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裝備在液壓挖掘機等工程機械的旋轉體上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
背景技術:
圖12是表示作為工程機械的一例例舉的液壓挖掘機的立體圖。該液壓挖掘機的旋轉體21配置在行走體20上,作為本發明的對象的旋轉框架22裝備在該旋轉體21上。
作為該旋轉框架22的現有構造提出了例如圖13、14所示的結構。圖13是俯視圖,圖14是側視圖。圖13、14表示的這些現有的旋轉框架構造在前側位置上具備中心框架23,在后側位置上具備尾部框架24。中心框架23包括底板25;豎設于該底板25上,并被焊接接合的一對腹板即側板26、27;以及,在這些側板26、27之間被焊接接合的板構件即隔板28。
如上所述,在中心框架23構成的現有技術中,一般來說,在制作中心框架23時,在使隔板28位于一對側板26、27之間的狀態下,除了固定保持這些側板26、27和隔板28的保持夾具以外,還需要固定保持一對側板26、27和底板25的另外的大的保持夾具。如上所述,在用保持夾具保持一對側板26、27和隔板28的狀態下,一對側板26、27易活動,為此,如上所述,需要將這些側板26、27和底板25相互定位并固定保持的另外的保持夾具。而且,在用各保持夾具固定保持側板26、27、隔板28、底板25并將其定位的狀態下,通過焊接進行定位焊,其后進行最終的位置調整,通過正式焊接使這些側板26、27、隔板28、底板25相互一體化,做成中心框架23。
另外,在尾部框架24上設有一對框架構件29、30,橫梁31、32配置在這些框架構件29、30之間,并接合在這些框架構件29、30上。上述框架構件29、30分別具備接合有橫梁31、32的側板29a、30a;以及,位于這些側板29a、30a上方的上凸緣29b、30b。在橫梁31、32的上方安裝有固定發動機的另體的托架。
圖15是表示構成裝備在構成圖13所示的旋轉框架構造上的尾部框架的I梁,即框架構件的上凸緣與構成中心框架的側板的連接構造的圖,同圖(a)是要部俯視圖,同圖(b)是要部側視圖。以往,一般來說,例如,如圖15(a)、(b)所示,構成尾部框架24的框架構件30的上凸緣30b的前端面與構成中心框架23的側板27是通過焊接部33來接合的。該焊接部33是如圖15(a)所示在上凸緣30b的前端部與側板27的對接部,以及如圖15(b)所示在上凸緣30b的前端部與側板27的側面之間形成,在無圖示的上凸緣29b與構成中心框架23的側板26的接合部分也是同樣。另外,在圖15(a)所示的L1是為了確保框架構件30與中心框架23的側板27的接合強度而設定的焊縫延伸尺寸。特別是在中心框架23的側板26、27的側面形成的焊接部33,通常是在用手工作業幾次堆焊焊接后,按照上凸緣29b、30b的形狀研磨精加工成尖細狀。如此,按照上凸緣29b、30b的形狀研磨精加工成尖細狀是為了緩解該焊接部33即焊接接合部分的應力集中(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第2719469號公報)。
另外,作為其他的現有技術,還有分別在上述橫梁31、32上一體形成固定發動機的托架,做成框架一側托架即發動機托架的。如此構成的各個發動機托架配置在一對框架構件之間,即配置在I梁之間,通過焊接接合在這些框架構件上(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特開2000-64353公報)。
上述專利文獻2所示的現有技術與專利文獻1所示的現有技術相比,有構件件數少的優點,但在制作尾部框架24時,需要在使發動機托架位于一對I梁之間的狀態下分別固定這些I梁和發動機托架的保持夾具。這樣,在用保持夾具固定保持I梁和發動機托架并定位了的狀態下,分別將I梁的側板和發動機托架通過焊接進行定位焊,其后通過正式焊接使這些I梁和發動機托架一體化,制成尾部框架。
