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車內部多種能量吸收轉換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交通運輸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可以把卡車的重力勢能轉變為電能的客車內部多種能量吸收轉換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客車是乘坐9人以上,一般具有方形車廂,用于載運乘客及其隨身行李的商用車,這類車型主要用于公共交通和團體運輸使用。客車有單層的,也有雙層的;有鉸接的,也有牽引掛車型的。有兩門、單門式,或備有行李艙。多數客車采用柴油機驅動,目前也有純電動車,全金屬車身。按照乘車人數計算所耗用的能源和所占的道路面積,公共交通車輛要比個人車輛經濟,這是許多國家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客車的主要原因之一。從世界范圍而言,轎車制造和普及比較廣泛,因此作為公共交通主體的客車制造業,無論是從設計理念還是設計技術,都表現出相當成熟,歐洲的客車技術水平和科研能力居世界首位。中國客車業的設計能力和制造水平,在國際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客車上的用電設備比較多,傳統的客車發電是通過發動機帶動發電機,這樣不僅會消耗一部分發動機能量,而且在儲電器電能不足的情況下很多用電設備無法使用。隨著客車技術的不斷發展,其發電系統也需要不斷使用新的科學技術。
[0003]在現有技術中,客車在顛簸路上行進時,客車會產生大量的重力勢能,但是利用客車減震裝置把這些重力勢能轉換為電能的技術還沒有。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針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客車內部多種能量吸收轉換系統,可以把客車的重力勢能轉換成電能,從而為客車的電器設備提供能量。
[0005]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包括客車車體、車座、前減震器、后減震器、前軸、后軸、發動機、排氣管、車輪、前擋風玻璃、車窗、第一拉伸發電機、第一推拉桿、線束、控制器、電瓶、第二推拉桿、第二拉伸發電機、托架、第三拉伸發電機、拉環、托架、壓電轉換裝置、熱電轉換裝置,車座布置在客車車體內,前減震器、后減震器分別布置在客車車體底部的前后端,前軸、后軸分別與前減震器、后減震器相連接,車輪分別布置在前軸、后軸上,發動機布置在客車車體的后端,排氣管與發動機相連接,前擋風玻璃布置在客車車體車前端,車窗分別布置在客車車體的兩側端,托架的兩端分別與前軸、后軸固結在一起,第一拉伸發電機、控制器、電瓶均布置在托架上,第一推拉桿的下端與第一拉伸發電機相連接,第一推拉桿的上端與客車車體的底端相連接,第二拉伸發電機布置在車座的底部,第二推拉桿的兩端分別與車座底部、第二拉伸發電機相連接,第三拉伸發電機布置在客車車體的頂部,拉環通過連接件與第三拉伸發電機相連接,壓電轉換裝置布置在客車車體的走廊上,熱電轉換裝置布置在排氣管上,第一拉伸發電機、控制器、電瓶、第二拉伸發電機、第三拉伸發電機、壓電轉換裝置、熱電轉換裝置之間通過線束相連接。
[0006]進一步地,在本發明中前減震器、后減震器內部帶有高壓彈簧,拉伸發電機在推拉桿拉動下可以發電。
[0007]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生產方便,效果明顯,可以把客車的重力勢能轉換成電能,從而為客車的電器設備提供能量。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發明中客車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2為圖1中A-A剖面的結構示意圖;
[0010]附圖中的標號分別為:1、客車車體,2、車座,3、前減震器,4、后減震器,5、前軸,6、后軸,7、發動機,8、排氣管,9、車輪,10、前擋風玻璃,11、車窗,12、第一拉伸發電機,13、第一推拉桿,14、線束,15、控制器,16、電瓶,17、第二推拉桿,18、第二拉伸發電機,19、第三拉伸發電機,20、拉環,21、壓電轉換裝置,22、熱電轉換裝置,23、托架。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以本發明技術方案為前提,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
[0012]實施例
