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低壓油路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低壓油路,包括:供油泵,用以通過油路將燃油自低壓油路供應至所述燃油噴射系統的高壓油路,所述供油泵具有進油口;供油管,設置于所述供油泵及油箱之間,用以將所述油箱中的燃油供應至所述進油口;燃油計量單元,設置于所述供油泵及所述高壓油路之間,用以控制燃油的供應,所述燃油計量單元可以在打開或關閉狀態間轉換;一節流線路,包括一節流裝置,設置成可將所述燃油計量單元的下游回流;一溢流線路,包括溢流閥,設置成可將所述燃油計量單元的上游回流;一回油管,其連通所述節流線路和/或溢流線路的下游至所述油箱;一附加線路,包括一節流裝置,設置成可以連通所述供油管及所述回油管。附加線路的設置連通進油管和回油管。
【專利說明】一種低壓油路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低壓油路,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內燃機燃油噴射系統的低壓油路。
【背景技術】
[0002]在內燃機的燃油噴射系統中,其低壓油路中包括供油泵,該供油泵需要自油箱中將燃油泵出,并經過低壓油路送入高壓油路進行加壓。參閱圖1所示,現有的低壓油路首先包括一供油泵13,所述供油泵13可以自油箱10中將燃油吸出,在油箱10及供油泵13之間設置有進油管14,進油管14上設置有過濾器11,并且在過濾器11的上游設置有手動泵12。在過濾器11的下游還具有部分進油管14。供油泵13包括進油口(未標號),所述進油口設置于供油泵13的泵殼內。在多數情況下,所述進油口由設置在泵殼內的槽形成。
[0003]在一些情況下,例如,在發動機首次安裝完畢,或重裝過濾器,或者在燃油用盡重新注油時,大量的氣體會存在于所述低壓回路中,尤其是在進油口之前的進油管14及過濾器11中。通過手動按壓手動泵12可以部分消除在過濾器11中的氣體及進油管14處于過濾器14上游的部分的氣體,然而在其它部分中的氣體采用上述方式無法消除。
[0004]因此,需要一種新型結構的內燃機燃油噴射系統的低壓油路,用以排出在特殊情況下在低壓油路區域混入的氣體。
實用新型內容
[0005]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以方便排出低壓油路中混入的氣體的用于內燃機燃油噴射系統的低壓油路。
[0006]為了完成上述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內燃機燃油噴射系統的低壓油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油泵,用以通過油路將燃油自低壓油路供應至所述燃油噴射系統的高壓油路,所述供油泵具有進油口 ;供油管,設置于所述供油泵及油箱之間,用以供所述油箱中的燃油流至所述進油口 ;手動泵,設置于所述進油管上;燃油計量單元,設置于所述供油泵及所述高壓油路之間,用以控制燃油的供應,所述燃油計量單元可以在打開或關閉狀態間轉換;一節流線路,包括一節流裝置,設置于所述燃油計量單元的下游的溢出油回流;一溢流線路,包括溢流閥,設置成可將所述燃油計量單元的上游的溢出油回流;一回油管,其連通所述節流線路和/或溢流線路的下游至所述油箱;一附加線路,包括一節流裝置,設置成可以連通所述進油管及所述回油管。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行方式,所述節流線路及溢流線路設置成部分回油,所述節流線路連通至所述進油口,所述溢流線路的出口端或溢流端連通至所述進油口,所述附加線路連通所述溢流閥的出口端與溢流口,從而連通進油管與回油管。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行方式,所述節流線路及溢流線路設置成全回油,所述附加線路連接進油管及所述溢流閥的出口端,從而連接進油管與回油管。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行方式,所述節流線路連通設置于燃油計量單元與一單向閥之間的節流點。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行方式,所述溢流線路連通設置于供油泵與所述燃油計量單元之間的溢流點。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行方式,所述附加線路連通所述進油管的末端。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行方式,所述節流裝置為節流孔或單向閥。
[0013]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行方式,所述進油管上連接有過濾器。
[0014]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行方式,所述節流線路、溢流線路及附加線路設置于低壓泵的泵殼內。
[001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行方式,所述進油管及回油管設置于所述低壓泵的泵殼外。
[0016]因此,使用本實用新型的低壓油路,可以方便地將混入低壓油路中的氣體排出。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從后述的詳細說明并結合下面的附圖將能更全面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方面。在附圖中:
[0018]圖1是一種現有技術的內燃機燃油噴射系統的低壓油路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是本實用新型低壓油路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采用部分回油設計。
[0020]圖3是本實用新型低壓油路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采用部分回油設計。
[0021]圖4是本實用新型低壓油路的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采用全回油設計。
[0022]圖5是本實用新型低壓油路的第四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采用全回油設計。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參照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各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代表功能和/或結構相同的元件或部件。