專利文獻1所示的現有技術是即便在用保持夾具固定保持一對側板26、27和隔板28的狀態下,由于側板26、27和隔板28僅通過面接觸保持,所以相互易活動,因此將由保持夾具保持的側板26、27和隔板28配置在底板25上并定位時,如上所述,需要固定保持一對側板26、27和底板25的另外的大的保持夾具。由此現有技術有保持夾具數量多且該保持夾具的制作費用高的問題。另外,由于保持上述側板26、27和底板25的保持夾具的形狀尺寸大,所以該保持夾具的操作繁雜,作為保管場地需要大的配置空間,同時,還有該保持夾具的維持管理費易增加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由于這樣的現有技術的實際狀況而成的,其第一個目的是提供能夠不需要相互固定保持側板和底板的保持夾具制作中心框架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
另外,專利文獻1所示的現有技術是在將構成尾部框架24的框架構件29、30的上凸緣29b、30b與構成中心框架23的側板26、27進行焊接接合時,在如上所述由手工作業進行堆焊后,需要將該堆焊部分的一部分進行去除的研磨精加工,由此有作業工時數增加且制作費用提高的問題。
本發明是由于這樣的現有技術的實際狀況而成的,其第2個目的是提供在將構成尾部框架的框架構件的上凸緣與構成中心框架的側板進行焊接接合時,不需要進行研磨精加工,能夠確保接合強度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
再有,專利文獻2所示的現有技術需要分別固定保持一對I梁的側板和發動機托架的保持夾具。由此,如上所述,與上述的專利文獻1所示的現有技術相比,雖然有能夠減少構件件數的優點,但需要特別的保持夾具,所以在該保持夾具的制作上要花費費用,有尾部框架24的制作費變高的問題。另外,由于保持夾具的形狀尺寸大,所以其處理繁雜,作為保管場地需要大的配置空間。
本發明是由于這樣的現有技術的實際狀況而成的,其第3個目的是提供能夠不需要將發動機托架和框架構件相互固定保持的保持夾具制作尾部框架。
為了達到上述第1個目的,第1方案是一種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裝備在工程機械的旋轉體上,具備使側板和隔板相互接合的中心框架,其特征在于具備使上述側板和上述隔板相互配合并定位的配合部。根據這樣的構成,在制作中心框架時,能夠在介由配合部使側板與隔板配合并定位的狀態下,通過規定的保持夾具將這些側板和隔板相互固定。由此,能夠介由配合部及保持夾具使隔板和側板形成牢固的一體物。因此,只要將成為這樣的牢固的一體物的側板及隔板配置在底板上,就能夠將包括這些側板、隔板的一體物穩定地配置在底板上并使其定位。其結果,在制作中心框架時的焊接開始前,不需要現有的保持側板和底板的大的保持夾具,與現有的相比能夠削減保持夾具所需費用,同時,不用考慮保持側板和底板的保持夾具的處理或保管場地,與現有的相比能夠減少中心框架整體制作所需的保持夾具的維持管理費用。
此時,上述配合部是由例如插入構造部構成。由此在制作中心框架時,能夠介由插入構造部使側板和隔板形成一體物。進而,也可以由在上述側板上形成的孔和在上述隔板上形成并插入上述孔中的突部構成上述插入構造部。由此,在制作中心框架時,通過相對于側板上形成的孔插入隔板上形成突部,能夠使側板的面部和隔板的側邊緣部緊貼,能夠形成牢固的一體物。
另外,還可以在上述隔板的兩側邊緣部配備一對各自相對的上述側板的同時,在這些側板上分別形成上述孔,在上述隔板的上述兩側邊緣部分別形成插入這些孔的突部。由此,在制作中心框架時,通過在一對側板上分別形成的孔中插入隔板的兩側邊緣部分別對應的突部,由此,能夠使一對側板和配置在這些側板之間的隔板相互緊貼,能夠形成牢固的一體物。
