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二沖程摩托車輔助負荷機油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摩托車機油泵,特別是一種二沖程摩托車輔助負荷機油泵,屬摩托車零件領域。
二沖程摩托車發動機在運轉時需要機油潤滑,以減小機件間的摩擦損耗,延長機件壽命。潤滑機油需與汽油混合后才能使發動機正常工作,機油與汽油有一定的比例,大于或小于此值都會影響發動機正常工作,這個比例一般簡稱機汽比。機汽比的大小與摩托車的工作狀態有關,根據《摩托車》雜志精選本(1990--1992)中《二沖程摩托車潤滑與積炭》一文列出的機汽比為高轉速大負荷為1∶22,中速為1∶30,怠速時為1∶80。不同車型的機汽比略有差異。目前,大部分二沖程摩托車通過帶分配器的潤滑機油泵,按發動機的工作狀態調節機汽比。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一條轉速隨發動機轉速操縱的蝸桿控制機油泵的泵油量,發動機轉速變快時,蝸桿的轉速也隨之加快,操縱機油泵活塞動作加快,增加機油的輸出量,同時,機油泵上裝有一限位控制裝置,限位控制裝置與加汽油裝置聯動。在發動機操縱裝置實行向氣缸加汽油動作時,帶動限位裝置增大機油泵活塞的行程,這時機油泵泵入較多的機油與汽油混合,使機汽比適合當時高速運轉工作狀態,反之,當發動機減少入汽油量時,限位裝置限制機油泵活塞的行程,這時機油泵泵入較少的機油,使這時的機汽比適合低速運轉工作狀態。所以,機油泵的機油泵入量受發動機轉速和機油泵本身限位裝置的雙重控制。一般來說,當摩托車正常行駛時,操縱動作比較柔和,摩托車操縱機構基本上能符合理論要求的機汽比。但是,摩托車在城市內行駛時,常需急加速或急減速,即摩托車發動機需急加油或減油。在急加速時,發動機由怠速向中速以上轉變,汽油在操縱手把的控制下,迅速進入汽缸內待燃,然而對于機油泵,此時活塞的限位減小,行程增大,但機油泵的泵油量還受到發動機轉速的控制,機油量的輸出增加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此時的機汽比不能達到中速以上工作狀態所應有的機汽比,即相對于汽缸內的汽油來說,機油數量較少。此時加入汽缸內的汽油得不到充分的機油與其混合就進行燃燒,令到機件得不到充分地潤滑。當發動機由中速以上向怠速快速轉變時,汽油操縱手把在復位彈簧作用下復位,加入汽缸的汽油迅速減少。與操縱手把聯動的機油泵限位裝置同時限制機油泵活塞的行程,使其行程迅即變小,即機油的輸出量迅即變小,此時的機汽比基本上是怠速時的機汽比,而此時,發動機在慣性作用下未能馬上將運轉速度降至怠速,依然保持較高速的運轉狀態,致使發動機在怠速的機汽比條件下,以中速或以上運轉,此時汽缸內汽油與機油的混合氣中,機油的比例顯然小了,也令到機件得不到充分地潤滑。以上兩種情況均是實際機汽比小于發動機正常工作應有的機汽比,致使發動機機件磨損增加。雖然上述兩種情況的過程很短暫,通常只有1秒至幾秒,但頻繁的加、減速,積少成多,依然會較嚴重損害發動機的壽命。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克服上述二沖程摩托車在急加速、減速時機油量不夠,使發動機機件受損的缺點,提供一種二沖程的輔助負荷機油泵,在摩托車急加速或急減速時瞬時泵出一定的機油到氣缸,以補充機油的不足。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設計一個輔助負荷機油泵,機油泵由泵蓋、外泵體、內泵體構成,泵蓋上有一下凸點,外泵體上有入油孔和出油孔,內泵體有一偏心園柱孔,孔中設有回位彈簧和柱塞,人泵體側面有一小孔與偏心園柱孔垂直聯通。內泵體裝在外泵體內,可左右轉動,其轉動與摩托車加油控制手把轉動動作一致。當摩托車發動機在怠速轉動時,輔助泵內泵體側面小孔與外泵體入油孔相聯,吸入機油;當摩托車控制手把轉動加汽油時,帶動輔助泵內泵使轉動,內泵體側面小孔,轉向外體出油孔,并與出油孔相對正時,由泵蓋上的下凸點控制,壓下內泵體柱塞,使機油由出油孔排到氣缸內與汽油混合;當控制手把繼續轉動加油時,內泵體也隨著繼續轉動,到達外泵體另一側的入油孔,從此孔吸入機油,此時摩托車發動機處于高速運轉狀態,如此時需急減速,控制手把在復位彈簧作用下迅速復位,內泵體亦隨控制手把向回轉動,轉回到出油孔又在泵蓋下凸點的控制下通過出油孔向氣缸內排出機油。然后轉到初始位置又重新吸入機油待排。以后以急加速、減速時均可重復這些動作。
由于本實用新型設計了輔助負荷機油泵,使得發動機在急加速或急減速時氣缸內的機汽比都能保持應有的比例,使發動機機件的壽命得到延長。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圖1是輔助負荷機油泵外泵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A-A剖視圖。
圖3是外泵體上蓋上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內泵體結構示意圖。
圖5是內泵體B-B剖視圖。
