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風力發電機排油口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風力發電機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風力發電機排油口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風力發電機是將風能轉換為機械能,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的電力設備。主要利用風力帶動風車葉片旋轉,再通過增速機將旋轉的速度提升,來促使發電機發電。
[0003]風力發電機在使用前需要灌入潤滑油來使發電機得到充分潤滑,保證工作平穩性,一般潤滑油通過排油口排出。如圖1所示,目前的排油口結構較為單一,將密封墊放入密封槽4中,通過鎖孔I與發電機連接,灌入的潤滑油從直油管2排出,灌油結束后,通過螺母連接直油管2底部的外螺紋封口 3。
[0004]但是,風力發電機需要灌入高黏度的潤滑油,工人在灌油時需要邊開啟發電機邊加入潤滑油,由于潤滑油的黏度較高,導致其流動性差,目前的直油管的內徑較小,黏度較高的潤滑油通過直油管排出的速度慢,容易在直油管中發生堵塞,灌油效率低下;而且當油堵塞在直油管中,需要重新將鎖孔I進行拆卸來排出直油管中的潤滑油,十分不方便。
【實用新型內容】
[0005]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風力發電機排油口結構。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7]—種風力發電機排油口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L型排油口和撥桿,所述L型排油口包括L型管部,所述L型管部一端通過鎖孔與風力發電機固定連接,另一端設有第一固定部和出油口;所述撥桿包括第二固定部、延伸部和至少一撥油部,所述第二固定部與第一固定部可拆卸連接,所述延伸部穿設于L型管部中,并可在L型管部來回運動,所述撥油部與延伸部連接。
[0008]進一步地,所述撥油部截面為“L”型,所述“L”型的直角開口朝向所述出油口。
[0009]進一步地,所述撥油部為“F”型,所述“F”型的直角開口朝向所述出油口。
[0010]進一步地,所述撥油部與延伸部一體成型或者焊接連接。
[0011]進一步地,所述延伸部為圓柱形,所述圓柱形軸線與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垂直。
[0012]進一步地,所述撥油部設有3個,并且沿所述圓柱形軸線呈圓周分布。
[0013]進一步地,所述延伸部遠離第二固定部的一端頂部設有緩沖彈簧或者緩沖墊。
[0014]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部一端設有拉環,所述拉環與第二固定部可拆卸連接或者一體成型。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將傳統的直油管改為出油更快的L型排油口,增大了油口面積,使排油更快速,在L型出油口處設有撥桿,撥桿設有撥油部,由于潤滑油的流動性較差,可以將黏度高的潤滑油撥出,在風力發電機灌油時,大大提高了灌油效率,避免了灌油時的堵塞。
【附圖說明】
[001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7]圖1是現有技術采用的排油口結構示意圖。
[0018]圖2是本實用新型排油口結構的爆炸圖示意圖。
[0019]圖3是本實用新型撥桿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中數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應部件的名稱:
[0021]1-鎖孔;2-直油管;3-外螺紋封口 ;4-密封槽;
[0022]1-L型排油口; Il-L型管部;12-第一固定部;13-出油口 ;
[0023]20-撥桿;21-拉環;22-第二固定部;23-延伸部;24-撥油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一種風力發電機排油口結構,包括L型排油口 10和撥桿20,所述L型排油口 10包括L型管部11,所述L型管部一端通過鎖孔I與風力發電機固定連接,連接時將密封墊放入密封槽4中,另一端設有第一固定部12和出油口 13;所述撥桿20包括第二固定部22、延伸部23和至少一撥油部24,所述第二固定部22與第一固定部12可拆卸連接,所述延伸部23穿設于L型管部11中,并可在L型管部11來回運動,所述撥油部24與延伸部23連接,所述撥油部24截面為“L”型,所述“L”型的直角開口朝向所述出油口。
[0025]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將傳統的直油管改為出油更快的L型排油口,增大了油口面積,使排油更快速,在L型出油口處設有撥桿,撥桿設有撥油部,由于潤滑油的流動性較差,可以將黏度高的潤滑油撥出,在風力發電機灌油時,大大提高了灌油效率,避免了灌油時的堵塞。
[0026]進一步地,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所述撥油部24為“F”型,所述“F”型的直角開口朝向所述出油口。
[0027]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F”型的撥油部,提高了每次撥油的出油量,提高排油的效率。
[0028]進一步地,所述撥油部24與延伸部23—體成型或者焊接連接。
[0029]進一步地,所述延伸部23為圓柱形,所述圓柱形軸線與所述第二固定部22相垂直。
[0030]進一步地,所述撥油部24設有3個,并且沿所述圓柱形軸線呈圓周分布;為了避免與L型管部11相碰撞和達到更好的撥油效果,相鄰兩個撥油部之間的角度為20度?45度之間。