進而,還可以在上述側板上設置能懸吊該工程機械的吊孔、懸臂根部銷栓孔、懸臂氣缸銷栓孔,在比連接上述懸臂根部銷栓孔的中心和上述吊孔的中心的連接線靠下方的位置,且是在比連接上述懸臂氣缸銷栓孔的中心和上述吊孔的中心的連接線靠上方的位置形成上述側板的上述孔。這樣,使側板的孔位于比連接懸臂根部銷栓孔的中心和吊孔的中心的連接線靠下方的區域,且是比連接懸臂氣缸銷栓孔的中心和吊孔的中心的連接線靠上方的區域,能夠在抑制側板的強度低下的同時做成包括側板和隔板的牢固的一體物。其結果,能夠確保中心框架的穩定的構造強度。
為了達到上述第一個目的,第2方案是一種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裝備在工程機械的旋轉體上,具備使側板和隔板相互接合的中心框架,其特征在于具備使上述側板和上述底板相互配合并定位的配合部。根據這樣的構成,在制作中心框架時,中心框架的側板介由配合部被定位在底板上。由此,不需要使側板和底板相互固定的保持夾具便能夠焊接這些側板和底板。其結果,與以往相比,能夠削減保持夾具所需費用,不用考慮該保持夾具的處理或保管場地,與以往相比,能夠減少中心框架整體制作所需的保持夾具的維持管理費。
此時,例如由插入構造部構成上述配合部。由此在制作中心框架時,能夠介由插入構造部進行定位。另外,上述插入構造部最好位于比旋轉輪安裝面靠外側的位置。由此,能夠防止雨水等介由插入構造部的旋轉輪內側進入潤滑油槽(グリスバス),有利于實現穩定的工程機械構造。并且,還可以由上述底板上形成的孔和在上述側板上形成并插入上述孔中的的突部構成上述插入構造部。根據這樣的構成,在制作中心框架時,通過將側板上形成的突部插入底板上形成的孔中,能夠使側板的下端面緊貼底板的上面。
再有,可以相對上述底板設置一對上述側板,在這些側板上分別形成上述突部,在上述底板上分別形成插入這些突部的上述孔。根據這樣的構成,在制作中心框架時,通過將各個側板上形成的突部對應物插入底板上分別形成的孔中,能夠使底板和一對側板相互緊貼。
為了達到上述第2個目的,第3方案是一種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裝備在工程機械的旋轉體上,使尾部框架中包括的框架構件的上凸緣與中心框架中包括的側板焊接接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框架構件的上述上凸緣的前端部形成開口部,上述側板插入了該開口部。根據這樣的構成,在將尾部框架中包括的框架構件的上凸緣和中心框架中包括的側板進行焊接接合時,中心框架的側板插入到框架構件的上凸緣的前端部形成的開口部,能夠在該狀態下將上凸緣的前端部與中心框架的側板進行焊接。因此,能夠介由開口部限制框架構件的上凸緣和中心框架的側板相互之間的活動,通過在該狀態下進行焊接,不需要研磨精加工便能夠確保希望的接合強度,其結果,與現有的相比,能夠減少作業工時數,能夠比以往減少該旋轉框架的制作費。另外,由于在進行上凸緣的前端部與中心框架的側板的焊接時不需要堆焊焊接,所以能夠進行自動焊接,因此,只要通過該自動焊接來焊接上凸緣和側板,就能夠進一步減少作業工時數。
另外,可以在與上述上凸緣的上述開口部相對的上述側板的一部分設置階梯部,比上述上凸緣的厚度尺寸大地設定形成該階梯部的上層面與下層面的高度尺寸。由此,當中心框架的側板插入到上凸緣的前端部形成的開口部時,能夠使在中心框架的側板形成的階梯部的上層面比上凸緣的上面突出。因此,能夠利用該突出的部分將上凸緣和中心框架的側板進行焊接。
另外,還可以在上述側板的上述階梯部與上述上凸緣的上述開口部的壁面之間、上述上凸緣的上面與上述側板的側面之間、上述上凸緣的前端面與上述側板的側面之間、上述上凸緣的下面與上述側板的側面之間分別形成焊接部。由此,能夠在將中心框架的側板插入上凸緣的前端部的開口部的狀態下,分別連續實施例如側板的階梯部與開口部的壁面之間的焊接作業、上凸緣的上面與側板的側面之間的焊接作業、上凸緣的前端面與側板的側面之間的焊接作業、上凸緣的下面與側板的側面之間的焊接作業,同時,通過這些焊接作業的實施能夠確保更牢固的接合強度。