圖中1是泵蓋,2是橡膠圈凹槽,3是泵蓋下凸點,4是外泵體左入油孔,5是外泵體空腔,6是外泵體出油孔,7是外泵體右入油孔,8是外泵體,9是內泵體,10是內泵體排、吸油孔,11是回位彈簧,12是柱塞,13是控制鋼索凹槽。
將內泵體9放入外泵體8的空腔5內,空腔5加工的形狀與內泵體9相吻合,使內泵體9放入后,與外泵體8結合緊密,為了增加密封和潤滑作用,在將內泵體9裝入外泵體空腔5時應在內泵體9外表面涂上一層機油。
內泵體9的柱塞腔內裝有柱塞12,柱塞12與柱塞腔緊密結合,并可以在柱塞腔內上下移動,柱塞腔底部裝有回位彈簧11,柱塞腔底部還有一與之相垂直通的內泵體排、吸油孔10,外泵8上有左入油孔4,右入油孔7和出油孔6,三個油孔在同一平面上,相互成一定角度,并與內泵體的排、吸油孔10相對應,左入油孔4和右入油孔7與機油罐相通,出油孔6通氣缸,在外泵體8上部的橡膠圈凹槽2中嵌有密封橡膠圈,當泵蓋1裝好固定后,橡膠圈起密封作用,防止漏氣或漏油。內泵體9的底部,設有控制鋼索凹槽13,可裝上控制皮帶,使內泵體轉動動作與摩托車加油操縱手把聯動并同步,內泵體的轉動亦可用齒輪作為控制傳動裝置。
此輔助負荷機油泵工作過程是這樣的將內、外泵體裝配好固定在摩托車上后,接好各出入油孔,控制皮帶。此時加油操縱手把處于初始位置狀態,內泵體排、吸油孔10剛好與外泵體右入油孔7相通。新裝配好的內泵體9柱塞腔內可能會有空氣,可旋轉一下加油操縱手把作加油動作,控制內泵體排吸油孔10轉到外泵體出油孔6的位置,這時泵蓋下凸點3壓下柱塞12,將柱塞腔中的空氣由出油孔6排走,然后放松加油操縱手柄,控制內泵體排、吸油孔回到原來的右入油7的位置,在這個過程中,由于離開了泵蓋下凸點3,回位彈簧11被壓縮后外力消失,所以回位彈簧11有恢復原狀將柱塞12頂起的趨勢,但由于泵內密封性能良好,所以在負壓作用下回位彈簧11依然只能保持被壓縮的狀態,到達右入油孔7時,由于通有可流動的機油,回位彈簧11將釋放,將柱塞12頂起,吸入機油備用。第一次動作后,柱塞腔內的空氣被排空,以后就不用重復這一動作了。
發動摩托車后,發動機處于怠速狀態,此時加油操縱手把處于初始位置,內泵體排吸油孔10與左入油孔7相通。當需急加速時,加油操縱手把迅速轉動,氣缸內被加入大量汽油,此時內泵體9亦被聯動轉動,使排、吸油孔10向出油孔6方向轉動,并在對正出油孔10時由泵蓋下凸點3壓下柱塞12,使柱塞腔內的機油由出油孔10排入氣缸與汽油混合,彌補了由主機油泵排出的機油的瞬時不足,接著內泵體9在加油操縱手把的帶動下由出油孔6向左入油孔4方向轉動,在此過程中,回位彈簧11在負壓作用下保持被壓縮狀態,直至內泵體9的排、吸油孔10轉至與左入油孔4相對正時,回位彈簧11釋放,頂起柱塞12,使柱塞腔吸入機油待用。經過這一被充機油過程后,主機油泵泵出的機油已跟上機汽比的要求,使發動機能正常工作。當發動機需急速減速時,加油操縱手柄迅速復位,帶動內泵體9的排吸油孔10由左入油孔4經出油孔6到右入油孔7并在出油孔6處排出機油,彌補由主機油泵排出的機油的瞬時不足。以后則重復以上動作,實現彌補機油瞬時不足的功能。
實施例外泵體,內泵體柱塞以鑄鋁制成,各入、出油孔直徑為1mm泵蓋以鐵片制成,柱塞直徑為2mm,長15mm,回位彈簧選用通用材料制成,直徑與柱塞相同,長度5mm。制成后的輔助負荷機油泵固定在主機油泵旁,用鋼索帶動運動,可實現輔助加油功能。
權利要求1.一種二沖程摩托車輔助負荷機油泵,由外泵體(8)、泵蓋(1)、內泵體(9)構成,其特征是A,外泵體(8)側面壁上有左入油孔(4),右入油孔(7),出油孔(6),并有一空腔(5)與內泵體(9)相對應;B,泵蓋(1)上有一個下凸點(3),用于控制柱塞(12)的運動;C,內泵體(9)上有一柱塞腔(14),柱塞腔(14)底部有一與其垂直相通的排吸油孔(10),柱塞腔(14)底部裝有回位彈簧(11),回位彈簧(11)上部是柱塞(12),內泵體(9)可裝入外泵體空腔(5)內,與空腔(5)吻合,并可在空腔(5)內左右轉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輔助負荷機油泵,其特征是左入油孔(4),右入油孔(7),出油孔(6)在同一平面上,并分別與內泵體排吸油孔(10)相對應。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二沖程摩托車輔助負荷機油泵,其特征是機油泵由外泵體和內泵體組成,外泵體上有入油孔和出油孔,并有安放內泵體的空腔;內泵體上設有柱塞,柱塞由泵蓋上的下凸點控制運動;內泵體上有用于安裝柱塞的柱塞腔、排吸油孔和回位彈簧。整個輔助機油泵的運用由加油操縱手柄控制,可彌補主機油泵瞬時供機油不足的缺陷,使發動機機件得到正常的潤滑。
文檔編號F01M1/02GK2247233SQ9524637
公開日1997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1995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1995年12月28日
發明者吳志佳 申請人:吳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