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底殼水氣油同步換熱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內燃機技術領域的熱交換裝置,特別是一種使油底殼機油快速加熱的油底殼水氣油同步換熱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內燃機的運行過程中,機油是必不可少的。機油具有冷卻、潤滑、清潔、密封四大功能,其對于保證發動機正常的工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發動機在運轉時,如果一些摩擦部位得不到適當的潤滑,就會產生干摩擦。實踐證明,干摩擦在短時間內產生的熱量足以使金屬熔化,造成機件的損壞甚至卡死(許多漏水或漏油的汽車出現拉缸、抱軸瓦等故障,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必須對發動機中的摩擦部位給予良好的潤滑。當潤滑油流到摩擦部位后,就會粘附在摩擦表面上形成一層油膜,減少摩擦機件之間的阻力,而油膜的強度和韌性是發揮其潤滑作用的關鍵。燃料在發動機內燃燒后產生的熱量,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動力輸出以及摩擦阻力消耗和輔助機構的驅動上,其余大部分熱量除隨廢氣排到大氣中外,還會被發動機中的冷卻介質帶走一部分。發動機中多余的熱量必須排出機體,否則發動機會由于溫度過高而燒壞。這一方面靠發動機冷卻系統來完成,另一方面靠潤滑油從氣缸、活塞、曲軸等表面吸收熱量后帶到油底殼中散發。
[0003]當發動機在怠速、暖機等小負荷運行時,油底殼內的機油溫度較低,潤滑效果不好,從而造成發動機的運動部件摩擦阻力較大,油耗較高。在現有技術中,還沒有成熟的、節能的油底殼機油快速加熱系統。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油底殼水氣油同步換熱裝置,可以使油底殼機油快速加熱。
[0005]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缸蓋、缸體、油底殼、進氣管、排氣管、空濾、壓氣機、中冷器、節氣門、禍輪、催化包、消音器、冷卻液引出管、冷卻液引回管、換熱器、電磁閥、排氣引出管、排氣引回管,缸蓋、缸體、油底殼一起組成發動機的本體,進氣管的出氣口與缸蓋上的進氣道相連接,排氣管的進氣口與缸蓋上的排氣道相連接,空濾、壓氣機、中冷器、節氣門依次布置在進氣管上,渦輪、催化包、消音器依次布置在排氣管上,冷卻液引出管的進水口、冷卻液引回管的出水口均與發動機冷卻系統相連接,換熱器布置在油底殼內,冷卻液引出管的出水口、冷卻液引回管的進水口均穿過油底殼殼體后與換熱器相連接,電磁閥布置在冷卻液引出管上,電磁閥與發動機電子控制單元相連接,排氣引出管的進氣口、排氣引回管的出氣口分別與消音器前后的排氣管相連接,排氣引出管的出氣口、排氣引回管進氣口均穿過油底殼殼體后與換熱器相連接。
[0006]進一步地,在本發明中,冷卻液引出管、冷卻液引回管的外部均包裹保溫材料,換熱器為面式換熱器,換熱器浸泡在機油內。
[0007]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為:本發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油底殼機油可以快速加熱;在小負荷工況,發動機摩擦較小,油耗較低。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不意圖;
[0009]圖2為本發明中油底殼的構示意圖;
[0010]其中:1、缸蓋,2、缸體,3、油底殼,4、進氣管,5、排氣管,6、空濾,7、壓氣機,8、中冷器,9、節氣門,10、渦輪,11、催化包,12、消音器,13、冷卻液引出管,14、冷卻液引回管,15、換熱器,16、電磁閥,17、排氣引出管,18、排氣引回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以本發明技術方案為前提,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
[0012]實施例
