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綠化盤及其制造方法和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人工使地被植物等植物在混凝土建筑物的屋頂等上扎根并繁殖的綠化盤及其制造方法和施工方法。
要綠化這樣的混凝土面,存在在混凝土面上干燥的情況下進行水分補給及水分保存等的問題或確保養分等問題,為此開發出各種綠化盤。
作為現有的綠化盤,如
圖19(a)及(b)所示,是在具有透水性的綠化盤21的下方設置保水層22,并且設置于混凝土面C上。
在這樣現有的綠化盤21上,如圖19(a)所示,植物坑23形成至綠化盤21的底部附近,在該植物坑23的底部中央,形成直徑較細的通孔24與保水層22連通。
這樣的綠化盤21從處理或輕量化的觀點看傾向于作成薄板狀。通常,由于植物坑23的深度比苗9的根部形狀10淺,所以存在如下的問題如圖19(b)所示,當將這樣的根部形狀10收容到植物坑23中時,破壞了根部形狀10,內部的根被切斷,根部的恢復生長需要較長的時間,由于植物坑較淺,因此,根恢復生長之前被強風吹散。
如圖19(b)所示,被收容于植物坑23中的苗9由于生長將根拉伸,其根主要通過植物坑23的通孔24到達保水層22,然而,在現有的綠化盤中,由于植物坑23的通孔24是細徑,并且構成保水層22的細粒浮石層上空隙較多,即使水分保持良好養分保持也欠缺,因此,出現到達保水層22的根25的量較少,植物生長速度慢等問題。
作為上述綠化盤的制造方法,當采用將發泡苯乙烯等粒狀材與粘合硬化材的攪拌混合物填充到型箱中進行層狀固化的方法時,存在如下的問題在粘合硬化材固化后,將成型品從型箱中取出時,粘合硬化材粘附到型箱上,將型箱玷污,將其除去清掃很麻煩費時。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點,本發明第一方面的綠化盤,所述綠化盤是用粘合硬化材將粒狀材固化成層狀的透水性的綠化盤,其特征在于通過將相互間以規定間隔定位的多個植物坑做成其大小與移植的苗的根部形狀大致一致的貫通形狀,從而,不破壞育苗容器中培育的苗的根部形狀,在移植到前述植物坑的初期,就將前述根部形狀的下端部與前述綠化盤下層的成活層接觸,并且以保持前述根部形狀的狀態使之在前述植物坑內扎根。
本發明第二方面的綠化盤其特征在于在本發明第一方面的綠化盤中,前述植物坑的貫通形狀是與棱柱形或圓柱形等移植的苗的根部形狀大致一致的貫通形狀。
本發明第三方面的綠化盤其特征在于在本發明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綠化盤中,于前述綠化盤的各植物坑的上端內圓周上形成臺階狀的凹陷部。
本發明第四方面的綠化盤其特征在于在本發明第一、第二或第三方面的綠化盤中,通過沿縱、橫、斜的方向形成的寬度較窄的槽將前述綠化盤的各凹陷部連通。
本發明第五方面的綠化盤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有底的型箱內鋪設與該型箱形狀一致的合成樹脂板,上述型箱在底板上豎直設立多個柱體,同時形成將各柱體的原開口部沿縱、橫、斜方向連通的寬度較細的槽,然后向合成樹脂板內填充綠化盤材料,用擠壓板從上部到前述柱體的上方對該材料進行加壓,在前述材料固化后,與前述合成樹脂板一起從前述型箱脫模,然后將前述合成樹脂板剝離。
