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通氣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尤其涉及通氣結構的改良,其中,所述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中,發動機主體至少具備將曲軸支承為旋轉自如的曲軸箱、具有供與所述曲軸連接的活塞滑動自如地嵌合的氣缸筒且與所述曲軸箱結合的氣缸體、與該氣缸體結合的氣缸蓋,且該發動機主體以與沿著車輛前后方向的鉛垂平面平行地配置所述氣缸筒的軸線的方式支承于車架,在所述氣缸蓋內或所述氣缸蓋與和該氣缸蓋結合的氣缸蓋罩之間形成的氣門室中收容有使吸氣閥及排氣閥進行開閉動作的氣門機構,使在構成該氣門機構的一部分的凸輪軸與所述曲軸之間設置的定時傳動裝置(日語調時伝動裝置)所具備的環狀的動力傳遞構件行進的動力傳遞構件室在包含所述氣缸筒的軸線的鉛垂平面的左右一側形成于所述發動機主體,使從所述曲軸箱內的曲軸室引導到所述氣門室的竄漏氣體向所述發動機主體的外部導出的通氣出口設置在所述氣缸蓋或所述氣缸蓋罩上。
背景技術:
在專利文獻I等中已知有一種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在以前傾至氣缸筒的軸線成為大致水平的姿態支承于車架的發動機主體上,使構成曲軸與凸輪軸之間的定時傳動裝置的一部分的凸輪鏈行進的凸輪鏈室以位于所述氣缸筒的左側的方式形成,其中,氣缸筒的軸線與沿著車身中心線的鉛垂平面平行,車身中心線沿著車輛前后方向,并且在發動機主體的左右方向中間的下部設有用于使油從氣門室向曲軸室返回的回油通路。并且,在專利文獻I的圖5中公開了如下結構,即,使用將曲軸箱、氣缸體及氣缸蓋結合的一根貫穿螺栓和設置在氣缸體及氣缸蓋上以供該貫穿螺栓穿過的插通孔,來形成將來自油泵的油向凸輪軸側供給的通路,而該通路在發動機運轉時始終被油充滿,這以外的所述插通孔被襯墊隔斷與曲軸箱內部的連通,來防止曲軸箱內部的油通過插通孔向氣缸蓋側滲出的情況。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1-248415號公報然而,存在機動二輪車的車身向左或右大幅傾斜的情況,在凸輪鏈通路配置在氣缸筒的左側的機動二輪車發動機中,因車身向左傾斜而有時會導致凸輪鏈室被油充滿,即使如上述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那樣將回油通路設置在發動機主體的左右方向中間的下部,也存在該回油通路被油充滿的情況。此時,在將使竄漏氣體向發動機主體的外部導出的通氣出口設置在氣缸蓋或氣缸蓋罩上的情況下,可能會因曲軸室的內壓上升而導致油向通氣出口流入。
發明內容
本發明鑒于上述情況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即使在發動機運轉中車身大幅傾斜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油向通氣出口的流入的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通氣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通氣結構,所述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中,發動機主體至少具備將曲軸支承為旋轉自如的曲軸箱、具有供與所述曲軸連接的活塞滑動自如地嵌合的氣缸筒且與所述曲軸箱結合的氣缸體、與該氣缸體結合的氣缸蓋,且所述發動機主體以與沿著車輛前后方向的鉛垂平面平行地配置所述氣缸筒的軸線的方式支承于車架,在所述氣缸蓋內或所述氣缸蓋與和該氣缸蓋結合的氣缸蓋罩之間形成的氣門室中收容有使吸氣閥及排氣閥進行開閉動作的氣門機構,使在構成該氣門機構的一部分的凸輪軸與所述曲軸之間設置的定時傳動裝置所具備的環狀的動力傳遞構件行進的動力傳遞構件室在包含所述氣缸筒的軸線的鉛垂平面的左右一側形成于所述發動機主體,使從所述曲軸箱內的曲軸室引導到所述氣門室中的竄漏氣體向所述發動機主體的外部導出的通氣出口設置在所述氣缸蓋或所述氣缸蓋罩上,所述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通氣結構的第一特征在于,將所述氣門室與所述曲軸室之間連結的通氣通路以相對于包含所述氣缸筒的軸線的鉛垂平面而配置在與所述動力傳遞構件室相反的一側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發動機主體內。