另外,還可以使上述開口部的俯視形狀形成コ字形狀。由此,在將中心框架的側板插入上凸緣的前端部的開口部時,能夠使側板緊貼開口部的內壁,能夠提高上凸緣與中心框架的側板的定位精度。
并且,還可以使形成上述上凸緣的上述開口部的前端部的俯視形狀形成尖細狀。如果如此將上凸緣的前端部形成俯視為尖細狀,能夠緩解上凸緣的前端部與中心框架的側板之間的焊接接合部的應力集中。
為了達到上述第3個目的,第4方案是一種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裝備在工程機械的旋轉體上,具備使發動機托架和框架構件的側板相互接合的尾部框架,其特征在于具備使上述發動機托架和上述框架構件的上述側板相互配合并定位的配合部。根據這樣的構成,在制作尾部框架時,能夠介由配合部使發動機托架和框架構件的側板定位。因此,只要將如此定位了的發動機托架及框架構件配置在形成該尾部框架的底板上,就能夠將包括這些發動機托架、框架構件的一體物穩定地配置在底板上。由此,不需要保持發動機托架和框架構件的特別的保持夾具。其結果,與以往相比,能夠削減保持夾具所需費用,能夠減少尾部框架的制作費。另外,不用考慮這樣的保持夾具的處理或保管場地。
此時,例如由插入構造部構成上述配合部。根據該構成,在制作尾部框架時,能夠介由插入構造部將發動機托架和框架構件定位。進而可以由在上述框架構件的上述側板上形成的孔和在上述發動機托架上形成并插入上述孔中的突部構成上述插入構造部。由此,在制作尾部框架時,能夠通過將發動機托架上形成的突部插入框架構件的側板上形成的孔,使框架構件的側板的面部與發動機托架的端部緊貼。
另外,還可以分別相對于上述發動機托架的兩端部裝備一對上述框架構件,同時,在這些框架構件的上述側板上分別形成上述孔,在上述發動機托架的上述兩端部分別形成插入這些孔中的突部。由此,在制作尾部框架時,能夠通過將發動機托架的兩端分別形成的突部對應物插入到一對框架構件的側板上分別形成的孔中,使一對框架構件的側板和這些側板之間配置的發動機托架相互緊貼。
再有,如果由I梁構成上述框架構件,或使上述孔位于上述框架構件的上述側板的中間軸上時,能夠抑制框架構件的側板的強度低下,同時能夠做成包括發動機托架和框架構件的側板的牢固的一體物。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整體構成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本實施方式中具備的中心框架的放大立體圖。
圖3是圖2所示的中心框架的俯視圖。
圖4是剖切了圖2所示的中心框架的要部的側視圖。
圖5是圖4的A-A剖面放大圖。
圖6是圖4的E部放大圖。
圖7是圖1所示的本實施方式具備的尾部框架的立體圖。
圖8是圖7所示的尾部框架的放大側視圖。
圖9是圖8的B-B剖面放大圖。
圖10是表示構成圖7所示的尾部框架的I梁的上凸緣與構成中心框架的側板的接合構造圖。
圖11是表示圖10所示的I梁的上凸緣與側板組合時的狀態的圖。
圖12是表示作為工程機械的一例例舉的液壓挖掘機的立體圖。
圖13是表示現有的旋轉框架構造的一例的俯視圖。
圖14是圖13所示的旋轉框架構造的側視圖。
圖15是表示構成裝備在圖13所示的旋轉框架構造上的尾部框架的I梁即框架構件的上凸緣和構成中心框架的側板的接合構造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
本發明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的實施方式。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整體構造的立體圖。
本實施方式是裝備在工程機械例如液壓挖掘機上,如圖1所示,在前側位置具備中心框架1,在后側位置具備尾部框架2,在兩側位置分別具備側框架3、4。
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本實施方式具備的中心框架的放大立體圖,圖3是圖2所示的中心框架的俯視圖,圖4是剖切了圖2所示的中心框架的要部的側視圖,圖5是圖4的A-A剖面放大圖,圖6是圖4的E部放大圖。