本發明第六方面的綠化盤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底板上豎直設立多個柱體的有底型箱的型箱內鋪設與該型箱形狀一致的合成樹脂板,并且在該合成樹脂板上鋪設多孔粒狀材料,同時,在該多孔粒狀材料的上部填充彈性粒狀材與粘合硬化材的混合材料,用擠壓板從該材料的上部至前述柱體的上方加壓固定,在前述材料固化后,與前述合成樹脂板一起從前述型箱脫模,然后將合成樹脂板剝離。
本發明第七方面的綠化盤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用與移植的苗的根部形狀大致一樣的形狀的沖裁刀具穿通將彈性粒狀材和粘合硬化材的混合材料及多孔粒狀材料擠壓成層狀的綠化盤的多個地方,從而形成多個植物坑。
本發明第八方面的綠化盤的施工方法是將彈性粒狀材與粘合硬化材的混合材料及多孔粒狀材推壓成層狀的透水性綠化盤,并且是多個植物坑形成其大小與移植的苗的根部形狀大致一致的貫通形狀的綠化盤設置在屋頂等混凝土地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設置防根板、保水層、成活層,并且在該成活層的上面鋪設前述綠化盤,其中,防根板鋪設在屋頂等混凝土地面上;保水層是在用邊緣包圍材料將該防根板上所希望的領域圍住的基礎上,通過將細粒浮石或多孔或海面結構的板狀片體鋪設填滿于前述包圍領域上而形成的;成活層是通過將培養土或泥炭蘚或其混合物鋪設填滿于該保水層的上面而形成的。
圖2是實施例1的綠化盤的平面圖。
圖3是圖2的A-A的截面圖。
圖4是將實施例1的綠化盤設置在混凝土地面上時的截面圖,并且使移植的苗的根部形狀與植物坑的形狀對比的圖。
圖5是表示在圖4的綠化盤中保持根部的形狀直接將苗移植到植物坑中,并且在凹陷部填滿培養土的狀態的截面圖。
圖6是表示對圖5的綠化盤將培養土填滿寬度較窄的槽中的狀態的截面圖。
圖7(a)~(c)是表示在實施例1的綠化盤的制造方法中分別使用的擠壓板、合成樹脂板、有底型箱的透視圖。
圖8(a)~(g)是表示實施例1的綠化盤的制造工序的截面圖。
圖9是根部形狀成棱柱形的育苗容器及苗的透視圖。
圖10是根部形狀成圓柱形的育苗容器及苗的透視圖。
圖11是實施例2的綠化盤的透視圖。
圖12是實施例3的綠化盤的透視圖。
圖13是實施例3的綠化盤的平面圖。
圖14是圖13的B-B的截面圖。
圖15是將實施例3的綠化盤設置在混凝土地面上時的截面圖,并且使移植的苗的根部形狀與植物坑的形狀對比的圖。
圖16是表示實施例3的綠化盤中保持根部形狀直接將苗移植到植物坑中的狀態的截面圖。
圖17(a)~(c)是表示在實施例3的綠化盤的制造方法中分別使用的擠壓板、合成樹脂板、有底型箱的透視圖。
圖18(a)~(e)是表示實施例4的綠化盤的制造工序的截面圖。
圖19(a)及(b)是表示將苗移植到現有的綠化盤的植物坑中時的根部形狀的截面圖。
詳細地介紹這樣的綠化盤1的實施例,圖1~圖3所示的綠化盤1,浮石等多孔粒狀材3將上部表面覆蓋,把用粘合硬化材與粒狀的發泡苯乙烯等疏水性彈性粒狀材混合攪拌而成的混合材2加壓固化,在此過程中,將前述多孔粒狀材3做成一體。
上述綠化盤1中采用的粘合硬化材與其采用一般的有機粘合劑不如優選將灰漿粘合強化劑與水混入膠合材料(cement)中并攪拌而成。
將其填滿型箱內后,用擠壓板進行壓縮固化,固化后由于解除加壓狀態,在彈性粒狀材周圍的粘合硬化材上會產生細微的龜裂,從而確保了固化的綠化盤上較高的透水性。
