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閥Π 10;油管VI39入口段置于油箱17中,油管VI39出口端連接于單向閥14,油管VI39中串聯油栗6;油管V9—端連接于單向閥Π 10,另一端連接于油管ΙΠ3;
[0048]參閱圖1、圖2,油管ΙΠ3—端固接于液壓活塞氣門組A的孔140,另一端分別連接于單向閥14和單向閥Π 10;油管Il一端固接于液壓活塞氣門組A的孔Π41,另一端固接于進油孔Π 37;油管Π 2—端固接于液壓活塞氣門組A的孔ΙΠ42,另一端固接于進油孔136。
[0049]參閱圖2,液壓活塞氣門組A由氣門12、氣門彈簧座113、彈簧114、氣門彈簧座Π 15、活塞套16、外殼117、榫舌槽18、榫舌19、彈簧Π 20、凸輪Π 21、彈簧座ΙΠ22、活塞桿123、活塞I24、活塞Π 25、活塞桿Π 26和活塞腔43組成;
[0050]凸輪Π21設置在彈簧座ΙΠ22上表面;凸輪Π 21為可變氣門機構提供動力,驅動氣門12開啟與關閉;
[0051 ] 其中活塞套16設有孔140、孔Π41和孔ΙΠ42,活塞124和活塞Π25置于活塞套16中,與活塞套16內壁滑動連接,活塞腔43為活塞124、活塞Π 25與活塞套16之間的空腔部分,并且為活塞124、活塞Π 25在活塞套16內壁滑動提供導向作用。
[0052]活塞桿Π26上固接有氣門彈簧座113和氣門彈簧座Π 15,再套有氣門彈簧114,活塞桿Π 26上端穿過活塞套16底部的中心孔與活塞Π 25下端固接,氣門彈簧114上下端分別由氣門彈簧座113和氣門彈簧座Π 15限位。活塞桿123上端固接于彈簧座ΙΠ22,下端穿過榫舌19和榫舌槽18固接于活塞124,彈簧Π 20上下端分別由彈簧座ΙΠ22底部和榫舌槽18限位,外殼I與活塞套16固接,凸輪Π 21驅動活塞124下行,高壓系統內的油壓上升,推動氣門活塞25克服氣門彈簧114的預緊力,推動氣門12開啟。
[0053]彈簧114上下端分別由氣門彈簧座113和氣門彈簧座Π 15限位。
[0054]彈簧114的主要作用是保證氣門12及時落座。
[0055]活塞套16可為活塞124和活塞Π 25的運動提供導向,活塞套16上開有孔140、孔Π41 和孔 ΙΠ42。
[0056]外殼117和活塞套16以及榫舌槽18都固接。
[0057]榫舌19與活塞桿123中部固接,榫舌19以及活塞桿123可以在榫舌槽18內滑動。
[0058]彈簧Π20上下端分別由榫舌槽18的上端和彈簧座ΙΠ22限位,彈簧Π 20的作用是保證凸輪Π 21下降時彈簧座m22始終與凸輪Π 21接觸。
[0059]活塞桿123下端與活塞124固接,上端與彈簧座Π22固接。
[0060]活塞桿Π 26上端與活塞125固接,活塞桿Π 26下端與氣門12固接。
[0061]凸輪Π21與一般的氣門凸輪形線不同,由于不需要凸輪對氣門進行直接的控制,故不需要采用高次方的方法來實現對氣門的緩沖落座,具體凸輪形狀參閱圖2,凸輪Π21的上下兩端采用圓弧形進行過度。
[0062]凸輪Π21主要為整個可變氣門機構提供動力,驅動氣門12開啟與關閉。
[0063]油栗6為常見的齒輪栗,為系統提供0.2-0.5MPa的液壓油,從而保證整個系統對于液壓油的需求,當凸輪Π 21處于下降段時,活塞124開始回落,高壓系統內的液體壓力將會出現高于或低于低壓系統壓力的情況,當液壓力高于低壓系統壓力時單向閥Π 10關閉,當液壓力低于低壓系統壓力時,單向閥14打開,低壓系統內的液壓油通過單向閥14和孔140進入尚壓系統。
[0064]參閱圖1、圖3、圖4、圖5,氣門開啟持續期控制機構和氣門落座緩沖機構B由步進電機27、外殼Π 28、軸套29、螺旋槽30、軸31、齒輪132、花鍵33、泄油孔134、油箱Π 35、進油孔I36、進油孔Π 37、泄油孔Π 38、套筒44、齒輪Π 45和軸環46組成;
[0065]軸31通過齒輪132由花鍵33帶動旋轉,套筒44和齒輪Π45呈嚙合狀態,其軸線相垂直,并且套筒44的軸向位置被軸環46所固定,軸31可在套筒44內自由旋轉。當步進電機27帶動齒輪Π 45旋轉時,通過套筒44和齒輪Π 45的嚙合可實現套筒44和軸31共同軸向運動。其中齒輪132轉動方向為右視圖順時針方向。
