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包括發電機,內燃機通過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管與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連通,內燃機還通過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管與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口連通;內燃機集熱消聲器的熱媒進口通過熱媒進口管連接重油箱的熱媒進口A;內燃機集熱消聲器的熱媒出口通過第一熱媒出口管、第二熱媒出口管與重油箱的熱媒出口B連接;還包括重油處理器,重油處理器一側通過重油進口管連接重油箱,重油處理器另一側通過內燃機重油進口管、內燃機重油回油管連接內燃機;本實用新型排煙余熱用于重油的加熱,解決了重油加熱系統結構復雜、體積龐大,移動性差的問題,廣泛適用于油田、野外工程及水資源頻缺地區。
【專利說明】
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內燃機發電領域,尤其涉及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
【背景技術】
[0002]隨著人類社會工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同時造成的負面影響是環境污染的加劇及能源危機的出現,燃燒柴油和汽油造成了石油資源的嚴重短缺,每年向大氣中排放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約占大氣中同類污染物的55%以上。在石油資源日益短缺、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節能減排刻不容緩,目前,內燃機發電機組有效效率只有39%,約占25%的柴油燃燒熱能以尾氣排放的形式被白白浪費掉,若將這部分相對較高品位的熱量回收利用于重油加熱,可使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的熱效率有較大的提升,同時也解決了重油加熱系統結構復雜、體積龐大,移動性差的問題。
[0003]目前,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各領域。市面上的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一般是采用水為熱媒,利用內燃機尾氣余熱加熱重油的方案,或采用電加熱重油的方案,前者結構復雜、體積龐大,移動性差,不適用于租賃性的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后者耗會K。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
【申請人】針對上述現有問題,進行了研究改進,提供一種以導熱油為熱媒的、余熱回收載體與消音器一體化的內燃機集熱消聲器的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實用新型整體結構集成于一臺標準尺寸的集裝箱式靜音箱內,可廣泛適用于油田、野外工程、高寒及水資源頻缺地區。
[0005]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包括發電機,內燃機與所述發電機連接并驅動發電機發電,所述內燃機通過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管與內燃機集熱消聲器的進氣口連通,所述內燃機還通過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管與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口連通;所述內燃機集熱消聲器的熱媒進口與熱媒進口管的一端連接,所述熱媒進口管的另一端連接重油箱的進口 A;所述內燃機集熱消聲器的熱媒出口與第一熱媒出口管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熱媒出口管的另一端連接第二熱媒出口管的一端,所述第二熱媒出口管的另一端與重油箱的出口B連接;
[0007]于所述重油箱的一側開設帶有重油輸送電磁閥的第一重油進口D,于所述重油箱的另一側開設第一重油出口 E,所述第一重油出口 E通過重油進口管連接重油處理器的第二重油進口 F,于所述重油處理器上還開設第二重油出口 G及重油回油口H,在所述重油進口管上設置重油輸送栗;內燃機重油進口管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重油出口G連通,所述內燃機重油進口管的另一端與內燃機連接,在所述內燃機重油進口管上還設置重油供應電磁閥;內燃機重油回油管的一端與重油回油口 H連接,所述內燃機重油回油管的另一端也與內燃機連接;于所述內燃機上還連接帶有輕油供應電磁閥的輕油供油管;
[0008]于所述內燃機集熱消聲器的上方還布置膨脹罐,膨脹管的一端與所述膨脹罐連通,所述膨脹管的另一端連通熱媒進口管;所述膨脹罐還分別與溢流管及熱媒排放管的一端連通,所述溢流管及熱媒排放管的另一端均連通熱媒箱,所述熱媒箱布置于內燃機集熱消聲器的下方,所述熱媒箱通過熱媒補充管與膨脹罐的頂部連通,在所述熱媒箱的尾部還連接熱媒箱熱媒排放管。
[0009]其進一步技術方案在于:
[0010]所述內燃機集熱消聲器的具體結構如下:包括筒體,筒體的下端及上端分別具有進氣口和出氣口,所述出氣口與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排氣管連通;
[0011 ]具有置于筒體底層與進氣口相通的一級膨脹室,置于筒體內與一級膨脹室相鄰相通的二級膨脹室,置于筒體內與二級膨脹室相鄰相通的三級膨脹室,置于筒體內上層并與三級膨脹室相鄰相通以及設有出氣口的四級膨脹室,所述膨脹室均由隔板隔成;所述一級膨脹室與二級膨脹室內置有熱媒盤管圈,所述熱媒盤管圈分別與熱媒進口及熱媒出口連通,所述熱媒盤管圈中心設置穿孔插管,所述一級膨脹室與二級膨脹室外設保溫層;所述三級膨脹室及四級膨脹室內設置隔音插管;
[0012]所述隔板上分別開有孔,相鄰隔板上的開孔呈錯位布置;所述熱媒盤管圈的管道中設有翅片;所述三級膨脹室增設旁通進氣口;