[0031]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圓柱形的延伸部,使撥桿進入潤滑油中的阻力變小,設有3個撥油部,進一步提高撥油效率。當潤滑油黏度較低時,也可以采用延伸部截面為矩形的矩形延伸部。將圓柱形的頭部設為錐形可以進一步的減小阻力。
[0032]進一步地,所述延伸部23遠離第二固定部22的一端頂部設有緩沖彈簧或者緩沖墊。
[0033]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撥桿延伸部在L型排油口中撥油時,避免直接碰撞L型管部的內壁,加快L型管部的損壞。
[0034]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部一端設有拉環21,所述拉環21與第二固定部22可拆卸連接或者一體成型。
[0035]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撥油更方便,更符合人機工程設計。
[0036]本實用新型的使用過程:在風力發動機需要灌油潤滑時,一般是邊灌油邊排油,及時將廢油排出,當潤滑油沿L型管部排出時,由于重力作用,潤滑油會堆積在L型的直角處,此時操作工人采用撥桿將堆積在直角處的潤滑油撥出,使潤滑油及時的排出。
[0037]采用以上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將傳統的直油管改為出油更快的L型排油口,增大了油口面積,使排油更快速,在L型出油口處設有撥桿,撥桿設有撥油部,由于潤滑油的流動性較差,可以將黏度高的潤滑油撥出,在風力發電機灌油時,大大提高了灌油效率,避免了灌油時的堵塞。
[0038]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加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風力發電機排油口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L型排油口和撥桿,所述L型排油口包括L型管部,所述L型管部一端通過鎖孔與風力發電機固定連接,另一端設有第一固定部和出油口;所述撥桿包括第二固定部、延伸部和至少一撥油部,所述第二固定部與第一固定部可拆卸連接,所述延伸部穿設于L型管部中,并可在L型管部來回運動,所述撥油部與延伸部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風力發電機排油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撥油部截面為“L”型,所述“L”型的直角開口朝向所述出油口。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風力發電機排油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撥油部為“F”型,所述型的直角開口朝向所述出油口。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風力發電機排油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撥油部與延伸部一體成型或者焊接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風力發電機排油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為圓柱形,所述圓柱形軸線與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垂直。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風力發電機排油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撥油部設有3個,并且沿所述圓柱形軸線呈圓周分布。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風力發電機排油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遠離第二固定部的一端頂部設有緩沖彈簧或者緩沖墊。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風力發電機排油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一端設有拉環,所述拉環與第二固定部可拆卸連接或者一體成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風力發電機排油口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L型排油口和撥桿,所述L型排油口包括L型管部,所述L型管部一端通過鎖孔與風力發電機固定連接,另一端設有第一固定部和出油口;所述撥桿包括第二固定部、延伸部和至少一撥油部,所述第二固定部與第一固定部可拆卸連接,所述延伸部穿設于L型管部中,并可在L型管部來回運動,所述撥油部與延伸部連接。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將傳統的直油管改為出油更快的L型排油口,增大了油口面積,使排油更快速,在L型出油口處設有撥桿,撥桿設有撥油部,由于潤滑油的流動性較差,可以將黏度高的潤滑油撥出,在風力發電機灌油時,大大提高了灌油效率,避免了灌油時的堵塞。
【IPC分類】F03D80/70
【公開號】CN205207058
【申請號】CN201521048346
【發明人】董偉干, 金明
【申請人】江蘇天賦新能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4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