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體流量與水流量同步控制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機械設計技術領域的氣體流量與水流量同步控制機構,包括調節體、旋轉軸、旋轉體、拉伸體、離心體、滾珠、拉桿、彈簧,旋轉軸與旋轉體固結在一起,拉伸體、離心體均布置在旋轉體內,滾珠鑲嵌在拉伸體上,離心體的一側壁通過滾珠與拉伸體相接觸,離心體的另一側壁通過第一彈簧與旋轉體的內壁面相連接,拉伸體的頂部通過第二彈簧與旋轉體的內壁面相連接的內壁面相連接。在本發明中,當發動機轉速較高時調節板上移,發動機排氣再循環率高;當發動機轉速較低時調節板下移,發動機排氣再循環率低。本發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適用于廢氣再循環系統的優化設計。
【專利說明】
氣體流量與水流量同步控制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機械設計技術領域的氣體流量與水流量同步控制機構,特別是一種適用于排氣再循環系統的氣體流量與水流量同步控制機構。
【背景技術】
[0002]發動機的有害排放物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一個主要來源,隨著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要性日趨增加,降低發動機有害排放物這一目標成為當今世界上發動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隨著世界石油制品的消耗量逐年上升,國際油價居高不下,柴油車的經濟性日漸突出,這使得柴油機在車用動力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所以開展柴油機有害排放物控制方法的研究,是從事柴油機設計者的首要任務。排氣再循環系統是將柴油機產生的廢氣的一小部分再送回氣缸。再循環排氣由于具有惰性將會延緩燃燒過程,也就是說燃燒速度將會放慢從而導致燃燒室中的壓力形成過程放慢,這就是氮氧化合物會減少的主要原因。另外,提高廢氣再循環率會使總的排氣流量減少,因此廢氣排放中總的污染物輸出量將會相對減少。在中速工況時,發動機需要較大的排氣再循環率,以降低排溫,減小污染;在高速工況時,發動機需要較小的排氣再循環率,以提高發動機的動力性。
[0003]經過對現有技術文獻的檢索發現,中國專利號ZL200410063439.5,專利名稱:電子式排氣再循環氣體控制裝置,該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控制發動機排氣再循環率的裝置,能較好地兼顧發動機的中高轉速工況;但是其排氣再循環率的的變化是通過專門的控制結構來實現的,從而使控制系統變的比較復雜。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氣體流量與水流量同步控制機構,可以使排氣再循環率根據發動機轉速進行自我調節。
[0005]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包括進氣管、空濾、壓氣機、發動機、排氣管、渦輪、催化包、旁通管、調節體、旋轉軸、旋轉體、拉伸體、離心體、滾珠、拉桿、調節板、第一彈簧、第二彈簧、換熱器、換熱器進水管、換熱器出水管、控制閥、移動桿,發動機的進排氣道分別與進氣管、排氣管相連通,空濾、壓氣機依次連接在進氣管上,渦輪、催化包依次連接在排氣管上,旁通管的一端與空濾、壓氣機之間的進氣管相連通,旁通管的另一端與渦輪、催化包之間的排氣管相連通,調節體布置在旁通管上,調節板布置在調節體內并與調節體的內壁面密封接觸,旋轉軸與旋轉體固結在一起,拉伸體、離心體均布置在旋轉體內,滾珠鑲嵌在拉伸體上,離心體的一側壁通過滾珠與拉伸體相接觸,離心體的另一側壁通過第一彈簧與旋轉體的內壁面相連接,拉伸體的頂部通過第二彈簧與旋轉體的內壁面相連接的內壁面相連接,拉桿的一端與拉伸體的下底面相連接,拉桿的另外一端穿過調節體的上壁面后與調節板的上端面相連接,旋轉軸通過鏈條與發動機曲軸相連接,拉伸體的縱截面為梯形,換熱器布置在旁通管上,換熱器進水管、換熱器出水管的兩端均分別與換熱器、發動機相連接,控制閥布置在換熱器進水管上,移動桿的兩端分別與控制閥、拉桿連接在一起。
[0006]進一步地,在本發明中離心體、滾珠均為陣列式布置,旋轉體內部腔體的橫截面為圓型,拉伸體的橫截面為圓型,離心體、調節板的橫截面為長方形。
[0007]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為:本發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排氣再循環率可以根據發動機轉速進行連續可調,從而兼顧發動機的各種運行工況。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不意圖;
[0009]圖2圖1的局部放大圖;
[0010]圖3為圖1中A-A剖面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4為圖1中B-B剖面的結構示意圖;
