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天然氣發動機進氣彎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彎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天然氣發動機進氣彎管。
技術背景天然氣發動機進氣彎管是連接天然氣發動機節氣門與進氣管之間的連接管,進氣彎管用于將混合器中的混合氣體引入到節氣門中,然后經過節氣門的控制后,混合氣體進入發動機。目前天然氣發動機采用的進氣彎管,一般管道較長,且管體內部空間小,不利于空氣進入后,與天然氣的混合,這樣的彎管結構也不利于混合氣體能夠平穩的流向天然氣發動機,從而影響了發動機運行過程中的使用性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天然氣發動機進氣彎管,以解決現有技術中進氣彎管管道較長,管道內部空間小,不利于氣體平穩流向天然氣發動機,影響發動機運行時使用性能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天然氣發動機進氣彎管,包括進氣彎管本體,所述進氣彎管本體包括連接進氣管法蘭的進氣口和連接節氣門法蘭的出氣口,所述進氣彎管本體為弧形漸擴管,所述進氣口的直徑大于所述出氣口的直徑。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進氣彎管本體為四分之一圓弧型的漸擴管。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進氣彎管本體采用了弧形漸擴管,且該進氣彎管本體的進氣口直徑大于該進氣彎管本體出氣口的直徑,從而解決了進氣彎管管體比較長、且內部空間小的問題,從而增加了進彎管本體內空氣與天然氣混合的紊流效果,結構緊湊,強度高。由于進氣彎管本體采用了一段四分之一圓弧型的漸擴管,所以該進氣彎管本體的管道變短,且該進氣彎管本體為漸擴管結構,混合氣體流入該進氣彎管本體直徑大的一端后匯集在空間大的位置,然后流向該進氣彎管本體直徑小的一端,結構緊湊,保證了混合氣體在進氣彎管本體中的平穩運行,達到了更好的紊流效果,提高了發動機的使用性能。
附圖是本實用新型天然氣發動機進氣彎管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進氣彎管本體,2、出氣口,3、進氣口,4、進氣彎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0012]如附圖所示,一種天然氣發動機進氣彎管,包括進氣彎管本體1,該進氣彎管本體I為四分之一圓弧且兩端開口的漸擴管結構,該進氣彎管4的一端設有連接節氣門法蘭的出氣口 2,另一端設有連接進氣管法蘭的進氣口 3,從上述出氣口 2到上述進氣口 3的方向,該進氣彎管本體I的圓弧直徑逐漸變大,且上述連接進氣管法蘭的進氣口 3的直徑大于上述連接節氣門法蘭的出氣口 2的直徑。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利用進氣彎管本體I 一端上設有的進氣管法蘭,與進氣管連接,利用進氣彎管本體I另一端上設有的節氣門法蘭,與節氣門連接,該進氣彎管4連接了進氣管和節氣門。上述進氣彎管4為圓弧型的漸擴管結構,進氣管中的混合氣體,從進氣彎管本體I一端設有的連接進氣管法蘭的進氣口 3流入,進入到進氣彎管本體I中的圓弧型漸擴管結構中,此處的直徑大,進氣彎管本體內的空間大,混合氣可以平穩的流向進氣彎管本體I的另一端即設有連接節氣門法蘭的出氣口 2,此連接節氣門法蘭的出氣口 2的直徑小于上述連接進氣管法蘭的進氣口 3的直徑,混合氣體流入空間大的進氣彎管本體I內后匯集,接著流向進氣彎管空間小的位置,結構緊湊,保證了混合氣的紊流,從而提高了天然氣發動機的性能。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天然氣發動機進氣彎管,包括進氣彎管本體,該進氣彎管本體為一圓弧型的漸擴管,該進氣彎管本體一端設有連接進氣管法蘭的進氣口直徑,大于該進氣彎管本體另一端設有連接節氣門法蘭的出氣口直徑,該進氣彎管本體為圓弧型的漸擴管結構,結構緊湊,管體內空間大,保證了混合氣的紊流,從而提高了發動機的使用性能。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天然氣發動機進氣彎管,包括進氣彎管本體,所述進氣彎管本體包括連接進氣管法蘭的進氣口和連接節氣門法蘭的出氣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彎管本體為弧形漸擴管,所述進氣口的直徑大于所述出氣口的直徑。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天然氣發動機進氣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彎管本體為四分之一圓弧型的漸擴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彎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天然氣發動機進氣彎管。本實用新型的天然氣發動機進氣彎管,包括進氣彎管本體,所述進氣彎管本體包括連接進氣管法蘭的進氣口和連接節氣門法蘭的出氣口,所述進氣彎管本體為弧形漸擴管,所述進氣口的直徑大于所述出氣口的直徑。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增加了進彎管體內空氣與天然氣混合的紊流效果,結構緊湊,強度高。
文檔編號F02M35/104GK202756137SQ201220405098
公開日2013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5日
發明者高杰 申請人:濰柴動力西港新能源發動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