[0024]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謂的“上游”及“下游”的概念是指燃油通過油箱及低壓油路向高壓油路供油的過程中,處于各組成前方的為上游,后方的為下游。
[0025]請參閱圖2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的內燃機燃油噴射系統的低壓油路100的第一實施例,低壓油路100設置在油箱200及燃油噴射系統的高壓油路(圖未示)之間,通過低壓油路100的燃油進入高壓油路后被加壓,然后被供應至燃油噴射系統。低壓油路100及高壓油路一般至少部分設置于泵殼(圖未示)內,圖1中所示虛線框部分中設置于泵殼內。所述低壓油路100包括供油泵110,包括形成于泵殼內的進油口 11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油口 111為形成于泵殼內的槽道,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可以為外接油管。進油口 111通過進油管120與油箱200相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油管120為單獨設置的油管。在進油管120與油箱200之間設置有過濾器130,進油管120被過濾器130分成靠近油箱200的第一管路121及遠離油箱200的第二管路122。在所述第一管路121上連接有手動泵140。在供油泵110的下游,高壓油路之前設置有燃油計量單元150,燃油計量單元150可以在打開或閉關狀態之間進行轉換,也可以控制向高壓油路供應的燃油的供油量及供油速度。在燃油計量單元150的下游具有單向閥160,當壓力達到一定量時,單向閥160打開,燃油可以流向高壓油路。在燃油計量單元150的下游,即燃油計量單元150的與單向閥160之間的油路連通有節流線路,可以引導燃油在一定條件下回流,所述節流線路與上述油路之間的連接點為節流點。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節流線路為開設于泵殼上的槽道,連通至進油口 111。在節流線路上設置有節流裝置170,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節流裝置170為節流孔。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節流孔可以使用單向閥代替。在燃油計量單元150的上游,即供油泵110與燃油計量單元150之間的油路連通有溢流線路,同樣可以引導燃油在一定條件下回流,所述溢流線路與上述油路之間的連接點為溢流點。在溢流線路上設置有溢流閥180,所述溢流閥180的出口端181與所述節流線路導通;而溢流閥180的溢流端182與一回油管190 —端連通。回油管190在本實施例中為設置于泵殼外的管路,其另一端可將溢出的燃油導引回油箱200。
[0026]在溢流閥180的出口端181與溢流端182之間設置有附加線路,包括一節流裝置183,在本實施例中節流裝置183為節流孔。在前述節流點與溢流閥180的出口端181之間的線路為第三線路,在出口端181與供油泵110的進油口 111,或者第二管路122末端之間的線路為第四線路,在出口端181與溢流端182之間的線路為第五線路。在實施例中,第三、第四、第五線路均為在泵殼中形成的槽道,當然也可以為單獨設置的管路。
[0027]當低壓油路中混入空氣需要進行排出時,燃油計量單元150由于沒有操作而自然處于關閉狀態,按壓手動泵140,則混有氣體的燃油會通過進油管120的第一管路121,經過過濾器130后進入第二管路122,然后通過第四線路傳輸至溢流閥180的出口端181,再通過第五線路經節流裝置183,最終經過回油管190而輸出至油箱200,所以在燃油中混合的氣體會自然排出。經過多次按壓,處于低壓油路中的氣體可以盡量排出。
[0028]請參閱圖3所示,是為本實用新型的內燃機燃油噴射系統的低壓油路的第二實施例。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僅在于附加線路中節流裝置183采用單向閥。
[0029]在圖2和圖3中的節流線路上節流裝置170溢出的燃油在正常工作狀態下通過第三線路及第四線路回流至進油口 111位置,而溢流閥180的出口端181溢出的燃油也通過第四線路回到進油口 111,這種回油方式稱為部分回油。
[0030]請參閱圖4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的內燃機燃油噴射系統的低壓油路100的第三實施例,低壓油路100設置在油箱200及燃油噴射系統的高壓油路(圖未示)之間,通過低壓油路100的燃油進入高壓油路后被加壓,然后被供應至燃油噴射系統。低壓油路100及高壓油路一般至少部分設置于泵殼(圖未示)內,圖4中所示虛線框部分中設置于泵殼內。所述低壓油路100包括供油泵110,包括形成于泵殼內的進油口 11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油口 111為形成于泵殼內的槽道,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可以為外接油管。進油口 111通過進油管120與油箱200相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油管120為單獨設置的油管。在進油管120與油箱200之間設置有過濾器130,進油管120被過濾器130成靠近油箱200的第一管路121及遠離油箱200的第二管路122。在所述第一管路121上連接有手動泵140。在供油泵110的下游,高壓油路之前設置有燃油計量單元150,燃油計量單元150可以在打開或閉關狀態之間進行轉換,也可以控制向高壓油路供應的燃油的供油量及供油速度。在燃油計量單元150的下游具有單向閥160,當壓力達到一定量時,單向閥160打開,燃油可以流向高壓油路。在燃油計量單元150的下游,即燃油計量單元150的與單向閥160之間的油路連通有節流線路,可以引導燃油在一定條件下回流,所述節流線路與上述油路之間的連接點為節流點。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節流線路為開設于泵殼上的槽道。在節流線路上設置有節流裝置170,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節流裝置170為節流孔。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節流孔可以使用單向閥代替。在燃油計量單元150的上游,即供油泵110與燃油計量單元150之間的油路連通有溢流線路,同樣可以引導燃油在一定條件下回流,所述溢流線路與上述油路之間的連接點為溢流點。在溢流線路上設置有溢流閥180,所述溢流閥180的出口端181與所述節流線路導通;并進一步與一回油管190 —端連通。回油管190在本實施例中為設置于泵殼外的管路,其另一端可將溢出的燃油導引回油箱200。
