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除塵風發電裝備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除塵風發電裝備,它主要有除塵風機、風機連管、原放風管、圓形短管、框架立柱、托梁、增風筒、矩形連管和新放風管;增風筒內有下桁架、旋轉葉輪、上桁架和發電機;除塵風機通過風機連管與原放風管連接,在原放風管上面有圓形短管,在原放風管外面有框架立柱,在框架立柱的頂端有托梁,在托梁上面有增風筒;在下桁架與上桁架之間有旋轉葉輪,在上桁架的上面有發電機;旋轉葉輪可以通過軸與發電機連接傳動,也可以通過直齒輪組或皮帶輪組與發電機連接傳動,還可以通過傘齒輪組與發電機連接傳動;發電機發出的電可以直接向用戶供電,也可以就近上網。該發電裝備能夠為企業創造新的經濟價值,提高企業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水平。
【專利說明】—種除塵風發電裝備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風能發電,是一種利用工業企業除塵風機排放風的風能進行發電的裝備。
【背景技術】
[0002]冶金、建材、煤炭、化工等工業企業,在其正常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使用抽風除塵設備,其中抽風除塵的風機在完成除塵工作后,其工作風量被白白排放掉,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這部分被排放掉的風仍然具有相當大的能量,完全可以進行回收利用。然而到目前為止,這部分能量還沒有任何回收利用的報道。針對已有技術的不足,特別提供一種利用工業企業除塵風機排放風的風能進行發電的裝備,以便于工業企業實現節能減排,提高循環經濟水平,造福于社會。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針對除塵風能利用技術,特別提供一種能夠利用工業企業除塵風機排放風的風能進行發電的裝備。
[0004]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措施實現的:所述的一種除塵風發電裝備,它主要由除塵風機、風機連管、原放風管、圓形短管、框架立柱、托梁、增風筒、下桁架、旋轉葉輪、上桁架、發電機、矩形連管和新放風管等組成。在原放風管外面的圓周方向有4根框架立柱,框架立柱垂直于地面,并置于地面基礎之上,由橫梁和交叉支撐連接固定,在框架立柱的頂端有托梁,在托梁上面有增風筒;在增風筒里面有肋板、倒錐、倒錐直段、可調葉片、下桁架、旋轉葉輪、上桁架和發電機;除塵風機通過風機連管與原放風管連接,在原放風管上面有圓形短管,圓形短管中有圓形閥板和軸;矩形連管的一端與原放風管連接,另一端與新放風管連接,矩形連管中有矩形閥板和軸;倒錐與倒錐直段連接固定,肋板的一端與倒錐直段連接固定,另一端與增風筒的內壁連接固定;可調葉片軸穿過增風筒的筒壁后連接可調葉片再連接倒錐直段;在倒錐直段的上面有下桁架,在下桁架的上面有旋轉葉輪,在旋轉葉輪的上面有上桁架,下桁架和上桁架的兩端分別與增風筒的內壁連接固定,在下桁架中間部位有下軸承座,在上桁架中間部位有上軸承座,旋轉葉輪通過旋轉軸與下軸承座和上軸承座連接;旋轉軸穿過上軸承座與發電機連接傳動,發電機通過法蘭盤連接固定在上桁架上面,發電機發出的電能通過輸出電纜就近上網或者直接向用戶輸送。
[0005]上面所述的發電機也可以通過立式電機座與上桁架連接固定,從而可以實現旋轉軸通過直齒輪組或皮帶輪組與發電機連接傳動。
[0006]上面所述的發電機還可以通過臥式電機座與上桁架連接固定,從而可以實現旋轉軸通過傘齒輪組與發電機連接傳動。
[0007]上面所述的可調葉片可以設置也可以不設置。
[0008]本技術方案的優點是:本發明所提供的發電裝備能夠充分利用工業企業除塵風機排放的風能進行發電,只要配合相應的變壓整頻設備,就能夠實現就近發電就近上網,能夠以最近的距離進行能源回收和利用,因此,能夠為企業創造新的價值,提高企業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水平。
[0009]由此可見,本發明與現有技術對比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是該領域的一項原始創新成果,其實施的有益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附圖1是本發明一種實現形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附圖2是本發明另一種實現形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附圖3是本發明再一種實現形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0011]圖中:1、除塵風機,2、風機連管,3、原放風管,4、圓形短管,5、框架立柱,6、托梁,7、增風筒,8、肋板,9、倒錐,10、倒錐直段,11、可調葉片,12、下桁架,13、旋轉葉輪,14、上桁架,15、發電機,16、旋轉軸,17、矩形連管,18、新放風管,19、法蘭盤,20、立式電機座,21、直齒輪組或皮帶輪組,22、臥式電機座,23、傘齒輪組,24、輸出電纜,25、可調葉片軸,26、下軸承座,27、上軸承座,28、矩形閥板,29、軸,30、圓形閥板,31、軸,32、橫梁,33、交叉支撐。
【具體實施方式】
[0012]為能清楚說明本發明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發明進一步闡述。
