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冷卻系統用膨脹水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重型卡車卡冷卻系統零部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冷卻系統用膨脹水箱。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重型卡車冷卻系統普遍采用一種膨脹空間的高置的帶有壓力調節裝置的強制除氣功能的膨脹水箱。其目的是實現除氣功能并通過壓力閥來控制冷卻系統的壓力。如果系統內部壓力在壓力閥調控值的臨界范圍內波動時,高壓閥或低壓閥便會頻繁開啟,導致閥的精度和壽命受到極大影響,對發動機的安全性造成嚴重威脅。此外,流出箱體的冷卻液也會縮短冷卻液的維護周期,增加用戶的維護成本。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穩定系統壓力的、二次除氣、冷卻液免維護的冷卻系統用膨脹水箱。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0005]一種冷卻系統用膨脹水箱,包括穩壓腔1和壓力腔2,穩壓腔1和壓力腔2彼此獨立設置,穩壓腔1的頂部具有第一冷卻液加注接口 11,側面的底部具有一低位接口 12,第一冷卻液加注接口 11上安裝有低壓蓋7,低壓蓋7包括內部的設定開啟壓力絕對值較低的高壓閥和低壓閥以及第一溢流口 71,壓力腔2的頂部具有第二冷卻液加注接口 23,第二冷卻液加注接口 23上安裝有高壓蓋3,高壓蓋3包括內部的設定開啟壓力絕對值較高的高壓閥和低壓閥以及第二溢流口 31,其中低位接口 12和第二溢流口 31在同一側,且還包括聯通管4,聯通管4的一端與低位接口 12連接、另一端與第二溢流口 31連接,且從一端到另一端形成一由低到高的傾斜結構。
[0006]進一步地,壓力腔2還具有發動機除氣管接口 21、散熱器除氣管接口 22和冷卻液加注管接口 24.
[0007]進一步地,壓力腔2還具有液位傳感器6,用于監測壓力腔2內的冷卻液液面高度。該液位傳感器可以采用非接觸式傳感方式如,在箱內放置可隨液面浮沉的磁環,傳感元件為霍爾開關或者干簧管開關。
[0008]進一步地,聯通管4的另一端與第二溢流口 31連接的連接處設置有卡箍5,以確保連接處的緊密連接。
[0009]進一步地,高壓蓋的高壓閥的開啟壓力大于低壓蓋的高壓閥的開啟壓力。
[0010]優選地,聯通管為成型橡膠管或塑料管,可承受一定的正壓和負壓。
[0011]優選地,箱體為塑料件或者鋁制件。塑料件可以為注塑上下殼體的焊接件,也可為吹塑的焊接件;鋁制件為沖壓焊接件或整體拼焊件。
[0012]一種利用上述冷卻系統用膨脹水箱進行二次除氣的方法,該方法包括:當冷卻系統內部壓力開始達到高壓蓋3的高壓閥的開啟壓力時,高壓閥打開,水氣混合物通過第二溢流口 31、聯通管4和低位接口 12進入穩壓腔1,穩壓腔1進入保壓狀態直至達到低壓蓋1的高壓閥的設定壓力;當冷卻系統內部壓力高于高壓蓋3的高壓閥和低壓蓋7的高壓閥設定的壓力之和時,低壓蓋7的高壓閥打開,水氣混合物通過第一溢流口 71,由此實現二次除氣;當冷卻系統內部出現負壓時,高壓蓋3的低壓閥打開,穩壓腔1中的冷卻液在虹吸作用下從低位接口 12經由聯通管4進入壓力腔2,由此實現冷卻液的自動補給。
[0013]本發明在冷卻系統內部壓力產生波動時避免了壓力閥的劇烈振蕩和頻繁開啟,保護了壓力閥,穩定了系統壓力。高壓蓋溢流口流出的水氣混合物在箱體穩壓腔內實現了第二次的水氣分離。還實現了冷卻液的自動補給,溢出的冷卻液極少被排入外部,而是又重新回到系統內部參與循環,所以冷卻液的補給周期可以大大延長,實現了免維護。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冷卻系統用膨脹水箱的功能結構圖。
[0015]圖2為冷卻系統用膨脹水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以下結合附圖1和2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冷卻系統用膨脹水箱包括穩壓腔1和壓力腔2,穩壓腔1和壓力腔2彼此獨立設置,穩壓腔1的頂部具有第一冷卻液加注接口 11,側面的底部具有一低位接口 12,第一冷卻液加注接口 11上安裝有低壓蓋7,低壓蓋7包括內部的設定開啟壓力絕對值較低的高壓閥和低壓閥以及第一溢流口 71,壓力腔2的頂部具有第二冷卻液加注接口 23,第二冷卻液加注接口 23上安裝有高壓蓋3,高壓蓋3包括內部的設定開啟壓力絕對值較高的高壓閥和低壓閥以及第二溢流口 31,其中低位接口 12和第二溢流口 31在同一側,且還包括聯通管4,聯通管4的一端與低位接口 12連接、另一端與第二溢流口 31連接,且從一端到另一端形成一由低到高的傾斜結構。
[0017]進一步地,壓力腔2還具有發動機除氣管接口 21、散熱器除氣管接口 22和冷卻液加注管接口 24.
