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和利用該系統的發動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包括水氣混合裝置、熱交換器、輸汽管和設置在發動機尾氣排氣管上的尾氣歧管,所述熱交換器與所述尾氣排氣管進行熱交換,所述水氣混合裝置設置有第一出水口和尾氣進口,所述熱交換器設置有第一進水口、第一出汽口,所述尾氣歧管連接所述水氣混合裝置的尾氣進口,所述水氣混合裝置的第一出水口通過管路連接所述熱交換器的第一進水口,所述熱交換器的第一出汽口連接所述輸汽管的進汽口,所述輸汽管的出汽口與發動機進氣管連接。本實用新型利用一部分尾氣簡化了復雜的增壓、加壓結構。同時沒有明顯降低液體水潔凈度。充分利用了一部分尾氣的高熱殘值,使得水蒸汽符合后續反應的條件。還包括相應的發動機。
【專利說明】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和利用該系統的發動機
[0001]本實用新型是要求由 申請人:提出的,申請日為2013年03月19日,申請號為201310088710.X,發明名稱為“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和利用該系統的發動機”的申請的優先權,該申請的全部內容通過整體弓I用結合于此。
【技術領域】
[0002]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廢氣減排系統,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柴油發動機的廢氣減排系統。
【背景技術】
[0003]內燃發動機的循環工作原理是在氣缸的燃燒室內,使清潔空氣和霧化燃油混合形成的可燃混合氣燃燒爆炸,推動活塞做功,排出廢氣。利用電子處理技術和傳感器技術進行自動化控制,可以對燃燒室溫度、可燃混合氣濃度、可燃混合氣容量等工況參數進行采集和調整,使燃燒爆炸后產生的尾氣廢氣中有害成分降低,發動機做功效率最大化。
[0004]即使利用微電子技術進行實時控制,可燃混合氣的燃燒也并不徹底,燃燒的產物包含一氧化碳(CO)、氮氧化合物(NOx)、碳煙微粒(PM)、碳氫化合物燃料及其未燃燒物質,例如潤滑油和部分裂解產物形成的碳氫化合物(HC),它們隨尾氣排放進入大氣,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健康危害較大。
[0005]現有技術中存在一種尾氣再利用的技術,將排放的尾氣通過管路再次輸送回發動機參與燃燒,利用不可燃的廢氣降低爆燃時的溫度,達到減少有害的氮氧化合物產生的目的。該技術在降低有害的氮氧化合物的同時降低了燃燒效率,減排但并不節能。而且尾氣廢氣包含較高的熱值,目前未充分利用。
[0006]通常燃燒室內可以達到1700?2500°C高溫,50?120kg/cm2的壓力,根據2004年4月,第28卷第2期的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記載的《利用水降低柴油機Nox排放研究》提出的技術原理,利用燃燒室內的高溫高壓環境,通過向燃燒室內添加水蒸汽高溫可以改變可燃混合氣的熱化學反應過程,改變形成的尾氣廢氣成分,降低有害成分含量和顆粒排放。
[0007]根據2012年6月,第28卷第12期的農業工程學報記載的《空氣濕度對柴油機NOx和碳煙排放影響的模擬研究》,給出了一些研究結論:
[0008]空氣濕度與柴油機NOx和碳煙排放的定量關系。相比原機,當含濕量為20g/kg時,缸內最終NOx排放減少30%以上。在大負荷時,當含濕量為10和20g/kg時,缸內最終碳煙排放分別增加19%和30%。在中小負荷時,濕度對碳煙生成影響較小。
[0009]與燃燒干空氣相比,含濕量為20g/kg時,最高燃燒溫度可降低30K。比熱容和比熱比的變化規律解釋了濕度對燃燒溫度的影響作用。
[0010]自由基O是影響NOx生成的重要中間物質,而N2、02濃度的下降及混合氣局部富氧的改善在降低NOx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碳煙來說,在詳細化學反應動力學中,可考慮水煤氣反應。
[0011]可作為降低發電用和船用等柴油機NOx排放的有益借鑒。
[0012]根據大連海事大學,2003年徐樂平的博士論文《噴水霧加濕進氣減少船用柴油機氮氧化物排放的研究》,給出的研究結果指出汽缸中加水燃燒,通過以水霧形式進入氣缸,不會對氣缸造成非正常磨損,同時在短時間內將干燥空氣與水氣充分混合技術上可行。
[0013]根據國外內燃機車雜志,2000年第5期《各種變化因素對中速柴油機NOx排放的影響》,給出了在滯燃期產生的NOx排放物濃度和種類,受混合空氣濕度影響的定量分析,表明了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改變混合空氣濕度影響不同油品NOx的排放物濃度和種類。