并且,本發明在第一特征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第二特征在于,以供使所述氣缸體及所述氣缸蓋與所述曲軸箱結合的多根螺栓穿過的方式在所述氣缸體及所述氣缸蓋上同軸地設有多個螺栓孔,在多個所述螺栓孔中的一個特定的螺栓孔的內周與多個所述螺栓中的 穿過所述特定的螺栓孔的螺栓的外周之間形成有所述通氣通路。本發明在第二特征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第三特征在于,與和所述曲軸室相連的所述動力傳遞構件室液密性地分隔開的發電機室以相對于包含所述氣缸筒的軸線的鉛垂平面而配置在與所述動力傳遞構件室相同的一側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發動機主體上,與所述曲軸連結的發電機收容在所述發電機室中。本發明在第二或第三特征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第四特征在于,在以使所述氣缸筒的軸線前傾成大致水平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車架上的所述發動機主體的所述氣缸蓋或所述氣缸蓋罩上,以位于比所述氣缸筒的軸線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設有所述通氣出口,所述通氣通路配置在比所述氣缸筒的軸線靠下方的位置。本發明涉在第四特征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第五特征在于,以圍繞所述氣缸筒的方式配置的多個螺栓孔中的比所述氣缸筒靠下方配置的螺栓孔被選擇為所述特定的螺栓孔。本發明在第五特征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第六特征在于,所述氣門室具有包括上下及左右分隔開的四個角部的四邊形的橫截面形狀,形成在所述特定的螺栓孔內的所述通氣通路在所述角部中位于與所述動力傳遞構件室相反側的下方的角部處與所述氣門室內連通。并且,本發明在第二 第六特征的結構中的任一特征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第七特征在于,將所述特定的螺栓孔的向所述曲軸箱側的開口端與圓筒狀的活塞引導壁之間連結的槽以使所述通氣通路與所述曲軸室連通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氣缸體的向所述曲軸箱結合的結合面上,其中,所述活塞引導壁向所述曲軸箱內伸入而一體地設置在所述氣缸體上。需要說明的是,實施方式的凸輪鏈60與本發明的動力傳遞構件對應,實施方式的凸輪鏈室61與本發明的動力傳遞構件室對應,實施方式的第一螺栓孔81與本發明的特定的螺栓孔對應。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特征,由于使竄漏氣體向發動機主體的外部導出的通氣出口設置在氣缸蓋或氣缸蓋罩上,使在凸輪軸與曲軸之間設置的定時傳動裝置所具備的環狀的動力傳遞構件行進的動力傳遞構件室在包含氣缸筒的軸線的鉛垂平面的左右一側形成于發動機主體,其中,該凸輪軸構成收容于氣門室的氣門機構的一部分,與此相對,將氣門室與曲軸室之間連結的通氣通路以相對于包含氣缸筒的軸線的鉛垂平面而配置在與所述動力傳遞構件室相反的一側的方式形成在發動機主體內,因此即使在發動機運轉中車身向左右中的任一方向大幅傾斜,動力傳遞構件室及通氣通路中的任一方也不會被油充滿而能夠使竄漏氣體流通,曲軸室的內壓不會上升,能夠防止油向通氣出口的流入,能夠實現機動二輪車的使用便利性的提高。