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進氣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進氣管。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國內船用氣體機的進氣系統一般有以下兩種結構:
[0003]1、增壓前進氣結構(如圖1所示):需要在增壓器I前安裝空氣和燃氣入口2,然后依次經分體結構的進氣彎管3和中冷器4進入與發動機相連的進氣管7。這種設計按照船規要求需要在中冷器前的進氣彎管3上安裝防爆閥6;同時,為避免增壓器可能出現“刮殼”、“回火”等安全隱患,需重新設計小葉輪的增壓器,故增加了成本,而且該結構管路較長、占用空間大,從而在發動機工作時,空氣和燃氣合成的混合氣需要流經一段時間和距離才能到達發動機,進而導致發動機的響應性差。
[0004]2、增壓后進氣結構(如圖2所示):在增壓器I前設置空氣入口,在中冷器4后安裝燃氣入口 9,在工作中,空氣依次經分體結構的進氣彎管3、中冷器4、進氣彎管5和進氣彎頭8,然后與經過燃氣入口 9進入的燃氣混合形成混合氣,之后進入與發動機相連的進氣管7。這種設計無需在中冷器4前安裝防爆閥6,也無需重新設計增壓器I,燃氣入口9處環境溫度較低,不存在安全隱患。但是,該結構需要布置的管路較多,結構復雜,影響裝配效率,同樣會占用較大的空間;同時,由于中冷器4的重量較重(重量為80kg),需要設計支架來固定中冷器4,增加了成本和空間的占用;而且,由于管路較多,密封性差,進而會存在很大的安全隱串
■/Ql、O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進氣管,以解決發動機響應性差、成本高、結構復雜和密封性差,造成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
[000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進氣管,包括設有進氣口的進氣管本體,所述進氣管本體的其中一端端部設有進氣彎管,所述進氣彎管與所述進氣管本體設置為一體,所述進氣彎管上的進氣通道與所述進氣管本體上的進氣通道相互隔離。
[0007]作為一種改進,所述進氣管本體的中心線與所述進氣彎管的中心線交叉設置。
[0008]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進氣彎管的橫截面積由大逐漸變小,所述進氣彎管的小端靠近所述進氣口。
[0009]作為再進一步的改進,所述進氣彎管的大端設有安裝部,所述安裝部與所述進氣彎管設置為一體。
[0010]作為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安裝部上設有多個安裝孔。
[0011 ]作為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進氣口設置于所述進氣管本體的中部。
[0012]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3]由于進氣彎管與進氣管本體設置為一體,且進氣彎管上的進氣通道與進氣管本體上的進氣通道相互隔離,從而通過該一體結構,與傳統相比,大大縮短了燃氣到達發動機(燃燒室)的距離,提高了發動機的響應時間(即:提高了響應性);同時,該結構不存在進氣彎管與進氣管本體之間的密封問題,進而解決了因密封性差而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而且,該一體結構機械強度高,可滿足中冷器安裝后,對中冷器的支撐需求,無需設計支架;此外,該結構簡單、緊湊,占用空間小,成本低。
[0014]由于進氣管本體的中心線與所述進氣彎管的中心線交叉設置,便于進氣彎管和進氣管本體的集成,同時,為減少空間占用率提供了保障。
[0015]由于進氣彎管的橫截面積由大逐漸變小,且進氣彎管的小端靠近進氣口,從而通過進氣彎管的大端便于更多空氣的進入,通過小端便于空氣匯集,不僅滿足了與燃氣的混合需要,而且能有效的提高流速,進一步提高了發動機的響應性。
[0016]由于進氣彎管的大端設有安裝部,從而通過安裝部便于中冷器的安裝,無需借助其他的安裝部件;由于安裝部與進氣彎管設置為一體,從而整體的工作強度得到了有效提高,為安裝部安裝、支撐中冷器奠定了基礎。
[0017]由于進氣口設置于進氣管本體的中部,從而空氣與燃氣混合而成的混合器進入進氣管本體后能夠均勻的擴散,以滿足發動機的需求。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現有技術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是現有技術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意圖;
[0021]圖4是圖3的剖視圖;
[0022]圖5是本實用新型處于應用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6是圖5的俯視圖;