本發明中,如圖1~圖3所示,上述綠化盤1上將多個植物坑4貫通形成棱柱形。
而且,在各植物坑4的上端內圓周上形成臺階狀的凹陷部5,將苗9移植之后,可以用土壤填充該臺階狀的凹陷部5。加之,用在植物坑4、4...的縱、橫、斜方向上形成的寬度較窄的槽6連通,可以在該寬度較窄的槽6中填充土壤。
采用這樣的綠化盤在混凝土地面上進行綠化中,如圖4所示,在混凝土地面C上鋪設由合成樹脂板構成的防根板30,用邊緣包圍材31將該防根板30領域包圍的基礎上,鋪設細粒的浮石或多孔體或海綿結構的板狀片保水層8,并在其上鋪設由培養土或泥炭蘚或其混合物構成的成活層7,再于其上設置本發明的綠化盤1。
向這樣的綠化盤1的各植物坑4中移植預先培育的植物苗9。
該植物苗9通過如圖9所示的育苗容器26,其根在填充各苗室27的培養土中充分伸長,根部形狀10(參照圖4)整形后被移植。
綠化盤1的棱柱形的各植物坑4,由于其大小與移植的苗9的根部形狀10大致相同,所以,如圖5所示,被移植到該植物坑4中的苗9,其根部形狀的底邊周圍部10b與成活層7充分接觸,同時,莖茂盛的表土部10a形成與綠化盤1的表面高度大致一致的高度。
如圖5所示,將苗9插入各植物坑4之后,向苗9的表土部10a周圍的凹陷部5填入培養土7a至與表土部10a大致相同的高度,另外,如圖6所示,將培養土7a填滿各植物坑4之間與縱、橫、斜方向連通的寬度較窄的槽6。
于是,如圖6所示,在保持苗9的根部形狀10的狀態下移植到本發明的綠化盤1的植物坑4中時,由于根部形狀10的底邊圓周部10b與成活層7充分地接觸,所以成活層7包含的營養分及水分極易被吸收,很好地促進苗9的生長,從而實現迅速且穩定的繁殖生長。在此狀態下,保水層8在將由降雨或灑水提供的水的過剩部分排向外部的同時貯存了必要的水分,如此被貯存的水分可以適度地濕潤成活層7,提供適度的水分。
而且,被移植到各植物坑4中的苗9周圍,由于培養土7a填滿凹陷部5中,易于隨著成長而生長出新芽,在促進擴大各葉、莖的生長領域的同時,其根在各植物坑4的植物在寬度較窄的槽6的培養土中伸長,從伸長的莖節長出的根部在寬度較窄的槽6的培養土中將根伸展,從而可以擴大其生長繁殖的區域。
接下來,詳細地敘述本發明的綠化盤1的制造方法,采用圖7(a)~(c)中分別表示的擠壓板19和合成樹脂板18及型箱11。
如圖7(c)所示的型箱11作成具有方形底板12的有底型箱,于前述底板12的周圍設置通過螺栓螺母可以自由拆裝的多個框體13,并在前述底板12上相隔規定的間隔豎直設立多個棱柱體14。
棱柱體14大致呈立方體,在各棱柱體14的上升部周圍形成臺階部15。并且,形成將各臺階部15沿縱、橫、斜方向連通的寬度較窄的臺階部16。
如圖7(b)所示的合成樹脂板18所成的形狀與具有上述的型箱11的模具形狀即與各棱柱體14和臺階部15對應的棱柱體14′和臺階部15′以及將各臺階部15′沿縱、橫、斜方向上連通的寬度較窄的臺階部16′的型箱11的形狀一致。
在圖7(a)所示的擠壓板19上,以外徑包容在型箱11的內徑中的形狀,形成具有貫通型箱11的各棱柱體14的形狀及位置關系的多個方通孔20。
采用這樣的型箱11與合成樹脂板18及擠壓板19制作本發明的綠化盤1時,如圖8(a)、(b)所示,在型箱11上覆蓋合成樹脂板18之后,如圖8(c)所示,在底部鋪滿浮石等多孔粒狀材3,從其上面,如圖8(d)所示,填充由粒狀發泡苯乙烯等疏水性彈性粒狀材與粘合硬化材混合攪拌而成的混合材2。
