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輪增壓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渦輪增壓器具備半浮式軸承(6)。在半浮式軸承(6)上形成用于向內側軸承部供給油的供給口(61c),并且從軸承外殼(2)的內部至供給口(61c),形成用于使供給至內側軸承部的油通過的油供給路(FL),而且,形成通過改變從上游側供給的油的前進方向而使該油內的微小異物脫離的去除部(RA),并且形成進行捕集以使在去除部(RA)中脫離了的微小異物不與流向供給口(61c)的油再合流的輸送路(TA)及貯存區域(SA)。
【專利說明】渦輪增壓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具備渦輪及壓縮機的渦輪增壓器。
【背景技術】
[0002]作為用于實現提高內燃機的性能的增壓器,廣泛使用具備渦輪及壓縮機的渦輪增壓器。在渦輪增壓器中,通過旋轉軸連接有構成渦輪的渦輪葉輪和構成壓縮機的壓縮機葉輪。向渦輪一側輸入內燃機的排出氣體,通過利用該輸入的排出氣體使渦輪葉輪旋轉,從而使壓縮機葉輪旋轉。通過壓縮機葉輪的旋轉,空氣被強制性輸入內燃機的氣缸內,使氣缸內的氣壓上升,增大實際上的排氣量。
[0003]在這樣的渦輪增壓器中,由于需要以高速旋轉驅動渦輪及壓縮機,因此旋轉軸也高速旋轉。因而,確保內置旋轉軸的外殼與旋轉軸之間的潤滑性極其重要。下述的專利文獻I提出了以去除潤滑材料即油內的異物為目的渦輪增壓器用軸承裝置。
[0004]在專利文獻I的軸承裝置中,在外殼內的油導入口附近設置迂回路,在該迂回路上配置有過濾器。油內的異物通過過濾器被去除,去除了異物的油從導入口供給滾動軸承。
[0005]現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96120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8]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0009]在上述的現有技術中,通過滾動軸承保持旋轉軸。因此,認為即使經由配置有過濾器的迂回路供給油,也不會發生特別的不良的情況。可是,在將軸承形式變更為滑動軸承即流體軸承時,不能說直接運用上述的現有技術為優選。
[0010]流體軸承是在旋轉軸與外殼之間配置半浮式軸承等的軸承部件,通過在外殼與軸承部件之間高壓壓入油而形成油膜,并且,通過在旋轉軸與軸承部件之間也高壓壓入油而形成油膜的部件。通過這樣在各部件之間形成油膜,從而能夠使旋轉軸高速旋轉。
[0011]在這樣的流體軸承中若如現有技術那樣設置過濾器,則由于該過濾器而發生壓力降低,有可能難以在各部件之間形成油膜。為了向流體軸承供給足夠壓力的油,需要提高油的供給壓力或使過濾器的孔加粗。可是,為了提高油的供給壓力,希望避免設置特別的裝置。因此,油供給壓的上述幅度有限。另一方面,如果使過濾器的孔加粗,則異物流入流體軸承側的可能性提高。這樣在采用了流體軸承的渦輪增壓器的內部中,要從油中去除異物時,過濾器方式未必有效。另外,如果采用過濾器方式,則根據在油的供給路配置過濾器的必要性,需要過濾器的更換和清潔等的維護作業。
[0012]這樣在流體軸承中不優選在油供給路設置過濾器,另一方面,從油去除異物的必要性也高于滾動軸承的情況。由于流體軸承是通過形成于各部件之間的油膜而發揮作為軸承的功能的軸承,因此各部件之間的間隙微小,即使微小的異物混入也有可能發生不良情況。具體而言,因微小的異物在各部件之間移動而有可能損傷各部件的對置的面,或者因微小的異物積存在各部件之間而有可能妨礙各部件之間的油的流動。若發生這樣的現象,則有可能發生油不足引起的燒穿,或關聯旋轉軸的鎖定、關聯渦輪增壓器的增壓降低和發生
噪首等。
[0013]本發明是鑒于這樣的課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由流體軸承支撐連接渦輪與壓縮機的旋轉軸,并且,能夠不阻礙該流體軸承的功能地盡可能抑制相對流體軸承流入微小異物的渦輪增壓器。
[0014]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法
