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輪機進汽調節閥連桿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輪機進汽調節閥連桿機構,結構為轉軸兩端通過支撐架固定在基板上,能旋轉;連桿Ⅳ一端通過支撐架固定在基板上,能旋轉;連桿Ⅰ、連桿Ⅱ、連桿Ⅲ一端分別固定在轉軸上,連桿Ⅰ另一端通過導向連接件與雙向液壓油缸的油缸活塞桿連接,且油缸活塞桿穿過基板,連桿Ⅱ另一端通過導向連接件與低壓調節閥連桿相連,低壓調節閥連桿穿過基板與低壓調節閥相連,連桿Ⅲ初始位置與連桿Ⅳ相距h米,連桿Ⅲ轉動后與連桿Ⅳ接觸,帶動連桿Ⅳ繞連接點旋轉;彈簧兩端固定在基板和彈簧托盤上;連桿Ⅴ一端固定在連桿Ⅳ上,另一端穿過彈簧與彈簧托盤相連;高壓調節閥連桿一端固定在彈簧托盤上,另一端與高壓調節閥相連。本實用新型安全可靠,便于安裝調整。
【專利說明】汽輪機進汽調節閥連桿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適用于汽輪機領域,具體涉及汽輪機進汽調節閥連桿機構,是汽輪機高低壓參數進汽調節控制機構。
【背景技術】
[0002]汽輪機一般采用單一蒸汽參數進汽,設置一個調節閥就能控制,但是當電廠由于額定參數蒸汽流量不足、同時又需要保證機組輸出功率穩定,這時必須額外補汽。通常的補汽方法有中間級補汽、主蒸汽管道直接補汽、兩路汽源分別進汽。中間級補汽,蒸汽比容大,結構復雜,只在余熱回收領域使用;主蒸汽管道直接補汽屬于外切換范疇,在國內電廠普遍采用,但切換時容易引起負荷波動。兩路汽源分別進汽,在國外比較普遍,國內鮮有應用。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改進上述技術上的不足,提供一種汽輪機進汽調節閥連桿機構,同時控制兩種汽源的進汽,屬于內切換,汽源切換時,負荷無波動。本實用新型具有安全可靠,結構簡單,便于安裝、檢修和調整。
[0004]本實用新型主要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5]汽輪機進汽調節閥連桿機構,包括連桿1、連桿I1、連桿II1、轉軸、連桿IV、雙向液壓油缸、低壓調節閥連桿、連桿V、基板、彈簧、彈簧托盤、高壓調節閥連桿、低壓調節閥、高壓調節閥、導向連接件、支撐架,其特征在于:轉軸兩端分別通過支撐架固定在基板上,且能旋轉;連桿IV—端通過另一支撐架固定在基板上,且能繞連接點O旋轉;連桿1、連桿I1、連桿III一端分別固定在轉軸上,連桿I另一端通過導向連接件與雙向液壓油缸的油缸活塞桿連接,且油缸活塞桿穿過基板,連桿II另一端通過另一導向連接件與低壓調節閥連桿相連,低壓調節閥連桿穿過基板與低壓調節閥相連,連桿III初始位置與連桿IV不接觸,相距h米,連桿III轉動一段距離后與連桿IV—端接觸,并帶動連桿IV繞連接點O旋轉;彈簧一端固定在基板上,另一端固定在彈簧托盤上;連桿V —端固定在連桿IV上,另一端穿過彈簧與彈簧托盤相連;高壓調節閥連桿一端固定在彈簧托盤上,另一端與高壓調節閥相連。
[0006]雙向液壓油缸向上移動時:低壓調節閥先打開,低壓調節閥完全打開后,再打開聞壓調節閥;液壓油缸向下移動時:連桿III與連桿IV自動脫開,高壓調節閥通過在基板上的壓縮彈簧力自動關閉,油缸活塞移動到終點位置時,低壓調節閥完全關閉。
[0007]所述的連桿1、連桿I1、連桿III通過轉軸連接在一起,彼此夾角固定不變。
[0008]所述的連桿IV繞連接點O旋轉;連桿IV通過鉸鏈與連桿V聯接;連桿IV由連桿III驅動,在初始位置時,彼此不接觸。
[0009]所述的連桿III與轉軸固定,且固定位置通過鍵調整與連桿I的夾角。
[0010]所述的連桿II與轉軸固定,且固定位置通過鍵調整與連桿I的夾角。
[0011]本實用新型適用于兩種進汽汽源的汽輪機調節控制機構,安全可靠,便于安裝調難
iF.0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0014]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0015]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側視圖。
[0016]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說明:
[0018]如圖1、圖2、圖3、圖4、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汽輪機進汽調節閥連桿機構,包括連桿I 1、連桿II 2、連桿III 3、轉軸10、連桿IV 4、雙向液壓油缸11、低壓調節閥連桿6、連桿V 7、基板8、彈簧18、彈簧托盤17、高壓調節閥連桿9、低壓調節閥13、高壓調節閥12、導向連接件14、轉軸支撐架15,其特征在于:轉軸10兩端分別通過支撐架15固定在基板8上,且能自身旋轉;連桿IV 4 一端通過另一支撐架15固定在基板8上,且能繞連接點O旋轉,連桿I 1、連桿II 2、連桿III 3—端分別固定在轉軸10上,連桿I I另一端通過導向連接件14與雙向液壓油缸11的油缸活塞桿5連接,導向連接件14與油缸活塞桿5之間通過螺母16連接,且油缸活塞桿5穿過基板8,連桿II 2另一端通過另一導向連接件14與低壓調節閥連桿6相連,導向連接件14與低壓調節閥連桿6之間通過另一螺母16連接,低壓調節閥連桿6穿過基板8與低壓調節閥13相連,連桿III 3初始位置與連桿IV 4相距一段距離h米,h值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連桿III 3轉動一段距離h米后與連桿IV 4 一端接觸,并能帶動連桿IV 4繞連接點O旋轉;彈簧18 —端固定在基板8上,另一端固定在彈簧托盤17上;連桿V 7 一端固定在連桿IV 4上,另一端穿過彈簧18與彈簧托盤17相連;高壓調節閥連桿9一端通過又一螺母16固定在彈簧托盤17上,另一端與高壓調節閥12相連上。所述的連桿I 1、連桿II 2、連桿III 3通過轉軸10連接在一起,彼此夾角固定不變,所述的連桿3與轉軸10固定,且固定位置通過鍵調整與連桿I I的夾角。所述的連桿II 2與轉軸10固定,且固定位置通過鍵調整與連桿I I的夾角。
