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三次做功風能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風能開發利用的領域,特別是一種風能三次做功風能鼓。
背景技術:
當今世界,煤炭、石油等石化能源頻頻告急,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而風能作為最具潛力的、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其儲量的無限性、存在的普遍性、應用的清潔性以及利用的經濟性,越來越被人們所青睞。積極開發風能發電、在全球范圍得到了空前重視,已列為各國可持續發展的國策。本發明屬風能利用領域,尤其是一種利用風力實現三次做功風能鼓;所述的三次做功風能鼓,呈葉輪結構的圓柱體;三次做功風能鼓的主軸,通過銷子條與位于風能鼓蓋中心的連接環A和位于二次做功倉B底面的連接環B實現固定連接;所述的主軸,位于貫通三次做功風能鼓的中心管中;所述的中心管,與為其專設的、位于風能鼓蓋、二次做功倉A及二次做功倉B中心的貫通孔的交接部相焊接,形成三次做功風能鼓的主體;所述的主體內,設有長短配合的風葉組,風葉組內空間即是首次做功室;三次做功風能鼓經首次做功室、二次做功倉及三次做功彎管的連續做功,風力資源得以極至利用,提高了風、電能的換率,為開發無處不在、用之不盡、清潔廉價的風能發電,展示一條新路徑。
發明內容
三次做功風能鼓,包括風能鼓蓋(I)、連接環A (2)、中心管(3)、主軸(4)、風能鼓、短風葉(6)、長風葉(7)、首次做功室(8)、蓋子(9)、二次做功倉A(10),三次做功彎管
(11)、二次做功進風口( 12 )、二次做功倉B (13 )、做功倉分室墻(14 )、二次做功彎管(15 )、二次做功室(16)、連接環B (17)、及銷子條(18)。所述的三次做功風能鼓,呈葉輪結構圓柱體,由位于中心的二次做功倉A (10),分設成上下一律的兩個工作單元;所述的位于三次做功風能鼓上面的風能鼓蓋(I)中心位和二次做功倉B (13)底面的中心位,焊接有帶銷子條槽的連接環A (2)和連接環B (17);所述的連接環A (2)和連接環B (17)通過銷子條(18)與位于中心管(3)中的、設有銷子條槽的主軸(4)實現固定連接,形成三次做功風能鼓的主體;所述的主體內,設有呈弧形結構的短風葉(6)及長風葉(7);所述的短風葉(6)及長風葉(7)的葉片數,是根據三次做功風能鼓直徑大小而定的,葉片數的設定公式為DX Π / 25CM=X片;所述的中心管(3),位于三次做功風能鼓的中心,貫通三次做功風能鼓的風能鼓蓋(I)、二次做功倉A (10)及二次做功倉B (13);所述的風能鼓蓋(I)、二次做功倉A (10)及二次做功倉B (13)的中心,均設有中心管(3)能貫通的圓孔,所述的圓孔與中心管(3)相接部位,采用焊接工藝;所述的中心管(3)的圓周邊,分別與長風葉(7)的內側邊相焊接;所述的短風葉(6)及長風葉(7)的上下側邊,分別與風能鼓蓋(I)、二次做功倉A (10)的底面及二次做功倉A (10)的底面、二次做功倉B (13)的上面相焊接;所述的二片相鄰的長風葉(7)與中心管(3)間所形成的空間,即是首次做功室(8);所述的二次做功進風口(12),位于首次做功室(8)下方的二片長風葉(7)與中心管(3)的交匯處;所述的短風葉(6)的內側與二次做功進風口(12)齊平;所述的短風葉(6)及長風葉(7)的外側,與風能鼓蓋(I)及二次做功倉A (10)及二次做功倉B (13)的周邊相齊平;所述的二次做功倉B (13),位于三次做功風能鼓的下方;所述的二次做功倉A (10)及二次做功倉B (13)的頂面上,均設有與首次做功室(8)相對應的二次做功進風口(12);所述的二次做功彎管(15),焊接于二次做功進風口(12)下面,二次做功彎管(15)的射流口垂直于做功倉分室墻(14);所述的二次做功倉B (13),由做功倉分室墻(14)分隔成與首次做功室(8)相對應的二次做功室(14);所述的做功室(14)呈封閉的狀態,只在做功室(14)外周的后方,設有與三次做功彎管(11)的相連通的排氣孔;所述的三次做功彎管(11),呈前小后大的射流結構,其射口設計成牛耳狀的斜口,在其斜口上,設有帶簧的自動蓋;所述的短風葉(6)及長風葉(7)的迎風面,由風力產生的氣流壓力實現了首次做功,首次做功后的氣流因后續氣流的推動,被壓入首次做功室(8)下方與二次做功進風口( 12)相連的二次做功彎管(15)中,壓縮氣流通過二次做功彎管(15)的射流口,向做功倉分室墻(14)沖擊,實現二次做功;沖入二次做功室(16)的二次做功后的擴散氣流,擠迫二次做功室(16)中的空氣,受到擠迫壓后的空氣強制從三次做功彎管(11)被排出,實現三次做功的工作程序。