另外,根據本發明的第二特征,由于以供多根螺栓穿過的方式在氣缸體及氣缸蓋上同軸地設有多個螺栓孔,在所述多個螺栓孔中的一個螺栓孔的內周與穿過該螺栓孔的螺栓的外周之間形成通氣通路,因此能夠避免部件件數的增加或結構的復雜化,且同時能夠在發動機主體上形成通氣通路。根據本發明的第三特征,由于與動力傳遞構件室液密性分隔開的發電機室以相對于包含所述氣缸筒的軸線的鉛垂平面而配置在與動力傳遞構件室相同的一側的方式形成 于發動機主體,因此即使在因車身的傾斜而導致動力傳遞構件室被油充滿的狀態下,油也不會向發電機室側流入,能夠防止發電機的轉子因攪拌油而引起的摩擦的增加。根據本發明的第四特征,由于發動機主體以使氣缸筒的軸線前傾成大致水平的方式支承于車架,在該發動機主體的氣缸蓋或氣缸蓋罩上以位于比氣缸筒的軸線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設有通氣出口,且通氣通路配置在比氣缸筒的軸線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夠避免在車身超過90度地向左右大幅傾斜時通氣通路被油充滿的情況,能夠抑制氣門室產生壓力上升的情況。根據本發明的第五特征,由于使用包圍氣缸筒的多個螺栓孔中的比氣缸筒的軸線靠下方配置的螺栓孔來形成通氣通路,因此在車身超出水平而大幅傾斜的情況下,能夠確保氣門室內的油面的高度,從而能夠對到車身立起之前的時間增加富余。根據本發明的第六特征,由于氣門室具有包括上下及左右分隔開的四個角部的四邊形的橫截面形狀,通氣通路在四個角部中位于與動力傳遞構件室相反側的下方的角部處與所述氣門室內連通,因此能夠在氣門室內的油的飛散少的位置處使通氣通路與氣門室連通,且在車身向動力傳遞構件室側傾斜時使通氣通路與氣門室的上部連通,從而能夠防止通氣通路因油引起的閉塞,實現通氣性能的提高。并且,根據本發明的第七特征,由于將特定的螺栓孔的向曲軸箱側的開口端與氣缸體一體地具有的圓筒狀的活塞引導壁之間連結的槽形成在氣缸體的向曲軸箱結合的結合面上,且通氣通路經由槽與曲軸室連通,因此能夠在曲軸室內不易受到從曲軸飛散的油的影響的位置處使通氣通路與曲軸室連通,從而能夠實現通氣性能的進一步提高。
圖I是機動二輪車的右側視圖。圖2是從與圖I相同的方向觀察到的發動機主體的主要部分縱向剖視圖。圖3是圖2的3-3線剖視圖。
圖4是圖3的4-4線剖視圖。圖5是從圖2的5-5線向視方向觀察氣缸蓋而得到的圖。圖6是從圖2的6-6線向視方向觀察氣缸體而得到的圖。圖7是將曲軸箱及氣缸體的一部分沿著圖6 的7-7線剖開而示出的剖視圖。圖8是圖5的8向視圖。圖9是從圖2的9-9線向視方向觀察氣缸蓋罩而得到的圖。符號說明20…發動機主體21…曲軸箱22…氣缸體22a…活塞引導壁23…氣缸蓋24…氣缸蓋罩25…曲軸26…氣缸筒27…曲軸室36…活塞46…吸氣閥47…排氣閥50…氣門室51…氣門機構52…凸輪軸57…定時傳動裝置60…作為動力傳遞構件的凸輪鏈61…作為動力傳遞構件室的凸輪鏈室70…發電機74…發電機室79…螺栓81…作為特定的螺栓孔的第一螺栓孔82、83、84 …螺栓孔85…通氣通路88 …槽89…結合面102…通氣出口O··氣缸筒的軸線E…發動機F…車架VP…包含氣缸筒的軸線的鉛垂平面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圖I 圖7,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的說明中,前后、上下及左右各方向是指從搭乘在機動二輪車上的乘客觀察的方向。首先,在圖I中,作為機動二輪車的小型摩托車型車輛的車架F包括將對前輪WF進行軸支承的前叉11支承為能夠轉向的頭管12 ;從該頭管12向前下方延伸來支承底踏板15的前部框架13 ;從前部框架13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來支承乘車用座椅16的后部框架14。對后輪WR進行軸支承且驅動該后輪WR的動力單元P經由懸架連桿17能夠上下擺動地懸置在車架F上,在后部框架14與動力單元P之間設有緩沖動力單元P的上下擺動的后緩沖件18。所述動力單元P包括發動機E ;在與該發動機E的發動機主體20連設并延伸至所述后輪WR的右側的傳動箱19內收容的無級變速器M,所述后輪WR由所述傳動箱19的后部軸支承。
