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機組消聲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電機組消聲器,包括消聲器本體,所述消聲器本體上方設有進氣管,所述進氣管下方設有開有第一通孔的隔腔板,所述隔腔板將消聲器本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所述下腔一側設有側腔,所述側腔與下腔用開有第二通孔的側腔擋板分隔,所述側腔連通有排氣管,所述排氣管穿過下腔并延伸到消聲器本體外。該發電機組消聲器結構簡單,可二次消音且帶有兩面夾式支架,有著良好的消音效果。
【專利說明】
發電機組消聲器
[0001 ] 技術領域:
[0002]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電機組消聲器。
[0003]【背景技術】:
[0004]眾所周知,發電機組工作時伴隨著大量噪聲的產生,因而要求隨機安裝有消聲器。現有的發電機組消聲器往往只進行單次消音,其消音效果一般,且未進行散熱處理,導致消聲器外表面溫度較高,容易造成燙傷;在結構上一端用進氣管的法蘭與發電機組的缸體固定連接,另一端支架固定在發電機組的后端蓋或其他部位上,工作時受到的振動頻率與發電機組的頻率相差較大,影響使用性能。
[0005]
【發明內容】
: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以上不足之處,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具有良好消音效果的發電機組消聲器。
[0007]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發電機組消聲器,包括消聲器本體,所述消聲器本體上方設有進氣管,所述進氣管下方設有開有第一通孔的隔腔板,所述隔腔板將消聲器本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所述下腔一側設有側腔,所述側腔與下腔用開有第二通孔的側腔擋板分隔,所述側腔連通有排氣管,所述排氣管穿過下腔并延伸到消聲器本體外。
[0008]進一步的,上述消聲器本體帶有上蓋和下蓋,所述上蓋開有通孔,所述消聲器本體下端設有兩面夾式支架,所述兩面夾式支架包含上夾片和下夾片,所述上夾片焊接在消聲器本體外表面,所述下夾片與下蓋焊接。
[0009]進一步的,上述上腔分布有第一玻璃纖維棉,所述第一玻璃纖維棉內表面套有第一鋼絲防護網,防止第一玻璃纖維棉脫落。
[0010]進一步的,上述側腔的腔壁分布有第二玻璃纖維棉,所述第二玻璃纖維棉內表面套有第二鋼絲防護網,防止第二玻璃纖維棉脫落。
[0011]進一步的,上述進氣管帶有法蘭座,所述法蘭座與發電機組動力缸體固定連接。
[0012]進一步的,上述排氣管伸入側腔端開有第三通孔。
[0013]進一步的,上述消聲器本體外側焊接有防護罩,所述防護罩外壁密集分布有多個小孔。
[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該發電機組消聲器內部設有上腔、下腔和側腔,所述上腔和側腔內均有玻璃纖維棉,發電機尾氣經歷上腔和側腔兩次消音,可提高消音效果;所述的隔腔板和側腔擋板均開有若干細小通孔,當尾氣通過該小孔時能夠降低聲音頻率,起到進一步消音的效果;該消聲器帶有兩面夾式支架,用于固定在發電機組動力機座上,使消聲器的振動頻率與發電機組的頻率一致,增加消聲器的穩定性,延長其使用壽命O
[0015]【附圖說明】:
[0016]圖1為該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該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0018]圖3為隔腔板俯視圖;
[0019]圖4為雙面夾式支架的工作示意圖;
[0020]圖5為半圓柱形防護罩結構示意圖;
[0021 ]圖6為六邊形防護罩結構示意圖。
[0022]圖中:
[0023]1-消聲器本體;101-上蓋;102-下蓋;2_進氣管;3_上腔;301-第一玻璃纖維棉;302-第一鋼絲防護網;4-隔腔板;401-第一通孔;5-下腔;6-側腔;601-第二玻璃纖維棉;602-第二鋼絲防護網;7-側腔擋板;701-第二通孔8-排氣管;801-第三通孔;9-兩面夾式支架;901-上夾片;902-下夾片;10-法蘭座;11-防護罩;12-側腔封蓋;13-加強板;14-螺栓;15-發電機組動力機座。
[0024]【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26]本實用新型發電機組消聲器,包括消聲器本體I,所述消聲器本體I上方設有進氣管2,所述進氣管2下方設有開有第一通孔401的隔腔板4,所述隔腔板4將消聲器本體I分隔成上腔3和下腔5,所述下腔5—側設有側腔6,所述側腔6與下腔5用開有第二通孔701的側腔擋板7分隔,所述側腔6連通有排氣管8,所述排氣管8穿過下腔5并延伸到消聲器本體I外。
[0027]進一步的,為了設計合理,上述消聲器本I體呈圓柱形,且兩端分別帶有上蓋101和下蓋102,所述上蓋101開有通孔,便于進氣管2伸入消聲器本體I內部,所述消聲器本體I下端設有兩面夾式支架9,所述兩面夾式支架9包含上夾片901和下夾片902,所述上夾片901焊接在消聲器本體I外表面,所述下夾片902與下蓋102焊接,兩面夾式支架9可將消聲器本體I固定在發電機組動力機座15上,上夾片901和下夾片902的末端開有螺栓鎖孔,兩面夾式支架9通過上夾片901和下夾片902夾持住發電機組動力機座15,再用螺栓14穿過螺栓鎖孔進行固定連接,使用兩面夾式支架9可提高消聲器的穩定性,且兩面夾式支架9與側腔6之間的夾角為40度,即在工作時,使得消聲器的振動頻率與發電機組的振動頻率一致,不受其他方向的作用力,提高了消聲器的穩定性和消聲質量,同時延長了使用壽命。
