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調節式控制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內燃機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可以實現自然吸氣發動機進氣系統自我調節的壓力調節式控制器。
【背景技術】
[0002]20世紀初,英國B.Hopkinson在內燃機試驗中發現:擾動氣缸內的空氣時,能加速燃燒過程80年代以后,通過發動機的進氣系統組織缸內的空氣運動,利用渦流實現混合氣分層燃燒效果,利用滾流增加燃燒室內的湍流強度和采用稀混合氣燃燒模式等,都成為目前火花點火發動機重點關注的研宄內容。發動機氣缸內的空氣運動是瞬變和復雜的,從氣體宏觀的整體運動來看,一般表現為斜軸渦流。這時渦流和滾流可以做為斜軸渦流兩個獨立的分量。試驗發現滾流同樣可以提高壓縮終了時燃燒室內空氣運動的湍流強度,增加湍流強度可以促使火焰傳播速率加快,燃燒持續期縮短,放熱率提高,從而改善了燃燒過程,提高發動機的動力性。滾流模式優于渦流,因為滾流的形成依靠缸壁和活塞運動,進氣過程中可以保存有較大的動能,壓縮過程中一部分動能使大尺度的空氣運動破碎成眾多小尺度的微渦,提高了缸內的湍流強度,而渦流一般經歷著不斷衰減的過程。總的來看,之所以汽油機采用滾流一方面是由于汽油機轉速較高,這就導致每個燃燒沖程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而滾流能夠保證在壓縮后期較大的湍動能,使火焰傳播速率增加沒縮短燃燒持續期;二是由于結構的限制,汽油機可利用的空間較小,而渦流氣道占用空間較大。
[0003]經過現有文獻檢索,發現專利申請號為20121041673.5,名稱為一種汽油發動機可變進氣滾流調節機構的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利用電動執行器來調節進氣滾流的技術,但是他不能實現進氣滾流的自我調節。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針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壓力調節式控制器,可以實現進氣滾流的自我調節。
[0005]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實用新型包括發動機進氣管、空濾、節氣門、進氣總管、進氣支管、發動機、發動機排氣管、催化包、消音器、導葉板、旋轉軸、推拉桿、控制體、移動體、第一彈簧、滑動體、第二彈簧、連接管,發動機進氣管的出氣口與進氣總管的進氣口相連接,進氣總管的出氣口與進氣支管的進氣口相連接,進氣支管的出氣口與發動機的進氣道相連接,空濾、節氣門依次連接在發動機進氣管上,發動機排氣管的出氣口與發動機的排氣道相連接,催化包、消音器依次布置在發動機排氣管上,旋轉軸鑲嵌在進氣支管的上壁面上,導葉板布置在進氣支管內并與旋轉軸固結在一起,控制體內部腔體橫截面為長方形,移動體、滑動體均布置在控制體內并與控制體的內壁面密封接觸,移動體、滑動體的縱截面均帶有斜坡結構并相互密封接觸,推拉桿的一端與導葉板鉸接在一起,推拉桿的另一端穿過控制體的下壁面后與移動體鉸接在一起,移動體的上壁面通過第一彈簧與控制體的上壁面相連接,滑動體的右壁面通過第二彈簧與控制體的右壁面相連接,連接管的一端與控制體的下部腔體相連通,連接管的另一端與發動機、催化包之間的發動機之間的發動機排氣管相連通。
[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可以實現進氣滾流的自我調節。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8]圖2為圖1的局部放大圖;
[0009]圖3為圖1中A-A剖面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4為圖1中B-B剖面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5為圖1中C-C剖面的結構示意圖;
[0012]附圖中的標號分別為:1、發動機進氣管,2、空濾,3、節氣門,4、進氣總管,5、進氣支管,6、發動機,7、發動機排氣管,8、催化包,9、消音器,10、導葉板,11、旋轉軸,12、推拉桿,13、控制體,14、移動體,15、第一彈簧,16、滑動體,17、第二彈簧,18、連接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為前提,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
[0014]實施例