[0013]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包括缸蓋1、缸體2、油底殼3、進氣管4、排氣管5、空濾6、壓氣機7、中冷器8、節氣門9、渦輪10、催化包11、消音器12、冷卻液引出管13、冷卻液引回管14、換熱器15、電磁閥16、排氣引出管17、排氣引回管18,缸蓋1、缸體2、油底殼3—起組成發動機的本體,進氣管4的出氣口與缸蓋I上的進氣道相連接,排氣管5的進氣口與缸蓋I上的排氣道相連接,空濾6、壓氣機7、中冷器8、節氣門9依次布置在進氣管4上,渦輪10、催化包11、消音器12依次布置在排氣管5上,冷卻液引出管13的進水口、冷卻液引回管14的出水口均與發動機冷卻系統相連接,換熱器15布置在油底殼3內,冷卻液引出管13的出水口、冷卻液引回管14的進水口均穿過油底殼3殼體后與換熱器15相連接,電磁閥16布置在冷卻液引出管13上,電磁閥16與發動機電子控制單元相連接,排氣引出管17的進氣口、排氣引回管18的出氣口分別與消音器12前后的排氣管5相連接,排氣引出管17的出氣口、排氣引回管18進氣口均穿過油底殼3殼體后與換熱器15相連接;冷卻液引出管13、冷卻液引回管14的外部均包裹保溫材料,換熱器15為面式換熱器,換熱器15浸泡在機油內。
[0014]在本發明的實施過程中,當發動機在怠速、暖機等小負荷工況運行時,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發動機電子控制單元就可以控制電磁閥16打開,使部分冷卻液從換熱器15中流過,從而使油底殼3內的機油可以快速加熱,減小發動機各機械部件的摩擦損失,降低發動機的油耗。同時,本發明還可以把排氣引入換熱器15,可以利用排氣余熱來加熱換熱器15內的冷卻液,更加進一步快速加油底殼3內的熱機油。
【主權項】
1.一種油底殼水氣油同步換熱裝置,包括缸蓋(I)、缸體(2)、油底殼(3)、進氣管(4)、排氣管(5)、空濾(6)、壓氣機(7)、中冷器(8)、節氣門(9)、渦輪(10)、催化包(11)、消音器(12),缸蓋(I)、缸體(2)、油底殼(3) —起組成發動機的本體,進氣管(4)的出氣口與缸蓋(I)上的進氣道相連接,排氣管(5)的進氣口與缸蓋(I)上的排氣道相連接,空濾(6)、壓氣機(7)、中冷器(8)、節氣門(9)依次布置在進氣管(4)上,渦輪(10)、催化包(11)、消音器(12)依次布置在排氣管(5)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冷卻液引出管(I3)、冷卻液引回管(14)、換熱器(I5)、電磁閥(16)、排氣引出管(17)、排氣引回管(18),冷卻液引出管(13)的進水口、冷卻液引回管(14)的出水口均與發動機冷卻系統相連接,換熱器(15)布置在油底殼(3)內,冷卻液引出管(13)的出水口、冷卻液引回管(14)的進水口均穿過油底殼(3)殼體后與換熱器(15)相連接,電磁閥(16)布置在冷卻液引出管(13)上,電磁閥(16)與發動機電子控制單兀相連接,排氣引出管(17)的進氣口、排氣引回管(18)的出氣口分別與消音器(12)前后的排氣管(5)相連接,排氣引出管(17)的出氣口、排氣引回管(18)進氣口均穿過油底殼⑶殼體后與換熱器(15)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殼水氣油同步換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冷卻液引出管(13)、冷卻液引回管(14)的外部均包裹保溫材料,換熱器(15)為面式換熱器,換熱器(15)浸泡在機油內。
【專利摘要】一種內燃機技術領域的油底殼水氣油同步換熱裝置,包括發動機、進排氣系統、冷卻液引出管、冷卻液引回管、換熱器、電磁閥、排氣引出管、排氣引回管,冷卻液引出管的進水口、冷卻液引回管的出水口均與發動機冷卻系統相連接,換熱器布置在油底殼內,冷卻液引出管的出水口、冷卻液引回管的進水口均穿過油底殼殼體后與換熱器相連接,電磁閥布置在冷卻液引出管上,電磁閥與發動機電子控制單元相連接,排氣引出引回管路與均勻換熱器相連接。當發動機在怠速或小負荷工況運行時,冷卻液可以快速提高油底殼內的機油溫度。本發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適用于油底殼機油快速加熱系統。
【IPC分類】F01M11/00, F01M5/00
【公開號】CN105569764
【申請號】CN201610112592
【發明人】單新星, 姜晨旭, 呂興才
【申請人】上海交通大學
【公開日】2016年5月11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