[0031]在第二管路122的末端,即靠近進油口 111處,或者在進油口 111上開設附加線路,連通進油口 111與溢流閥180的出口端181,在附加線路中具有節流裝置184,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節流裝置184為節流口。在前述節流點與溢流閥180的出口端181之間的線路為第三線路。在實施例中,第三、附加線路均為在泵殼中形成的槽道,當然也可以為單獨設置的管路。
[0032]當低壓油路中混入空氣需要進行排出時,燃油計量單元150由于沒有操作而自然處于關閉狀態,按壓手動泵140,則混有氣體的燃油會通過進油管120的第一管路121,經過過濾器130后進入第二管路122,然后通過附加線路經節流裝置184傳輸至溢流閥180的出口端181,最終經過回油管190而輸出至油箱200,所以在燃油中混合的氣體會自然排出。經過多次按壓,處于低壓油路中的氣體可以盡量排出。
[0033]請參閱圖5所示,是為本實用新型的內燃機燃油噴射系統的低壓油路的第四實施例。本實施例與第三實施例的區別僅在于附加線路中節流裝置183采用單向閥。
[0034]在圖4和圖5中的節流線路上節流裝置170溢出的燃油在正常工作狀態下通過第三線路和回油管190進入油箱200,而溢流閥180的出口端181溢出的燃油也通過回油管190進入油箱200,這種回油方式稱為全回油。
[0035]使用本實用新型的設置,不論是在全回油方式還是部分回油方式,均可以通過附加線路及其上節流裝置的設置使混合有氣體的燃油經過進油管、附加線路及回油管導入油箱,從而將其中混合的氣體排出。
[0036]盡管這里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特定實施方式,但它們僅僅是為了解釋的目的而給出的,而不應認為它們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構成限制。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各種替換、變更和改造可被構想出來。
【權利要求】
1.一種內燃機燃油噴射系統的低壓油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油泵,用以通過油路將燃油自低壓油路供應至所述燃油噴射系統的高壓油路,所述供油泵具有進油口; 供油管,設置于所述供油泵及油箱之間,用以供所述油箱中的燃油流至所述進油口 ; 手動泵,設置于所述進油管上; 燃油計量單元,設置于所述供油泵及所述高壓油路之間,用以控制燃油的供應,所述燃油計量單元可以在打開或關閉狀態間轉換; 一節流線路,包括一節流裝置,設置于所述燃油計量單元的下游的溢出油回流; 一溢流線路,包括溢流閥,設置成可將所述燃油計量單元的上游的溢出油回流; 一回油管,其連通所述節流線路和/或溢流線路的下游至所述油箱; 一附加線路,包括一節流裝置,設置成可以連通所述進油管及所述回油管。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壓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節流線路及溢流線路設置成部分回油,所述節流線路連通至所述進油口,所述溢流線路的出口端或溢流端連通至所述進油口,所述附加線路連通所述溢流閥的出口端與溢流口,從而連通進油管與回油管。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壓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節流線路及溢流線路設置成全回油,所述附加線路連接進油管及所述溢流閥的出口端,從而連接進油管與回油管。
4.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低壓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節流線路連通設置于燃油計量單元與一單向閥之間的節流點。
5.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低壓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線路連通設置于供油泵與所述燃油計量單元之間的溢流點。
6.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低壓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線路連通所述進油管的末端。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低壓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節流裝置為節流孔或單向閥。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低壓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管上連接有過濾器。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低壓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節流線路、溢流線路及附加線路設置于低壓泵的泵殼內。
10.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低壓油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管及回油管設置于所述低壓泵的泵殼外。
【文檔編號】F02M55/02GK204226082SQ201420693194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8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18日
【發明者】王水平, 熊文英, 顧葉 申請人: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