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發動機燃空比優選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發動機配件技術領域。眾所周知,汽車是以燃燒汽油來取得動力的,如果汽車的運行性能不好,發動機燃料不能有效燃燒,不僅造成能源浪費,而且污染環境,影響人們健康,造成嚴重社會問題。在本實用新型以前的現有技術中,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在汽車發動機的進氣口上安裝機械式化油器,以使可燃混合氣維持最佳空氣——燃油比。但是這種機械式化油氣一般只能在汽車運行速度均勻的正常行駛情況下,即呈直線型的理想運行工況下,在一定的設計范圍內才能保證最佳的燃空比,而汽車的實際行駛中,經常地需要加大油門,減小油門,增加速度、減小速度,緊急剎車,滿載空載等等,特別是當汽車空載運行時,往往會因混合氣過濃而造成失火與燃燒不穩定,即汽車的實際運行工況變化是很頻繁的,而作為汽車發動機供油控制總開關的化油器遠遠不能適應這種頻繁的變化。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狀況,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安裝在化油器進氣歧管上的簡單裝置,以使發動機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保證有效燃燒,要在多種工況下,使燃油——空氣比都維持在一個較適當的范圍。
現將本實用新型技術解決方案敘述如下本實用新型為一圓柱形缸體,缸體(4)的上部裝有空氣濾清頭,由“∏”帽(1)、過濾材料(2)、及孔塞(3)組成,孔塞(3)上的孔兩頭為喇叭狀“∏”形帽(1)上開有若干進氣孔,且與孔塞(3)為固定配合,以不漏氣為準;缸體(4)的中部為自動控制部分,缸體(4)內,孔塞(3)的下方,裝有三個大小相同的特制球體(5),其中最下面一個球體與一個帶圓孔的碗形薄鋼片(6)相接觸,構成一個球形閥,缸體(4)下部裝有一進氣連接頭(7),可直接接到化油器下的進氣歧管內,接頭(7)上,開有等分小孔(8),以保證進入歧管的補充空氣能均勻分布而與燃油充分混合。
現將
如下圖1本實用新型發動機燃空比優選器其中(1)“∏”形帽(2)過濾材料(3)孔塞(4)缸體(5)特制球體(6)碗形薄鋼片(7)接頭(8)小孔現結合附圖將本優選器設計原理及動作過程敘述如下汽車正常運行時,一般化油器供給的可燃混合器足以維持最佳的燃油-空氣比,但在路面條件不好,發動機工況不理想的情況下,則燃油-空氣比的波動范圍很大,使汽車的燃油超耗和排放性能下降,造成浪費和環境污染,本優選器的作用原理是這樣的(a)當汽車的工況突然變化,如遇急剎車或有惰轉,化油氣供油變濃,真空度提高到優選器設定高度后,優選器則受器件內外大氣壓力差的影響,使空氣進入缸體的三個特制球體(5)之間的空隙后通過接頭(7)進入進氣歧管,達到調整燃空比之目的。(b)當汽車處于怠速狀態或汽車下坡倒擋拖發動機時,由于節氣門常常關閉不嚴,造成消耗油料和行駛怠速不穩,這時優選器可及時補充一部分空氣,降低小喉管的真空度,從而消除“滴油”現象,穩定了怠速。(c)在強制怠速工況下,發動機受汽車底盤的推動而處于被動狀態下運轉,其轉速是正常怠速的2~6倍,耗油量是正常怠速的2倍以上,此時發動機和缸內真空度急劇增大,混合汽偏濃,優選器則可及時補充空氣,調整真空度,以減少或按正常怠速方式供油,使發動機起到更大的牽制作用。
本實用新型經多次改進和試驗、試車,據隨車抽查的數據分析,可提高燃料經濟性15%~20%,并可使廢氣中的一氧化碳降低20%~25%,碳氫化合物降低10%~15%。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能適應發動機工況的變化,使其在多種狀態下都可得到最佳燃油-空氣比。使燃油燃燒充分,減少廢氣污染。
2、能在特制的裝置內,產生靜電效應,促進空氣與燃料的均勻混合。
3、可改善發動機怠速或空轉時的性能,減少失火或燃燒不穩定現象。
4、能產生旋轉脈動沖擊波,增加進氣系統內混合氣紊流度,改善燃油的霧化。
5、器件結構簡單,裝拆方便,制造容易,不需保養,對發動機不需要作任何改動。
本優選器由于解決了普遍存在的汽車燃油問題,具有既簡單,又實用且效果突出的優點,因此必將受到社會上的歡迎,其潛在的社會,經濟效益是相當可觀的。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發動機化油器燃空比優選器,安裝在化油器進氣歧管處,其特征在于優選器是一個圓柱形缸體,缸體上部裝有空氣濾清頭,由“п”形帽,過濾材料及孔塞構成;塞孔上的通氣孔兩頭為喇叭口狀;缸體內,孔塞下方裝有三個大小相同的特制球體,其中最下方球體與一帶圓孔的碗形薄鋼片構成一個球形閥;缸體下部裝有一進氣連接頭,接頭上開有等分小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發動機用燃油—空氣比優選器,具有一圓柱形缸體,缸體上部裝有空氣濾清頭,缸體中裝有特制球體,缸體下部裝有進氣接頭。該優選器可提高燃料經濟性15%~20%,降低廢氣中一氧化碳含量20%~25%,具有使汽車在任何工況下都可獲得最佳燃空比,且結構簡單,拆裝方便,制造容易,不需保養,不需對原設備作任何改動等優點,其經濟、社會效益是相當明顯的。
文檔編號F02M29/00GK2189650SQ94202839
公開日1995年2月15日 申請日期1994年2月2日 優先權日1994年2月2日
發明者吳永新 申請人:吳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