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清潔能源綜合利用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清潔能源利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清潔能源綜合利用裝置,陽光大棚的一側通過管道連接山體氣道,陽光大棚通過站柱固定,站柱上設置有風力發電機,站柱頂端通過法蘭連接有定日聚光鏡,陽光大棚內設有熱交換水池,陽光大棚外設有人工咸水湖,熱交換水池通過第一組熱管連接人工咸水湖,熱交換水池還通過第二組熱管連接地熱源;聚光太陽能接收器設置在固定柱上端,固定柱下端連接儲能池,儲能池通過第三組熱管連接熱交換水池。本發明充分吸收太陽能和地熱能在陽光大棚內形成熱氣流,熱氣流推動陽光大棚內風力發電機發電,由于設置儲能池并利用了地熱源,使得風力發電機能24小時不間斷發電。
【專利說明】
一種清潔能源綜合利用裝置
技術領域
:
[0001]本發明涉及清潔能源利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清潔能源綜合利用裝置。
【背景技術】
:
[0002]進入21世紀,石化能源的短缺和煤炭資源的匱乏,同時又造成了電力資源的緊張,而遍及各地的火力發電排放、汽車尾氣排放及工業污染這三大排放又促使空氣環境的急劇惡化,并已嚴重的威脅著國家能源的安全和國民賴以生存的空氣環境質量。這種狀況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0003]所以充分利用可再生的太陽能源、風力資源以及地下熱能源,并將其轉化成潔凈環保的新能源,已成為全體國民的當務之急。但實際情況并不樂觀,例如,太陽能源和風力資源的利用現狀,雖有一定的起色卻成效渺茫……
[0004]大自然的各種資源都是可以開發的,包括太陽熱能的開發和儲存、太陽能源智能利用、太陽能量的激光轉化、自然風能的可控控制利用和人造風能、地球引力的借助和儲存、雷電(閃)電力資源的收集、自然(環境)災害狀況的控制和利用等等,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已成為人類不懈努力的方向。
[0005]目前清潔能源利用大都是單一性的,比如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地熱發電,或地熱采暖等,能源利用效率低,而且能源不能規模化利用,難以適應社會快速發展對能源的大量需求。
【發明內容】
:
[0006]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的技術缺陷,提供一種清潔能源綜合利用裝置,充分吸收太陽能和地熱能在陽光大棚內形成熱氣流,熱氣流推動陽光大棚內風力發電機發電,能源利用效率高。
[0007]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
[0008]—種清潔能源綜合利用裝置,包括陽光大棚、山體氣道、聚光太陽能接收器,陽光大棚的一側通過管道連接山體氣道,所述山體氣道縱向開設在山體內,所述陽光大棚通過站柱固定,站柱上設置有風力發電機,站柱伸出陽光大棚頂端,站柱頂端通過法蘭連接有定日聚光鏡,陽光大棚內設有熱交換水池,陽光大棚外設有人工咸水湖,熱交換水池通過第一組熱管連接人工咸水湖,熱交換水池還通過第二組熱管連接地熱源;聚光太陽能接收器設置在固定柱上端,固定柱下端連接儲能池,儲能池通過第三組熱管連接熱交換水池。人工咸水湖吸收太陽熱量加熱湖水,定日聚光鏡將太陽光反射到聚光太陽能接收器,聚光太陽能接收器吸收熱量并儲存到儲能池;熱交換水池通過第一組熱管吸收人工咸水湖的熱量,熱交換水池通過第二組熱管吸收地熱源熱量,熱交換水池通過第三組熱管吸收儲能池的熱量;熱交換水池的熱水加熱陽光大棚內空氣,由于山體氣道內為冷空氣,根據熱空氣向冷空氣流動的原理,在陽光采集大棚內形成強大的熱氣流,推動安裝在大棚內的磁懸浮風力發電機全速發電,發電后的冷空氣經山體氣道從人造聚風排氣塔排出。
[0009]所述人工咸水湖還通過第四組熱管連接地熱源。利用熱管將地熱源不斷地傳到人工咸水湖,一來熱管全天候的收集地下熱能并儲存于人工咸水湖湖底的咸水中,充分的利用了地熱能。二來減少嚴寒地區湖面結冰對太陽輻射的阻擋。
[0010]所述風力發電機為磁懸浮風力發電機,風力發電機帶有風速切離保護。磁懸浮風力發電機具備減負、減阻、減摩損的絕對優勢,完全可以提高發電效率百分之四十以上,而且當風速過大時,發電機系統自動切離不轉動,防止過載損壞。
[0011 ]所述人工咸水湖內的水是濃鹽水,熱交換水池內的水是淡水。濃鹽水比重大可借助地球的吸引力,將收集到的熱能沉降、儲存于湖底,熱交換水池內的水是淡水,便于熱能向上釋放散發。
[0012]所述人工咸水湖水深不小于5m,所述熱交換水池水深不大于3m。
[0013]所述地熱源位于地表以下10-50m。
[0014]所述山體氣道由主氣道腔和環設在主氣道腔一圈的螺旋氣道腔構成。該設計減少了人造龍卷風的熱能流失,保障了人造熱氣流風力的快速形成,最終實現強大的虹吸效應以便循環作功。
[0015]所述山體氣道在海拔800米的山體上建造,山體氣道上端連接建造在山體頂部的360米高的人造聚風排氣塔,陽光大棚處于零海拔位置。
[001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整體布局合理,充分吸收太陽能和地熱能在陽光大棚內形成熱氣流,熱氣流推動陽光大棚內風力發電機發電,能源利用效率高,發電成本低,由于設置儲能池并利用了地熱源,使得風力發電機能24小時不間斷發電,而且在陽光大棚上設置定日聚光鏡,非常有效的節省了占地面積。
【附圖說明】
:
[0017]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