附圖1為本發明系統透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所示,所述的三次做功風能鼓,呈葉輪結構圓柱體,由位于中心的二次做功倉A (10),分設成上下一律的兩個工作單元。如圖1所示,所述的位于三次做功風能鼓上面的風能鼓蓋(I)中心位和二次做功倉B (13)底面的中心位,焊接有帶銷子條槽的連接環A (2)和連接環B (17);所述的連接環A (2)和連接環B (17)通過銷子條(18)與位于中心管(3)中的、設有銷子條槽的主軸(4 )實現固定連接,形成三次做功風能鼓的主體。如圖1所示,所述的主體內,設有呈弧形結構的短風葉(6)及長風葉(7)。如圖1所示,所述的短風葉(6)及長風葉(7)的葉片數,是根據三次做功風能鼓直徑大小而定的,葉片數的設定公式為DX Π / 25CM=X片。如圖1所示,所述的中心管(3),位于三次做功風能鼓的中心,貫通三次做功風能鼓的風能鼓蓋(I)、二次做功倉A (10)及二次做功倉B (13)。如圖1所示,所述的風能鼓蓋(I)、二次做功倉A (10)及二次做功倉B (13)的中心,均設有中心管(3)能貫通的圓孔,所述的圓孔與中心管(3)相接部位,采用焊接工藝。如圖1所示,所述的中心管(3)的圓周邊,分別與長風葉(7)的內側邊相焊接。如圖1所示,所述的短風葉(6)及長風葉(7)的上下側邊,分別與風能鼓蓋(I)、二次做功倉A (10)的底面及二次做功倉A (10)的底面、二次做功倉B (13)的上面相焊接。如圖1所示,所述的二片相鄰的長風葉(7)與中心管(3)間所形成的空間,即是首次做功室(8)。如圖1所示, 所述的二次做功進風口(12),位于首次做功室(8)下方的二片長風葉(7)與中心管(3)的交匯處。如圖1所示,所述的短風葉(6)的內側與二次做功進風口(12)齊平;所述的短風葉(6)及長風葉(7)的外側,與風能鼓蓋(I)及二次做功倉A (10)及二次做功倉B (13)的周邊相齊平。如圖1所示,所述的二次做功倉B (13),位于三次做功風能鼓的下方。如圖1所示,所述的二次做功倉A (10)及二次做功倉B (13)的頂面上,均設有與首次做功室(8)相對應的二次做功進風口(12)。如圖1所示,所述的二次做功彎管(15),焊接于二次做功進風口( 12)下面,二次做功彎管(15)的射流口垂直于做功倉分室墻(14)。如圖1所示,所述的二次做功倉B (13),由做功倉分室墻(14)分隔成與首次做功室(8)相對應的二次做功室(14)。如圖1所示,所述的做功室(14)呈封閉的狀態,只在做功室(14)外周的后方,設有與三次做功彎管(11)的相連通的排氣孔。如圖1所示,所述的三次做功彎管(11),呈前小后大的射流結構,其射口設計成牛耳狀的斜口,在其斜口上,設有帶簧的自動蓋。如圖1所示,所述的短風葉(6)及長風葉(7)的迎風面,由風力產生的氣流壓力實現了首次做功,首次做功后的氣流因后續氣流的推動,被壓入首次做功室(8)下方與二次做功進風口( 12)相連的二次做功彎管(15)中,壓縮氣流通過二次做功彎管(15)的射流口,向做功倉分室墻(14)沖擊,實現二次做功;沖入二次做功室(16)的二次做功后的擴散氣流,擠迫二次做功室(16)中的空氣,受到擠迫壓后的空氣強制從三次做功彎管(11)被排出,實現三次做功的工作程序。
權利要求