在圖2及圖3中,所述發動機主體20至少具備將軸線沿著車寬方向的曲軸25支承為旋轉自如的曲軸箱21 ;具有氣缸筒26且與所述曲軸箱21結合的氣缸體22 ;與該氣缸體22結合的氣缸蓋23,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發動機主體20還具備與所述氣缸蓋23結合的氣缸蓋罩24。該發動機主體20以與沿著車身中心線的鉛垂平面平行地配置所述氣缸筒26的軸線C且使該軸線C前傾成大致水平的姿態經由懸架連桿17而支承在所述車架F上,其中,所述車身中心線沿著車輛前后方向。所述曲軸箱21通過將在所述發動機主體20支承于車架F的狀態下位于左側的左側箱半體21a與位于右側的右側箱半體21b結合而成,與所述氣缸筒26相通的曲軸室27形成在曲軸箱21內。并且,在所述曲軸25與左側箱半體21a之間夾設球軸承28及環狀的密封構件29,在貫通右側箱半體21b的旋轉自如的曲軸25與右側箱半體21b之間夾設有球軸承30。在從所述左側箱半體21a突出而向傳動箱19內伸入的所述曲軸25的左端部設有構成所述無級變速器M的一部分的驅動帶輪31。并且,在所述右箱半體21b上一體地設有向外側方突出的筒狀的箱體部32,所述曲軸25的右端部從所述右箱半體21b向所述箱體部32內伸入,在所述箱體部32的外端如圖I所示那樣安裝有散熱器33。在所述氣缸體22的所述氣缸筒26中嵌合有滑動自如的與所述曲軸25連接的活塞36,面向該活塞36的頂部的燃燒室37形成在所述氣缸體22與所述氣缸蓋23之間。并且,在所述氣缸蓋23的上部側面設有能夠與所述燃燒室37相通的吸氣口 38,在所述氣缸蓋23的下部側面設有能夠與所述燃燒室37相通的排氣口 39。在所述動力單元P的上方配置有空氣濾清器40 (參照圖I),所述空氣濾清器40經由節氣門區41及吸氣管42與所述吸氣口 38連接,在所述吸氣管42上安裝有燃料噴射閥43。并且,如圖I所示,上游端與所述排氣口 39連接的排氣管44從所述氣缸蓋23向下延伸并通過動力單元P的前部下方而向后方延伸出,所述排氣管44的下游端與配置在后輪WR的右側方的排氣消聲器45連接。并且,對從所述吸氣口 38向所述燃燒室37流入的吸氣量進行控制的吸氣閥46、對從所述燃燒室37向所述排氣口 39流出的排氣量進行控制的排氣閥47能夠進行開閉動作地配設在所述氣缸蓋23上,面向所述燃燒室37的火花塞48安裝在所述氣缸蓋23上。在所述氣缸蓋23與所述氣缸蓋罩24之間形成有氣門室50,使所述吸氣閥46及所述排氣閥47進行開閉動作的氣門機構51收容在所述氣門室50中。該氣門機構51具備具有與所述曲軸25平行的軸線且由所述氣缸蓋23支承為旋轉自如的凸輪軸52 ;設置在該凸輪軸52與所述吸氣閥46之間的吸氣側搖臂53 ;設置在所述凸輪軸52與所述排氣閥47之間的排氣側搖臂54,吸氣側搖臂53及排氣側搖臂54由具有與所述凸輪軸52平行的軸線且被所述氣缸蓋23支承的吸氣側搖臂軸55及排氣側搖臂軸56支承為能夠擺動。—并參照圖4,來自所述曲軸25的旋轉動力以減速比為1/2而通過定時傳動裝置57向構成所述氣門機構51的一部分的所述凸輪軸52傳遞。所述定時傳動裝置57通過在固定于所述曲軸25的驅動鏈輪58與固定于所述凸輪軸52的被動鏈輪59上卷掛環狀的動力傳遞構件即凸輪鏈60而成,使該凸輪鏈60行進 的作為動力傳遞構件室的凸輪鏈室61以配置在包含所述氣缸筒26的軸線C的鉛垂平面VP的左右一側(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右側)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發動機主體20中的所述曲軸箱21的右箱半體2lb、所述氣缸體22及所述氣缸蓋23上。并且,夾設在曲軸25與所述右箱半體21b之間的球軸承30允許氣體的流通,凸輪鏈室61與曲軸室27連通。一端由支承軸62能夠轉動地支承在右箱半體21b上的張力臂63與所述凸輪鏈60中的因從所述驅動鏈輪58朝向所述被動鏈輪59行進而可能松弛的部分滑動接觸,發揮將該張力臂63向所述凸輪鏈60側壓緊的作用力的張緊器64安裝在所述氣缸體22上。