[0015]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如圖1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發動機進氣管1、空濾2、節氣門3、進氣總管4、進氣支管5、發動機6、發動機排氣管7、催化包8、消音器9、導葉板10、旋轉軸11、推拉桿12、控制體13、移動體14、第一彈簧15、滑動體16、第二彈簧17、連接管18,發動機進氣管I的出氣口與進氣總管4的進氣口相連接,進氣總管4的出氣口與進氣支管5的進氣口相連接,進氣支管5的出氣口與發動機6的進氣道相連接,空濾2、節氣門3依次連接在發動機進氣管I上,發動機排氣管7的出氣口與發動機6的排氣道相連接,催化包8、消音器9依次布置在發動機排氣管7上,旋轉軸11鑲嵌在進氣支管5的上壁面上,導葉板10布置在進氣支管5內并與旋轉軸11固結在一起,控制體13內部腔體橫截面為長方形,移動體14、滑動體16均布置在控制體13內并與控制體13的內壁面密封接觸,移動體14、滑動體16的縱截面均帶有斜坡結構并相互密封接觸,推拉桿12的一端與導葉板10鉸接在一起,推拉桿12的另一端穿過控制體13的下壁面后與移動體14鉸接在一起,移動體14的上壁面通過第一彈簧15與控制體13的上壁面相連接,滑動體16的右壁面通過第二彈簧17與控制體13的右壁面相連接,連接管18的一端與控制體13的下部腔體相連通,連接管18的另一端與發動機6、催化包8之間的發動機之間的發動機排氣管7相連通。
[0016]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過程中,導葉板10、旋轉軸11固結在一起,推拉桿12與導葉板10、移動體14鉸接在一起,推拉桿12可以拉動導葉板10旋轉。在高速工況,當發動機
6、催化包8之間的發動機排氣管7內排氣壓力較大時,滑動體16向左移動并拉伸第二彈簧17,移動體14向上移動并壓縮第一彈簧15,從而使推拉桿12帶動導葉板10逆時針旋轉,進氣支管5的縮口面積變大,泵氣損失較小;在低速工況,當發動機6、催化包8之間的發動機排氣管7內排氣壓力較小時,在第二彈簧17的拉伸作用下第一滑滑動體16向右移動,在第一彈簧15的彈性作用下移動體14向下移動,從而使推拉桿12帶動導葉板10順時針旋轉,進氣支管5的縮口面積變小,進氣滾流比較大,發動機缸內燃燒較好,油耗較低。
【主權項】
1.一種壓力調節式控制器,包括發動機進氣管(1)、空濾(2)、節氣門(3)、進氣總管(4)、進氣支管(5)、發動機¢)、發動機排氣管(7)、催化包(8)、消音器(9),發動機進氣管(I)的出氣口與進氣總管(4)的進氣口相連接,進氣總管(4)的出氣口與進氣支管(5)的進氣口相連接,進氣支管(5)的出氣口與發動機(6)的進氣道相連接,空濾(2)、節氣門(3)依次連接在發動機進氣管(I)上,發動機排氣管(7)的出氣口與發動機(6)的排氣道相連接,催化包(8)、消音器(9)依次布置在發動機排氣管(7)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導葉板(10)、旋轉軸(11)、推拉桿(12)、控制體(13)、移動體(14)、第一彈簧(15)、滑動體(16)、第二彈簧(17)、連接管(18),旋轉軸(11)鑲嵌在進氣支管(5)的上壁面上,導葉板(10)布置在進氣支管(5)內并與旋轉軸(11)固結在一起,控制體(13)內部腔體橫截面為長方形,移動體(14)、滑動體(16)均布置在控制體(13)內并與控制體(13)的內壁面密封接觸,移動體(14)、滑動體(16)的縱截面均帶有斜坡結構并相互密封接觸,推拉桿(12)的一端與導葉板(10)鉸接在一起,推拉桿(12)的另一端穿過控制體(13)的下壁面后與移動體(14)鉸接在一起,移動體(14)的上壁面通過第一彈簧(15)與控制體(13)的上壁面相連接,滑動體(16)的右壁面通過第二彈簧(17)與控制體(13)的右壁面相連接,連接管(18)的一端與控制體(13)的下部腔體相連通,連接管(18)的另一端與發動機¢)、催化包(8)之間的發動機之間的發動機排氣管(7)相連通。
【專利摘要】一種屬于控制系統技術領域的壓力調節式控制器,包括發動機進氣管、發動機、發動機排氣管、導葉板、旋轉軸、推拉桿、控制體、彈簧、移動體、滑動體、連接管,導葉板布置在進氣支管內并與旋轉軸固結在一起,移動體、滑動體的縱截面均帶有斜坡結構并相互密封接觸,滑動體的右壁面通過第二彈簧與控制體的右壁面相連接,連接管的一端與控制體的下部腔體相連通,連接管的另一端與發動機、催化包之間的發動機之間的發動機排氣管相連通。在本實用新型中,當發動機在低速工況運行時進氣滾流比較大,在高速工況運行時泵氣損失較小。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適用于自然吸氣內燃機進氣系統的優化設計。
【IPC分類】F02B31-04, F02D9-10, F02B31-06
【公開號】CN204572209
【申請號】CN201520235861
【發明人】王恒
【申請人】王恒
【公開日】2015年8月19日
【申請日】2015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