[0013]本發明的實施例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包括客車車體1、車座2、前減震器3、后減震器4、前軸5、后軸6、發動機7、排氣管8、車輪9、前擋風玻璃10、車窗11、第一拉伸發電機12、第一推拉桿13、線束14、控制器15、電瓶16、第二推拉桿17、第二拉伸發電機18、第三拉伸發電機19、拉環20、壓電轉換裝置21、熱電轉換裝置22、托架23,車座2布置在客車車體1內,前減震器3、后減震器4分別布置在客車車體1底部的前后端,前軸5、后軸6分別與前減震器3、后減震器4相連接,車輪9分別布置在前軸5、后軸6上,發動機7布置在客車車體1的后端,排氣管8與發動機7相連接,前擋風玻璃10布置在客車車體1車前端,車窗11分別布置在客車車體1的兩側端,托架23的兩端分別與前軸5、后軸6固結在一起,第一拉伸發電機12、控制器15、電瓶16均布置在托架23上,第一推拉桿13的下端與第一拉伸發電機12相連接,第一推拉桿13的上端與客車車體1的底端相連接,第二拉伸發電機18布置在車座2的底部,第二推拉桿17的兩端分別與車座2底部、第二拉伸發電機18相連接;第三拉伸發電機19布置在客車車體1的頂部,拉環20通過連接件與第三拉伸發電機19相連接;壓電轉換裝置21布置在客車車體1的走廊上,熱電轉換裝置22布置在排氣管8上,第一拉伸發電機12、控制器15、電瓶16、第二拉伸發電機18、第三拉伸發電機19、壓電轉換裝置21\熱電轉換裝置22之間通過線束14相連接;前減震器3、后減震器4內部帶有高壓彈簧,拉伸發電機在推拉桿拉動下可以發電。
[0014]在本發明的實施過程中,當客車在顛簸的路面上行駛時,在減震器的作用下,客車車體1相對于托架17會上下移動,從而使第一推拉桿13也會相對于第一拉伸發電機12上下移動,從而拉動第一拉伸發電機12里面的發電裝置發電,把客車車體1的重力勢能轉換成電能并存儲到電瓶16中。
[0015]同理,客車在顛簸的路面上行駛時,第二拉伸發電機18可以把乘客的重力勢能轉化成電能;第三拉伸發電機19可以把乘客的拉伸力轉化成電能。當乘客在客車內走動時,壓電轉換裝置21可以把乘客的踩踏力變為電能。通過熱電轉換裝置22,可以利用發動機7的排氣余熱發電。
【主權項】
1.一種客車內部多種能量吸收轉換系統,包括客車車體(I)、車座(2)、前減震器(3)、后減震器(4)、前軸(5)、后軸(6)、發動機(7)、排氣管(8)、車輪(9)、前擋風玻璃(10)、車窗(11),車座(2)布置在客車車體(I)內,前減震器(3)、后減震器(4)分別布置在客車車體(I)底部的前后端,前軸(5)、后軸(6)分別與前減震器(3)、后減震器(4)相連接,車輪(9)分別布置在前軸(5)、后軸(6)上,發動機(7)布置在客車車體(I)的后端,排氣管(8)與發動機(7)相連接,前擋風玻璃(10)布置在客車車體(I)車前端,車窗(11)分別布置在客車車體(I)的兩側端,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拉伸發電機(12)、第一推拉桿(13)、線束(14)、控制器(15)、電瓶(16)、第二推拉桿(17)、第二拉伸發電機(18)、第三拉伸發電機(19)、拉環(20)、壓電轉換裝置(21)、熱電轉換裝置(22)、托架(23),托架(23)的兩端分別與前軸(5)、后軸(6)固結在一起,第一拉伸發電機(12)、控制器(15)、電瓶(16)均布置在托架(23)上,第一推拉桿(13)的下端與第一拉伸發電機(12)相連接,第一推拉桿(13)的上端與客車車體⑴的底端相連接,第二拉伸發電機(18)布置在車座(2)的底部,第二推拉桿(17)的兩端分別與車座(2)底部、第二拉伸發電機(18)相連接,第三拉伸發電機(19)布置在客車車體(I)的頂部,拉環(20)通過連接件與第三拉伸發電機(19)相連接,壓電轉換裝置(21)布置在客車車體(I)的走廊上,熱電轉換裝置(22)布置在排氣管(8)上,第一拉伸發電機(12)、控制器(15)、電瓶(16)、第二拉伸發電機(18)、第三拉伸發電機(19)、壓電轉換裝置(21)、熱電轉換裝置(22)之間通過線束(14)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客車內部多種能量吸收轉換系統,其特征在于前減震器(3)、后減震器(4)內部帶有高壓彈簧,拉伸發電機在推拉桿拉動下可以發電。
【專利摘要】一種屬于交通運輸技術領域的客車內部多種能量吸收轉換系統,包括拉伸發電機、推拉桿、控制器、電瓶、托架、壓電轉換裝置、熱電轉換裝置,托架的兩端分別與前軸、后軸固結在一起,第一拉伸發電機、控制器、電瓶均布置在托架上,第一推拉桿的下端與第一拉伸發電機相連接,第一推拉桿的上端與客車車體的底端相連接。在本發明中,當客車在路上顛簸時,車體也會整體上下顛簸,從而使推拉桿帶動發電機發電,把客車的重力勢能轉換為電能;還能把乘客的踩踏力變為電能。本發明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適應于客車發電系統的設計。
【IPC分類】F03G7/08, F01N5/02, F03G3/00
【公開號】CN105332770
【申請號】CN201510930165
【發明人】王小寒
【申請人】王小寒
【公開日】2016年2月17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