并且,一端部支承于右箱半體21b且中間部支承于氣缸體22的鏈引導件65與所述凸輪鏈60中的從所述被動鏈輪59朝向所述驅動鏈輪58行進的部分滑動接觸。著眼于圖3,在所述氣缸蓋23的右側壁以與所述凸輪軸52對置的方式安裝有水泵66,該水泵66所具備的泵軸67與所述凸輪軸52同軸且連結成不能相對旋轉。其中,在一體地設置于所述右箱半體21b的箱體部32內收容有發電機70,所述曲軸25的右端部與該發電機70的轉子71連結成不能相對旋轉。在所述右箱半體21b上一體地設有從所述箱體部32的基部向半徑方向內方伸出的支承凸緣73,用于將收容所述發電機70的發電機室74形成在所述箱體部32內的隔壁構件75的外周部緊固于所述支承凸緣73,所述發電機70的定子72固定在隔壁構件75上。并且,在所述隔壁構件75的外周部與所述支承凸緣73之間夾設有環狀的密封構件76,在旋轉自如地貫通所述隔壁構件75的中央部并向所述發電機室74伸入的所述曲軸25與所述隔壁構件75之間夾設有環狀的密封構件77。即,與和所述曲軸室27相連的所述凸輪鏈室61液密性分隔開的發電機室74以配置在包含所述氣缸筒26的軸線C的鉛垂平面VP的左右一側即與所述凸輪鏈室61相同的一側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發動機主體20上,與曲軸25連結的發電機70收容在所述發電機室74中。并且,在所述發電機70的轉子71上同軸地安裝有位于所述散熱器33的內方的冷卻風扇78,該冷卻風扇78與所述轉子71 一起旋轉,由此冷卻空氣在所述散熱器33上流通而促進散熱器33中的冷卻水的冷卻。其中,如圖4所示,所述氣缸體22及所述氣缸蓋23通過植入設置于所述曲軸箱21的多根例如四根雙頭螺栓79、79···和與這些雙頭螺栓79、79···螺合且與所述氣缸蓋23抵接卡合的螺母80、80···來與所述曲軸箱21結合。在圖5及圖6中,用于供所述雙頭螺栓79、79···穿過的四個第一 第四螺栓孔81、82、83、84以配置在氣缸筒26的周圍且與雙頭螺栓79、79…同軸相連的方式設置在所述氣缸體22及所述氣缸蓋23上。并且,所述氣缸蓋23與所述氣缸蓋罩24之間的氣門室50形成為具有包括上下及左右分隔開的四個角部的四邊形的橫截面形狀,相對于此,第一 第四螺栓孔81 84分別配置在具有與所述氣門室50的四個角部對應的四個角部的假想直角四邊形IS的角部。如圖7所示,在第一 第四螺栓孔81 84中的一個作為特定的螺栓孔的第一螺栓孔81的內周與穿過第一螺栓孔81的螺栓79的外周之間形成有環狀的通氣通路85,該通氣通路85相對于包含氣缸筒26的軸線C的鉛垂平面VP而配置在與所述凸輪鏈室61相反的一側。并且,第一螺栓孔81配置在具有四邊形的橫截面形狀的所述氣門室50的四個角部中位于所述凸輪鏈室61的相反側且比所述氣缸筒26的軸線靠下方、在本實施方式中為 比氣缸筒26靠下方的角部。著眼于圖7,在第一螺栓孔81與螺栓孔86的對置端間設有圓筒狀的套環87,該螺栓孔86為了供穿過第一螺栓孔81的雙頭螺栓79穿過而設置在曲軸箱21上,將第一螺栓孔81的向所述曲軸箱21側的開口端與圓筒狀的活塞引導壁22a之間連結的槽88以使所述通氣通路85與所述曲軸箱21內的曲軸室27連通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氣缸體22的向所述曲軸箱21結合的結合面89上,其中,活塞引導壁22a向所述曲軸箱21內伸入而一體地設置在所述氣缸體22上。著眼于圖8,在所述氣缸蓋23上形成有供螺母80抵接、卡合的平坦的座面90,該螺母80與穿過第一螺栓孔81的雙頭螺栓79螺合,與第一螺栓孔81的所述氣門室50側的端部相連的槽91以從第一螺栓孔81向左側方延伸的方式設置在所述座面90上,所述通氣通路85在具有四邊形的橫截面形狀的所述氣門室50的四個角部中位于所述凸輪鏈室61的相反側的下方的角部處與所述氣門室50連通。一并參照圖9,在與該氣缸蓋罩24之間形成通氣室92的平板狀的分隔件93通過例如四個螺釘構件94、94緊固到所述氣缸蓋罩24的內表面。