[0013]于所述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管上設置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電磁閥,于所述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管上設置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電磁閥,于熱媒箱熱媒排放管上還設置熱媒箱熱媒排放管閥,于膨脹罐熱媒排放管上還設置膨脹罐熱媒排放管閥,于熱媒環路排放管上還設置熱媒環路排放管閥;于熱媒進口管上設置熱媒循環栗,于熱媒補充管上還設置熱媒輸送栗;
[0014]于所述第一熱媒出口管與第二熱媒出口管之間還設置熱媒旁通電磁閥;所述熱媒旁通電磁閥的進口與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管的一端連通,所述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管的另一端與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的熱媒進口 b連通;所述熱媒旁通電磁閥出口與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管的一端連通,所述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管的另一端與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的熱媒出口 a連通;
[0015]于所述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管上設置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電磁閥,于所述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管上設置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電磁閥;
[0016]由內燃機、發電機、內燃機集熱消聲器、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電磁閥、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電磁閥、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管、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管、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排氣管、熱媒循環栗、熱媒進口管、第一熱媒出口管、第二熱媒出口管、熱媒旁通電磁閥、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電磁閥、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電磁閥、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管、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管、應急風冷熱交換器、膨脹罐、膨脹管、補充管、熱媒輸送栗、溢流管、熱媒箱、熱媒環路排放管閥、熱媒環路排放管、膨脹罐熱媒排放管閥、膨脹罐熱媒排放管、熱媒箱熱媒排放管閥、熱媒箱熱媒排放管、重油箱、重油供應電磁閥、重油輸送栗、重油進口管、重油處理器、內燃機重油進口管、內燃機重油回油管、重油供應電磁閥、輕油供應電磁閥組成的整體結構均集成于集裝箱式靜音箱內。
[001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8](— )本實用新型結構精巧,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均集成于一臺標準尺寸的集裝箱式靜音箱內,其具有移動性好的優點,并且本實用新型可以廣泛應用于油田、野外工程、高寒及水資源貧缺地區。
[0019](二)采用導熱油為熱媒的、余熱回收載體與消音器一體化的內燃機集熱消聲器,結構簡單,體積小巧;內燃機尾氣排放降噪效果好,比同尺寸單一消聲器降噪量提高5-10分貝;同時可提供溫度>200°C、壓力<0.35Mpa的熱源,采暖適應性強;設尾氣旁通排放結構,便于熱能輸出量控制。
[0020](三)本實用新型在熱媒出口管上串聯設置應急風冷熱交換器,該應急風冷熱交換器能精確、迅速的調節采暖量。
[0021](四)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熱媒箱、膨脹罐、熱媒排放管,其具有熱媒的儲存、補充、排放及熱媒管路系統清洗功能。
[0022](五)本實用新型排煙余熱用于重油的加熱,內燃機發電機組的熱效率有較大的提升,同時也解決了重油加熱系統結構復雜、體積龐大,移動性差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實用新型的結構不意圖。
[0024]圖2為實用新型中內燃機集熱消聲器的結構示意圖。