接著,如圖8(d)、圖8(e)所示,通過從上方放置具有與型箱11的棱柱體14配合的方通孔20的擠壓板19,對填充的混合材2進行加壓固定。此加壓固定方法,省略了詳細的圖示,但是,也可在擠壓板的上面加大重量負荷的狀態下使之固化或在擠壓板與有底型箱的任何一方安裝多個螺栓,通過另一方用螺母擰緊進行加壓固化。
加壓固化完了之后,如圖8(f)所示,卸下擠壓板19將與合成樹脂板18成一體的綠化盤1從型箱11取下。要使該取下作業容易進行,將框體13的一部分從底板12上卸下是有效的。再如圖8(g)所示,通過將合成樹脂板18剝離,即可獲得本實施例的綠化盤1。(實施例2)在上述實施例1的綠化盤1中形成的植物坑4的根部形狀適合如圖9所示的育苗容器26的各苗室27為棱柱形的情況。也就是說,由于在該棱柱形的苗室27內培育成的苗9的根部形狀10也變為棱柱形,所以,通過將綠化盤1的各植物坑4的形狀作成棱柱形,從而與移植的苗9的根部形狀10一致。
如圖10所示的育苗容器26′與圖9的育苗容器26不同,各苗室27作成圓柱形,采用此種形式的苗時,適合圖11所示的綠化盤101。也就是說,在圖11的綠化盤101中,將各植物坑104作成圓柱形。其他的結構與實施例1的綠化盤1相同,在各植物坑104的上端內圓周上形成臺階狀的凹陷部105,寬度較窄的槽6沿各凹陷部105的縱、橫、斜方向上形成連通的狀態。
此外,本實施例的綠化盤101的構成材料與實施例1相同,其制造方法,能夠通過將圖7(b)的合成樹脂板18的棱柱體14′及圖7(c)的型箱11的棱柱體14作成圓柱形,用與圖8一樣的工序,進行制造。(實施例3)本實施例的綠化盤201,如圖12所示,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材料結構形成具有多個棱柱形的貫通形狀的植物坑204,沒有如實施例1所示將設置于植物坑4的周圍的臺階部5及連結植物坑4的寬度較窄的槽6。
也就是說,本實施例的綠化盤,如圖12~圖14所示,設有將上部表面覆蓋的浮石等多孔粒狀材3和在其下層部用粘合硬化材將粒狀的發泡苯乙烯等疏水性的彈性粒狀材混合攪拌而成的混合材2,從厚度方向使整體進行加壓固化,在此過程中將多孔粒狀材3與混合材2作成一體。于是,在這樣的綠化盤201中,如圖12所示,相互間以規定的間隔將多個植物坑204、204...形成與其大小移植的苗的根部形狀一致的貫通形狀。
在這樣的綠化盤201中移植苗時,與實施例1相同,如圖15所示,向綠化盤201的各植物坑204中移植預先培育的植物的苗9。由于綠化盤201的植物坑204形成貫通形狀,所以,如圖16所示,不破壞育苗容器26(參照圖9)中培育的苗的根部形狀10,在移植到植物坑204的初期,就將根部形狀10的下端部10b與綠化盤201下層的成活層7接觸,并且以保持根部形狀10的狀態使之在植物坑204內扎根。
介紹本實施例的綠化盤201的制造方法,采用圖17(a)~(c)中所示的擠壓板219和合成樹脂板218及型箱211。
如圖17(c)所示的型箱211作成具有方形底板212的有底型箱,在底板212的周圍設置通過螺栓螺母217可以自由拆裝的四邊框體213,并在底板212上相隔規定的間隔豎直設立多個棱柱體214。
如圖17(b)所示的合成樹脂板218形成具有與上述的型箱211的棱柱體214對應的棱柱體214′的形狀。
圖17(a)所示的擠壓板219,以外徑包容在型箱211的內徑中的形狀,形成具有貫通型箱211的各棱柱體214的形狀及位置關系的多個方通孔220。