[0015]本發明第I方案的渦輪增壓器具備:構成渦輪的渦輪葉輪;構成壓縮機的壓縮機葉輪;連結渦輪葉輪與壓縮機葉輪的旋轉軸;至少容納旋轉軸的外殼;以及在旋轉軸與外殼之間形成流體軸承的半浮式軸承。在半浮式軸承上形成有用于向在與旋轉軸之間形成的內側軸承部供給油的供給口,并且,從外殼的內部至供給口,形成有用于使供給至內側軸承部的油通過的油供給路。而且,在油供給路上形成有通過改變從上游側供給的油的前進方向而使該油內的微小異物脫離的去除部,并且,形成進行捕集以使在去除部中脫離了的微小異物不與流向供給口的油再合流的捕集部。
[0016]在上述渦輪增壓器中,上述捕集部也可以具有:貯存區域,貯存在上述去除部中脫離了的微小異物以使其不與流向供給口的油再合流;以及輸送路,使在去除部中脫離了的微小異物從去除部向貯存區域移動。輸送路也可以在與油從去除部向供給口流動的主流路不同的位置與去除部連接。
[0017]在上述渦輪增壓器中,也可以在外殼與半浮式軸承之間形成臨時貯存油的油積存空間。另外,在油積存空間也可以形成有貯存區域和輸送路。
[0018]在上述渦輪增壓器中,也可以在比去除部及供給口靠下方形成有上述貯存區域。
[0019]在上述渦輪增壓器中,也可以在去除部與供給口之間形成有用于將微小異物引導至輸送路的引導壁面。
[0020]在上述渦輪增壓器中,去除部也可以具有與從上游側供給的油的流動正對的脫離壁面。
[0021]在上述渦輪增壓器中,脫離壁面也可以形成于半浮式軸承的外周面。
[0022]在上述渦輪增壓器中,也可以在外殼與半浮式軸承之間形成臨時貯存油的油積存空間。另外,在外殼上也可以形成有用于向油積存空間供給油的上游側供給口。也可以通過使上游側供給口與供給口配置于相互錯開的位置,從而形成脫離壁面。
[0023]上述結構只要在技術上不相互矛盾則可以相互組合,在相互組合時能夠起到各自特有的效果。
[0024]發明的效果
[0025]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由流體軸承支撐連接渦輪與壓縮機的旋轉軸,并且,能夠不阻礙該流體軸承的功能地盡可能抑制相對于流體軸承流入微小異物的渦輪增壓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6]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渦輪增壓器的概略剖視圖。
[0027]圖2是放大圖1的軸承部分的放大剖視圖。[0028]圖3是表示圖2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的放大剖視圖。
[0029]圖4是表示圖2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的放大剖視圖。
[0030]圖5是表示圖4的A— A剖面的縱剖視圖。
[0031]圖6是表示圖2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第三變形例的放大剖視圖。
[0032]圖7是表示圖2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第四變形例的放大剖視圖。
[0033]圖8是表不圖7的B —B首I]面的縱首I]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為了容易理解說明,在各附圖中對于同一構成要件只要可能則標注同一符號,省略重復的說明。
[0035]關于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渦輪增壓器,參照圖1進行說明。圖1是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渦輪增壓器TC的概略剖視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渦輪增壓器TC具備:軸承外殼2 ;包括渦輪葉輪31的渦輪3 ;包括壓縮機葉輪41的壓縮機4 ;旋轉軸5 ;以及半浮式軸承6。
[0036]渦輪葉輪31是構成渦輪3的主要部件,容納于渦輪外殼32。壓縮機葉輪41是構成壓縮機4的主要部件,容納于壓縮機外殼42。渦輪葉輪31與壓縮機葉輪41通過旋轉軸5連結。旋轉軸5通過介于與軸承外殼2之間的半浮式軸承6而旋轉自如地保持。