[0018]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0019]如附圖所示,一種清潔能源綜合利用裝置,包括陽光大棚1、山體氣道2、聚光太陽能接收器3,陽光大棚I的一側通過管道連接山體氣道2,所述山體氣道2縱向開設在山體4內,所述陽光大棚I通過站柱5固定,站柱5上設置有風力發電機6,站柱5伸出陽光大棚I頂端,站柱5頂端通過法蘭7連接有定日聚光鏡8,陽光大棚I內設有熱交換水池9,陽光大棚I夕卜設有人工咸水湖11,熱交換水池9通過第一組熱管1a連接人工咸水湖11,熱交換水池9還通過第二組熱管1b連接地熱源12;聚光太陽能接收器3設置在固定柱13上端,固定柱13下端連接儲能池14,儲能池14通過第三組熱管1c連接熱交換水池9。人工咸水湖吸收太陽熱量加熱湖水,定日聚光鏡將太陽光反射到聚光太陽能接收器,聚光太陽能接收器吸收熱量并儲存到儲能池;熱交換水池通過第一組熱管吸收人工咸水湖的熱量,熱交換水池通過第二組熱管吸收地熱源熱量,熱交換水池通過第三組熱管吸收儲能池的熱量;熱交換水池的熱水加熱陽光大棚內空氣,由于山體氣道內為冷空氣,根據熱空氣向冷空氣流動的原理,在陽光采集大棚內形成強大的熱氣流,推動安裝在大棚內的磁懸浮風力發電機全速發電,發電后的冷空氣經山體氣道從人造聚風排氣塔排出。
[0020]所述人工咸水湖11還通過第四組熱管1d連接地熱源12。利用熱管將地熱源不斷地傳到人工咸水湖,一來熱管全天候的收集地下熱能并儲存于人工咸水湖湖底的咸水中,充分的利用了地熱能。二來減少嚴寒地區湖面結冰對太陽輻射的阻擋。
[0021]所述風力發電機6為磁懸浮風力發電機,風力發電機6帶有風速切離保護。磁懸浮風力發電機具備減負、減阻、減摩損的絕對優勢,完全可以提高發電效率百分之四十以上,而且當風速過大時,發電機系統自動切離不轉動,防止過載損壞。
[0022]所述人工咸水湖11內的水是濃鹽水,熱交換水池8內的水是淡水。濃鹽水比重大可借助地球的吸引力,將收集到的熱能沉降、儲存于湖底,熱交換水池內的水是淡水,便于熱能向上釋放散發。
[0023]所述人工咸水湖11水深不小于5m,所述熱交換水池9水深不大于3m。
[0024]所述地熱源12位于地表以下10-50m。
[0025]所述山體氣道2由主氣道腔2a和環設在主氣道腔一圈的螺旋氣道腔2b構成。螺旋氣道幫助形成人造龍卷風,加強風的快速通過。
[0026]所述山體氣道2在海拔800米的山體4上建造,采用爆破技術在山體上開設出縱向800米高的山體氣道,山體氣道2上端連接建造在山體頂部的360米高的人造聚風排氣塔15,陽光大棚I處于零海拔位置。
[0027]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權項】
1.一種太陽能地熱能綜合利用發電裝置,包括陽光大棚、山體氣道、聚光太陽能接收器,陽光大棚的一側通過管道連接山體氣道,所述山體氣道縱向開設在山體內,其特征在于,所述陽光大棚通過站柱固定,站柱上設置有風力發電機,站柱伸出陽光大棚頂端,站柱頂端通過法蘭連接有定日聚光鏡,陽光大棚內設有熱交換水池,陽光大棚外設有人工咸水湖,熱交換水池通過第一組熱管連接人工咸水湖,熱交換水池還通過第二組熱管連接地熱源;聚光太陽能接收器設置在固定柱上端,固定柱下端連接儲能池,儲能池通過第三組熱管連接熱交換水池。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太陽能地熱能綜合利用發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咸水湖還通過第四組熱管連接地熱源。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太陽能地熱能綜合利用發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風力發電機為磁懸浮風力發電機,風力發電機帶有風速切離保護。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太陽能地熱能綜合利用發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咸水湖內的水是濃鹽水,熱交換水池內的水是淡水。5.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種太陽能地熱能綜合利用發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咸水湖水深不小于5m,所述熱交換水池水深不大于3m。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太陽能地熱能綜合利用發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熱源位于地表以下10_50m。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太陽能地熱能綜合利用發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山體氣道由主氣道腔和環設在主氣道腔一圈的螺旋氣道腔構成。8.根據權利要求1或7所述的一種太陽能地熱能綜合利用發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山體氣道在海拔800米的山體上建造,山體氣道上端連接建造在山體頂部的360米高的人造聚風排氣塔,陽光大棚處于零海拔位置。
【文檔編號】F03D9/37GK105888997SQ201610213945
【公開日】2016年8月24日
【申請日】2016年4月6日
【發明人】戚榮生
【申請人】戚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