[0014]以及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姚光榮的碩士論文《發動機進氣道噴水的研究一降低NOx排放》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利用改變空氣濕度,進而影響發動機內的燃燒反應過程,降低氣缸內的溫度分布,就可以抑制NOx的生成量,減少碳粒,提高燃油效率。改善尾氣廢氣成分具有技術可行性,有可能利用現有發動機的進排氣系統形成減排裝置和減排方法。
實用新型內容
[001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解決現有發動機尾氣廢氣中有害成分含量高、碳煙微粒多,尾氣殘留熱值未能充分利用的技術問題。
[0016]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利用上述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的發動機,實現尾氣環保排放。
[0017]本實用新型的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包括水氣混合裝置、熱交換器、輸汽管和設置在發動機尾氣排氣管上的尾氣歧管,所述熱交換器與所述尾氣排氣管進行熱交換,所述水氣混合裝置設置有第一出水口和尾氣進口,所述熱交換器設置有第一進水口、第一出汽口,所述尾氣歧管連接所述水氣混合裝置的尾氣進口,所述水氣混合裝置的第一出水口通過管路連接所述熱交換器的第一進水口,所述熱交換器的第一出汽口連接所述輸汽管的進汽口,所述輸汽管的出汽口與發動機進氣管連接。
[0018]所述熱交換器設置在所述尾氣排氣管中。
[0019]所述水氣混合裝置中儲存液體水,所述尾氣進口上還連接有通氣管,所述通氣管延伸到液面下方。
[0020]所述水氣混合裝置的腔體上還設置有注水口,所述注水口通過管路與水箱或冷卻水循環管路相連接。
[0021 ] 所述注水口上還安裝有第一單向閥門,用于調節水氣混合裝置中的液體水容量,保持液面正常位置。
[0022]所述尾氣歧管中還安裝有第二單向閥門,用于調節尾氣歧管中高熱值尾氣的流量,改變或保持水氣混合裝置中的細小水顆粒的數量。
[0023]所述熱交換器中的空腔形狀為迷宮形、條形、圓形、螺旋形、多分支的歧管形之一。
[0024]所述輸汽管的出汽口連接在發動機的渦輪增壓器的葉輪室出氣口與發動機之間的進氣管上或者連接在渦輪增壓器葉輪室的進氣管路上,所述出汽口上安裝有第三單向閥。
[0025]所述輸汽管的出汽口連接在中冷器的出氣口與發動機之間的進氣管上,或者連接在中冷器的進氣口和渦輪增壓器葉輪室之間的進氣管上。
[0026]以及包括所述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的發動機。
[0027]本實用新型的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中,管路結構充分利用了發動機排出的高熱值尾氣。一部分尾氣用于對液體水進行初步加熱并提供單向流動的壓力差,保證整個水氣混合裝置和熱交換器管路中介質流動的單向性,逆止混合水氣倒流,簡化了復雜的增壓、加壓結構。同時沒有明顯降低液體水的潔凈度。
[0028]另一部分尾氣用于快速加熱混合的水氣形成高溫水蒸汽,充分利用了尾氣的高熱殘值,使得水蒸汽符合后續反應的條件,同時封閉的熱交換方式保證了水蒸汽參與后續反應的潔凈度。
[0029]燃燒室內過熱蒸汽隨熱化學反應分解,釋放氫、氧,觸發與燃燒室內物質的二次燃燒,提高了燃油的熱效率,使得以碳顆粒為主的顆粒物和有害的氮氧化合物大量參與反應生成無害物質排出,降低了尾氣中的有害廢氣成分,改善了排放清潔度。
[0030]采用本實用新型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的發動機,可以明顯減少尾氣中的排放顆粒,降低有害成分。
[003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2]圖1為本實用新型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33]圖2為本實用新型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針對自然吸氣式發動機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0034]圖3為本實用新型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針對渦輪增壓式發動機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不意圖;