于是,采用上述型箱211與合成樹脂板218及擠壓板219,經過與實施例1的圖8所示的工序相同的工序,可以制造圖12所示的綠化盤201。(實施例4)在上述實施例1~3中,作為在綠化盤中形成植物坑的方法,預先在型箱的規定位置做好柱模,仿照該柱模作成各植物坑,也可以如下所示,通過打孔加土形成各植物坑。
也就是說,本實施例在如圖18(a)所示的型箱411(四邊有框體413)的內部將合成樹脂板418覆蓋后,如圖18(b)所示,將浮石等多孔粒狀材3鋪滿該合成樹脂板418的底部,在其上部填充由粒狀發泡苯乙烯等疏水性彈性粒狀材與粘合硬化材混合攪拌而成的混合材2,并從其上部用擠壓板420進行推壓。
接著,如圖18(c)所示,在型箱411內的填充材固化后,將壓板420去掉,在規定位置上,采用形成多個沖裁刀具422的沖裁模421在厚度方向上進行推壓,從而形成植物坑404,圖18(e)的綠化盤401與圖12~14的綠化盤201形狀略同。
如上所述,應用本發明的綠化盤,由于多個植物坑形成貫通的形狀,所以可以不破壞扎根于育苗容器的土壤中的苗的根部形狀,向植物坑進行移植。并且,從移植的初期就將苗的根部形狀的底部周圍與成活層接觸,同時,苗的根部形狀與植物坑大致一致,因此,由于苗從移植的初期就被保持于綠化盤的植物坑中,不會被強風輕易地吹散,可以非常穩定地從成活層進行營養及水分的吸收,能夠迅速進行良好的生長。
本發明的綠化盤中,在各植物坑的上端內周上形成臺階狀的凹陷部時,于填滿該凹陷部的培養土中很容易長出植物的新芽,可以促進擴大各葉、莖的生長范圍。
本發明的綠化盤中,通過在縱、橫、斜方向上形成的寬度較窄的槽將各植物坑連通時,移植到各植物坑的植物在寬度較窄的槽的培養土中將根伸長,由伸長的莖節長出的根部在寬度較窄的槽6的培養土中將根伸展,從而可以擴大其生長繁殖的區域。
應用本發明的綠化盤的制造方法,在底板上,在豎直設立多個柱形模具的有底型箱的型箱內鋪設與該模具形狀一致的合成樹脂板,填充綠化盤的材料,用擠壓板從該材料的上部加壓到柱形模具的上方成形,材料固化后,與合成樹脂板一起從型箱脫模,從而在型箱上不做為污跡粘附材料的粘合材等,實現了無需對模具進行繁瑣清掃的綠化盤的制造方法。
本發明中除了采用如上所述具有柱形的型箱,形成綠化盤的植物坑之外,還可通過打孔形成植物坑。
應用本發明的綠化盤的施工方法,于本發明的綠化盤上形成多個貫通形狀,將各植物坑作成其大小與移植的苗的根部形狀大致一致的貫通形狀,從而能夠在保持苗的根部形狀的狀態下移植到各植物坑中,使根部形狀的底部周邊充分地與鋪設在綠化盤的正下方的成活層接觸。
因此,應用上述的施工方法,混凝土底面通過防根板被保護,將保水層中吸收的水分長期地保持,同時,可以將水分供給到與該保水層的上部接觸的成活層,從而,如上所述,與成活層接觸的根部可以高效地吸收包含于成活層中的營養及水分,很好地促進苗的生長。
這樣的施工方法其效果是,由于保水層在將由降雨或灑水提供的水的過剩部分排到外部的同時貯存必要的水分,被貯存的水分可以帶給成活層適度的濕氣,供給適度的水分,所以包含于成活層及保水層中的水分,通過綠化盤不易蒸發。
權利要求
1.一種用粘合硬化材將粒狀材固化成層狀的透水性的綠化盤,其特征在于通過將相互間以規定間隔定位的多個植物坑做成其大小與移植的苗的根部形狀大致一致的貫通形狀,從而不破壞育苗容器中培育的苗的根部形狀,在移植到前述植物坑的初期,前述根部形狀的下端部就與前述綠化盤下層的成活層接觸,并且以保持前述根部形狀的狀態使之在前述植物坑內扎根。