[0019]所述的連桿IV 4 一端繞連接點O旋轉,連桿IV 4通過鉸鏈與連桿V 7聯接,連桿IV由連桿III驅動,在初始位置時,彼此不接觸。
[0020]雙向液壓油缸向上移動時:低壓調節閥先打開,低壓調節閥完全打開后,再打開聞壓調節閥;液壓油缸向下移動時:連桿III與連桿IV 4自動脫開,高壓調節閥通過在基板上的壓縮彈簧力自動關閉,油缸活塞移動到終點位置時,低壓調節閥完全關閉。
[0021]初始位置時:雙向液壓油缸11的活塞在最底端,低壓調節閥13、高壓調節閥13均處于關閉位置(彈簧18設置了預緊力),為了確保嚴密關閉不漏汽,關閉位置可以通過螺母16進行調整。活塞向上移動時:通過導向連接件14保證雙向液壓油缸11的活塞不擺動,并帶動連桿I I繞著轉軸10旋轉,轉軸10旋轉帶動連桿II 2、連桿III3 一起旋轉,低壓調節閥13的閥碟慢慢被打開,低壓蒸汽進入了汽輪機,雙向液壓油缸11的活塞繼續向上移動,直到低壓調節閥13完全打開,此時跟著一起旋轉的連桿III 3已經移動了一段空行程h米,此時連桿III 3與連桿IV 4剛好接觸,如果低壓蒸汽參數滿足汽輪機要求,雙向液壓油缸11的活塞就停止往上移動了,若此時汽輪機出力仍然滿足不了負荷要求,雙向液壓油缸11的活塞需向上繼續移動,將帶動連桿IV 4繞支點O逆時針旋轉,提起高壓調節閥12的閥碟,彈簧18繼續被壓縮,高壓蒸汽沿著閥碟進入了汽輪機,雙向液壓油缸11的活塞移動到油缸的上端位置時,高壓調節閥12完全被打開。當需要降低汽輪機的負荷時,即減少蒸汽量,雙向液壓油缸11的活塞開始向下移動時:連桿IV 4、高壓調節閥12的閥碟在彈簧18力的作用下,自動回位,高壓調節閥12隨著雙向液壓油缸11的活塞向下移動一定距離時,高壓調節閥12自動關閉。在高壓調節閥12關閉后,低壓調節閥13才開始慢慢關閉,低壓調節閥13的閥碟的關閉力主要來自雙向液壓油缸11的活塞向下的液壓力轉換而來。如此反復循環,就組成了兩種汽源的調節閥連桿控制機構。
【權利要求】
1.汽輪機進汽調節閥連桿機構,包括連桿1、連桿I1、連桿II1、轉軸、連桿IV、雙向液壓油缸、低壓調節閥連桿、連桿V、基板、彈簧、彈簧托盤、高壓調節閥連桿、低壓調節閥、高壓調節閥、導向連接件、支撐架,其特征在于:轉軸兩端分別通過支撐架固定在基板上,且能旋轉;連桿IV—端通過另一支撐架固定在基板上,且能繞連接點O旋轉;連桿1、連桿I1、連桿III一端分別固定在轉軸上,連桿I另一端通過導向連接件與雙向液壓油缸的油缸活塞桿連接,且油缸活塞桿穿過基板,連桿II另一端通過另一導向連接件與低壓調節閥連桿相連,低壓調節閥連桿穿過基板與低壓調節閥相連,連桿III初始位置與連桿IV不接觸,相距h米,連桿III轉動一段距離后與連桿IV—端接觸,并帶動連桿IV繞連接點O旋轉;彈簧一端固定在基板上,另一端固定在彈簧托盤上;連桿V—端固定在連桿IV上,另一端穿過彈簧與彈簧托盤相連;高壓調節閥連桿一端固定在彈簧托盤上,另一端與高壓調節閥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汽輪機進汽調節閥連桿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桿1、連桿I1、連桿III通過轉軸連接在一起,彼此夾角固定不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汽輪機進汽調節閥連桿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桿IV繞連接點O旋轉;連桿IV通過鉸鏈與連桿V聯接;連桿IV由連桿III驅動,在初始位置時,彼此不接觸。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汽輪機進汽調節閥連桿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桿III與轉軸固定,且固定位置通過鍵調整與連桿I的夾角。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汽輪機進汽調節閥連桿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桿II與轉軸固定,且固定位置通過鍵調整與連桿I的夾角。
【文檔編號】F01D17/26GK204113359SQ201420410135
【公開日】2015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4日
【發明者】胡李鵬, 李衛平, 尹東輝, 梅政文, 胡哺松, 胡少文, 王伏凱, 袁秀英 申請人:中國長江動力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