且容 易發生交通事故;③地面繞行方式增大周圍道路交通負擔,不利于區域內 地面交通組織;④地下匝道由于轉彎半徑限制往往占地面積大,對征地拆 遷和周邊土地開發利用不利;⑤特別是隧道所連接的節點臨近水域時,如 要實現互通疏解,必然需要在水域范圍內同時設置主線和匝道,造成工程難度巨大甚至不可行。
單層盾構隧道由于每一管隧道只有一個方向,因此端頭與地面道路的 交通疏解只能是采用"主線一-匝道"模式。而國內外雙層盾構隧道的工程
實例還較少,現有實例中如法國巴黎A86隧道和上海上中路隧道、復興路 隧道均也是采用"主線一-匝道"模式。
典型的現有隧道交通疏解方式參見圖1,在圖1中,隧道T1所有車流 均是由右向左方向;隧道T2所有車流均是由左向右方向;在隧道的右端需 要銜接路網節點X處的兩條地面道路Rl和R2;在隧道的左端需要銜接道 路R3,左端隧道口設置在R3上。現有的隧道疏解方式均是采用以主線方 式銜接其中一條道路R1,主線隧道口設置在R1上,Rl方向過江車流分別 在R1上的隧道口進出隧道T1、 T2。
而與道路R2的銜接采用地下匝道(匝道ZDl-4)的方式或通過地面路 網繞行。R2方向過江車流交通組織方式如下①經隧道T2過江后要去 往R2下方的車流由匝道ZD1在Pl點處出隧道;②經隧道T2過江后要 去往R2上方的車流由匝道ZD4在P4點處出隧道;③R2上方的過江車 流從P2點處進匝道ZD2經隧道Tl過江; R 2下方的過江車流從P3點 處進匝道ZD3經隧道Tl過江。
由于匝道車速比主線明顯偏低且地面道路繞行距離長,因此現有的疏 解方式與道路R2的疏解能力的較差,達不到快速疏散的目的。匝道的設置 占地面積大,不利于周邊土地開發利用,特別是匝道ZD1、 2處于水域中, 施工難度極大,且涉及防洪通航等問題,匝道ZD1、 2將無法實施,相應的 交通疏解功能將缺少前述①、(D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背景技術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種占地少、 成本低的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線形布置方式,使其具有隧道交通疏解順 暢,實現隧道與路網節點處兩條道路的快速連接。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公路或城市隧道的 平面線形布置方式,該方式利用具有獨立、雙向交通功能的兩管雙層雙向 隧道分別連接路網節點處的兩條主要道路,使得兩條隧道在路網節點處形
成平面x型相交,每管隧道的雙層雙向路面分別與一條主要道路順接,其
它次要流向的交通組織通過設置與隧道相連的匝道完成。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兩管隧道兩端分別連接位于隧道兩端的路網節點,
每端兩管隧道分別可以與該端路網節點處的兩條主要道路連接。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兩管隧道一端還可以共同連接該端路網節點處的
一條主要道路;另一端分別連接另一端路網節點處的兩條主要道路。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路網節點處的兩條主要道路可以呈"丁"字布置。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兩管雙層雙向隧道分別與呈"丁"字布置路網節
點處的兩條主要道路的連接方式為第一管隧道的雙層雙向路面與一條 "丁"字中橫向主要道路順接;第二管隧道的雙層雙向路面與另一條"丁"
字中豎向主要道路順接;"丁"字中豎向主要道路與第一管隧道中的一層路
面之間用匝道連接。
本發明針對既有公路或城市隧道交通疏解方式的不足之處,利用兩管
具有獨立、雙向交通功能的雙層雙向隧道分別連接路網節點處的兩條道路,
通過合理的線路平縱斷面布置,使得兩條隧道在路網節點處形成平面X型相交,實現與路網節點處兩條道路的快速連接。
本專利通過將雙管雙層隧道按X型的布線方式,解決水下隧道與臨水
既有地面"丁字"道路連接時的交通疏解問題。雙管雙層隧道中,每一管 隧道內上、下層的行車方向相反,各自具有雙向交通功能,且每一管隧道
分別與一條地面道路順接,使隧道與地面道路連接后在路口形成"x型"。
丁字道路中的每一條道路的直行疏解交通與一管隧道的上下層聯系,丁字
路口的轉向疏解交通通過設置匝道或地面平交組織。優點有①由于雙 管隧道中每管隧道具有獨立的雙向交通功能,丁字相交的兩條地面道路, 各自進出隧道的直行疏解交通十分順暢;②由于隧道在丁字路口基本沿 既有道路布線,因而占地少,成本低。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的特征及相關特征做進一步詳細說 明,以便于同行業技術人員的理解