[0013]通過附圖1可以看出,一種除塵風發電裝備,它主要由除塵風機1、風機連管2、原放風管3、圓形短管4、框架立柱5、托梁6、增風筒7、下桁架12、旋轉葉輪13、上桁架14、發電機15、矩形連管17和新放風管18等組成。在原放風管3外面的圓周方向有4根框架立柱5,框架立柱5垂直于地面,并置于地面基礎之上,由橫梁32和交叉支撐33連接固定,在框架立柱5的頂端有托梁6,在托梁6上面有增風筒7 ;在增風筒7里面有肋板8、倒錐9、倒錐直段10、可調葉片11、下桁架12、旋轉葉輪13、上桁架14和發電機15 ;除塵風機I通過風機連管2與原放風管3連接,在原放風管3上面有圓形短管4,圓形短管4中有圓形閥板30和軸31 ;矩形連管17的一端與原放風管3連接,另一端與新放風管18連接,矩形連管17中有矩形閥板28和軸29 ;倒錐9與倒錐直段10連接固定,肋板8的一端與倒錐直段10連接固定,另一端與增風筒7的內壁連接固定;可調葉片軸25穿過增風筒7的筒壁后連接可調葉片11再連接倒錐直段10 ;在倒錐直段10的上面有下桁架12,在下桁架12的上面有旋轉葉輪13,在旋轉葉輪13的上面有上桁架14,下桁架12和上桁架14的兩端分別與增風筒7的內壁連接固定,在下桁架12中間部位有下軸承座26,在上桁架14中間部位有上軸承座27,旋轉葉輪13通過旋轉軸16與下軸承座26和上軸承座27連接;旋轉軸16穿過上軸承座27與發電機15連接傳動,發電機15通過法蘭盤19連接固定在上桁架14上面,發電機15發出的電能通過輸出電纜24就近上網或者直接向用戶輸送。
[0014]通過附圖2可以看出,所述的發電機15也可以通過立式電機座20與上桁架14連接固定,從而可以實現旋轉軸16通過直齒輪組或皮帶輪組21與發電機15連接傳動。
[0015]通過附圖3可以看出,所述的發電機15還可以通過臥式電機座22與上桁架14連接固定,從而可以實現旋轉軸16通過傘齒輪組23與發電機15連接傳動。
[0016]通過附圖3可以看出,所述的可調葉片11可以設置也可以不設置。[0017]本發明除說明書所述的該發電裝備的技術特征外,不管是利用軸流風扇原理推動發電機,還是利用其他形式渦輪原理甚至“水車輪”原理推動發電機,也不管采用其他任何傳動方式或連接方式連接發電機,只要是在工業企業除塵系統工作風機的放風管出口上面安裝葉輪或者風輪以及實現發電機的,即通過利用除塵風機排放風的風能進行發電的,均應屬于本專利保護范圍。當然,上述說明也并非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發明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凡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實質范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未經描述的技術特征可以通過現有技術實現,在此不再贅述。
【權利要求】
1.一種除塵風發電裝備,其主要特征在于:它主要有除塵風機1、風機連管2、原放風管3、圓形短管4、框架立柱5、托梁6、增風筒7、下桁架12、旋轉葉輪13、上桁架14、發電機15、矩形連管17和新放風管18 ;在原放風管3外面的圓周方向有4根框架立柱5,框架立柱5垂直于地面,并置于地面基礎之上,由橫梁32和交叉支撐33連接固定,在框架立柱5的頂端有托梁6,在托梁6上面有增風筒7 ;在增風筒7里面有肋板8、倒錐9、倒錐直段10、可調葉片11、下桁架12、旋轉葉輪13、上桁架14和發電機15 ;除塵風機I通過風機連管2與原放風管3連接,在原放風管3上面有圓形短管4,圓形短管4中有圓形閥板30和軸31 ;矩形連管17的一端與原放風管3連接,另一端與新放風管18連接,矩形連管17中有矩形閥板28和軸29 ;倒錐9與倒錐直段10連接固定,肋板8的一端與倒錐直段10連接固定,另一端與增風筒7的內壁連接固定;可調葉片軸25穿過增風筒7的筒壁后連接可調葉片11再連接倒錐直段10 ;在倒錐直段10的上面有下桁架12,在下桁架12的上面有旋轉葉輪13,在旋轉葉輪13的上面有上桁架14,下桁架12和上桁架14的兩端分別與增風筒7的內壁連接固定,在下桁架12中間部位有下軸承座26,在上桁架14中間部位有上軸承座27,旋轉葉輪13通過旋轉軸16與下軸承座26和上軸承座27連接;旋轉軸16穿過上軸承座27與發電機15連接傳動,發電機15通過法蘭盤19連接固定在上桁架14上面,發電機15發出的電能通過輸出電纜24就近上網或者直接向用戶輸送。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除塵風發電裝備,其主要特征在于:所述的發電機15也可以通過立式電機座20與上桁架14連接固定,從而可以實現旋轉軸16通過直齒輪組或皮帶輪組21與發電機15連接傳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除塵風發電裝備,其主要特征在于:所述的發電機15還可以通過臥式電機座22與上桁架14連接固定,從而可以實現旋轉軸16通過傘齒輪組23與發電機15連接傳動。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除塵風發電裝備,其主要特征在于:所述的可調葉片11也可以不設置。
【文檔編號】F03D9/00GK103711648SQ201410002354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3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3日
【發明者】高尚義, 高新運, 王金忠, 毛雪芹, 劉慶榮, 毛雪菲, 張波強, 劉建華, 高斌 申請人:高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