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小型摩托車用空氣濾清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對小型摩托車中所使用的空氣濾清器的改進。
以往所使用的小型小型摩托車,在由發動機,內置有V型皮帶式傳動裝置的傳動箱,安裝在該傳動箱后部的一個或兩個后輪整體構成的傳動組件中,需對V型皮帶式傳動裝置進行冷卻以提高動力傳動用V型皮帶的耐久性。
作為上述V型皮帶式傳動裝置的冷卻方法,例如包括通過對裝有動力傳動用V型皮帶的傳動箱內的空氣進行攪動而降低傳動箱內氣體溫度的方法及,將外部空氣導入傳動箱內以降低傳動箱內的氣體溫度的方法。
作為后者的外部空氣導入型冷卻裝置,已在特開昭60-185632號公報中對這種型式的裝置作了詳細地描述。在這種冷卻裝置中,在V型皮帶式傳動裝置的驅動軸側皮帶輪上整體設有冷卻風扇,在傳動箱中與該風扇對置的位置處設有開孔,以使外部空氣從開孔導入傳動箱內。
然而,上述已有的冷卻裝置具有以下缺點。
即,前者的攪拌式冷卻裝置的缺點在于由于是通過攪拌傳動箱內空氣而使氣體溫度降低的,雖然不擔心灰塵等從外部進入氣密的傳動箱內,但會造成冷卻能力低的問題。
而在后者的外部空氣導入式冷卻裝置中,由于是通過將外部空氣導入傳動箱內以降低傳動箱內的氣體溫度,雖然存在冷卻能力高的優點,但由于必須要防止灰塵與外部空氣一起侵入傳動箱內部,例如在特開昭60-185632號公報中記載的那樣,即必須在傳動箱中設置用以蓋住外部空氣導入口的蓋等防塵裝置,或必須另外設置V型皮帶冷卻用空氣濾清器,因而存在不利于降低制造成本的一面。如前所述,由于在外部空氣導入口設置了元件或另外設置了專用元件,因此存在為了冷卻裝置的使用而要求使用者必須強制定期進行更換元件的麻煩。再者,由于油會粘在V型皮帶上而使皮帶輪與V型皮帶間產生滑動而顯著降低了傳動能力,所以在以往的結構中存在不能使用用于V型皮帶冷卻用的、具有高效凈化效果的濕式元件之缺陷。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小型摩托車的空氣濾清器,用以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其結構簡單,不必另外設置專用元件,而能對V型皮帶傳動裝置進行冷卻,且能使用具有高效凈化效果的濕式元件,且沒有必需為V型皮帶冷卻裝置而更換元件的麻煩。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涉及的小型摩托車用空氣濾清器,在箱內部,設有發動機用凈化室及配置于所述發動機凈化室周圍的V型皮帶用凈化室,所述V型皮帶用凈化室中至少一部分應沿所述發動機凈化室下方延伸。通過過濾器裝置將所述發動機用凈化室和V型皮帶用凈化室劃分為空氣吸入室和空氣排出室。在所述空氣吸入室內設有空氣吸入口,在所述發動機用凈化室的空氣排出室設有與發動機吸氣系相通的第一凈化空氣排出口,在高于所述V型皮帶冷卻用凈化室的空氣排出室的下游側中沿所述發動機用凈化室下方配置的部分的位置上,設有第二凈化空氣排出口,該排出口與裝有V型皮帶傳動裝置的傳動箱相通。
下面,通過用以描述一實施例的附圖對本發明所涉及的小型摩托車空氣濾清器(下面,簡稱為空氣濾清器)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為采用了本發明的空氣濾清器的小型摩托車的概略側視圖。
圖2為動力組件8的展開斷面圖。
圖3(a)為由車體左側所示的傳動箱蓋14a的概略側視圖。
圖3(b)為圖3(a)中傳動箱蓋14a的A-A斷面圖。
圖3(c)為圖3(a)中傳動箱蓋14a的部分B向視圖。
圖3(d)為圖3(a)中傳動箱蓋14a的C-C斷面圖。
圖4為圖(2)中傳動箱蓋片14a后部的D向視圖,而且本圖中分解了冷卻風排氣裝置90。