[0037]渦輪外殼32具備圖1中未明示的渦輪側渦旋室。該渦輪側渦旋室是容納渦輪葉輪31的室。在該渦輪側渦旋室,形成有用于向其內部供給內燃機的排出氣體的流入口和排出供給的排出氣體的排出口。通過從流入口供給的排出氣體,使渦輪葉輪31旋轉,旋轉驅動旋轉軸5。
[0038]壓縮機外殼42具備圖1中未明不的壓縮機側潤旋室。該壓縮機側潤旋室是容納壓縮機葉輪41的室。在該壓縮機側渦旋室,形成有向其內部供給空氣的流入口和用于向內燃機供給所供給的空氣的排出口。壓縮機葉輪41對應旋轉軸5被旋轉驅動而進行旋轉。通過壓縮機葉輪41旋轉,從而從流入口吸引空氣,在壓縮機側渦旋室內進行壓縮。被壓縮的空氣從排出口供給內燃機。
[0039]軸承外殼2容納有旋轉自如地保持旋轉軸5的半浮式軸承6。半浮式軸承6為大致圓筒狀的部件。半浮式軸承6通過推力銷7相對于軸承外殼2固定。半浮式軸承6相對于軸承外殼2能夠沿半浮式軸承6的徑向移動,另一方面,固定為沿其軸向及旋轉方向不移動或轉動。
[0040]半浮式軸承6構成為內外周面均帶有臺階形狀的部件。半浮式軸承6的內周面由在一端形成的內側小徑部62a、在另一端形成的內側小徑部63a、以及形成于內側小徑部62a與內側小徑部63a之間的中央部的內側大徑部61a構成。內側小徑部62a的內徑與內側小徑部63a的內徑形成為大致相同。內側大徑部61a形成為比內側小徑部62a及內側小徑部63a的內徑大的內徑。
[0041]半浮式軸承6的外周面由在一端形成的外側大徑部62b、在另一端形成的外側大徑部63b、以及形成于外側大徑部62b與外側大徑部63b之間的中央部的外側小徑部61b構成。外側大徑部62b的外徑與外側大徑部63b的外徑形成為大致相同。外側小徑部61b形成為比外側大徑部62b及外側大徑部63b的外徑大的外徑。[0042]在半浮式軸承6的內周面側插入有旋轉軸5。在插入于半浮式軸承6的內周面側的旋轉軸5的一部分,形成有小徑部51、和隔著小徑部51設置的大徑部52、53。大徑部52、53形成為與小徑部51相比其外徑變大。大徑部52配置在與內側小徑部62a對置的位置,大徑部53配置在與內側小徑部63a對置的位置。大徑部52與內側小徑部62a之間的間隙極其微小,向該微小的間隙以高壓壓入油而形成油膜。同樣地,大徑部53與內側小徑部63a之間的間隙極其微小,向該微小的間隙以高壓壓入油而形成油膜。
[0043]在旋轉軸5的大徑部52與渦輪葉輪31之間,設置有擴徑部5A。擴徑部5A形成為與旋轉軸5 —體且緊貼于大徑部52。壓入大徑部52與內側小徑部62a之間的間隙而形成油膜的油通過擴徑部5A與半浮式軸承6之間或擴徑部5A與軸承外殼2之間,回流至圖中未明示的油盤。
[0044]在旋轉軸5的大徑部53與壓縮機葉輪41之間,設置有推力擋蓋部件5B。推力擋蓋部件5B以緊貼于大徑部53的方式嵌入于旋轉軸5。壓入大徑部53與內側小徑部63a之間的間隙而形成油膜的油通過推力擋蓋部件5B與半浮式軸承6之間或推力擋蓋部件5B與軸承外殼2之間,回流至圖中未明示的油盤。
[0045]如上所述,在旋轉軸5的大徑部52與大徑部53之間設置有小徑部51,在半浮式軸承6的內側小徑部62a與內側小徑部63a之間設置有內側大徑部61a。因此,旋轉軸5的小徑部51與半浮式軸承6的內側大徑部61a配置于對置的位置,形成內側油積存空間8a。
[0046]由于向內側油積存空間8a供給油,因此在半浮式軸承6上形成有供給口 61c。供給口 61c形成為從半浮式軸承6的內側大徑部61a至外側小徑部61b貫通。在本實施方式中,供給口 61c形成為位于隔著旋轉軸5與推力銷7相反一側,換言之,形成為在圖1中位于旋轉軸5上方。
[0047]在容納有半浮式軸承6的軸承外殼2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外殼內壁21、22、23。外殼內壁22與外殼內壁23隔著外殼內壁21而形成。
[0048]外殼內壁22設置為形成圓形剖面,其一部分與半浮式軸承6的外側大徑部62b對置,其余部分與半浮式軸承6的外側小徑部61b對置。外殼內壁22與外側大徑部62b之間的間隙極其微小,通過向該微小的間隙以高壓壓入油而形成油膜。
[0049]外殼內壁23設置為形成與外殼內壁22相同直徑的圓形剖面,其一部分與半浮式軸承6的外側大徑部63b對置,其余部分與半浮式軸承6的外側小徑部61b對置。外殼內壁23與外側大徑部63b之間的間隙極其微小,通過向該微小的間隙以高壓壓入油而形成油膜。