[0035]圖4為本實用新型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針對渦輪增壓式發動機的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36]圖5為本實用新型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針對渦輪增壓式發動機的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37]圖6為本實用新型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針對渦輪增壓式發動機的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38]圖7為本實用新型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針對渦輪增壓式發動機的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9]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水氣混合裝置01、熱交換器02、尾氣排氣管03、尾氣歧管04和輸汽管05 ;
[0040]水氣混合裝置01,用于將高熱值尾氣與液體水充分混合,增加液體水的空氣溶解度,快速提高液體水的預熱溫度;
[0041]熱交換器02,用于將注入的液體水加熱為相應溫度的水蒸汽排出;
[0042]尾氣排氣管03,用于發動機高熱值尾氣的主要排放通道,為熱交換器02提供熱源;
[0043]尾氣歧管04,用于發動機高熱值尾氣的次要排放通道,為水氣混合裝置01提供熱源和壓力;
[0044]輸汽管05,用于作為將水蒸汽輸送至發動機09進氣管08的通道;
[0045]尾氣歧管04、水氣混合裝置01、熱交換器02和輸汽管05順序連接,形成兩端具有壓力差的輸送通道,輸汽管05的水蒸汽出口與發動機09進氣管08連接。
[0046]本實用新型的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利用尾氣歧管04提供的小部分高熱值的尾氣為水氣混合裝置01提供熱源,使得被攪拌的液體水快速升溫,達到第一次加熱的溫度,使得液體水在進入熱交換器前獲得一個額外的加熱過程和加熱時間。同時,利用高熱值尾氣產生的壓力保證水氣混合裝置01中液體水向熱交換器02的單向流動性。
[0047]本實用新型的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利用尾氣排氣管03提供的大部分高熱值的尾氣為熱交換器02提供熱源,使得液體水可以被熱交換器02快速加熱氣化,形成高溫水蒸汽,達到第二次加熱汽化的需求溫度,使水蒸汽通過輸送管道達到發動機進氣管時的溫度,滿足與可燃混合氣混合的臨界溫度。
[0048]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尾氣歧管04設置在尾氣排氣管03上,熱交換器02安裝于尾氣排氣管03中;熱交換器02設置有第一進水口 02a、第一出汽口 02b ;水氣混合裝置01設置有用于進行氣體和液體混合的腔體,腔體上設置有第一出水口 Ola和尾氣進口 Olb ;尾氣歧管04連接水氣混合裝置01的尾氣進口 01b,水氣混合裝置01的第一出水口 Ola通過管路連接熱交換器02的第一進水口 02a,熱交換器02的第一出汽口 02b連接輸汽管05的進汽口,輸汽管05的出汽口與發動機09進氣管08連接。
[0049]水氣混合裝置01中儲存有液體水,水氣混合裝置01的第一出水口 Ola和尾氣進口 Olb設置在腔體中液體水的液面上方,尾氣進口 Olb上連接有通氣管延伸到液面下方的腔體底部。
[0050]顯然地,實施例1中也可以省略通氣管,通過利用高溫尾氣形成的旋流直接加熱液體水,將液體水撕裂為細小的水微粒。
[0051]以實施例1為基礎的實施例2中,水氣混合裝置01的腔體上還設置有注水口 01c,還包括水箱06,水箱06的出水口通過管路與注水口 Olc相連接,通過人工或機械聯動方式為水氣混合裝置01補充液體水。液體水采用蒸餾水,盡可能降低水中的溶解物。
[0052]以實施例2為基礎的實施例3中,在注水口 Olc上還安裝有第一單向閥門07a,防止水氣混合裝置01中被預熱的液體水和高熱值的尾氣向水箱06中逆流;在水氣混合裝置01中還安裝有若干水位傳感器,上位控制系統根據水位傳感器采集的水氣混合裝置01中的液面位置信號,獲得液體水消耗量,控制第一單向閥門07a快速啟閉,調節水氣混合裝置01中的液體水容量,保持液面正常位置,避免出現液面過低液體水無法被高熱值的尾氣預熱,液面過高液體水直接進入熱交換器02或尾氣歧管04中。
[0053]以實施例3為基礎的實施例4中,尾氣歧管04中還安裝有第二單向閥門07b,防止水氣混合裝置01中被預熱的液體水向尾氣歧管04中逆流;在水氣混合裝置01中還安裝有濕度傳感器,上位控制系統根據濕度傳感器采集的水氣混合裝置01中的空氣濕度信號,獲得細小水顆粒的密度,控制第二單向閥門07b的啟閉狀態,調節高熱值尾氣的流量,調節液體水的預熱溫度和預熱時間。進而改變或保持水氣混合裝置01中的細小水顆粒的數量,避免細小水顆粒的數量過少導致熱交換器02無法產生足夠的水蒸汽;細小水顆粒的數量過多導致熱交換器02無法充分使液體水汽化。
[0054]第一單向閥門07a和第二單向閥門07b通常選用單向電磁閥。各單向閥門的啟閉狀態通過上位控制系統利用成熟的微電子控制模塊和傳感器反饋協調控制。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發動機完成液體水和高熱值的尾氣注入順序和流量的控制。或者對于第一單向閥門07a和第二單向閥門07b的啟閉狀態通過簡化的開關電路進行控制。
