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內充軟性物質薄膜包隔振施工法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土建施工方法,特別是關于一種內充軟性物質薄膜包隔振施工法,尤指一種內充流質等軟性物質的薄膜包且適用于建筑物的隔振施工方法,特別適用于高科技產業廠房或建筑物的隔振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高科技產業是各國未來首要發展的方向,然而地狹人稠,可利用土地不多,高科技產業的廠房,如晶片廠等,對周圍環境的振動相當敏感,例如因高速鐵路經過所產生的振動問題無法有效解決。而礙于缺乏足夠的阻隔空間,故難以杜絕環境振動所產生的不良影響。為克服此問題,唯有在廠房周圍設置一隔振結構,以降低環境振動值。
慣用的作法,如圖8所示,其是在廠房72周圍向下構筑兩相互平行的混凝土擋土墻91,兩擋土墻91之間再填塞以保麗龍塊92。然而,慣用方法由于兩側受擋土墻91強力阻擋,加上保麗龍塊92的彈塑性力不佳,造成防振效果有限;此外,慣用方法向下挖掘溝槽后需再灌漿混凝土構筑二擋土墻91,其工期延長、施工方法復雜,而且向下挖掘溝槽的寬度需加寬,以上均造成施工成本大幅提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內充軟性物質薄膜包隔振施工法,能借由簡易的施工方法以降低施工成本、并減少工期。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內充軟性物質薄膜包隔振施工法,能借由充滿于地下土溝內的隔振單元以提高防振效果。
為達成上述的目的,本發明主要以下列步驟完成。
步驟A首先于距一廠房的適當距離處挖掘地下土溝,并注入穩定液,此穩定液可為皂土液或其它流體,其比重是大于地下土溝兩側土壤的側向土壓力,因此于挖掘地下土溝過程中,此穩定液可有效撐張地下土溝兩側的土壤而使其不會崩塌,另挖掘的地下土溝則沿縱長方向延伸有一適當長度;步驟B將至少一導引管插置入地下土溝內,此導引管沿其軸向形成有至少一中空管道,且導引管的寬度略小于地下土溝的寬度;步驟C將復數個隔振單元由上述導引管的中空管道投入于地下土溝內,投入過程中并逐漸吊起取出導引管,其中每一隔振單元是于一呈封閉狀的彈性薄膜袋體內完全充滿填充流質所構成,此填充流質可為皂土液或其它流質,其并能撐張上述彈性薄膜袋體以形成一具有變形力的變形體,另由于填充流質的比重是大于上述穩定液的比重,因此當隔振單元投入于地下土溝內后,會緩慢向下沉入于地下土溝內,并借由隔振單元自重及土溝兩側土壓擠壓下的變形力而使彼此緊密疊合,且同時將穩定液替代排出,最后形成一隔振體結構;步驟D最后再將地下土溝的地面表層于以整地填平。
如同上述,本發明的隔振施工方法不須建構傳統式的混凝土擋土墻,因此施工方法簡易,可有效降低成本并減少工期。
此外,上述彈性薄膜袋體較佳地是使用彈性橡膠,當然亦可使用其它如塑膠、工程塑膠、低腐蝕性的彈性材質等,其內部形成有一中空容室,其可于袋體上開設有至少一填充口并用以填充上述的填充流質,之后再以熱熔或其它等效方式將填充口于以封口。因此當填充流質完全充滿于彈性薄膜袋體的中空容室內后,會撐張彈性薄膜袋體 以形成一具有變形力的變形體,即形成為一隔振單元。又當復數個隔振單元投入于地下土溝內后,因為各個隔振單元自重及土溝兩側土壓擠壓下的變形力影響,會使袋體變形并完全充滿于地下土溝的不規則空間內,并使不同隔振單元之間完全緊密疊合而形成一種隔振體結構,故能利用填充流質無法有效傳遞振波、亦即可吸收振波的特性,可有效達成提高防振效果的目的。
圖1是本發明的流程圖;圖2是本發明挖掘地下土溝示意圖;圖3(A)是本發明插置導引管示意圖;圖3(B)是本發明的導引管結構圖;圖4(A)是本發明投入隔振單元示意圖;圖4(B)是本發明的隔振單元結構剖面圖;圖5是本發明的隔振體結構示意圖;圖6(A)是本發明的活動閘門俯視圖;圖6(B)是本發明的活動閘門前視圖;圖7是本發明實施于廠房的隔振體完成示意圖;圖8是慣用的隔振結構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是本發明的施工方法流程圖,主要可由四個步驟所構成。請參閱圖2,首先于距一廠房(圖中未示)的適當距離處、以挖土機81挖掘一地下土溝3(步驟SA),此地下土溝3沿縱長方向延伸有一適當長度,由于地下土溝3兩側的土壤具有側向土壓力,因此于挖掘過程中,必須借由一輸送管路82輸送注入一穩定液4,此處的穩定液4可為皂土液或其它流體,其比重是大于兩側土壤的側向上壓力,因此于挖掘地下土溝3的過程中,可有效撐張兩側的土壤以防止其崩塌。
請參閱圖3(A),當地下土溝3挖掘完成之后,吊入一導引管5插置入地下土溝3內(步驟SB),此導引管5的寬度是略小于地下土溝3的寬度。請參閱圖3(B),上述導引管5沿其軸向形成有三處中空管道51,而導引管5及其中空管道51不限于本例所述的形式,其是可依實際施工情況作變動,例如可分別于適當距離處吊入兩個具有四處中空管道的導引管等。
請參閱圖4(A),是將復數個隔振單元1由導引管5的中空管道51投入于地下土溝3內(步驟SC),請注意于投入過程中,會同時將導引管5逐漸拉出,以使隔振單元1直接密合于地下土溝3的兩側土壤。請參閱圖4(B),每一隔振單元1是由一彈性薄膜袋體11與一填充流質2所構成。其中彈性薄膜袋體11是呈封閉狀袋體,內部形成有一中空容室12,袋體上并形成有一填充口13,此彈性薄膜袋體11于本例中是使用彈性橡膠,當然亦可使用其它如塑膠、工程塑膠、低腐蝕性的彈性材質等。而填充流質2則經由填充口13完全充滿于彈性薄膜袋體11內,且會撐張彈性薄膜袋體11以形成一具有變形力的變形體,填充完畢后再將填充口13予以封口。請參閱圖5,上述的填充流質2可使用皂土液或其它流質,其比重是大于穩定液4的比重,因此當隔振單元1投入于地下土溝3內后,會緩慢沉入于地下土溝3內,并借由隔振單元1自重及地下土溝3兩側土壓擠壓下的變形力14,而使各個隔振單元1彼此緊密疊合,同時將穩定液(圖中未示),替代排出,之后完全充滿于地下土溝3的不規則空間內而形成一隔振體結構。完成隔振體結構后,再將地下土溝3的地面表層予以整地填平即可(步驟SD)。因此由上述可知,本發明的施工方法不需建構傳統式的混凝土擋土墻結構,相對可簡化施工方法,并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減少工期。