[0050]外殼內壁21形成大于外殼內壁22、23直徑的圓形剖面,設置在與半浮式軸承6的外側小徑部61b對置的位置。因此,在外殼內壁21與外側小徑部61b之間形成外側油積存空間8b。
[0051]在軸承外殼2上,形成有用于向外側油積存空間Sb供給油的外殼側供給口 26(上游側供給口)。在軸承外殼2上,以與外殼側供給口 26連通的方式形成有供油路25。向供油路25供給施加了高壓的油,通過外殼側供給口 26而向外側油積存空間8b供給油。
[0052]外殼側供給口 26形成在與半浮式軸承6的外側小徑部61b正對的位置。形成于半浮式軸承6的供給口 61c與外殼側供給口 26形成在相互錯開的位置,以使其不正對。因此,供給外側油積存空間8b的油碰撞在半浮式軸承6的外側小徑部61b而改變其前進方向,流向供給口 61c。通過這樣地油流動,從而從供油路25至內側油積存空間8a,構成油供給路FL。在本實施方式中,致力于利用該油供給路FL的油的方向轉換,以免油中所含的微小異物進入半浮式軸承6的內部。
[0053]接著,參照圖2對去除該微小異物的構造詳細敘述。圖2是放大圖1的軸承部分的放大剖視圖。如圖2所示,從供油路25供給的油通過外殼側供給口 26供給至外側油積存空間8b。外殼側供給口 26由于與半浮式軸承6的外側小徑部61b正對,因此從外殼側供給口 26供給至外側油積存空間8b的油碰撞在外側小徑部61b而轉換前進方向。由于是在外側油積存空間8b充滿油的狀態,因此并不應該形成快速的流動,但油主要的流動即主流沿油供給路FL流向供給口 61c。
[0054]另一方面,油中所含的微小異物CT沿油的流動從供油路25經由外殼側供給口 26輸送至外側油積存空間Sb。如上所述,供給至外側油積存空間Sb的油沿油供給路FL前進方向改變為大致直角。油中所含的微小異物CT的比重高于油,不會跟隨油前進方向轉換而沿外側小徑部61b的外周面因慣性落下,流向圖2中的下方(從外殼側供給口 26朝向推力銷7的方向)。流向下方的微小異物CT貯存于下方的外側油積存空間Sb。
[0055]通過做成上述那樣的結構,從而外殼側供給口 26的出口附近、與外殼側供給口 26正對的外側小徑部61b的一部分和它們之間的外側油積存空間Sb的一部分作為用于使微小異物CT從油脫離的去除部RA而發揮作用。另外,下方的外側油積存空間Sb作為積存從油中脫離的微小異物CT以使其不與流向供給口 61c的油再合流的貯存區域SA而發揮作用。另外,連接去除部RA和貯存區域SA的外側油積存空間8b的一部分作為使在去除部RA中脫離的微小異物CT從去除部RA向貯存區域SA移動的輸送路TA而發揮作用。因此,貯存區域SA及輸送路TA作為捕集在去除部RA中從油中脫離的微小異物CT以使其不與流向供給口 61c的油再合流的捕集部而發揮作用。
[0056]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在油供給路FL上設置通過改變油的前進方向而使油內的微小異物CT脫離的去除部RA,因此在油供給路FL上不設置過濾器便能夠取出油內的微小異物CT。這樣不使用過濾器,僅通過改變油的前進方向而使微小異物CT脫離,因此不會使供給流體軸承的油的供給壓降低至需要以上,不妨礙流體軸承的功能。另外,從油中脫離的微小異物CT通過捕集部即輸送路TA和貯存區域SA捕集,以使其不與流向用于向大徑部52、53與內側小徑部62a、63a之間(即內側軸承部)供給油的供給口 61c的油再合流,因此能夠抑制微小異物CT與油再合流而流向內側軸承部。
[0057]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捕集部,形成有積存在去除部RA中脫離的微小異物CT以使其不與流向供給口 61c的油再合流的貯存區域SA、和使在去除部RA中脫離的微小異物CT從去除部RA向貯存區域SA移動的輸送路TA。如圖2所示,輸送路TA在與油從去除部RA向供給口 61c流動的主流路(作為油供給路沿圖2所示的箭頭的流路)不同的位置與去除部RA連接。具體而言,在圖2所示的例子中,主流路相對于去除部RA從圖中左側延伸出來,輸送路TA相對于去除部RA從圖中下側延伸出來。