[0025]其中:1、內燃機;2、發電機;3、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01、筒體;302、出氣口;303、三級膨脹室;304、熱媒進口; 305、保溫層;306、熱媒盤管圈;307、熱媒出口; 308、穿孔插管;309、進氣口; 310、一級膨脹室;311、隔板;312、二級膨脹室;313、旁通進氣口; 314、四級膨脹室;315、隔音插管;4、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電磁閥;5、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電磁閥;6、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管;7、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管;8、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排氣管;9、熱媒循環栗;10、熱媒進口管;11、第一熱媒出口管;12、第二熱媒出口管;13、熱媒旁通電磁閥;14、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電磁閥;15、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電磁閥;16、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管;17、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管;18、應急風冷熱交換器;19、膨脹罐;20、膨脹管;21、熱媒輸送栗;22、補充管;23、溢流管;24、熱媒箱;25、熱媒環路排放管閥;26、熱媒環路排放管;27、膨脹罐熱媒排放管閥;28、膨脹罐熱媒排放管;29、熱媒箱熱媒排放管閥;30、熱媒箱熱媒排放管;31、重油箱;32、重油輸送電磁閥;33、重油輸送栗;34、重油進口管;35、重油處理器;36、內燃機重油進口管;37、內燃機重油回油管;38、重油供應電磁閥;39、輕油供應電磁閥。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27]見圖1所示,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包括發電機2,內燃機I與發電機2連接并驅動發電機2進行發電,通過發電機2向客戶發出電力。如圖1所示,在內燃機I的上方吊裝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該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是一款把尾氣余熱利用與圍氣排放降噪集合于一體的集熱消聲器。上述內燃機I通過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管6與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進氣口 309連通,內燃機I還通過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管7與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旁通進氣口313連通;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熱媒進口 304與熱媒進口管1的一端連接,熱媒進口管1的另一端連接重油箱31的進口 A;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熱媒出口 307與第一熱媒出口管11的一端連接,第一熱媒出口管11的另一端連接第二熱媒出口管12的一端,第二熱媒出口管12的另一端與重油箱31的出口 B連接;在第一熱媒出口管11上還串連熱媒環路排放管26;熱媒進口管10、第一熱媒出口管11、第二熱媒出口管12連通形成機組熱媒管路。
[0028]如圖1所示,重油箱31的一側開設帶有重油輸送電磁閥32的第一重油進口 D,于重油箱31的另一側開設第一重油出口E,第一重油出口 E通過重油進口管34連接重油處理器35的第二重油進口 F,于重油處理器35上還開設第二重油出口 G及重油回油口 H,在重油進口管34上設置重油輸送栗33;內燃機重油進口管36的一端與第二重油出口G連通,內燃機重油進口管36的另一端與內燃機I連接,在內燃機重油進口管36上還設置重油供應電磁閥38;內燃機重油回油管37的一端與重油回油口H連接,內燃機重油回油管37的另一端也與內燃機連接;于內燃機I上還連接帶有輕油供應電磁閥39的輕油供油管。
[0029]如圖2所示,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具體結構如下:包括筒體301,筒體301的下端及上端分別具有進氣口 309和出氣口 302,出氣口 302與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排氣管8連通。具有置于筒體301底層與進氣口 309相通的一級膨脹室310,置于筒體301內與一級膨脹室310相鄰相通的二級膨脹室312,置于筒體301內與二級膨脹室312相鄰相通的三級膨脹室303,置于筒體301內上層并與三級膨脹室303相鄰相通以及設有出氣口 302的四級膨脹室314,膨脹室均由隔板311隔成;一級膨脹室310與二級膨脹室312內置有熱媒盤管圈306,熱媒盤管圈306分別與熱媒進口 304及熱媒出口 307連通,熱媒盤管圈306中心設置穿孔插管308,一級膨脹室310與二級膨脹室312外設保溫層305;三級膨脹室303及四級膨脹室314內設置隔音插管315,上述三級膨脹室303增設旁通進氣口 313。隔板311上分別開有孔,相鄰隔板311上的開孔呈錯位布置。熱媒盤管圈306的管道中設有翅片。
[0030]如圖1所示,于上述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上方還布置膨脹罐19,膨脹管20的一端與膨脹罐19連通,膨脹管20的另一端連通熱媒進口管10;膨脹罐19還分別與溢流管23及熱媒排放管28的一端連通,溢流管23及熱媒排放管28的另一端均連通熱媒箱24,熱媒箱24布置于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下方,熱媒箱24通過補充管22與膨脹罐19的頂部連通,在熱媒箱24的尾部還連接熱媒箱熱媒排放管30。在上述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管6上設置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電磁閥4,于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管7上設置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電磁閥5,于熱媒箱熱媒排放管30上還設置熱媒箱熱媒排放管閥29,于膨脹罐熱媒排放管28上還設置膨脹罐熱媒排放管閥27,于熱媒環路排放管26上還設置熱媒環路排放管閥25;于熱媒進口管10上設置熱媒循環栗9,于補充管22上還設置熱媒輸送栗21。