本實施方式具備使中心框架1中包括的一對側板6、7與配置在這些側板6、7之間的隔板8相互配合并定位的配合部。該配合部是由例如插入構造部構成。
構成配合部的該插入構造部例如如圖3、4、5所示,包括在一對側板6、7上分別形成的孔6a、7a;以及,在隔板8的兩側邊緣部形成并插入孔6a、7a中的突部8a、8b。
在側板6、7上,如圖4所示,分別形成能懸吊該液壓挖掘機的吊孔9;插入連接無圖示的懸臂根部分的銷栓的懸臂根部銷栓孔9a;以及,插入連接驅動懸臂的無圖示的懸臂氣缸銷栓的懸臂氣缸銷栓孔9b。
在上述的側板6、7上分別形成的孔6a、7a如圖4所示,是在比連接懸臂根部銷栓孔9a的中心和懸吊孔9的中心的連接線靠下方的位置,且是在比連接懸臂氣缸銷栓孔9b的中心和懸吊孔9的中心的連接線靠上方的位置上形成。
另外,本實施方式具備使中心框架1包括的一對側板6、7與底板5相互配合并定位的配合部。該配合部也是由例如插入構造部構成。
構成該配合部的插入構造部例如如圖4、6等所示,包括與側板7對應,在底板5上形成的一對孔5a、5b,與側板6對應,在底板5上形成的一對孔,即合計4個孔;分別對應底板5的孔5a、5b插入的側板7的突部7c、7d;分別對應底板5的其他的孔插入的側板6的2個突部。
另外,上述側板7、6上形成的突部7c、7d等在圖4的E部、F部如例所示,設定為相互同等的形狀尺寸。隨之,在底板5上形成的孔5a、5b等的合計4孔也設定為相互同等的形狀尺寸。
另外,上述的插入構造部如圖4所示,位于旋轉輪安裝面5c的外側。
圖7是表示圖1所示的本實施方式具備的尾部框架的立體圖,圖8是圖7所示的尾部框架的放大側視圖,圖9是圖8的B-B剖視圖。
另外,本實施方式具備使尾部框架2中包括的發動機托架13、14與一對框架構件即I梁11、12的側板11b、12b相互配合并定位的配合部。該配合部也是由例如插入構造部構成。
構成該配合部的插入構造部如圖8、9等所示,包括在I梁12的側板12b的前側部分12b1上形成的孔12b3、在后側部分12b2上形成的孔12b4、在I梁11的側板11b的前側部分形成的孔、在后側部分形成的孔,即合計4個孔;以及,在發動機托架13的兩端部形成,并插入側板12b的孔12b3中的突部13a、在側板11b的前側部分形成的孔中插入的突部、在發動機托架14的兩端部形成,并插入側板12b的孔12b4中的突部14a、在側板11b的后側部分形成的孔中插入的突部,即合計4個突部。
在I梁12的側板12b上形成的孔12b3位于側板12b的前側部分12b1的中間軸15上,在側板12b上形成的孔12b4位于側板12b的后側部分12b2的中間軸16上。同樣,I梁11的側板11b的前側部分形成的孔位于側板11b的前側部分的中間軸上,在側板11b的后側部分形成的孔位于側板11b的后側部分的中間軸上。
另外,如圖7所示,I梁11分別在側板11b的下部一體具備下凸緣11a,在上部一體具備上凸緣11c。同樣,I梁12也分別在側板12b的下部一體具備下凸緣12a,在上部一體具備上凸緣12c。
圖10是表示構成圖7所示的尾部框架的I梁的上凸緣與構成中心框架的側板的接合構造的圖,同圖(a)是要部俯視圖,同圖(b)是要部側視圖。圖11是表示圖10所示的I梁的上凸緣與側板組合時的狀態的圖,同圖(a)是要部俯視圖,同圖(b)是要部側視圖。
如圖11(a)所示,例如,是在I梁12的上凸緣12c的前端部形成俯視形狀為コ字形狀的開口部12c1,做成在該開口部12c1中插入中心框架1的側板7的構造。如圖11(b)所示,在中心框架1的側板7上形成階梯部7b,將形成該階梯部7b的上層面與下層面的高度尺寸設定為比I梁12的上凸緣12c的厚度尺寸僅大L3的尺寸。
同樣,如圖7所示,是在I梁11的上凸緣11c的前端部形成俯視形狀為コ字形狀的開口部11c1,做成在該開口部11c1中插入中心框架1的側板6的構造。如圖2所示,在中心框架1的側板6上形成階梯部6b,將形成該階梯部6b的上層面與下層面的高度尺寸設定為比I梁11的上凸緣11c的厚度尺寸僅大圖11(b)所示的L3的尺寸。
