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空氣旋流式助燃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發動機的節油裝置,特別是空氣旋流式助燃器。
化油器作為汽車發動機燃油系統中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工作狀態直接影響到汽車的動力性能、燃油耗量、起動加速性能,以及行駛穩定性、尾氣排放狀況之優劣。現有汽車均采用空氣濾清器直接與化油器相接的組配結構,使輸入化油器的空氣呈散流狀,往往造成氣流流速較低、流量小、燃油霧化差、燃燒不完全等情況,致使發動機排氣管冒黑煙、消音器爆鳴、發動機動力不足,且耗油量大、氣缸內積碳多、缸體磨損快、車況劣化等弊端難以避免。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汽車燃油系統中上述結構所致的缺陷,提供一種創新設計的可匹配裝按于空氣濾清器與化油器之間、使輸入空氣形成流量大、流速快的螺旋氣流,從而使燃油與空氣充分摻混、霧化充分、燃燒完全的空氣旋流式助燃器,奉獻于社會。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按照下述技術方案來完成的這種空氣旋流式助燃器,是由由上壓盤與下壓盤平行夾置一組徑向排布固接于兩個盤面上的導流片所構成,所說的上壓盤為一圓形板片,下壓盤為外徑與上壓盤相等的環片。
上壓盤之盤面上鏤有兩枚對置的頂孔。
下壓盤其環片開有環缺。
裝接的導流片為12-16枚并按等分圓周呈徑向排布。
導流片之形狀為在長方形之板面的短邊分別側出折邊、其一長邊又接有側置梯形而成一體的板片。
所說的導流片之板片上設有自梯形之上底邊伸向板面的缺口。
本實用新型之積極效果為該種空氣旋流式助燃器系基于空氣動力學原理設計,其上、下壓盤平行且同心夾置一組徑向排布的導流片,使自空氣濾清器進入化油器的空氣形成流速快、流量大的螺旋氣流,得以有助油氣混合霧化,故而安裝后可使汽車化油器供氧充足、充分燃燒;減少缸內積碳、降低磨損、延長發動機壽命;減小引擎振動且加速快、轉速平穩、噪音減弱;減少尾氣排放量、有益環境保護;節油效果較為明顯、降低運行成本。另外,該種空氣旋流式助燃器還具有結構簡單、易于制做和安裝、實用性好、成本低廉之優點。
本實用新型將結合附圖并通過較佳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仰視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之導流片結構示意圖。
圖中上壓盤1、下壓盤2、導流片3、缺口4、折邊5、頂孔6。
該種空氣旋流式助燃器其整體結構如附
圖1所示,是由上壓盤1與下壓盤2平行且同心夾置一組按徑排布并固接于兩個盤面上的導流片3所構成。其上壓盤1如附圖2所示,為一個圓形的板片,盤面上鏤有兩枚對置的頂孔6。該頂孔6可視車型而穿按螺栓與空氣濾清器之上蓋相固定,得以穩固防震;在不穿置螺栓時又充作進氣孔。下壓盤2的結構從附圖3所示中可以看出系為一外徑與上壓盤1相等的環片,亦可以在環片上開設環缺,同樣用于進氣。上壓盤1與下壓盤2呈平行同心對置,夾置其間的導流片3可以是12-16枚,沿兩個壓盤的外沿按等分圓周呈徑向排布。導流片3的形狀如附圖4所示,以長方形之板面的兩短邊分別側出的上、下兩個折邊5與上壓盤1及下壓盤2的盤面貼合相接,在其朝向盤心的長邊接有側置梯形而構成一體之板片,在板片上還設有一條自梯形上底邊斜向下指而伸向板面的長條狀之缺口4。
當導流片3的板面與上壓盤1及下壓盤2的盤面呈垂直相接,并且板片與穿過壓圓心之割線呈15°夾角又以14片按等分圓周排布時,采用1Cr18Ni9Ti的厚度為0.5mm之板材制成,使用效果為佳。
本實用新型裝車應用以下壓盤扣接化油器喉管,使該空氣旋流式助燃器置于空氣濾清器內并相連通。汽車引擎啟動后,空氣自空氣濾清器從空氣旋流助式燃器的上、下壓盤之周沿間的空隙輸入,經導流片導向而形成螺旋氣流進入化油器,與燃油混合霧化燃燒。
權利要求1.一種空氣旋流式助燃器,其特征在于是由上壓盤與下壓盤平行且同心夾置一組徑向排布固接于兩個盤面上的導流片所構成,所說的上壓盤為一圓形板片,下壓盤為外徑與上壓盤相等的環片。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之空氣旋流式助燃器,其特征在于上壓盤之盤面上鏤有兩枚對置的頂孔。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之空氣旋流式助燃器,其特征在于下壓盤其環片開有環缺。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之空氣旋流式助燃器,其特征在于裝接的導流片為12-16枚并按等分圓周呈徑向排布。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之空氣旋流式助燃器,其特征在于導流片之形狀為在長方形之板面的短邊分別側出折邊、其一長邊又按有側置梯形而成一體的板片。
6.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之空氣旋流式助燃器,其特征在于所說的導流片之板片上設有自梯形之上底邊伸向板面的缺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發動機的節油裝置,特別是空氣旋流式助燃器。其結構是由上壓盤與下壓盤平行且同心夾置一組徑向排布而固接于兩個對置盤面上的導流片所構成,所說的上壓盤為一圓形板片,下壓盤為外徑與上壓盤相等的環片。本實用新型使流經空氣形成螺旋氣流、快速進入化油器與燃油充分混合霧化、燃燒充分,達到節油助燃的技術效果。
文檔編號F02B31/04GK2325524SQ98201910
公開日1999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1998年3月6日 優先權日1998年3月6日
發明者龐穎文, 孟寶軍 申請人:龐穎文, 孟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