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發動機配件,具體地說是一種提高發動機效率的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車輛經過長時期的使用,粘附在過濾器表面的灰塵和贓物不斷增加,影響了發動機的進氣量,造成了如下的嚴重后果:1.發動機功率下降;2.車輛行駛加速性能下降;
3.燃油消耗增加;4.廢氣排放超標。這個問題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技術問題。
[0003]中國專利2005年10月5日授權公告號CN2731124Y公開了本發明人“一種能使發動機提速的自動進氣閥”的實用新型專利文件。這項專利提供了在發動機進氣量減少,發動機性能下降時,在原進氣量基礎上增加額外供氣,使發動機提速的自動進氣閥。但是由于空氣中的粉塵污染存在,仍然無法根本解決增大進氣量的問題。
[0004]中國專利2010年06月09日授權公告號CN201502456U公開了本發明人“發動機雙氣道進氣增壓器”的實用新型專利文件。這項專利提供了在發動機進氣量減少,發動機性能下降時,由兩組氣道向發動機供氣的雙氣道進氣增壓器。這項雙氣道進氣增壓器的結構及工作原理是這樣的:1.第一組氣道由觸點開關控制,當接通電源時,電磁閥接通負壓至膜片,增壓器裝置啟動,向發動機供氣;2.第二個氣道由負壓變化自動控制進氣閥控制,當負壓變化時,增壓器裝置啟動,向發動機供氣;這樣就形成了雙氣道進氣增壓器。但是此項技術由于控制環節點多,所以故障點多,影響了發動機雙氣道進氣增壓器的正常工作,降低了產品的使用效率。因此發明一種利用發動機進氣動態控制,減少控制環節,減少故障發生,提高產品使用效率,增大發動機的進氣量,降低發動機油耗的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是十分有意義的。
[0005]經廣泛查閱國內外出版物和專利文獻,未見有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未見有與本實用新型完全相同的技術方案,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創造性。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0007]一種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由進氣過濾口管(16)、球體行程調節螺絲(2)、平衡球體(3)、負壓自控活塞(4)、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自控活塞彈簧(6)、彈簧預存壓力調節螺絲(7)、連接墊片(15)、閉合閥活塞(12)、閉合閥活塞頭部氣道(13)、閉合閥(14)閉合閥閥座(17)、閉合閥尾部出氣口管⑶組成,負壓自控活塞⑷與平衡球體(3)、球體行程調節螺絲(2)、自控活塞彈簧(6)、彈簧預存壓力調節螺絲(7)相連動;閉合閥活塞頭部氣道(13)連通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與閉合閥閥座(17);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與進氣過濾口管(16)相通;閉合閥尾部出氣口管⑶與發動機進氣支管的進氣口管(9)相通。
[0008]本實用新型的要點是:
[0009]1.在原有的空氣進氣裝置基礎上,去除了實際應用中易出現故障的電氣控制組件:觸點開關、電磁閥及膜片閥控制組件.
[0010]2.設置了發動機負壓進氣控制組件:負壓自控活塞4、自控活塞彈簧6、調節螺絲組件、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閉合閥14 ;閉合閥活塞頭部氣道13經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與負壓自控進氣裝置I的進氣過濾口管16相通;閉合閥尾部出氣口管8與發動機進氣支管的進氣口管9相連。
[0011]當發動機怠速狀態時,進氣支管9產生穩定負壓吸力,空氣進入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形成聚壓氣流吸附力使負壓自控活塞4下行,這時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閉合;怠速狀態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自動關閉供氣。
[0012]當發動機轉速提高時,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的進氣工作過程如下:
[0013]隨著發動機節氣門10開度增大,發動機轉速提高,進氣支管9負壓隨之降低,使得自控活塞彈簧6的預存壓力,隨著負壓吸力降低而產生作用,最終使負壓自控活塞4向上運動,脫離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 ;此時外界空氣可以經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I的進氣過濾口管16,進入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形成聚壓氣流;氣流通過自控活塞頭部氣道13,頂開閉合閥活塞12,通過閉合閥尾部氣道出氣口管8進入發動機。向發動機提供充足的空氣,提高了發動機的效率,完成了本實用新型的任務,實現了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0014]本實用新型在原有的空氣進氣裝置基礎上,去除了電氣控制組件:觸點開關、電磁閥及膜片閥控制組件,設置了發動機負壓進氣控制組件及閉合閥組成。
[0015]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氣道與發動機的進氣支管相連,通過感應發動機的進氣負壓變化,向發動機提供氣體。當發動機進氣支管負壓穩定時,負壓自控進氣裝置的閥門自動關閉。
[0016]閉合閥組作用:通過氣道與發動機進氣支管連通,發動機靜止狀態,閉合閥常態關閉,發動機工作狀態允許空氣單向進入發動機。起到增大負壓氣室空間,增大進氣儲氣量。
[0017]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
[0018]1.增大發動機的進氣量,提高發動機效率。
[0019]2.進氣負壓控制,使用壽命長。
[0020]3.結構簡單,使用效果好。
[0021]4.降低發動機能耗。
【附圖說明】