圖5為圖4中E-E的斷面圖。
圖6為圖2中F-F的斷面圖。
圖7(a)為由車體左側所示的空氣濾清器50的概略側視圖。
圖7(b)為空氣濾清器50的縱向概略側視圖。
圖8(a)和(b)為構成空氣濾清器50的左右箱片的切割面視圖。
圖9為車體蓋15中防塵室80附近的縱向概略側視圖。
圖10為車體蓋15中防塵室80附近的局部斷面概略頂視圖。
圖1為采用了本發明空氣濾清器的小型摩托車的概略側視圖。
圖中,標號1為小型摩托車,標號2所示為車架。該車架2具有頭管2a,從頭管2a向車體后方、沿斜下方延伸后以大致水平方向向后彎曲伸出的一下行管2b,從下行管2b的后部以大致水平方向向后伸出后、向后彎曲沿斜上方伸出的的左右一對后管2c。
所述頭管2a可轉動地支承轉向軸3,該轉向軸3在其上端設有把手4,在其下端固定有用于支承前輪5的左右一對前叉6。
并且,在所述后管2c上,通過連桿裝置9和減震裝置10可上下擺動地支撐有裝有后輪7的動力組件8。所述動力組件8在其發動機11的曲軸箱12上整體設置有傳動箱14,其中所述傳動箱14內設有用于向后輪7傳遞發動機11動力的V型皮帶式傳動裝置13,即所謂的旋轉式(Unitswing)發動機。
以上述方式構成的車架2全部由車體蓋15和座位16覆蓋。車體蓋15由前蓋15a,腿護板15b,腳踏板15c,下板15d,座位底板15e,及左右一對側蓋15f構成。由所述前蓋15a和腿護板15b的上部覆蓋頭管2a的周圍,由腿護板15b的下部、腳踏板15c及下板15d覆蓋下行管2c和后管2c的前部,而且,由座位底板15e、左右一對側蓋15f及座位16覆蓋后管2c的后部。在把手4和座位16之間、由腳踏板15c和下板15d形成下凹的腳踏臺17。
以上述方式構成的小型摩托車1的所述動力組件8的前端處于動力組件8中發動機11的氣缸側面,由螺栓固定有空氣濾清器50。所述空氣濾清器50對從其周圍及形成在后述的腳踏臺17內部的防塵室80吸入的外部空氣進行凈化后,將從該周圍吸入的空氣供入發動機11,而且將從所述防塵室80吸入的空氣送入傳動箱。
下面,將對空氣濾清器50,與空氣濾清器50相連的動力組件8及所述防塵室80的構成進行詳細地說明。此外,在以下說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方向均以車體1為基準。
圖2為動力組件8的展開斷面圖。
所述發動機11朝向車體前方并連設在曲軸箱12的前側,它為具有2沖程單汽缸的水平置放的發動機。
在所述曲軸箱12的左側,整體設置內置有V型皮帶式動力傳送裝置13的傳動箱14。該傳動箱14設有整體形成在所述曲軸箱12左側的箱體14b及安裝在該箱體14b外側的箱蓋14a,并從曲軸箱12的左側向后延伸。
所述發動機11的曲軸20,其軸端配置在車體的左右方向上,其左側部分突出延伸至傳動箱14的內部。在曲軸20的突出延伸至傳動箱14內部的部分上設有所述V型皮帶式動力傳送裝置13的驅動側皮帶輪21。該驅動側皮帶輪21由沿軸線方向可滑動裝在曲軸20上的可動皮帶輪半體21a和固定在曲軸20上的固定皮帶輪半體21b構成。固定皮帶輪半體21b在其背面設有多個葉片21c,以作為將通過空氣濾清器50導入傳動箱14內的冷卻風w送入傳動箱14整體內的離心葉片。所述驅動側皮帶輪21的轉動通過V型皮帶22而帶動從動側皮帶輪23,并通過離心離合器24順次帶動從動軸25,減速齒輪組26及后輪驅動軸27以驅動后輪7。
在傳動箱14的箱蓋14a上,可轉動地支承有發動機起動用的起動軸28和起動用從動軸29。起動用起動軸28的兩端分別伸出箱蓋14a的外側及內側,且在外側端部固定有起動桿30,而在內側端部固定有扇形驅動齒輪31。起動用從動軸29從箱蓋14a沿軸向可滑動地支承在傳動箱14的內部,在其中部固定有與驅動齒輪31嚙合的從動齒輪32,而在其前端固定有爪形離合器半體33,其與設置在曲軸20左端的爪形離合器半體20a能夠可脫離地接合。