[0055]熱交換器02中的空腔可以根據尾氣排氣管03的形狀和容積設計成迷宮形、條形、圓形、螺旋形、多分支的歧管形等利于與尾氣進行熱交換的結構,使得能夠完成充分的熱量交換,使得液體水從第一進水口 02a進入,加熱氣化為水蒸汽后從第一出汽口 02b排出。
[0056]水氣混合裝置01的第一出水口 Ola通過穿過尾氣排氣管03側壁的管路與熱交換器02的第一進水口 02a連接,熱交換器02的第一出汽口 02b與穿過尾氣排氣管03側壁的輸汽管05的進汽口連接,輸汽管05的出汽口與發動機09進氣管08連接。
[0057]輸汽管05采用不銹鋼、聚四氟乙烯等耐腐蝕、耐高溫材料。
[0058]在實際應用中,尾氣歧管04中的高熱值尾氣經過單向閥門07b進入水氣混合裝置01,水氣混合裝置01中的通氣管將尾氣與液體水進行攪拌混合,將液體水進行預熱,同時氣泡將水撕裂為細小的水顆粒,受尾氣壓力進入熱交換器02與高熱值尾氣充分進行快速的熱交換、汽化達到參與熱化學反應的臨界溫度,形成溫度高于374°C高溫水蒸汽,經輸汽管05輸送至發動機09進氣管08,隨噴入的霧化燃油進一步混合參與到燃燒爆炸的各過程。
[0059]根據現有的熱化學反應原理,內燃機燃燒產生的顆粒物主要成分碳顆粒可以通過在燃燒室中加入適量的水蒸氣,在高溫高壓下進一步反應形成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和氫氣,反應式如下:
[0060]C+H20一聞溫、聞壓一>C0+H2 (氧含量不足時);
[0061]C+H20—高溫、高壓一>C02+H2 (氧含量充足時)。
[0062]上述反應產生的氫,使得可燃氣體燃燒后的各類氮氧化合物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大大降低有害的氮氧化合物濃度,反應式如下:
[0063]xH2+2N0x—聞溫、聞壓—〉N2+xH20。
[0064]上述反應產生的CO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可以二次燃燒,形成C02和H20,并放出熱量
[0065]綜上所述,利用燃燒室內的高溫、高壓環境,可以將微小的水顆粒參與熱化學反應,有效的降低有害物質排放,并提高燃燒釋放的熱能。
[0066]以上實施例可以直接應用于自然吸氣的發動機。通常在包括渦輪增壓器的發動機系統中,渦輪增壓器的渦輪室連接發動機尾氣排氣管,葉輪室連接發動機進氣管。
[0067]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針對渦輪增壓式發動機09中包括渦輪增壓器10,渦輪增壓器10的渦輪室與尾氣排氣管03連接,渦輪增壓器10的葉輪室的出氣口與進氣管08連接,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在其他結構不變的基礎上,本實施例2的輸汽管05的出汽口連接在渦輪增壓器10的葉輪室出氣口與發動機09之間的進氣管08上。本實施例利用空氣壓縮造成的氣體溫度升高因素,可以減少利用尾氣歧管04獲得的尾氣量,使水氣混合裝置01維持在一個相對低工作溫度下,延長使用壽命,減少維修成本。
[0068]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渦輪增壓式發動機09包括的渦輪增壓器10,渦輪增壓器10的渦輪室與尾氣排氣管03連接,渦輪增壓器10的葉輪室與中冷器11連接,中冷器11的出氣口與進氣管08連接,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在其他結構不變的基礎上,本實施例3的輸汽管05的出汽口連接在串聯在進氣管08上的中冷器11的出氣口與發動機09之間的進氣管08上。
[0069]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在以上實施例基本結構不變的基礎上,渦輪增壓器10的葉輪室與進氣管08相連接,進氣管08上串聯水冷中冷器,和/或風冷中冷器,輸汽管05的出汽口連接在中冷器11的進氣口和渦輪增壓器10葉輪室之間的進氣管08上,輸汽管05的出汽口上安裝有第三單向閥07c,防止新鮮的壓縮空氣順輸汽管05流入熱交換器02中的空腔中,使得腔體內出現氣流紊亂和溫度驟變,水汽冷凝在腔體內。本實施例為了保證壓縮空氣的最大壓縮密度,排除相對高溫對壓縮密度的影響,在壓縮空氣冷卻環節前,將輸出的水汽與壓縮空氣充分混合,使得可以形成壓縮的飽含一定濕度的空氣,避免了壓縮空氣在進入發動機前出現冷凝現象。
[0070]如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在以上實施例基本結構不變的基礎上,不再設置水箱06,水氣混合裝置01腔體上的注水口 Olc通過管路連接在水冷中冷器冷卻水的循環管路上。水冷中冷器冷卻水的循環管路一端串聯水冷冷卻室,一端串聯水冷散熱器,新鮮的壓縮空氣經水冷冷卻室冷卻,冷卻室中冷卻水吸收的熱量經循環管路遷移到水冷散熱器散熱,然后由水泵提供壓力返回水冷冷卻室,因此水氣混合裝置01腔體上的注水口 Olc通過管路連接在水冷中冷器冷卻水循環管路的低溫段。本實施例可以進一步改善系統補水環節的操作復雜程度,通過測量水冷中冷器冷卻水的消耗就可以及時補充。