[0031]如圖1所示,于第一熱媒出口管11與第二熱媒出口管12之間還設置熱媒旁通電磁閥13;熱媒旁通電磁閥13的進口與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管16的一端連通,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管16的另一端與應急風冷熱交換器18的熱媒進口 b連通;熱媒旁通電磁閥13出口與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管17的一端連通,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管17的另一端與應急風冷熱交換器18的熱媒出口 a連通。于上述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管16上設置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電磁閥14,于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管17上設置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電磁閥15。
[0032]如圖1所示,由內燃機1、發電機2、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電磁閥4、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電磁閥5、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管6、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管7、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排氣管8、熱媒循環栗9、熱媒進口管10、第一熱媒出口管11、第二熱媒出口管12、熱媒旁通電磁閥13、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電磁閥14、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電磁閥15、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管16、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管17、應急風冷熱交換器18、膨脹罐19、膨脹管20、補充管22、熱媒輸送栗21、溢流管23、熱媒箱24、熱媒環路排放管閥25、熱媒環路排放管26、膨脹罐熱媒排放管閥27、膨脹罐熱媒排放管28、熱媒箱熱媒排放管閥29、熱媒箱熱媒排放管30、重油箱31、重油輸送電磁閥32、重油輸送栗33、重油進口管34、重油處理器35、內燃機重油進口管36、內燃機重油回油管37、重油供應電磁閥38、輕油供應電磁閥39組成的整體結構均集成于集裝箱式靜音箱內。
[0033]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工作過程如下:
[0034]如圖1、圖2所示,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的重油采暖熱源來自于內燃機I尾氣余熱,內燃機I的尾氣由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管6、進氣口 309進入筒內一級膨脹室310后,不斷反射、擴散、緩沖、干涉、收縮。其中一部分氣體a直接沖刷熱媒盤管圈306,被充分冷卻后其體積流量急劇下降,另一部分氣體b進入穿孔插管308內,由于穿孔插管308內外氣壓不同,部分氣體c從壁面穿孔噴注而出,在一級膨脹室310與氣體a干涉、混流成氣體d后進入二級膨脹室312,再次與二級膨脹室312內的熱媒進行熱交換,氣體b其余部分從穿孔插管308的壁面穿孔噴注入二級膨脹室312,與氣體d干涉、混流成氣體e后進入三級膨脹室303,各路氣體在二級膨脹室312內繼續反射、擴散、緩沖、干涉、收縮。由于熱媒盤管圈306的冷卻效應,大幅提高了尾氣在一級膨脹室310和二級膨脹室312內的膨脹比,增加了抗性降噪量,同時加大了穿孔插管308內外氣壓差,強化了壁面穿孔噴注能量,提高了壁面穿孔噴注降噪的效果,以及形成多路不同能量的氣體,引起不斷的干涉、混流,降噪效果比單一消聲器有顯著改善。作為集熱作用的一級膨脹室310與二級膨脹室312,由于隔板311的開孔及形成多路氣體的作用,尾氣經過不斷的反射、擴散、緩沖,其余熱被熱媒充分吸收。熱媒盤管圈306作成螺旋形式,縱向螺旋布置于一級膨脹室310與二級膨脹室312,熱媒盤管圈管圈306的管道內設有翅片,最大限度地擴大管程的換熱面積及延長換熱行程,提高集熱效果,在一級膨脹室310與二級膨脹室312外設保溫層305,防止尾氣余熱的流失。相鄰的隔板311上的圓孔呈錯位布置,以增加反射量,提高降噪量。氣體e流過三級膨脹室303后,在三級膨脹室303內不斷反射、擴散、緩沖、干涉、收縮,然后通過隔音插管315進入四級膨脹室314,經過三級膨脹室303及四級膨脹室314的二次緩沖、擴散,及不斷的反射,流出出氣口 302及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排氣管8排出至機組外,噪量被進一步提高。所述內燃機I還可通過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管7與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旁通進氣口313連通,內燃機I尾氣f進入三級膨脹室303后,不斷反射、擴散、緩沖、與氣體e干涉、混流成氣體g后通過隔音插管315進入四級膨脹室314,氣體在四級膨脹室314內繼續緩沖、擴散,及不斷的反射,其不與熱媒交換,流出出氣口302,此時噪音已被最大限度的削弱,最后由出氣口 302連通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排氣管8排出至機組外。