在以上方式構成的箱蓋14a中,設有用于從空氣濾清器50導入冷卻風w的冷卻風導入管35及用于將所述冷卻風排至外部的冷卻風排出裝置90。
圖3(a)為從車體左側所示的箱蓋14a的概略側面圖,圖3(b)為圖3(a)中沿箱蓋14a的A-A方向所示的斷面圖,圖3(c)為沿圖3(a)中箱蓋14a的B向視圖,圖3(d)為圖3(a)中沿箱蓋14a的C-C方向所示的斷面圖,且圖4為沿圖2中傳動箱14的箱蓋14a后部圖2中的D向視圖,圖5為圖4中E-E方向的斷面圖,及圖6為圖2中F-F方向所示的斷面圖。
如圖3所示,在傳動箱14的箱蓋14a的前部整體形成冷卻風導入管35,所述冷卻風導入管35通過設置在傳動箱14內的所述離心葉片(固定皮帶輪半體)21b從下方向傳動箱14內部吸入冷卻風w,且在離心葉片21b的前下部處,開孔端35a傾斜向下方向地開口。
如圖2和圖3所示,箱蓋14a側壁的前端附近圖3(a)中繪有剖面線的新月形部分)凹向設置在所述離心葉片21b中葉片21c的近端,在其背面沿離心葉片21b前側的大致半周部分形成導面36。由于固定在所述起動用起動軸28上的扇形驅動齒輪31與所述離心葉片21b中葉片的近端相鄰,所以背面能夠作為離心葉片21b后側的大致半周部分的導面。
因此,通過由傳動箱14和驅動齒輪31形成離心葉片21b的導面36(31),通過離心葉片21b由空氣濾清器50通過冷卻風導入管35而吸入傳動箱14內的冷卻風w便不會從傳動箱14的箱蓋14a的側面漏出,并可以沿傳動箱14的后方,即沿V型皮帶22方向高效地送至從動側皮帶輪21的側面,從而高效地冷卻V型皮帶22。
如圖2-圖6所示,在傳動箱14中箱蓋14a的后部設有冷卻風排氣裝置90。
該冷卻風排氣裝置90,特別如圖4和5所示,由與箱蓋14a整體形成的第一排氣管91及可固定在所述排氣管91上的第二排氣管92構成。
所述第一排氣管91的入口91a在傳動箱14的垂直方向上的大致中部位置處開口,而其出口91b則在傳動箱14底面開口,所述出口91b形成能夠連結第二排氣管92a的二重壁結構,第二排氣管92的入口92a和出口92b形成在內部具有偏置位置關系的彎曲狀排氣通路,將所述入口92插入于傳動箱14上第一排氣管91的出口91b處形成的二重壁間后,用螺栓94在傳動箱14上形成的肋部位置處進行固定。
同樣,冷卻風排氣裝置90的入口(即第一排氣管91的入口91a)與其出口(即第二排氣管92的出口92b)以偏置位置關系設置,由于在整個內部形成了彎曲狀排氣通路,因而,例如能夠具有防止由于雨天行走時輪胎產生的水等而造成泥水侵入傳動箱內的效果。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排氣管91的出口91b具有二重壁結構,且在所述二重壁之間插入第二排氣管92入口92a,因此在組裝時,由于第一排氣管91所構成出口91b的二重壁與限定第二排氣管92入口92a的壁的連結部分采用迷宮構造,所以具有能夠防止水由第一排氣管91和第二排氣管92的連結部分侵入的效果。
如圖4所示,在傳動箱14的所述第一排氣管91的前方,為了排出傳動箱14內的水,設有向冷卻風排氣裝置90(第二排氣管92)開孔的排水孔95。如圖6所示,在第二排氣管92的這種設置狀態下,由于冷卻風排氣裝置90在所述排水孔95的下方開有孔,因而冷卻風排氣裝置90(即,第二排氣管92)的壁面具有作為與所述排水孔95相對的排水孔95的防護壁的功能,以防止在行駛中泥水等從該排水孔95逆向進入傳動箱14中。
下面,對設置在傳動箱14前方的空氣濾清器50進行說明。
圖7(a)為由車體左側所示的空氣濾清器50的概略側視圖。圖7(b)為空氣濾清器50的概略縱向斷面圖。圖8(a)及(b)分別為由構成空氣濾清器50的左右側箱片分割面所示的圖。
如圖7和圖8所示,空氣濾清器50由左右側的兩個箱片51,52(以下,為簡便,將位于車體右側的箱片稱為右側箱片51,而將位于車體左側的箱片稱為左側箱片52。),及在組裝時夾在兩箱片51,52間的濕式元件53構成,在所述兩箱片51,52外面的前側下部設置多個冷卻及防止沙石沖擊用片54。