請同時參閱圖6(A)、6(B),于本實施例中是使用一具有三處中空管道51的導引管5作為投入隔振單元1的方式,為使彼此相鄰的前一階段已完成的隔振體結構,不因下一階段的施工而傾塌,可于兩邊各設置一具有滾輪61的活動閘門6結構作為阻擋之用。其中隔振單元1彼此之間同樣借由自重及地下土溝3兩側土壓擠壓下的變形力14而使彼此緊密疊合;而當前后階段的隔振體結構完成后,活動閘門6則借由滾輪61予以抽出。而活動閘門6亦或可于投入隔振單元1過程中,如同導引管5的方式逐漸取出。
請參閱圖7,是本實施例的隔振體結構完成的示意圖,其中的廠房71周圍使用一圈地下土溝3而完成一環狀隔振體結構,當然為使隔振效果更加強化,亦可于間隔適當距離處設置第二圈隔振體結構。因此廠房71周圍借由充滿隔振單元1的隔振體結構,以及填充流質(圖中未示)無法有效傳遞振波、亦即可吸收振波的特性,可有效達成提高防振效果的目的。
權利要求
1.一種內充軟性物質薄膜包隔振施工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步驟步驟A于距一廠房適當距離處挖掘地下土溝,并注入穩定液以平衡地下土溝兩側的土壤壓力,地下土溝沿縱長方向則延伸有一適當長度;步驟B將至少一導引管插置入地下土溝內,導引管沿其軸向形成有至少一中空管道;以及步驟C將復數個隔振單元由導引管的中空管道投入于地下土溝內,其中每一隔振單元是于一呈封閉狀的彈性薄膜袋體內完全充滿填充流質所構成,填充流質并能撐張彈性薄膜袋體以形成一具有變形力的變形體,隔振單元投入于地下土溝內后,借由自身的重力彼此緊密疊合,并且將穩定液替代排出。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充軟性物質薄膜包隔振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步驟C中,當于投入隔振單元的同時并能逐漸將導引管吊起取出。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充軟性物質薄膜包隔振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有步驟D將地下土溝的地面表層于以整地填平。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充軟性物質薄膜包隔振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導引管的寬度略小于地下土溝的寬度。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充軟性物質薄膜包隔振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穩定液的比重是大于地下土溝兩側土壤的側向土壓力,并足以撐張兩側土壤避免其崩塌。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充軟性物質薄膜包隔振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填充流質的比重是大于穩定液的比重。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充軟性物質薄膜包隔振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穩定液及/或填充流質是為一皂土液。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充軟性物質薄膜包隔振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彈性薄膜袋體開設有至少一填充口,用以將填充流質填入,再予以封口。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充軟性物質薄膜包隔振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彈性薄膜袋體是由彈性橡膠所制成。
10.一種隔振體結構,是由復數個隔振單元所組成,隔振單元是垂直相疊排列于一沿縱長方向延伸有一適當長度的地下土溝內;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個隔振單元包括有一彈性薄膜袋體,是呈一封閉狀袋體,其內部并形成有一中空容室;以及一填充流質,是完全充滿于彈性薄膜袋體的中空容室內,并使彈性薄膜袋體撐張以形成一變形體并具有變形力。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關于一種隔振施工方法,首先挖掘一地下土溝,并注入穩定液以抗衡兩側土壤的側向土壓力,之后借一導引管的導引,將復數個隔振單元投入于地下土溝內。隔振單元是于一彈性薄膜袋體內充滿填充流質,并將袋體撐張形成一變形體,故當隔振單元投入于地下土溝內后,會因隔振單元自重及土溝兩側土壓擠壓下的變形力影響,而使袋體變形并彼此緊密疊合充滿于地下土溝的不規則空間內,以形成一隔振體結構。使用本施工法不須建構慣用的混凝土擋土墻,僅需利用彈性薄膜袋體吸收振波的特性,可簡化施工方式、減少成本及工期,并能更有效防振。
文檔編號E02D31/00GK1517496SQ03101529
公開日2004年8月4日 申請日期2003年1月16日 優先權日2003年1月16日
發明者莊憲正, 陳斗生, 徐德修 申請人:永峻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