[0035]如圖1、圖2所示,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熱媒循環管路依次由如下部件組成: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中的熱媒盤管圈306、熱媒循環栗9、熱媒進口管10、第一熱媒出口管11、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電磁閥14、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電磁閥15、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管16(或者熱媒旁通電磁閥13)、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管17、應急風冷熱交換器18、重油箱31 ο上述熱媒循環栗9向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中的熱媒盤管圈306排熱媒。
[0036]當重油箱31所需的熱量減少時,為防止熱媒溫度過高產生積炭或高溫燃燒,逐漸關閉直至全閉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電磁閥4,同時逐漸打開直至全開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電磁閥5,內燃機I的尾氣部分直至全部通過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管7、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旁通進氣口 313流入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三級膨脹室303,不與熱媒熱交換,直接由出氣口302連通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排氣管8排出至機組外,減少機組的采暖量。更精確、迅速調節采暖量措施是逐漸關閉直至全閉熱媒旁通電磁閥13,同時逐漸打開直至全開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電磁閥14、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電磁閥15,使從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排出的熱媒經應急風冷熱交換器18風冷后流入用戶的重油箱31量逐漸增大直至最大,同時從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排出的熱媒通過熱媒旁通電磁閥13直接流入重油箱31量逐漸減少直至為零。在此過程中機組熱媒所輸出的采暖量減少,熱媒平均溫度保持在安全范圍內。
[0037]當重油箱31所需的熱量增加時,逐漸關閉直至全閉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電磁閥5,同時逐漸打開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電磁閥4,使內燃機I的尾氣通過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管7、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旁通進氣口313流入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三級膨脹室303量逐漸減少直至為零。更精確、迅速調節采暖量措施是逐漸打開直至全開熱媒旁通電磁閥13,同時逐漸關閉直至全閉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電磁閥14、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電磁閥15,使從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排出的熱媒經應急風冷熱交換器18風冷后流入重油箱31量逐漸減少直至為零,同時從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排出的熱媒通過熱媒旁通電磁閥13直接流入用戶的重油箱31量逐漸增大直至最大。在此過程中機組熱媒所輸出的采暖量增加,熱媒平均溫度保持在安全范圍內。
[0038]當機組起動時,打開輕油供應電磁閥39,機組以輕油模式起動運行;打開重油輸送電磁閥32,重油充滿重油箱31,全閉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電磁閥5,同時全開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電磁閥4,使內燃機I的尾氣通過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管7、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旁通進氣口 313流入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三級膨脹室303量為零。更精確、迅速調節采暖量措施是全開熱媒旁通電磁閥13,同時全閉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電磁閥14、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電磁閥15,使從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排出的熱媒經應急風冷熱交換器18風冷后流入重油箱31量為零,同時從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排出的熱媒通過熱媒旁通電磁閥13直接流入用戶的重油箱31量為最大,在此過程中機組熱媒平均溫度保持在安全范圍內;當重油箱31內重油溫度達到要求時起動重油輸送栗33,重油流入重油處理器35處理;關閉輕油供應電磁閥39,打開重油供應電磁閥38,向供應內燃機重油,機組以重油模式起動運行,未用盡重油通過內燃機重油回油管37流回重油處理器35。