另外,如圖11(a)所示,使形成I梁12的上凸緣12c的開口部12c1的前端部的俯視形狀形成尖細狀。將開口部12c1的尺寸定為L后,例如從上凸緣12的前端部將尺寸L2的范圍設定為同一的寬度尺寸,將接續該尺寸L2的尺寸L1范圍設定為隨著遠離前端部寬度尺寸逐漸變大。I梁11的上凸緣11c一側也同樣設定。
從圖11(a)、(b)所示的狀態,在I梁12的上凸緣12c的開口部12c1中插入中心框架1的側板7后,如圖10(a)、(b)所示,上凸緣12c和側板7被焊接接合。即在側板7的階梯部7b與上凸緣12c的開口部12c1的壁面之間、在上凸緣12c的上面與側板7的側面之間、在上凸緣12c的前端面與側板7的側面之間、在上凸緣12c的下面與側板7的側面之間分別形成焊接部17。該焊接部17例如通過自動焊接而連續形成。
圖7所示的I梁11與圖2所示的中心框架1的側板6的焊接接合也與上述同樣進行。
以下說明如上所述構成的各接合構造的作用效果。
本實施方式是在制作中心框架1時,通過在一對側板6、7上形成的孔6a、7a中分別插入在隔板8上形成的各個突部8a、8b,由此能夠使這些側板6、7與配置在這些側板6、7之間的隔板8相互緊貼并定位,例如,在該狀態下,通過由規定的保持夾具保持側板6、7和隔板8,由此能夠形成牢固的一體物。因此,只要如此在底板5上配置作為牢固的一體物的側板6、7及隔板8,就能夠將包括這些側板6、7、隔板8的一體物穩定地配置在底板5上,并定位。
即在制作中心框架1時的焊接開始前,不需要保持側板6、7和底板5的大的保持夾具。因此,能夠削減該保持夾具所需費用。另外,不用考慮保持側板6、7和底板5的保持夾具的處理或保管場地,能夠減少中心框架1的整體制作所需的保持夾具的維持管理費。
另外,由于構成配合部的側板7的孔7a是位于比連接懸臂根部銷栓孔9a的中心和吊孔9的中心的連接線靠下方的區域,且是比連接懸臂氣缸銷栓孔9b的中心和吊孔9的中心的連接線靠上方的區域,所以能夠抑制側板7的強度低下。在側板6也能夠同樣抑制強度低下。由此,能夠確保中心框架1的穩定的構造強度。
另外,如上所述,在側板6、7和隔板8由規定的保持夾具保持的狀態下在底板5上定位后,側板6、7和隔板8,及側板6、7和底板5分別被定位焊接。其后,實施在側板6、7、隔板8、底板5之間的最終定位調節等,進行正式焊接,做成中心框架。
本實施方式是在制作中心框架1時,通過與側板7對應在底板5上一體形成的孔5a、5b中,及與側板6對應在底板5上一體形成的孔中,分別插入在側板7、6上形成的突部7c、7d等對應物,能夠使一對側板6、7與底板5相互緊貼并定位。由此,能夠不需要將側板6、7和底板5相互固定的保持夾具,焊接這些側板6、7和底板5。因此,如上所述,能夠削減該保持夾具所需費用,不用考慮保持側板6、7和底板5的保持夾具的處理或保管場地,能夠減少中心框架1的整體制作所需的保持夾具的維持管理費。
另外,由于側板6、7和底板5的插入構造部是位于旋轉輪安裝面5c的外側,所以能夠防止雨水等介由該插入構造部進入旋轉輪內側的潤滑油槽(グリスバス),有利于實現穩定的液壓挖掘機構造。
本實施方式是在制作尾部框架2時,通過在框架構件即I梁12、11的側板12b、11b上分別形成的孔12b3、12b4等中插入在發動機托架13、14上形成的突部13a、14a等各對應物,能夠使發動機托架13、14與I梁11、12相互緊貼并定位,能夠使其不活動地配置在尾部框架2的底板10上。因此,能夠不需要保持發動機托架13、14和I梁11、12的保持夾具,削減該保持夾具所需費用,能夠不用考慮使發動機托架13、14和I梁11、12定位并保持的保持夾具的處理或保管場地,能夠減少尾部框架2的制作費。