規定所述通氣室92的外周的側壁肋95具有使所述通氣室92的下部與氣門室50相通的形狀而一體地突出設置在所述氣缸蓋罩24的內表面,所述分隔件93以使其外周部與所述側壁肋95抵接的方式形成。并且,在所述氣缸蓋罩24的內表面一體地突出設置有引導肋96、97、98、99、100,所述引導肋96、97、98、99、100使從所述通氣室92的下部導入所述通氣室92內的竄漏氣體向左右曲折流通并同時朝向上方。比所述引導肋96 100中最上方的引導肋96靠上方且以內端部伸入所述通氣室92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管構件101固定在所述氣缸蓋罩24上。該管構件101形成使從所述曲軸室27引導到所述氣門室50中的竄漏氣體向所述發動機主體20的外部導出的通氣出口 102,所述管構件101的外端即通氣出口 102以比所述氣缸筒26的軸線C靠上方的方式設置在所述氣缸蓋罩24上,竄漏氣體經由與管構件101的外端部連接的軟管等管構件被向發動機E的吸氣系統的空氣濾清器40引導。
并且,在所述引導肋96 100中向左右方向延伸得較大的引導肋97、100的長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設置有凹部97a、100a,該凹部97a、IOOa用于與所述分隔件93之間形成允許氣體的流通的通路。上述凹部97a、IOOa配置在如下位置處,該位置使得在車身向右側超過90度地大幅傾斜時,在圖9的左下方的斜線部所示的范圍內從凸輪鏈室61向氣門室50內流入油時上述凹部97a、IOOa不會浸在該油中,且在車身向左側超過90度地大幅傾斜時,在圖9的右下方的斜線部所示的范圍內從通氣通路85向氣門室50內流入油時上述凹部97a、IOOa不會浸在該油中,從而起到即使車身超過90度地向左右大幅傾斜,也能夠避免通氣室92內的壓力上升的作用。并且,引導肋96 100中位于最上方的引導肋96形成為,在車身向右側超過90度地大幅傾斜時,在圖9的左下方的斜線部所示的范圍內向氣門室50內流入油時,該引導肋96比該油面LR靠上方(圖9的左方)突出,引導肋96 100中從最上方起處于第二高度的引導肋97形成為,在車身向左側最大限度傾斜時,在圖9的右下方的斜線部所示的范圍內向氣門室50內流入油時,該引導肋97比油面LL靠上方(圖9的右方)突出。
通過這樣確定所述凹部97a、IOOa的位置,且確定所述引導肋96、97的形狀,由此能夠防止因車身向右側及左側的傾斜引起的油流出。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使定時傳動裝置57所具備的環狀的凸輪鏈60行進的凸輪鏈室61在包含氣缸筒26的軸線C的鉛垂平面VP的左右一側(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右側)形成在發動機主體20上,使從曲軸箱21內的曲軸室27引導到氣門室50中的竄漏氣體向發動機主體20的外部導出的通氣出口 102設置在氣缸蓋罩24上,將氣門室50與曲軸室27之間連結的通氣通路85以相對于包含氣缸筒26的軸線C的鉛垂平面VP而配置在與所述凸輪鏈室61相反的一側(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左側)的方式形成在發動機主體20內,因此即使車身向左右任一方向大幅傾斜,凸輪鏈室61及通氣通路85中的任一方也不會被油充滿而能夠使竄漏氣體流通,曲軸室27的內壓不會上升。從而,不需要用于檢測出車身的大幅傾斜而停止發動機E的運轉的傾斜傳感器,能夠實現成本的降低,且能夠防止油向通氣出口 102的流入,即使車身大幅傾斜,也能夠使發動機E繼續運轉,從而能夠實現機動二輪車的使用便利性的提高。并且,以供使氣缸體22及氣缸蓋23與曲軸箱21結合的多根(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四根)螺栓79…穿過的方式在氣缸體22及氣缸蓋23上同軸地設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四個)第一 第四螺栓孔81、82、83、84,在這些螺栓孔中的一個作為特定的螺栓孔的第一螺栓孔81的內周與穿過第一螺栓孔81的螺栓79的外周之間形成有通氣通路85,因此能夠避免部件件數的增加或結構的復雜化,且同時能夠在發動機主體20上形成通氣通路85。