[0024]圖中,1-增壓器;2-空氣和燃氣入口; 3-進氣彎管;4-中冷器;5-進氣彎管;6_防爆閥;7-進氣管;8-進氣彎頭;9-燃氣入口 ; 10-空氣入口 ; 11-進氣口 ; 12-進氣管本體;13-進氣彎管;14-隔板;15-進氣通道;16-進氣通道;17-安裝座;18-安裝部;19-波紋管;20-混合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25]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6]如圖3和圖4共同所示,一種進氣管,包括設有進氣口11的進氣管本體12,該進氣管本體12的其中一端端部設有進氣彎管13,該進氣彎管13與進氣管本體12鑄造為一體,該進氣管本體12的中心線與進氣彎管13的中心線交叉設置;該進氣彎管13上的進氣通道16與進氣管本體12上的進氣通道15相互隔離,S卩:進氣彎管13與進氣管本體12之間鑄造成型有用于實現進氣通道16與進氣通道15隔離的隔板14,也可以理解為:與進氣通道15對應位置的進氣彎管13上的管壁形成隔板14。
[0027]該進氣彎管13的橫截面積由大逐漸變小(S卩:進氣彎管13上進氣通道16的橫截面積由大逐漸變小),該進氣彎管13的小端靠近進氣口 11,該進氣彎管13的大端設有與中冷器4連接的安裝部18,該安裝部18與進氣彎管13鑄造為一體,該安裝部18上設有多個安裝孔。
[0028]該進氣口11設置于進氣管本體12的中部;遠離進氣彎管13—端的進氣管本體12上設有用于安裝防爆閥6的安裝座17,該安裝座17與進氣通道15連通。
[0029]如圖5和圖6共同所示,該進氣彎管13設置于靠近中冷器4的一端,并通過安裝部18與中冷器4連接在一起,該中冷器4的上游連接有與增壓器I相連的進氣彎管3,該增壓器I上設有空氣入口 10;該進氣彎管13的小端和與進氣口 11對應位置的進氣管本體12上均連接有進氣彎頭8,兩進氣彎頭8之間設有波紋管19和混合器20,該混合器20靠近進氣口 11且其上設有燃氣入口9。從而在實際應用中,實現了增壓后進氣的工作方式,其他進氣結構無需改進,而且無需在中冷器4前增加防爆閥6,也無需對增壓器I重新設計,解決了增壓器I處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同時,大大縮短了燃氣到達發動機(燃燒室)的距離,提高了發動機的響應時間(即:提高了響應性);此外,該結構簡單、緊湊,便于裝配,占用空間小,密封性好,成本低,還可直接對中冷器4進行支撐。
[0030]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進氣管,包括設有進氣口的進氣管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管本體的其中一端端部設有進氣彎管,所述進氣彎管與所述進氣管本體設置為一體,所述進氣彎管上的進氣通道與所述進氣管本體上的進氣通道相互隔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進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管本體的中心線與所述進氣彎管的中心線交叉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進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彎管的橫截面積由大逐漸變小,所述進氣彎管的小端靠近所述進氣口。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一種進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彎管的大端設有安裝部,所述安裝部與所述進氣彎管設置為一體。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進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部上設有多個安裝孔。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進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口設置于所述進氣管本體的中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進氣管,包括設有進氣口的進氣管本體,所述進氣管本體的其中一端端部設有進氣彎管,所述進氣彎管與所述進氣管本體設置為一體,所述進氣彎管上的進氣通道與所述進氣管本體上的進氣通道相互隔離。從而通過該一體結構,大大縮短了燃氣到達發動機(燃燒室)的距離,提高了發動機的響應時間(即:提高了響應性);同時,該結構不存在進氣彎管與進氣管本體之間的密封問題,進而解決了因密封性差而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而且,該一體結構機械強度高,可滿足中冷器安裝后,對中冷器的支撐需求,無需設計支架;此外,該結構簡單、緊湊,占用空間小,成本低。<!-- 2 -->
【IPC分類】F02B29/04, F02M35/104
【公開號】CN205190081
【申請號】CN201520869576
【發明人】張忠元, 徐志遠, 王勇強
【申請人】濰柴重機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4月27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