在進行尾部框架2中包括的I梁11、12的上凸緣11c、12c與中心框架1中包括的側板6、7的焊接接合時,在側板6、7分別插入上凸緣11c、12c的各前端部形成的開口部11c1、12c1中的狀態下,焊接上凸緣11c、12c的前端部與側板6、7。因此,上凸緣11c、12c與側板6、7介由開口部11c1、12c1相互間活動被限制,在該狀態下,能夠不需要堆焊,且不需要研磨精加工,通過焊接確保規定的接合強度。由此,能夠減少作業工時數,能夠降低該旋轉框架的制作費。
另外,如上所述,在進行上凸緣11c、12c與側板6、7的焊接時,由于不需要堆焊焊接,且不需要焊接后的研磨精加工,所以能夠進行如上所述的連續的自動焊接。只要實施該自動焊接,就能構進一步減少作業工時數。
另外,當側板6、7插入了上凸緣11c、12c的開口部11c1、12c1時,能夠使在側板6、7上形成的階梯部6b、7b的上層面比上凸緣11c、12c的上面更突出。因此,能夠利用該突出的部分焊接上凸緣11c、12c與側板6、7,能夠確保穩定的焊接構造。
另外,能夠連續實施側板6、7的階梯部6b、7b與上凸緣11c、12c的開口部11c1、12c1的各個壁面之間的焊接作業;上凸緣11c、12c的上面與側板6、7之間的焊接作業;上凸緣11c、12c的前端面與側板6、7的側面之間的焊接作業;以及,上凸緣11c、12c的下面與側板6、7的側面之間的焊接作業;同時,通過實施這些焊接作業,能夠確保更牢固的接合強度,從而能夠確保穩定的旋轉框架。
另外,當將側板6、7分別插入了上凸緣11c、12c的前端部的開口部11c1、12c1時,由于開口部11c1、12c1形成俯視為コ字形狀,所以能夠使側板6、7分別緊貼開口部11c1、12c1的壁面,能夠提高上凸緣11c、12c與側板6、7的定位精度,從而能夠確保制作精度高的旋轉框架。
另外,通過使上凸緣11c、12c的前端部形成俯視為尖細狀,能夠緩解上凸緣11c、12c的前端部和側板6、7之間的焊接部17等上的應力集中,從而能夠做成穩定的焊接構造。
權利要求
1.一種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裝備在工程機械的旋轉體上,具有使側板與隔板相互接合的中心框架,其特征在于具備使上述側板與上述隔板相互配合并定位的配合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配合部是由插入構造部構成的。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入構造部是由在上述側板上形成的孔和在上述隔板上形成并插入上述孔中的突部構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隔板的兩側邊緣具備一對各自相對的上述側板,同時在這些側板上分別形成上述孔,在上述隔板的上述兩側邊緣部分別形成插入這些孔中的突部。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側板具備能懸吊該工程機械的吊孔、懸臂根部銷栓孔、以及懸臂氣缸銷栓孔,同時,在比連接上述懸臂根部銷栓孔的中心和上述吊孔的中心的連接線靠下方的位置,且是在比連接上述懸臂氣缸銷栓孔的中心和上述吊孔的中心的連接線靠上方的位置形成上述側板的上述孔。
6.一種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裝備在工程機械的旋轉體上,具有使側板和底板相互接合的中心框架,其特征在于具備使上述側板和上述底板相互配合并定位的配合部。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配合部由插入構造部構成。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入構造部位于比旋轉輪安裝面靠外側的位置。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入構造部是由在上述底板上形成的孔和在上述側板上形成并插入上述孔中的突部構成。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在底板上具備一對相對的上述側板,同時,在這些側板上分別形成上述突部,在上述底板上分別形成插入有這些突部的上述孔。