[0039]當機組停機時,關閉重油輸送電磁閥32及重油輸送栗33;全閉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電磁閥4,全開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電磁閥5,全開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電磁閥14、全閉熱媒旁通電磁閥13、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電磁閥15,熱媒循環管路內熱媒溫度迅速下降,由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交換出的熱風被排出機組,最后關閉重油供應電磁閥38,機組停機。
[0040]如圖1所示,熱媒循環管路內熱媒被加熱后會產生氣體,從而升高液體壓力,油氣混合物可通過膨脹管20排向膨脹罐19泄壓,當膨脹罐19內熱媒液位升至溢流口之上時,熱媒從溢流管23流回熱媒箱24,直至熱媒液位降至溢流口之下。當熱媒循環管路內熱媒減少時,則膨脹罐19內熱媒通過膨脹管20流入熱媒循環管路。當膨脹罐19內熱媒液位降至最低液位點時,則打開熱媒輸送栗21,由熱媒箱24通過熱媒輸送栗21向膨脹罐19內補充熱媒直至最高液位點。
[0041]如圖1所示,當熱媒循環管路需換油或清洗維護時,按如下步驟實施:
[0042]第一步:手動打開熱媒環路排放管閥25,熱媒環路中的熱媒由熱媒環路排放管26向機組外排空,手動打開膨脹罐熱媒排放管閥27,膨脹罐中的熱媒由膨脹罐熱媒排放管28向熱媒箱24排空,以及手動打開熱媒箱熱媒排放管閥29,熱媒箱24中的熱媒由熱媒箱熱媒排放管30向機組外排空。
[0043]第二步:手動關閉熱媒環路排放管閥25、手動關閉膨脹罐熱媒排放管閥27、手動關閉熱媒箱熱媒排放管閥29。
[0044]第三步:向熱媒箱24內加入清洗液,通過熱媒輸送栗21向膨脹罐19內注入清洗液,膨脹罐中的清洗液通過膨脹管20流入熱媒循環管路。
[0045]第四步:起動熱媒循環栗9,清洗液在熱媒環路中循環流動清洗管壁。
[0046]第五步:手動打開熱媒環路排放管閥25,熱媒環路中的清洗液由熱媒環路排放管26向機組外排空,手動打開膨脹罐熱媒排放管閥27,膨脹罐中的清洗液由膨脹罐熱媒排放管28向熱媒箱24排空,以及手動打開熱媒箱熱媒排放管閥29,熱媒箱24中的清洗液由熱媒箱熱媒排放管30向機組外排空。
[0047]重復第二步:手動關閉熱媒環路排放管閥25、手動關閉膨脹罐熱媒排放管閥27、手動關閉熱媒排放熱媒箱熱媒排放管閥29。
[0048]第六步:向熱媒箱24內加入熱媒,通過熱媒輸送栗21向膨脹罐19內注入清洗液,膨脹罐中的熱媒通過膨脹管20流入熱媒循環管路。
[0049]本實用新型中重油箱31根據客戶使用需求的不同可以進行更改。
[0050]以上描述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不是對實用新型的限定,本實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圍參見權利要求,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主權項】
1.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包括發電機(2),內燃機(I)與所述發電機(2)連接并驅動發電機(2)發電,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燃機(I)通過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管(6)與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進氣口(309)連通,所述內燃機(I)還通過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管(7)與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口( 313)連通;所述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熱媒進口( 304)與熱媒進口管(10)的一端連接,所述熱媒進口管(10)的另一端連接重油箱(31)的進口 A;所述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熱媒出口(307)與第一熱媒出口管(11)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熱媒出口管(11)的另一端連接第二熱媒出口管(12)的一端,所述第二熱媒出口管(12)的另一端與重油箱(31)的出口B連接; 于所述重油箱(31)的一側開設帶有重油輸送電磁閥(32)的第一重油進口 D,于所述重油箱(31)的另一側開設第一重油出口 E,所述第一重油出口 E通過重油進口管(34)連接重油處理器(35)的第二重油進口 F,于所述重油處理器(35)上還開設第二重油出口 G及重油回油口H,在所述重油進口管(34)上設置重油輸送栗(33);內燃機重油進口管(36)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重油出口 G連通,所述內燃機重油進口管(36)的另一端與內燃機(I)連接,在所述內燃機重油進口管(36)上還設置重油供應電磁閥(38);內燃機重油回油管(37)的一端與重油回油口 H連接,所述內燃機重油回油管(37)的另一端也與內燃機連接;于所述內燃機(I)上還連接帶有輕油供應電磁閥(39)的輕油供油管; 于所述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上方還布置膨脹罐(19),膨脹管(20)的一端與所述膨脹罐(19)連通,所述膨脹管(20)的另一端連通熱媒進口管(10);所述膨脹罐(19)還分別與溢流管(23)及熱媒排放管(28)的一端連通,所述溢流管(23)及熱媒排放管(28)的另一端均連通熱媒箱(24),所述熱媒箱(24)布置于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的下方,所述熱媒箱(24)通過熱媒補充管(22)與膨脹罐(19)的頂部連通,在所述熱媒箱(24)的尾部還連接熱媒箱熱媒排放管(30)。