[0058]這樣,由于形成有積存微小異物CT以使其不與流向供給口 61c的油再合流的貯存區域SA、和使微小異物CT從去除部RA向貯存區域SA移動的輸送路TA,因此能夠可靠地使去除部RA與貯存區域SA拉開距離,能夠可靠地預先積存除掉的微小異物CT。另外,由于輸送路TA在與油從去除部RA向供給口 61c流動的主流路不同的位置與去除部RA連接,因此能夠使在去除部RA中從流向主流路的油中脫離的微小異物CT不會返回主流路側而經由輸送路TA向貯存區域SA引導。
[0059]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軸承外殼2與半浮式軸承6之間形成有臨時貯存油的外側油積存空間8b,并且,在外側油積存空間Sb形成有貯存區域SA及輸送路TA。
[0060]這樣,通過在外側油積存空間Sb形成輸送路TA和貯存區域SA,從而能夠實現渦輪增壓器TC的小型化,并且,能夠更靠近供給口 61c形成輸送路TA及貯存區域SA。作為結果,去除部RA也能夠更靠近供給口 61c配置,能夠在更靠近供給口 61c處使微小異物CT從油中脫離。通過在更靠近供給口 61c處使微小異物CT從油中脫離,從而能夠盡可能降低在從去除部RA至供給口 61c之間產生的微小異物CT流入的可能性。
[0061]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比去除部RA及供給口 61c靠下方形成有貯存區域SA。這樣,通過在比去除部RA靠下方配置貯存區域SA,從而能夠構成為使在去除部RA脫離的微小異物CT沿外側小徑部61b的外周面以自重落下而可靠地收集于貯存區域SA。另外,即使在外側油積存空間8b形成貯存區域SA,由于配置于比供給口 61c靠下方,因此也能夠更可靠地抑制積存于貯存區域SA的微小異物CT流向供給口 61c。
[0062]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去除部RA具有與從上游側供給的油的流動正對的脫離壁面。在上述的本實施方式中,在去除部RA中,與外殼側供給口 26正對的半浮式軸承6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即外側小徑部61b —部分相當于脫離壁面。
[0063]這樣,去除部RA具有脫離壁面,該脫離壁面配置為與從上游側供給的油的流動正對,因此能夠可靠地改變從上游側供給的油的整體流動。
[0064]另外,由于脫離壁面形成于半浮式軸承6的外周面,因此與另外設置獨立的壁面比較能夠實現渦輪增壓器TC的小型化,并且,能夠在更靠近供給口 61c處使微小異物CT從油中脫離。
[0065]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使外殼側供給口 26與供給口 61c配置于錯開的位置,從而形成脫離壁面。這樣,由于使外殼側供給口 26與供給口 61c配置于錯開的位置而形成脫離壁面,因此能夠在半浮式軸承6的外周面簡便且可靠地形成脫離壁面。
[0066]接著,關于本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參照圖3進行說明。圖3是表示圖2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的放大剖視圖。在圖3所示的變形例中,采用在半浮式軸承6上設置有引導突起61d及引導凹部61e的半浮式軸承6L。
[0067]引導突起61d形成于去除部RA。更具體而言,引導突起61d設置于供給口 61c的附近且外殼側供給口 26 —側。引導突起61d朝向外殼側供給口 26的面為引導壁面61da。即使微小異物CT要流向供給口 61c —側,通過該引導壁面61da的遮擋也可以定向為朝向輸送路TA。
[0068]引導凹部61e形成于去除部RA。更具體而言,引導凹部61e位于供給口 61c附近且外殼側供給口 26—側,與引導突起61d的外殼側供給口 26 —側鄰接設置。引導凹部61e的朝向外殼側供給口 26的面為引導壁面61ea。即使微小異物CT要流向供給口 61c —側,通過該引導壁面61ea的遮擋也可以定向為朝向輸送路TA。
[0069]在本例中,雖然設置了引導突起61d和引導凹部61e的雙方,也可以設置引導突起61d及引導凹部61e的任何一方。