2.如權利要求1記載的綠化盤,其特征在于前述植物坑的貫通形狀是與棱柱形或圓柱形等移植的苗的根部形狀大致一致的貫通形狀。
3.如權利要求1或2記載的綠化盤,其特征在于于前述綠化盤的各植物坑的上端內圓周上形成臺階狀的凹陷部。
4.如權利要求1、2或3記載的綠化盤,其特征在于通過在縱、橫、斜的方向形成的寬度較窄的槽,將前述綠化盤的各凹陷部連通。
5.一種綠化盤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有底的型箱內鋪設與該型箱形狀一致的合成樹脂板,上述型箱在底板上豎直設立多個柱體,同時形成將各柱體的原開口部沿縱、橫、斜方向連通的寬度較細的槽,然后向合成樹脂板內填充綠化盤材料,用擠壓板從上部到前述柱體的上方對該材料進行加壓,在前述材料固化后,與前述合成樹脂板一起從前述型箱脫模,然后將前述合成樹脂板剝離。
6.一種綠化盤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于底板上豎直設立多個柱體的有底型箱的型箱內鋪設與該型箱形狀一致的合成樹脂板,并且在該合成樹脂板上鋪設多孔粒狀材料,同時,在該多孔粒狀材料的上部填充彈性粒狀材與粘合硬化材的混合材料,用擠壓板從該材料的上部至前述柱體的上方加壓固定,在前述材料固化后,與前述合成樹脂板一起從前述型箱脫模,然后將合成樹脂板剝離。
7.一種綠化盤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用與移植的苗的根部形狀大致一樣的形狀的沖裁刀具穿通將彈性粒狀材和粘合硬化材的混合材料及多孔粒狀材料擠壓成層狀的綠化盤的多個地方,從而形成多個植物坑。
8.一種綠化盤的施工方法,將彈性粒狀材與粘合硬化材的混合材料及多孔粒狀材推壓成層狀的透水性綠化盤,并且是多個植物坑形成其大小與移植的苗的根部形狀大致一致的貫通形狀的綠化盤設置在屋頂等混凝土地面,其特征在于設置防根板、保水層、成活層,并且在該成活層的上面鋪設前述綠化盤,其中,防根板鋪設在屋頂等混凝土地面上;保水層是在用邊緣包圍材料將該防根板上所希望的領域圍住的基礎上,通過將細粒浮石或多孔或海面結構的板狀片體鋪設填滿于前述包圍領域上而形成的;成活層是通過將培養土或泥炭蘚或其混合物鋪設填滿于該保水層的上面而形成的。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在人工使植物在屋頂的混凝土面上扎根時,形成可以不破壞植物的苗的根部形狀穩定地進行移植并且可以促進植物生長的綠化盤,同時,在制造綠化盤時,材料不會粘附到型箱上的制造方法,特別是該綠化盤的施工方法。在用粘合硬化材將粒狀材固化成層狀的透水性的綠化盤中,通過將相互間以規定的間隔定位的多個植物坑做成其大小與移植的苗的根部形狀大致一致的貫通形狀,從而,不破壞育苗容器中培育的苗的根部形狀,在移植到前述植物坑的初期,就將前述根部形狀的下端部與前述綠化盤下層的成活層接觸,并且以保持前述根部形狀的狀態使之在前述植物坑內扎根。
文檔編號E02D17/20GK1473460SQ0310760
公開日2004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03年3月21日 優先權日2002年8月8日
發明者渡邊嗣彥 申請人:日本地工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