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共軌型活塞冷卻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動機共軌型活塞冷卻裝置,包括具有進油口的共軌管,所述共軌管的外壁上設有若干活塞冷卻噴嘴,所述共軌管通過固定支架固定安裝在發動機曲軸箱的內壁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降低加工成本以及安裝成本、提高機體強度,結構簡單,便于安裝維修。
【專利說明】
發動機共軌型活塞冷卻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發動機活塞冷卻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發動機共軌型活塞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柴油機因為潤滑系統的需要,一般需要在機體上沿機體長度方向加工出貫穿的通油孔,稱為副油道,用以冷卻活塞。傳統的副油道是在機體上鉆孔,然后再加工活塞冷卻噴嘴安裝孔,因為機體的長度大,因而加工困難,加工成本高。同時,副油道的加工也削弱了機體的剛度,不利于發動機的可靠性和NVH特性。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降低加工成本、提高強度的發動機共軌型活塞冷卻裝置。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發動機共軌型活塞冷卻裝置,包括具有進油口的共軌管,所述共軌管的外壁上設有若干活塞冷卻噴嘴,所述共軌管通過固定支架固定安裝在發動機曲軸箱的內壁上。
[0005]作為一種改進,所述固定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共軌管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凸臺通過緊固件連接,所述凸臺固定在發動機曲軸箱內壁上。
[0006]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共軌管的兩端均封閉,所述進油口位于所述共軌管兩端的中間位置。
[0007]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08]由于發動機共軌型活塞冷卻裝置,包括具有進油口的共軌管,所述共軌管的外壁上設有若干活塞冷卻噴嘴,所述共軌管通過固定支架固定安裝在發動機曲軸箱的內壁上,這樣可以實現將共軌管利用固定支架安裝在曲軸箱內,因而不必在機體上再單獨鉆副油道,也不必單獨加工活塞冷卻噴嘴安裝孔,降低加工成本;省去了單獨的活塞冷卻噴嘴,減少了零部件數量和安裝工作量,降低了總裝成本;同時,也提高了整機的剛度和NVH特性。
[0009]由于固定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共軌管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凸臺通過緊固件連接,所述凸臺固定在發動機曲軸箱內壁上。固定支架通過凸臺與曲軸箱內壁實現連接,這樣不影響曲軸箱的強度,同時還增加了曲軸箱的強度,且固定支架與凸臺之間可拆卸,便于實現安裝和維修。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1 ]圖中:1、共軌管,1、進油口,2、活塞冷卻噴嘴,3、固定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0012]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13]如圖1所示,一種發動機共軌型活塞冷卻裝置,包括具有進油口10的共軌管I,共軌管I體從普通的鋼管中截取,如圖1中所示,共軌管I的一端開通作為機油的入口,另一端焊接密封,以便于壓力的形成。因為不用在機體上加工副油道及活塞冷卻噴嘴安裝孔,因此降低了加工成本,提高了機體加工效率,同時不影響機體的剛度。
[0014]需要說明的是,如果設計需要,機油口可以設置在兩端,也可以將共軌管I的兩端均封閉,將進油口 10設置在共軌管兩端的中間位置。
[0015]共軌管I的外壁上設有若干活塞冷卻噴嘴2,共軌管I通過固定支架3固定安裝在發動機曲軸箱的內壁上,固定支架3的一端與共軌管I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凸臺(圖中未示出)通過緊固件連接,凸臺固定在發動機曲軸箱內壁上。實現共軌管固定的同時,提高了機體強度。
[0016]上述共軌管I的長度、固定支架的數量以及活塞冷卻噴嘴2的數目都應隨所匹配的發動機的特征變化。
[0017]具體工作原理為:如圖1中進油口10設置在共軌管端部為例進行說明,機油從進油口 10進入共軌管I內,積累壓力之后,分流至每個活塞冷卻噴嘴2內,然后噴至對應的活塞上進行冷卻。
[001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發動機共軌型活塞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進油口(10)的共軌管(I),所述共軌管(I)的外壁上設有若干活塞冷卻噴嘴(2),所述共軌管(I)通過固定支架(3)固定安裝在發動機曲軸箱的內壁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共軌型活塞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3)的一端與所述共軌管(I)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凸臺通過緊固件連接,所述凸臺固定在發動機曲軸箱內壁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動機共軌型活塞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軌管(I)的兩端均封閉,所述進油口( 1)位于所述共軌管兩端的中間位置。
【文檔編號】F01P3/08GK205532826SQ201620076309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6日
【發明人】王貴琛, 徐勝輝, 陳利, 張長沖
【申請人】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