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燃機集熱消聲器的具體結構如下:包括筒體(301),筒體(301)的下端及上端分別具有進氣口(309)和出氣口(302),所述出氣口( 302 )與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排氣管(8 )連通; 具有置于筒體(301)底層與進氣口(309)相通的一級膨脹室(310),置于筒體(301)內與一級膨脹室(310)相鄰相通的二級膨脹室(312),置于筒體(301)內與二級膨脹室(312)相鄰相通的三級膨脹室(303),置于筒體(301)內上層并與三級膨脹室(303)相鄰相通以及設有出氣口(302)的四級膨脹室(314),所述膨脹室均由隔板(311)隔成;所述一級膨脹室(310)與二級膨脹室(312)內置有熱媒盤管圈(306),所述熱媒盤管圈(306)分別與熱媒進口(304)及熱媒出口(307)連通,所述熱媒盤管圈(306)中心設置穿孔插管(308),所述一級膨脹室(310)與二級膨脹室(312)外設保溫層(305);所述三級膨脹室(303)及四級膨脹室(314)內設置隔音插管(315)。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311)上分別開有孔,相鄰隔板(311)上的開孔呈錯位布置;所述熱媒盤管圈(306)的管道中設有翅片;所述三級膨脹室(303)增設旁通進氣口(313)。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管(6)上設置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電磁閥(4),于所述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管(7)上設置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電磁閥(5),于熱媒箱熱媒排放管(30)上還設置熱媒箱熱媒排放管閥(29),于膨脹罐熱媒排放管(28)上還設置膨脹罐熱媒排放管閥(27),于熱媒環路排放管(26)上還設置熱媒環路排放管閥(25);于熱媒進口管(10)上設置熱媒循環栗(9),于熱媒補充管(22)上還設置熱媒輸送栗(21)。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熱媒出口管(11)與第二熱媒出口管(12)之間還設置熱媒旁通電磁閥(13);所述熱媒旁通電磁閥(13)的進口與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管(16)的一端連通,所述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管(16)的另一端與應急風冷熱交換器(18)的熱媒進口b連通;所述熱媒旁通電磁閥(13)出口與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管(17)的一端連通,所述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管(17)的另一端與應急風冷熱交換器(18)的熱媒出口 a連通。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管(16)上設置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電磁閥(14),于所述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管(17)上設置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電磁閥(15)。7.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重油內燃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由內燃機(I)、發電機(2 )、內燃機集熱消聲器(3 )、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電磁閥(4)、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電磁閥(5)、內燃機集熱消聲器進氣管(6)、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旁通進氣管(7)、內燃機集熱消聲器排氣管(8)、熱媒循環栗(9)、熱媒進口管(10)、第一熱媒出口管(11 )、第二熱媒出口管(12 )、熱媒旁通電磁閥(13 )、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電磁閥(14)、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電磁閥(15)、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進入管(16)、應急風冷熱交換器熱媒排出管(17)、應急風冷熱交換器(18)、膨脹罐(19)、膨脹管(20)、補充管(22),熱媒輸送栗(21)、溢流管(23 )、熱媒箱(24 )、熱媒環路排放管閥(25 )、熱媒環路排放管(26)、膨脹罐熱媒排放管閥(27)、膨脹罐熱媒排放管(28)、熱媒箱熱媒排放管閥(29)、熱媒箱熱媒排放管(30)、重油箱(31)、重油供應電磁閥(32)、重油輸送栗(33)、重油進口管(34)、重油處理器(35)、內燃機重油進口管(36)、內燃機重油回油管(37)、重油供應電磁閥(38)、輕油供應電磁閥(39)組成的整體結構均集成于集裝箱式靜音箱內。
【文檔編號】F01N1/00GK205578113SQ201620139412
【公開日】2016年9月14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4日
【發明人】范志強, 成鳴軍, 張建業, 項楠, 張 杰, 許光明, 龐海彬, 謝同祥, 張亞
【申請人】百發動力(無錫)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