圖1為現有的隧道交通疏解方式示意圖。 圖2為雙層隧道橫斷面布置圖。 圖3為本發明所述實施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采用的雙層隧道參見圖2。該雙層隧道上下層車道方向相反,每 一管隧道即可成為一個交通功能獨立、完全的通道。
實施例參見圖3,圖3中Rl、 R2為與隧道右端相連的兩條丁字相交 道路,R3為與隧道左端相連的道路,Tl、 T2分別為雙層隧道,上下層行車 方向相反,上層車流由左向右,下層車流由右向左,Tl、 T2隧道左端均沿R3道路布置,洞口設置于R3道路;Tl隧道右端沿R2道路布置,洞口設 置于R2道路上,T2隧道右端沿R1道路布置,洞口設置于R1道路上。隧 道右端過江車流交通組織方式如下①Rl方向的過江車流在點P3處進 入隧道T2下層過江;②過江前往Rl方向車流經隧道T2上層過江后在點 P4處出隧道后前往Rl方向;③R2下方的過江車流在點P6處進入隧道 Tl下層過江;④過江前往R2下方車流經隧道T1上層過江后在點P5處 出隧道后前往R2下方;⑤R2上方的過江車流通過道路R5繞行至R1在 點P7處經匝道ZD1進入隧道Tl下層過江;⑥過江前往R2上方車流經 隧道Tl上層過江后在點P5處出隧道后在路網節點X處掉頭專用車道前往 R2上向。
本實施例所述的隧道的平面線形布置方式保證了上述①、②、③、 四個方向的過江交通按主線車速通行,極大地提高了水下隧道右端的交通 疏解能力;而⑤、⑥兩個方向也能滿足交通通行需求。
在圖中,Q為水域。
本發明通過采用雙層隧道的結構形式,使得每一管隧道都具有雙向四 車道的完全交通功能,都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隧道,利用雙管雙層隧道分 別銜接路網中的兩條道路R1、 R2,兩個疏解方向均是主線,從而順暢地解 決了丁字路口主要交通流向的交通疏解問題。而其它次要流向的交通組織 通過設置與隧道相連的匝道完成。
權利要求
1、一種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線形布置方式,該方式利用具有獨立、雙向交通功能的兩管雙層雙向隧道分別連接路網節點處的兩條主要道路,使得兩條隧道在路網節點處形成平面X型相交,每管隧道的雙層雙向路面分別與一條主要道路順接,其它次要流向的交通組織通過設置與隧道相連的匝道完成。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線形布置方式, 其特征是所述兩管隧道兩端分別連接位于隧道兩端的路網節點,每端兩管 隧道分別與該端路網節點處的兩條主要道路連接。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線形布置方式, 其特征是所述兩管隧道一端共同連接該端路網節點處的一條主要道路;另 一端分別連接另一端路網節點處的兩條主要道路。
4、 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一種公路或城市隧道的 平面線形布置方式,其特征是所述路網節點處的兩條主要道路呈"丁"字 布置。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線形布置方式, 其特征是所述兩管雙層雙向隧道分別與呈"丁"字布置路網節點處的兩條 主要道路的連接方式為第一管隧道的雙層雙向路面與一條"丁"字中橫 向主要道路順接;第二管隧道的雙層雙向路面與另一條"丁"字中豎向主 要道路順接;"丁"字中豎向主要道路與第一管隧道中的一層路面之間用匝 道連接。
全文摘要
一種公路或城市隧道的平面線形布置方式,該方式利用具有獨立、雙向交通功能的兩管雙層雙向隧道分別連接路網節點處的兩條主要道路,使得兩條隧道在路網節點處形成平面X型相交,每管隧道的雙層雙向路面分別與一條主要道路順接,其它次要流向的交通組織通過設置與隧道相連的匝道完成。本發明針對既有公路或城市隧道交通疏解方式的不足之處,利用兩管具有獨立、雙向交通功能的雙層雙向隧道分別連接路網節點處的兩條道路,通過合理的線路平縱斷面布置,使得兩條隧道在路網節點處形成平面X型相交,實現與路網節點處兩條道路的快速連接,具有占地少,成本低的優點。
文檔編號E21D9/14GK101566065SQ20091006230
公開日2009年10月28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2日 優先權日2009年6月2日
發明者浩 劉, 王曉輝, 肖明清, 韓向陽 申請人: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