如圖8所示,在每一箱片51及52上均設有隔壁57,用于劃分空氣濾清器50內的第一凈化室55和第二凈化室56,其中所述第一凈化室用于凈化向發動機供給的空氣,所述第二凈化室用于凈化向傳動箱14供給的冷卻風w。所述第二凈化室56沿第一凈化室55周圍形成細長的通道以圍繞第一凈化室55的前方、下方及后方的下部。
如圖8(a)所示,在右側箱片51的上壁51a上,設有連通外部和第一凈化室55的第一吸入管60,及連通外部和第二凈化室56的第二吸入管59,所述第一吸入管60由導向件58支承。為了調整發動機11的吸氣波動,該吸入管應伸入第一凈化室55的內部。
如圖8(b)所示,在左側箱片52的后壁52b上,設置與設在發動機11的吸氣系上的化油器11a相連以將凈化后的空氣由第一凈化室55送入發動機11的第一供給管61。且在左側箱片52的上壁52a上,設置與傳動箱14的冷卻風導入管35相連以將凈化后的冷卻風w由第二凈化室56送入傳動箱14內的第二供給管62。如圖8(b)所示,所述第二供給管62在通過第二凈化室56內的第一凈化室55下部的上方位置處開孔,并在覆蓋第二凈化室56內第一凈化室55的后方下部的部分,沿斜上方開孔。因此,第二凈化室56形成有通道,該通道能夠從空氣濾清器50上部前方吸入空氣,并使其通過第一凈化室55的前方及下方,而后通過第一凈化室55后方升至上方某處后,將冷卻風w沿斜上方送入位于空氣濾清器50后方的傳動箱14。
如圖7所示,在具有以上結構的右側箱片51和左側箱片52之間,由螺栓65以封閉形式連結有一濕式元件53及格狀支承框架53’,其中所述支承框架53’具有與所述濕式元件53大致相同的形狀。所述元件53以板狀在側面所示的空氣濾清器的內部整個區域內擴展。因此,在裝配后的空氣濾清器50內部,其第一凈化室55及第二凈化室56通過所述元件53劃分出空氣導入室55a,56a和空氣供給室55b,56b,結果,由設置在右側箱片51的第一和第二吸入管60,59導入各凈化室55,56中空氣導入室55a,56a的空氣,在通過所述濕式元件53凈化后,通過各凈化室55,56中空氣供給室55b,56b,并通過設置在左側箱片52的第一和第二供給管61及62而分別供至發動機11和傳動箱14。
此外,當濕式元件53上沾有過多的油且空氣通過濕式元件53時,油有時會飛散進入空氣內,但不會產生在通過第一凈化室55供入發動機11的空氣中含有油的問題。另外,如前所述,在第二凈化室56中,由于一旦通過第一凈化室55下方而上升后,便沿斜上方排出冷卻風w,因而在冷卻風w從下方向上方流動時,比重大的油通過其重量下落停滯在第二凈化室56底面而不會進入傳動箱14內。
圖7和圖8中并未示出,在箱蓋52的底壁52c上形成有排泄孔,以使滯留在第二凈化室56中空氣供給室56b內的油通過與該排泄孔相連通的排泄管63而排至空氣濾清器50的外部。
在上述構成的空氣濾清器50的第二吸入管59上,連接有空氣導入管70,用于向傳動箱14內部供給冷卻風(即,通過第二凈化室56的空氣)。通過該空氣導入管70,從形成于車體蓋15的腳踏臺17內部的防塵室80抽吸外部空氣。
上述空氣導入管70由剛性上游管71和撓性下游管72構成,上述上游管71應伸入所述防塵室80內部。
圖9和圖10為車體蓋15的防塵室80附近的概略縱向斷面圖及局部底面的概略上視圖。
如圖9所示,車體蓋15的腳踏臺17在由腳踏板15c和下蓋15c圍住的空間內形成有由前后隔板81和82隔成的防塵室80。
所述隔板81和82由撓性氯乙烯板制成,這些隔板的上部利用螺栓等合適的裝置被固定于設置在腳踏板15c上的凸緣83,85上,并以向下懸吊的狀態支承在腳踏板15c上。
所述空氣導入管70的上游管71利用防塵室80內部的托架73固定在后管2c上。