[0028]進一步的,為了設計合理,上述上腔3分布有第一玻璃纖維棉301,所述第一玻璃纖維棉301內表面套有第一鋼絲防護網302,防止第一玻璃纖維棉301脫落,即當尾氣進入上腔時,上腔3內的第一玻璃纖維棉301對尾氣進行第一次消音處理。
[0029]進一步的,為了設計合理,上述側腔6的腔壁分布有第二玻璃纖維棉601,所述第二玻璃纖維棉601內表面套有第二鋼絲防護網602,防止第二玻璃纖維棉601脫落,即當尾氣進入側腔6時,側腔6內的第二玻璃纖維棉601對尾氣進行第二次消音處理,經過兩次消音大大提高了尾氣的消音效果。
[0030]進一步的,為了設計合理,上述進氣管2帶有法蘭座10,所述法蘭座10與發電機動力缸體的尾氣排放口固定連接。
[0031]進一步的,為了設計合理,上述排氣管8伸入側腔6端開有第三通孔801,即在側腔6經過消聲處理后的氣體從第三通孔801流入排氣管8,通過排氣管8排出。
[0032]進一步的,為了設計合理,上述消聲器本體I外側焊接有半圓柱形防護罩13,所述防護罩13外壁密集分布有多個小孔,可用于散熱,該防護罩上端和下端分別與消聲器本體I的上蓋101和下蓋102焊接,且側壁與消聲器本體I的間距為10-20毫米;防護罩的形狀也可是截面形狀為五邊形或六邊形等多邊形的立體外罩。
[0033]上述隔腔板4上的第一通孔401共有三排,并呈半圓周分布,當上腔3內的尾氣經過第一通孔401進入下腔5后,其振動頻率得到減小。
[0034]上述側腔擋板7上的第二通孔701數量為20—30個,且均勻分布,當下腔5內的尾氣經過第二通孔701進入側腔6后,其振動頻率得到減小。
[0035]上述進氣管2側面設有加強板15,加強板15與消聲器本體I焊接,提高進氣管2的穩定性,避免工作時由于振動造成破壞。
[0036]具體實施過程:
[0037]本實用新型發電機組消聲器,工作前,用螺栓14將兩面夾式支架9固定在發電機組動力機座15上;工作時,發電機組尾氣從進氣管2進入消聲器本體I內的上腔3,上腔3腔壁的第一玻璃纖維棉301對尾氣進行第一次消音處理,經處理后的尾氣從隔腔板4上的第一通孔401流入下腔5,尾氣經過第一通孔401時,聲音的頻率得到降低,下腔5內的尾氣經由側腔擋板7上的第二通孔701進入側腔6,尾氣經過第二通孔701時,聲音的頻率得到降低,側腔6腔壁的第二玻璃纖維棉601對尾氣再次消音處理,最后,尾氣經由排氣管8表面的第三通孔801進入到排氣管8,尾氣經過第三通孔801時,聲音的頻率再次得到降低,至此經處理完畢的尾氣從排氣管8排放到外部。
[003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涵蓋范圍。
【主權項】
1.一種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消聲器本體,所述消聲器本體上方設有進氣管,所述進氣管下方設有開有第一通孔的隔腔板,所述隔腔板將消聲器本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所述下腔一側設有側腔,所述側腔與下腔用開有第二通孔的側腔擋板分隔,所述側腔連通有排氣管,所述排氣管穿過下腔并延伸到消聲器本體外。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聲器本體帶有上蓋和下蓋,所述上蓋開有通孔,所述消聲器本體下端設有兩面夾式支架,所述兩面夾式支架包含上夾片和下夾片,所述上夾片與消聲器本體外表面焊接,所述下夾片與下蓋焊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腔分布有第一玻璃纖維棉,所述第一玻璃纖維棉內表面套有第一鋼絲防護網,防止第一玻璃纖維棉脫落。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側腔的腔壁分布有第二玻璃纖維棉,所述第二玻璃纖維棉內表面套有第二鋼絲防護網,防止第二玻璃纖維棉脫落。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管帶有法蘭座,所述法蘭座與發電機組動力缸體固定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管伸入側腔端開有第三通孔。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電機組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聲器本體外側焊接有防護罩,所述防護罩外壁密集分布有多個小孔。
【文檔編號】F01N1/10GK205654395SQ201620463334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6年5月20日 公開號201620463334.7, CN 201620463334, CN 205654395 U, CN 205654395U, CN-U-205654395, CN201620463334, CN201620463334.7, CN205654395 U, CN205654395U
【發明人】高鳴峰
【申請人】福建省福安市新華峰機電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