11.一種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裝備在工程機械的旋轉體上,具有使發動機托架與框架構件的側板相互接合的尾部框架,其特征在于具備使上述發動機托架與上述框架構件的上述側板相互配合并定位的配合部。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配合部是由插入構造部構成的。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入構造部是由在上述框架構件的上述側板上形成的孔和在上述發動機托架上形成并插入上述孔中的突部構成。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發動機托架的兩端部具備一對各自相對的上述框架構件,同時,在這些框架構件的上述側板上分別形成上述孔,在上述發動機托架的上述兩端部分別形成插入這些孔中的突部。
15.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框架構件是由I梁構成的。
16.根據權利要求13至15的任一項所述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孔位于上述框架構件的上述側板的中間軸上。
17.一種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裝備在工程機械的旋轉體上,使包括在尾部框架中的框架構件的上凸緣與包括在中心框架中的側板焊接接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框架構件的上述上凸緣的前端部形成開口部,使上述側板插入該開口部。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在與上述上凸緣的上述開口部相對的上述側板的部分具備階梯部,將形成該階梯部的上層面與下層面的高度尺寸設定為比上述上凸緣的厚度尺寸大。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側板的上述階梯部與上述上凸緣的上述開口部的壁面之間、上述上凸緣的上面與上述側板的側面之間、上述上凸緣的前端面與上述側板的側面之間、以及上述上凸緣的下面與上述側板的側面之間分別形成焊接部。
20.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使上述開口部的俯視形狀形成コ字形狀。
21.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工程機械的旋轉框架構造,其特征在于使形成上述上凸緣的上述開口部的前端部的俯視形狀形成尖細狀。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液壓挖掘機的旋轉框架構造,裝備在旋轉體(21)上,具備使側板(6)、(7)與隔板(8)相互接合的中心框架1,還具備使側板(6)、(7)和隔板(8)相互配合的配合部,該配合部是由插入構造部構成,該插入構造部包括在側板(6)、(7)上分別形成的孔(6a)、(7a),以及設于隔板(8)的兩側邊緣部并插入側板(6)、(7)的孔(6a)、(7a)中的突部(8a)、(8b);不需要相互固定保持側板和底板的保持夾具便能夠制作中心框架。
文檔編號E02F3/36GK1820110SQ20048001939
公開日2006年8月16日 申請日期2004年7月6日 優先權日2003年7月7日
發明者田中望, 小出康夫, 磯部浩之 申請人:日立建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