[0070]接著,關于本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參照圖4及圖5進行說明。圖4是表示圖2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的放大剖視圖。圖5是表示圖4的A— A剖面的剖視圖。在圖4及圖5所示的變形例中,采用變更了半浮式軸承6的供給口 61c的位置的半浮式軸承6M。
[0071]半浮式軸承6M的供給口 61ca隔著旋轉軸5設置在與外殼側供給口 26相反一側。如圖5所示,從外殼側供給口 26進入了外側油積存空間8b的微小異物CT沿半浮式軸承6M的外側滑落,滯留在外側油積存空間8b的底部。半浮式軸承6M的供給口 61ca由于形成于半浮式軸承6M的下方,因此在該部分油供給路FL流向上方進入內側油積存空間8a。油供給路FL構成為通過滯留有微小異物CT的貯存區域SA附近,但由于通過比貯存區域SA靠上方,因此構成為不卷入微小異物CT。而且,油供給路FL在通過貯存區域SA的附近后,設法改變其前進方向以使其流向上方進入內側油積存空間8a,因此能夠更有效地降低微小異物CT的卷入。
[0072]接著,關于本實施方式的第三變形例參照圖6進行說明。圖6是表示圖2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第三變形例的放大剖視圖。在圖6所示的變形例中,采用變更了半浮式軸承6的供給口 61c的位置的半浮式軸承6N,并且,采用在軸承外殼2設置有脫離壁部件28的軸承外殼2N。
[0073]半浮式軸承6N的供給口 61cb設置為位于外殼側供給口 26的正面。在軸承外殼2N上設置有脫離壁部件28。脫離壁部件28為L字狀的部件,設置于外殼內壁21。脫離壁部件28設置為介于外殼側供給口 26與供給口 61cb之間。因此,脫離壁部件28的脫離壁面28a設置為與外殼側供給口 26正對。
[0074]從外殼側供給口 26進入外側油積存空間Sb的油碰撞在脫離壁部件28的脫離壁面28a而彎曲前進,碰撞在半浮式軸承6N的外周面即外側小徑部61b而流向供給口 61cb。在該彎曲前進的過程中,微小異物CT從油的流動中脫離。因此,去除部RA包括脫離壁面28a地形成。在去除部RA中從油的流動中脫離的微小異物CT通過輸送路TA而積存于貯存區域SA。
[0075]接著,關于本實施方式的第四實施例參照圖7及圖8進行說明。圖7是表示圖2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第四變形例的放大剖視圖。圖8是表示圖7的B— B剖面的剖視圖。在圖7及圖8所示的變形例中,采用變更了軸承外殼2的內部流路的軸承外殼2P。
[0076]軸承外殼2P的外殼側供給口 26a設置為與半浮式軸承6的供給口 61c正對。在軸承外殼2P的供油路25與外殼側供給口 26a之間形成有脫離室26r。從圖7所示的方向觀察,則供油路25的端部25a與脫離室26r的中央附近連接。另一方面,外殼側供給口 26a與脫離室26r的一端部連接。因此,供給至脫離室26r的油碰撞在脫離室26r的底面而改變其前進方向,流向外殼側供給口 26a,直接流向供給口 61c。通過這樣地油流動,從而從供油路25至內側油積存空間8a構成油供給路FL。
[0077]更具體而言,從供油路25供給的油通過端部25a而供給至脫離室26r。供油路25的端部25a由于與脫離室26r的底面正對,因此供給的油碰撞在脫離室26r的底面而轉換前進方向。由于脫離室26r為充滿油的狀態,因此并不應該形成快速的流動,但油主要的流動即主流沿油供給路FL流向外殼側供給口 26a及供給口 61c。
[0078]另一方面,油中所含的微小異物CT隨著油的流動從供油路25輸送至脫離室26r。如上所述,供給至脫離室26r的油沿油供給路FL前進方向改為大致直角。在本例的情況下,脫離室26r的與形成有外殼側供給口 26a的一端部相反一側的另一端部構成為不經由外殼側供給口 26a而與外側油積存空間8b連接(參照圖8)。油中所含的微小異物CT的比重高于油,不會跟隨油轉換前進方向而是沿脫離室26r的底面因慣性落下,流向外側油積存空間Sb。其后,流向下方的微小異物CT貯存于下方的外側油積存空間8b。
[0079]在該變形例的情況下,脫離室26r的上方部分作為去除部RA而發揮作用。如上所述,在脫離室26r的上方部分從油的流動中脫離的微小異物CT順著脫離室26r而到達外側油積存空間8b,因此脫離室26r的下方部分與外側油積存空間Sb的一部分作為輸送路TA而發揮作用。