1.三次做功風能鼓,包括風能鼓蓋(1)、連接環A (2)、中心管(3)、主軸(4)、風能鼓(5)、短風葉(6)、長風葉(7)、首次做功室(8)、蓋子(9)、二次做功倉A (10)、三次做功彎管(11)、二次做功進風口( 12)、二次做功倉B (13)、做功倉分室墻(14)、二次做功彎管(15)、二次做功室(16)、連接環B (17)、及銷子條(1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次做功風能鼓,呈葉輪結構圓柱體,由位于中心的二次做功倉A( 10),分設成上下一律的兩個工作單元;所述的位于三次做功風能鼓上面的風能鼓蓋(I)中心位和二次做功倉B (13)底面的中心位,焊接有帶銷子條槽的連接環A (2)和連接環B (17);所述的連接環A (2)和連接環B(17)通過銷子條(18)與位于中心管(3)中的、設有銷子條槽的主軸(4)實現固定連接,形成三次做功風能鼓的主體;所述的主體內,設有呈弧形結構的短風葉(6)及長風葉(7);所述的短風葉(6)及長風葉(7)的葉片數,是根據三次做功風能鼓直徑大小而定的,葉片數的設定公式為DX Π / 25CM=X片;所述的中心管(3),位于三次做功風能鼓的中心,貫通三次做功風能鼓的風能鼓蓋(I)、二次做功倉A (10)及二次做功倉B (13);所述的風能鼓蓋(1)、二次做功倉A (10)及二次做功倉B (13)的中心,均設有中心管(3)能貫通的圓孔,所述的圓孔與中心管(3)相接部位,采用焊接工藝;所述的中心管(3)的圓周邊,分別與長風葉(7)的內側邊相焊接;所述的短風葉(6)及長風葉(7)的上下側邊,分別與風能鼓蓋(I)、二次做功倉A (10)的底面及二次做功倉A (10)的底面、二次做功倉B (13)的上面相焊接;所述的二片相鄰的長風葉(7)與中心管(3)間所形成的空間,即是首次做功室(8);所述的二次做功進風口(12),位于首次做功室(8)下方的二片長風葉(7)與中心管(3)的交匯處;所述的短風葉(6)的內側與二次做功進風口(12)齊平;所述的短風葉(6)及長風葉(7)的外側,與風能鼓蓋(I)及二次做功倉A (10)及二次做功倉B (13)的周邊相齊平;所述的二次做功倉B (13),位于三次做功風能鼓的下方;所述的二次做功倉A (10)及二次做功倉B(13)的頂面上,均設有與首次做功室(8)相對應的二次做功進風口( 12);所述的二次做功彎管(15),焊接于二次做功進風口( 12)下面,二次做功彎管(15)的射流口垂直于做功倉分室墻(14);所述的二次做功倉B (13),由做功倉分室墻(14)分隔成與首次做功室(8)相對應的二次做功室(14);所述的做功室(14)呈封閉的狀態,只在做功室(14)外周的后方,設有與三次做功彎管(11)的相連通的排氣孔;所述的三次做功彎管(11),呈前小后大的射流結構,其射口設計成牛耳狀的斜口,在其斜口上,設有帶簧的自動蓋;所述的短風葉(6)及長風葉(7)的迎風面,由風力產生的氣流壓力實現了首次做功,首次做功后的氣流因后續氣流的推動,被壓入首次做功室(8)下方與二次做功進風口(12)相連的二次做功彎管(15)中,壓縮氣流通過二次做功彎管(15)的射流口,向做功倉分室墻(14)沖擊,實現二次做功;沖入二次做功室(16)的二次做功后的擴散氣流,擠迫二次做功室(16)中的空氣,受到擠迫壓后的空氣強制從三次做功彎管(11)被排出,實現三次做功的工作程序。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風能利用領域,尤其是一種利用風力實現三次做功風能鼓;所述的三次做功風能鼓,呈葉輪結構的圓柱體;三次做功風能鼓的主軸,通過銷子條與位于風能鼓蓋中心的連接環A和位于二次做功倉B底面的連接環B實現固定連接;所述的主軸,位于貫通三次做功風能鼓的中心管中;所述的中心管,與為其專設的、位于風能鼓蓋、二次做功倉A及二次做功倉B中心的貫通孔的交接部相焊接,形成三次做功風能鼓的主體;所述的主體內,設有長短配合的風葉組,風葉組內空間即是首次做功室;三次做功風能鼓經首次做功室、二次做功倉及三次做功彎管的連續做功,風力資源得以極至利用,提高了風、電能的換率,為開發無處不在、用之不盡、清潔廉價的風能發電,展示一條新路徑。
文檔編號F03D11/02GK103061968SQ201310041708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4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4日
發明者李萬紅, 李正 申請人:李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