在具有以上結構的防塵室80中,由于從設置在前蓋15上的喇叭形狹縫(圖中未示出)及在轉向軸3周圍的間隙進入車體蓋15內部的空氣,是通過由前蓋15a和腿護板15b形成的轉向軸3周圍的空間,由腳踏板15c和下蓋15d形成的下行管2b,后管2c周圍的空間,從隔板82和后管2c等間的間隙進入的,所以能夠從車體上方吸入空氣,從而使不含有在行駛中由路面產生的沙塵的較好的空氣進入空氣濾清器50的第二凈化室56內,即供給傳動箱14中。
上述實施例中的空氣濾清器50具有由防塵室80僅抽取第二凈化室56中空氣的結構,但不應局限于本實施例,在第一凈化室56的第一吸入管60內也可設置空氣導入管,第一凈化室56中的空氣也可通過防塵室80而被抽取。
在本實施例中的空氣濾清器50以蓋住第二凈化室56,第一凈化室55前方、下方及后方下部的方式配置,但所述第二凈化室56的結構不應局限于本實施例,其它任何構造的實施方式中至少第一凈化室55的一部分應被蓋住,空氣在從空氣濾清器排出之前,一旦從下方向上方流動時,比重大的油等應能下落。
本實施例的空氣濾清器50通過一濕式元件53對第一凈化室55和第二凈化室56的空氣進行過濾,但不應局限于本實施例,例如也可使部件分割。
本實施例的空氣濾清器50設置有與第一凈化室55和第二凈化室56對應的各獨立吸入管60,59,但不應局限于本實施例,可在隔壁57上設置使第一凈化室55和第二凈化室56內空氣導入管55a和56a連通的開孔,以便能夠從任一凈化室吸入空氣。
通過以上說明,用于與本發明有關的小型摩托車的空氣濾清器,由于在內部設有發動機用凈化室和V型皮帶用凈化室,因而能對V型皮帶進行冷卻而不必另外設置專用的空氣凈化器等的防塵裝置。
用于與本發明有關的小型摩托車的空氣濾清器,由于使V型皮帶用凈化室配置在所述發動機用凈化室周圍,其中應使至少一部分V型皮帶用凈化室沿發動機用凈化室的下方延伸,因此通過能恒定吸入空氣的所述V型皮帶用凈化室能夠截止由波動吸入空氣所產生的發動機用凈化室的噪音。
在本發明的小型摩托車的空氣濾清器中,在高于V型皮帶用凈化室下游側、沿發動機用凈化室方向配置的部分的位置上設有V型皮帶用凈化室中凈化空氣排出口,由于V型皮帶冷卻用空氣是從下方向上方流動后,通過凈化空氣排出口而流入傳動箱內,例如比重大的油等會在空氣從下方向上方流動時,依靠重力下落而不會進入傳動箱,所以作為用于V型皮帶用凈化室內的過濾裝置可使用具有高凈化效果的濕式元件來達到效果。由于可以使用作為用于V型皮帶用凈化室的過濾裝置的濕式元件,因而發動機用凈化室和V型皮帶用凈化室的過濾裝置可相同,從而有利于制造和降低造價,對于任何使用者來說,不必定期進行更換V型皮帶用凈化室內元件的煩瑣作業。
權利要求
一種小型摩托車用空氣濾清器,其特征在于在箱內部,設有發動機用凈化室及配置于所述發動機凈化室周圍的V型皮帶冷卻用凈化室,所述V型皮帶冷卻用凈化室中至少一部分應沿所述發動機凈化室(55)下方延伸,通過過濾器裝置將所述發動機用凈化室和V型皮帶冷卻用凈化室分別劃分為空氣吸入室和空氣排出室,在所述空氣吸入室內設有空氣吸入口,在所述發動機用凈化室的空氣排出室設有與發動機吸氣系相通的第一凈化空氣排出口,在高于所述V型皮帶冷卻用凈化室的空氣排出室的下游側中、沿所述發動機用凈化室下方配置的部分的位置上,設有第二凈化空氣排出口,該排出口應與裝有V型皮帶傳動裝置的傳動箱相通。
全文摘要
在小型摩托車中空氣濾清器中,在箱內部設有發動機用凈化室及配置于其周圍的Ⅴ型皮帶用凈化室,Ⅴ型皮帶用凈化室中至少一部分應沿發動機凈化室下方延伸,通過濾清器將發動機用凈化室和Ⅴ型皮帶用凈化室劃分為空氣吸入室和空氣排出室。在空氣吸入室內設有空氣吸入口。在發動機用凈化室的空氣排出口設有第1凈化空氣排出口,在高于Ⅴ型皮帶用凈化室的空氣排出室的下游側中設有第二凈化空氣排出口。
文檔編號F02B67/06GK1196442SQ98105108
公開日1998年10月21日 申請日期1998年2月17日 優先權日1997年2月17日
發明者石田洋介 申請人: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