[0080]以上,參照具體例子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不限于這些具體例子。即,對于這些具體例子,本領域技術人員適當加以設計變更,只要具備本發明的特征,也包含于本發明的范圍。例如,上述各具體例子所具備的各要件及其配置、材料、條件、形狀、大小等,并不限定于例示的內容而可以適當變更。另外,上述的各實施方式所具備的各要件,只要在技術上可能便能夠進行組合,它們的組合只要包含本發明的特征,也包含于本發明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渦輪增壓器,其特征在于, 具備:構成渦輪的渦輪葉輪; 構成壓縮機的壓縮機葉輪; 連結上述渦輪葉輪與上述壓縮機葉輪的旋轉軸; 至少容納上述旋轉軸的外殼;以及 在上述旋轉軸與上述外殼之間形成流體軸承的半浮式軸承, 在上述半浮式軸承上形成有用于向在與上述旋轉軸之間形成的內側軸承部供給油的供給口,并且, 從上述外殼的內部至上述供給口,形成有用于使供給至上述內側軸承部的油通過的油供給路, 在上述油供給路上形成有通過改變從上游側供給的油的前進方向而使該油內的微小異物脫離的去除部,并且, 形成有進行捕集以使在上述去除部中脫離了的微小異物不與流向上述供給口的油再合流的捕集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渦輪增壓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捕集部具有:貯存區域,貯存在上述去除部中脫離了的微小異物,以使其不與流向上述供給口的油再合流;以及 輸送路,使在上述去除部中脫離了的微小異物從上述去除部向上述貯存區域移動,上述輸送路在與油從上述去除部向上述供給口流動的主流路不同的位置與上述去除部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渦輪增壓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殼與上述半浮式軸承之間形成臨時貯存油的油積存空間,并且, 在上述油積存空間形成有上述貯存區域及上述輸送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渦輪增壓器,其特征在于, 在比上述去除部及上述供給口靠下方形成有上述貯存區域。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渦輪增壓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去除部與上述供給口之間,形成有用于將微小異物引導至上述輸送路的引導壁面。
6.根據權利要求1?5任意一項所述的渦輪增壓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去除部具有與從上游側供給的油的流動正對的脫離壁面。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渦輪增壓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脫離壁面形成于上述半浮式軸承的外周面。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渦輪增壓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殼與上述半浮式軸承之間形成有臨時貯存油的油積存空間,并且, 在上述外殼上形成有用于向上述油積存空間供給油的上游側供給口, 通過使上述上游側供給口與上述供給口配置于相互錯開的位置,從而形成上述脫離壁面。
【文檔編號】F01M1/10GK103649495SQ201280033959
【公開日】2014年3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0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12日
【發明者】高橋和臣, 高橋幸雄 申請人:株式會社I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