[0071]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在以上實施例基本結構不變的基礎上,輸汽管05的出汽口連接在渦輪增壓器10葉輪室與空氣濾清器之間的進氣管路上。采用本連接結構,可以利用熱交換器02中較高溫度形成的壓力將水汽直接排入渦輪增壓器10葉輪室內,與新鮮空氣混合壓縮,避免了由于經渦輪增壓后壓縮空氣壓力較高,為了使熱交換器02中水汽可靠排入進氣管08,需要增加熱交換器02工作壓力,以及需要對相應連接管路進行額外的密封,改善了熱交換器02的工作參數,提高整個系統地使用壽命。
[0072]采用本實用新型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的發動機的尾氣排放更符合環保要求,燃油使用效率更高。
[0073]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氣混合裝置(01)、熱交換器(02)、輸汽管(05)和設置在發動機尾氣排氣管(03)上的尾氣歧管(04),所述熱交換器(02)與所述尾氣排氣管(03)進行熱交換,所述水氣混合裝置(01)設置有第一出水口(Ola)和尾氣進口(01b),所述熱交換器(02)設置有第一進水口(02a)、第一出汽口(02b),所述尾氣歧管(04)連接所述水氣混合裝置(01)的尾氣進口(01b),所述水氣混合裝置(01)的第一出水口(Ola)通過管路連接所述熱交換器(02)的第一進水口(02a),所述熱交換器(02)的第一出汽口(02b)連接所述輸汽管(05)的進汽口,所述輸汽管(05)的出汽口與發動機進氣管(08)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熱交換器(02)設置在所述尾氣排氣管(03)中。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氣混合裝置(01)中儲存液體水,所述尾氣進口(Olb)上還連接有通氣管,所述通氣管延伸到液面下方。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氣混合裝置(01)的腔體上還設置有注水口(01c),所述注水口(Olc)通過管路與水箱(06)或冷卻水循環管路相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口(Olc)上還安裝有第一單向閥門(07a),用于調節水氣混合裝置(01)中的液體水容量,保持液面正常位置。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氣歧管(04)中還安裝有第二單向閥門(07b),用于調節尾氣歧管(04)中高熱值尾氣的流量,改變或保持水氣混合裝置(01)中的細小水顆粒的數量。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熱交換器(02)中的空腔形狀為迷宮形、條形、圓形、螺旋形、多分支的歧管形之一。
8.根據權利要求1、2、3、5、6、7任一所述的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汽管(05)的出汽口連接在發動機(09)的渦輪增壓器(10)的葉輪室出氣口與發動機(09)之間的進氣管(08)上或者連接在渦輪增壓器(10)葉輪室的進氣管路上,所述出汽口上安裝有第三單向閥(07c)。
9.根據權利要求1、2、3、5、6、7任一所述的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汽管(05)的出汽口連接在中冷器(11)的出氣口與發動機(09)之間的進氣管(08)上,或者連接在中冷器(11)的進氣口和渦輪增壓器(10)葉輪室之間的進氣管(08)上。
10.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汽管(05)的出汽口連接在發動機(09)的渦輪增壓器(10)的葉輪室出氣口與發動機(09)之間的進氣管(08)上或者連接在渦輪增壓器(10)葉輪室的進氣管路上,所述出汽口上安裝有第三單向閥(07c)。
11.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汽管(05)的出汽口連接在中冷器(11)的出氣口與發動機(09)之間的進氣管(08)上,或者連接在中冷器(11)的進氣口和渦輪增壓器(10)葉輪室之間的進氣管(08)上。
12.包括權利要求1至11任一所述水混合型廢氣再循環系統的發動機。
【文檔編號】F01N5/02GK203925794SQ201420123139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9日
【發明者】王兆宇, 邢子義 申請人:龍口中宇熱管理系統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