[0022]圖1為本實用新型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結構圖。
[0023]圖中:發動機負壓進氣自控裝置I ;球體行程調節螺絲2 ;平衡球體3 ;負壓自控活塞4 ;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 ;自控活塞彈簧6 ;彈簧預存壓力調節螺絲7 ;閉合閥尾部出氣口管8 ;發動機進氣支管的進氣口管9 ;節氣門10 ;發動機11 ;閉合閥活塞12 ;閉合閥活塞的頭部氣道13 ;閉合閥14 ;連接墊片15 ;進氣過濾口管16 ;閉合閥座17組成。
【具體實施方式】
:
[0024]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0025](一)在發動機靜止狀態時:發動機進氣支管無進氣負壓,負壓自控活塞4在彈簧預存壓力調節螺絲7及自控活塞彈簧6的雙重作用下,形成預存壓力使負壓自控活塞4向上運動,脫離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使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常態開啟;而閉合閥14可以通過閉合閥活塞12的頭部氣道13連接墊片15,實現最終與進氣過濾口管16相通;此時閉氣活塞12的尾部出氣口管8與發動機11的進氣支管的進氣口管9相連;但是由于這時發動機進氣支管無進氣負壓,故閉合閥14內的閉氣活塞12在閉氣活塞彈簧預存彈力作用下做伸張運動與閉氣閥座17常態閉合。這時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I不工作。
[0026]( 二 )發動機怠速狀態時:節氣門10處怠速開度,發動機進氣支管負壓穩定且進氣吸力較高,此時外界空氣可以經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I的進氣過濾口管16進入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再經自控活塞彈簧6,連接墊片15,進入閉合閥14的頭部氣道13,然后氣流頂開閉合閥活塞12,壓縮閉合閥活塞下的彈簧,進入閉合閥座17,再經閉合閥尾部氣道出氣口管8,最終進入發動機進氣支管的進氣口管9 ;但是隨著發動機進氣支管的負壓吸力不斷升高,外界空氣進入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后形成聚壓氣流吸附力;這時自控活塞4在平衡球3的自重作用以及球體行程調節螺絲的壓力作用下,震浮調節下行,然后壓縮自控活塞彈簧6,使自控活塞4與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閉合。這時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自動完成關閉進氣。
[0027](三)發動機轉速提高時: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I上的出氣口管8與發動機11上的進氣支管的進氣口管9相連;隨著節氣門10的開度增大,進氣支管負壓隨之降低,自控活塞彈簧6的預存壓力也隨著負壓吸力降低得到釋放,這使得負壓自控活塞4受自控活塞彈簧6得釋放壓力向上運動,脫離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這樣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就被開啟了 ;此時外界空氣,可以經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I上的進氣過濾口管16,進入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形成聚壓氣流;氣流再通過自控活塞彈簧6、連接墊片15,進入閉合閥14的頭部氣道13 ;然后氣流頂開閉合閥活塞12,壓縮閉合閥活塞彈簧,進入閉合閥座17,再經閉合閥尾部氣道出氣口管8進入發動機進氣支管的進氣口管9,向發動機提供氣體。這樣就完成了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向發動機提供充足的空氣,提高發動機的效率的整個過程,完成了本實用新型的任務。
[002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改進等,均應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由進氣過濾口管(16)、球體行程調節螺絲(2)、平衡球體(3)、負壓自控活塞(4)、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自控活塞彈簧(6)、彈簧預存壓力調節螺絲(7)、連接墊片(15)、閉合閥活塞(12)、閉合閥活塞頭部氣道(13)、閉合閥(14)閉合閥閥座(17)、閉合閥尾部出氣口管(8)組成,其特征在于:負壓自控活塞(4)與平衡球體(3)、球體行程調節螺絲(2)、自控活塞彈簧(6)、彈簧預存壓力調節螺絲(7)相連動;閉合閥活塞頭部氣道(13)連通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與閉合閥閥座(17);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與進氣過濾口管(16)相通;閉合閥尾部出氣口管(8)與發動機進氣支管的進氣口管(9)相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發動機配件,一種發動機負壓自控進氣裝置。本實用新型負壓自控活塞(4)與平衡球體(3)、球體行程調節螺絲(2)、自控活塞彈簧(6)、彈簧預存壓力調節螺絲(7)相連動;閉合閥活塞頭部氣道(13)連通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與閉合閥閥座(17);圓錐形氣道閉氣閥座(5)與進氣過濾口管(16)相通;閉合閥尾部出氣口管(8)與發動機進氣支管的進氣口管(9)相通。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增大發動機進氣量,提高了發動機的效率;使用壽命長;結構簡單,使用效果好;降低發動機能耗。
【IPC分類】F02B29/00
【公開號】CN204827648
【申請號】CN201520316556
【發明人】劉夫東
【申請人】上海追時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2月2日
【申請日】2015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