[0066]步進電機27通過套筒44和齒輪Π45的嚙合,可實現套筒44和軸31共同軸向運動,以改變氣門開啟時間。
[0067]外殼28與軸套29固接;軸31在軸套29中旋轉,軸套29并為軸31提供導向作用。
[0068]螺旋槽30開在軸31上,為高壓油通過進油孔136和進油孔Π 37提供泄油的通道,通過改變螺旋槽30和進油孔136的相對位置,可以改變氣門12開啟時刻以及開啟時間,結構簡單,控制方便;同時,在槽內開有泄油孔134。
[0069]齒輪132由曲軸提供動力進行旋轉,通過花鍵33并帶動軸31進行轉動。
[0070]進油孔136和進油孔Π37為軸套31上開的孔,其主要作用是為高壓系統中的高壓油進行泄壓時,提供通道。
[0071]泄油孔Π 38—端連通泄油孔134,另一端由軸31末端流入油箱Π 35。
[0072]泄油孔Π 38—端連通泄油孔134,另一端通過軸31末端與油箱Π 35相通。當高壓油卸油時,高壓油通過泄油孔134流入泄油孔Π 38,再由泄油孔Π 38的另一端流出,繼而進入油箱Π35;
[0073]套筒44套在軸31上,兩端由軸環46進行軸向限位,保證套筒44與軸31在軸向上沒有相對運動。
[0074]齒輪Π45與步進電機27相連,齒輪與套筒44相嚙合。其作用為將步進電機27的旋轉運動變為套筒44的軸向運動,以進一步帶動軸31進行軸向運動。
[0075]氣門開啟持續期控制機構和氣門落座緩沖機構B中進油孔136和進油孔Π37在軸套29上的位置呈現出一定的相位角,以保證主次泄油之間有一段時間使得活塞43處于密閉狀態,更好的進行落座緩沖。
[0076]液壓活塞氣門組A中孔Π 41和孔ΙΠ42也相距一定距離,同樣也是以保證主次泄油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位角,實現氣門的平穩落座。
[0077]氣門開啟持續期控制機構和氣門落座緩沖機構B中氣門開啟持續期被控制的工作過程:
[0078]首先孔140、孔Π 41、孔ΙΠ42均關閉,凸輪Π 21驅動液壓活塞氣門組A的活塞124下行,高壓系統內的油壓上升,推動液壓氣門活塞Π 25克服彈簧114推動氣門12開啟。此時,由于螺旋槽30未與進油孔136和進油孔Π 37連通,故活塞腔43內的高壓油處于密封狀態,氣門升程得以保持。當步進電機27通過套筒44、齒輪Π45和軸環46,調整軸31的軸向位置,使得螺旋槽30與進油孔136和進油孔Π 37相連通的時刻可以提前或者滯后。當連通時刻提前時,泄油時刻提前,氣門開啟的持續時間變短;當連通時刻滯后時,泄油時刻滯后,氣門開啟的持續時間變長。通過此種方法進而調整泄油相位角的大小,實現對氣門12落座相位及氣門12的開啟持續時間進行控制。
[0079 ]氣門開啟持續期控制機構和氣門落座緩沖機構B中氣門落座緩沖被控制的工作過程:
[0080]氣門回落第一階段:當氣門12開始回落初期時,由于氣門升程較大(一般大于2mm),活塞Π 25的位置未能遮蓋側面孔140、孔ΙΠ42和孔Π 41,當齒輪132繼續旋轉并帶動著軸31的旋轉,螺旋槽30旋轉到與進油孔136相通時,活塞腔43內的油此時通過泄油孔134,經由泄油孔Π 38流入油箱Π 35,此時的液壓油的流向是:活塞腔43—孔ΙΠ42—油管Π 2—進油孔136—螺旋槽30—泄油孔134—泄油孔Π 38—油箱Π 35;隨著泄油過程,氣門12進行落座,并逐漸將孔Π 42進行遮蓋,形成可變節流通道,該可變節流通道的流通面積隨氣門升程的減小而減小,形成強烈的節流作用,使氣門落座速度開始減慢,氣門接近氣門座圈但還沒有完全落座;此過程中孔ΙΠ42、油管Π 2和進油孔136的直徑都比較大,屬于主泄油階段。
[0081]氣門回落第二階段:隨著軸31的進一步旋轉螺旋槽30不與進油孔136相通,活塞腔43內的油又一次進行密閉,氣門12上行對活塞腔43內的油再一次進行壓縮,氣門落座速度大大減小。
[0082]氣門回落第三階段:當軸31再進一步旋轉時,螺旋槽30與進油孔37連通,活塞腔43內剩余的油此時再一次通過泄油孔134,經由泄油孔Π 38流入油箱Π 35,此時的液壓油的流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