[0012]其中:1、進氣管,2、空濾,3、壓氣機,4、發動機,5、排氣管,6、渦輪,7、催化包,8、旁通管,9、調節體,10、旋轉軸,11、旋轉體,12、拉伸體,13、離心體,14、滾珠,15、拉桿,16、調節板,17、第一彈簧,18、第二彈簧,19、換熱器,20、換熱器進水管,21、換熱器出水管,22、控制閥,23、移動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以本發明技術方案為前提,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
[0014]實施例
[0015]如圖1至圖4所示,本發明包括進氣管1、空濾2、壓氣機3、發動機4、排氣管5、渦輪6、催化包7、旁通管8、調節體9、旋轉軸1、旋轉體11、拉伸體12、離心體13、滾珠14、拉桿15、調節板16、第一彈簧17、第二彈簧18、換熱器19、換熱器進水管20、換熱器出水管21、控制閥22、移動桿23,發動機4的進排氣道分別與進氣管1、排氣管5相連通,空濾2、壓氣機3依次連接在進氣管I上,渦輪6、催化包7依次連接在排氣管5上,旁通管8的一端與空濾2、壓氣機3之間的進氣管相連通,旁通管8的另一端與渦輪6、催化包7之間的排氣管5相連通,調節體9布置在旁通管8上,調節板16布置在調節體9內并與調節體9的內壁面密封接觸,旋轉軸10與旋轉體11固結在一起,拉伸體12、離心體13均布置在旋轉體11內,滾珠14鑲嵌在拉伸體12上,離心體13的一側壁通過滾珠14與拉伸體12相接觸,離心體13的另一側壁通過第一彈簧17與旋轉體11的內壁面相連接,拉伸體12的頂部通過第二彈簧18與旋轉體11的內壁面相連接的內壁面相連接,拉桿15的一端與拉伸體12的下底面相連接,拉桿15的另外一端穿過調節體9的上壁面后與調節板16的上端面相連接,旋轉軸10通過鏈條與發動機曲軸相連接,拉伸體12的縱截面為梯形,換熱器19布置在旁通管8上,換熱器進水管20、換熱器出水管21的兩端均分別與換熱器19、發動機4相連接,控制閥22布置在換熱器進水管20上,移動桿23的兩端分別與控制閥22、拉桿15連接在一起;離心體13、滾珠14均為陣列式布置,旋轉體11內部腔體的橫截面為圓型,拉伸體12的橫截面為圓型,離心體13、調節板16的橫截面為長方形。
[0016]在本發明的實施過程中,旋轉軸10通過鏈條與發動機曲軸相連接。當發動機4轉速較高時,旋轉體11的旋轉速度也較高,在離心力的左右下離心體13向外移動并壓縮第一彈簧17,拉伸體12在第二彈簧18的作用下向上移動,從而使拉桿15帶動調節板16向上移動,發動機4的排氣再循環率較高。同理,當發動機4的轉速較小時,在第一彈簧17的彈性力左右下離心體13向內移動,從而使拉桿15帶動調節板16向下移動,發動機4的排氣再循環率較低。
[0017]當拉桿15上下移動時,移動桿23也會上下移動,從而對控制閥22進行控制,進而實現對換熱器19內流水量的控制。當排氣再循環率高時,使換熱器19內的流水量大;當排氣再循環率小時,使換熱器19內的流水量小。
【主權項】
1.一種氣體流量與水流量同步控制機構,包括進氣管(I)、空濾(2)、壓氣機(3)、發動機(4)、排氣管(5)、渦輪(6)、催化包(7),發動機(4)的進排氣道分別與進氣管(I)、排氣管(5)相連通,空濾(2)、壓氣機(3)依次連接在進氣管(I)上,渦輪(6)、催化包(7)依次連接在排氣管(5)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旁通管(8)、調節體(9)、旋轉軸(10)、旋轉體(11)、拉伸體(12)、離心體(13)、滾珠(14)、拉桿(15)、調節板(16)、第一彈簧(17)、第二彈簧(18)、換熱器(19)、換熱器進水管(20)、換熱器出水管(21)、控制閥(22)、移動桿(23),旁通管(8)的一端與空濾(2)、壓氣機(3)之間的進氣管相連通,旁通管(8)的另一端與渦輪(6)、催化包(7)之間的排氣管(5)相連通,調節體(9)布置在旁通管(8)上,調節板(16)布置在調節體(9)內并與調節體(9)的內壁面密封接觸,旋轉軸(10)與旋轉體(II)固結在一起,拉伸體(12)、離心體(I 3)均布置在旋轉體(11)內,滾珠(14)鑲嵌在拉伸體(I 2)上,離心體(I 3)的一側壁通過滾珠(14)與拉伸體(12)相接觸,離心體(13)的另一側壁通過第一彈簧(17)與旋轉體(11)的內壁面相連接,拉伸體(12)的頂部通過第二彈簧(18)與旋轉體(11)的內壁面相連接的內壁面相連接,拉桿(15)的一端與拉伸體(12)的下底面相連接,拉桿(15)的另外一端穿過調節體(9)的上壁面后與調節板(16)的上端面相連接,旋轉軸(10)通過鏈條與發動機曲軸相連接,拉伸體(12)的縱截面為梯形,換熱器(19)布置在旁通管(8)上,換熱器進水管(20)、換熱器出水管(21)的兩端均分別與換熱器(19)、發動機(4)相連接,控制閥(22)布置在換熱器進水管(20)上,移動桿(23)的兩端分別與控制閥(22)、拉桿(15)連接在一起。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體流量與水流量同步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離心體(13)、滾珠(14)均為陣列式布置,旋轉體(11)內部腔體的橫截面為圓型,拉伸體(12)的橫截面為圓型,離心體(13)、調節板(16)的橫截面為長方形。
【文檔編號】F02M26/21GK105840356SQ201610178650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5日
【發明人】金慧玲, 歐陽求保
【申請人】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