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車高排氣總成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叉車高排氣總成。包括筒體,筒體的一端與進氣管連通,筒體的另一端與排氣帽連通,所述筒體的內壁上設有具有隔熱作用的玻璃纖維層。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筒體內壁中設置隔熱的玻璃纖維層,可以減緩從筒體內部向外界傳遞溫度的速度,縮小筒體內壁與內部氣體之間的溫差,破壞冷凝條件,從而減少冷凝水的產生,有效改善噴“黑水”現象。
【專利說明】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叉車,具體涉及一種叉車高排氣總成。 叉車高排氣總成
【背景技術】
[0002] 現有的高排氣叉車普遍存在噴"黑水"現象,即隔一定時間啟動時,常有"黑水"從 高排氣口噴出,造成不好的影響。"黑水"是由于叉車停止工作后,高排氣帽內的水蒸汽、燃 油蒸汽遇冷的高排氣帽內壁冷凝成液態,再混合尾氣中的微粒最終形成的。在下次啟動發 動機時,積聚在排氣系統中的"黑水"就會隨著尾氣噴出,冬天噴"黑水"的現象更為普遍。 實用新型內容
[0003]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叉車高排氣總成,該高排氣總成可以有效的抑制 "黑水"現象的產生。
[0004]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包括筒體,筒體的一端與進氣 管連通,筒體的另一端與排氣帽連通,所述筒體的內壁上設有具有隔熱作用的玻璃纖維層, 所述的筒體與進氣管相連的端部焊接有固定板,所述的固定板上設有與筒體內部連通的泄 水口。
[0005] 所述的泄水口為8mm通孔。
[0006] 所述排氣帽的排氣口邊緣向內沿徑向設有翻邊。
[0007] 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筒體內壁中設置隔熱的玻璃纖維層,可 以減緩從筒體內部向外界傳遞溫度的速度,縮小筒體內壁與內部氣體之間的溫差,破壞冷 凝條件,從而減少冷凝水的產生,有效改善噴"黑水"現象。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9] 圖2是本實用新型泄水口的結構示意圖;
[0010] 圖3是本實用新型固定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0012] 如圖1、圖2所示的一種叉車高排氣總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筒體1,筒體1的一端 與進氣管2連通,筒體1的另一端與排氣帽3連通,筒體1的內壁上設有具有隔熱作用的玻 璃纖維層11。玻璃纖維層11具有隔熱作用,可以減緩從筒體內部向外界傳遞溫度的速度, 縮小筒體內壁與內部氣體之間的溫差,破壞冷凝條件,從而減少冷凝水的產生。
[0013] 進一步的,筒體1外壁套設有隔熱外套管4,且筒體1與隔熱外套管4之間通過螺 栓相連。
[0014] 進一步的,筒體1與進氣管2相連的端部焊接有固定板5,固定板5上設有與筒體 內部連通的泄水口 51。具體地說,筒體1與進氣管2相連的端部焊接有固定板5,進氣管2 穿過固定板5并延伸至筒體1的內部空腔內,進氣管2的直徑小于筒體1的直徑,延伸至筒 體1內部的進氣管2上設有出氣孔21,出氣孔21與筒體1的內部空腔之間形成排氣區域, 固定板5上設有連通排氣區域及外界的泄水口 51。更進一步的,泄水口 51為8_通孔。泄 水口 51與排氣區域連通,引導筒體內已經產生的"黑水"從泄水口 51流出至地面。
[0015] 如圖3所示,固定板5上設有與筒體1相配合焊接的沉臺52,沉臺52中間設有供 進氣管穿入的通孔53,泄水口 51設置在沉臺52上。
[0016] 進一步的,排氣帽3的排氣口 31邊緣向內沿徑向設有翻邊32。當未被導出的"黑 水"順著排氣帽內壁隨氣流向外噴時,可以起到一個阻擋作用,使其回落底部從泄水口 51排 出。
[0017]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采用玻璃纖維夾層設計,破壞冷凝條件,減少冷凝 水的產生;2)增加泄水口,引導"黑水"排出;3)排氣口設有翻邊,可以抑制排氣帽內的"黑 水"在排氣時隨氣流順著管內壁從排氣口噴出。
[0018]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 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 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 范圍內。
【權利要求】
1. 一種叉車高排氣總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筒體(1),筒體(1)的一端與進氣管(2)連 通,筒體(1)的另一端與排氣帽(3)連通,所述筒體(1)的內壁上設有具有隔熱作用的玻璃 纖維層(11),所述的筒體(1)與進氣管(2)相連的端部焊接有固定板(5),所述的固定板(5) 上設有與筒體內部連通的泄水口(51)。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叉車高排氣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泄水口(51)為8mm通 孔。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叉車高排氣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帽(3)的排氣口 (31)邊緣向內沿徑向設有翻邊(32)。
【文檔編號】F01N13/14GK203867683SQ201420110058
【公開日】2014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12日
【發明者】卓納麟, 張冬林, 孫光英, 畢勝, 帥學銀, 趙娟娟 申請人: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