[0018]進一步地,壓力腔2還具有液位傳感器6,用于監測壓力腔2內的冷卻液液面高度。該液位傳感器可以采用非接觸式傳感方式如,在箱內放置可隨液面浮沉的磁環,傳感元件為霍爾開關或者干簧管開關。
[0019]進一步地,聯通管4的另一端與第二溢流口 31連接的連接處設置有卡箍5,以確保連接處的緊密連接。
[0020]進一步地,高壓蓋的高壓閥的開啟壓力大于低壓蓋的高壓閥的開啟壓力。
[0021]優選地,聯通管為成型橡膠管或塑料管,可承受一定的正壓和負壓。
[0022]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利用上述冷卻系統用膨脹水箱進行二次除氣的方法,該方法包括:當冷卻系統內部壓力開始達到高壓蓋3的高壓閥的開啟壓力時,高壓閥打開,水氣混合物通過第二溢流口 31、聯通管4和低位接口 12進入穩壓腔1,穩壓腔1進入保壓狀態直至達到低壓蓋1的高壓閥的設定壓力;當冷卻系統內部壓力高于高壓蓋3的高壓閥和低壓蓋7的高壓閥設定的壓力之和時,低壓蓋7的高壓閥打開,水氣混合物通過第一溢流口 71,由此實現二次除氣;當冷卻系統內部出現負壓時,高壓蓋3的低壓閥打開,穩壓腔1中的冷卻液在虹吸作用下從低位接口 12經由聯通管4進入壓力腔2,由此實現冷卻液的自動補給。
[0023]采用本發明的冷卻系統用膨脹水箱,能夠在冷卻系統內部壓力產生波動時避免壓力閥的劇烈振蕩和頻繁開啟,由此保護了壓力閥,穩定了系統壓力。此外,也能夠防止冷卻液溢出,并且能夠使冷卻液重新回到系統內部參與循環,由此大大延長了冷卻系統的補液周期,基本實現免維護。
[0024]雖然通過實施例描繪了本發明,但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知道,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就可使本發明有許多變化和變形,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來限定。
【主權項】
1.一種冷卻系統用膨脹水箱,包括穩壓腔(1)和壓力腔(2),穩壓腔(1)和壓力腔(2)彼此獨立設置,穩壓腔(1)的頂部具有第一冷卻液加注接口(11),側面的底部具有一低位接口(12),第一冷卻液加注接口(11)上安裝有低壓蓋(7),低壓蓋(7)包括內部的設定開啟壓力絕對值較低的高壓閥和低壓閥以及第一溢流口(71),壓力腔(2)的頂部具有第二冷卻液加注接口(23),第二冷卻液加注接口(23)上安裝有高壓蓋(3),高壓蓋(3)包括內部的設定開啟壓力絕對值較高的高壓閥和低壓閥以及第二溢流口(31),其特征在于,低位接口(12)和第二溢流口(31)在同一側,且還包括聯通管(4),聯通管(4)的一端與低位接口(12)連接、另一端與第二溢流口(31)連接,且從一端到另一端形成一由低到高的傾斜結構。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膨脹水箱,其特征在于,壓力腔(2)還具有發動機除氣管接口(21)、散熱器除氣管接口(22)和冷卻液加注管接口(24)。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膨脹水箱,其特征在于,壓力腔(2)還具有液位傳感器(6),用于監測壓力腔(2)內的冷卻液液面高度。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膨脹水箱,其特征在于,液位傳感器采用非接觸式傳感方式,傳感元件為霍爾開關或者干簧管開關。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膨脹水箱,其特征在于,聯通管(4)的另一端與第二溢流口(31)連接的連接處設置有卡箍(5)。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膨脹水箱,其特征在于,高壓蓋的高壓閥的開啟壓力大于低壓蓋的高壓閥的開啟壓力。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膨脹水箱,其特征在于,聯通管為能夠承受一定的正壓和負壓成型橡膠管或塑料管。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膨脹水箱,其特征在于,膨脹水箱的箱體為塑料件或者鋁制件,其中,塑料件為注塑上下殼體的焊接件或為吹塑的焊接件;鋁制件為沖壓焊接件或整體拼焊件。9.一種利用如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膨脹水箱進行二次除氣的方法,該方法包括:當冷卻系統內部壓力開始達到高壓蓋(3)的高壓閥的開啟壓力時,高壓閥打開,水氣混合物通過第二溢流口(31)、聯通管(4)和低位接口(12)進入穩壓腔(1),穩壓腔(1)進入保壓狀態直至達到低壓蓋(7)的高壓閥的設定壓力;當冷卻系統內部壓力高于高壓蓋(3)的高壓閥和低壓蓋(7)的高壓閥設定的壓力之和時,低壓蓋(7)的高壓閥打開,水氣混合物通過第一溢流口(71),由此實現二次除氣;當冷卻系統內部出現負壓時,高壓蓋(3)的低壓閥打開,穩壓腔(1)中的冷卻液在虹吸作用下從低位接口(12)經由聯通管(4)進入壓力腔(2),由此實現冷卻液的自動補給。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冷卻系統用膨脹水箱,包括穩壓腔(1)和壓力腔(2),穩壓腔(1)和壓力腔(2)彼此獨立設置,穩壓腔(1)的頂部具有第一冷卻液加注接口(11),側面的底部具有一低位接口(12),第一冷卻液加注接口(11)上安裝有低壓蓋(7),低壓蓋(7)包括內部的設定開啟壓力絕對值較低的高壓閥和低壓閥以及第一溢流口(71),壓力腔(2)的頂部具有第二冷卻液加注接口(23),第二冷卻液加注接口(23)上安裝有高壓蓋(3),高壓蓋(3)包括內部的設定開啟壓力絕對值較高的高壓閥和低壓閥以及第二溢流口(31)。由此實現系統壓力穩定,并能夠進行二次除氣和冷卻液免維護。
【IPC分類】F01P11/00, F01P11/02
【公開號】CN105275579
【申請號】CN201410304506
【發明人】王磊, 李晗
【申請人】陜西重型汽車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1月27日
【申請日】2014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