并且,與和曲軸室27相連的凸輪鏈室61液密性地分隔開的發電機室74以相對于包含氣缸筒26的軸線C的鉛垂平面VP而配置在與所述凸輪鏈室61相同的一側的方式形成在發動機主體20上,與曲軸25連結的發電機70收容在發電機室74內,因此即使在因車身的傾斜而導致凸輪鏈室61被油充滿的狀態下,油也不會向發電機室74側流入,能夠防止發電機70的轉子71因攪拌油而引起的摩擦的增加。并且,發動機主體20以使氣缸筒26的軸線C前傾成大致水平的方式支承于車架F,在該發動機主體20的氣缸蓋罩24上以位于比氣缸筒26的軸線C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設有通氣出口 102,且通氣通路85配置在比氣缸筒26的軸線C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夠避免在車身超過90度地向左右大幅傾斜時通氣通路85被油充滿的情況,能夠抑制氣門室50產生壓力上升的情況。并且,通過以圍繞氣缸筒26的方式配置的第一 第四螺栓孔81 84中的比氣缸筒26靠下方配置的第一螺栓孔81和穿過第一螺栓孔81的螺栓79來形成通氣通路85,因此在車身超出水平地大幅傾斜的情況下,能夠確保氣門室50內的油面的高度,即使在無法期待與凸輪鏈60的行進相伴的從氣門室50向曲軸室27的回油的情況下,氣門室50內的油面上升也有利于回油,從而能夠對到車身立起之前的時間增加富余。并且,氣門室50具有包括上下及左右分隔開的四個角部的四邊形的橫截面形狀,通氣通路85在上述角部中位于與凸輪鏈室61相反側的下方的角部處與該氣門室50內連通,因此使通氣通路85在氣門室50內的油的飛散少的位置處與氣門室50連通,并且在車身向凸輪鏈室61側傾斜時使通氣通路85與氣門室50的上部連通,從而能夠防止通氣通路85的因油引起的閉塞,能夠實現通氣性能的提高。進而,將第一螺栓孔81的向曲軸箱21側的開口端與圓筒狀的活塞引導壁22a之 間連結的槽88以使通氣通路85與曲軸室27連通的方式形成在氣缸體22的向曲軸箱21結合的結合面89上,其中,活塞引導壁22a向曲軸箱21內伸入而一體地設置在氣缸體22上,因此在曲軸室27內的不易受從曲軸25飛散的油的影響的位置處使通氣通路85與曲軸室27連通,從而能夠實現通氣性能的進一步提高。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并沒有限定為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書所記載的本發明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設計變更。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在氣缸蓋23與氣缸蓋罩24之間形成氣門室50的發動機主體20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也可以適用于具有在氣缸蓋內形成氣門室的發動機主體的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
權利要求
1.一種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通氣結構,所述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中,發動機主體(20)至少具備將曲軸(25)支承為旋轉自如的曲軸箱(21)、具有供與所述曲軸(25)連接的活塞(36)滑動自如地嵌合的氣缸筒(26)且與所述曲軸箱(21)結合的氣缸體(22)、與該氣缸體(22)結合的氣缸蓋(23),且所述發動機主體(20)以與沿著車輛前后方向的鉛垂平面平行地配置所述氣缸筒(26)的軸線(C)的方式支承于車架(F),在所述氣缸蓋(23)內或所述氣缸蓋(23)與和該氣缸蓋(23)結合的氣缸蓋罩(24)之間形成的氣門室(50)中收容有使吸氣閥(46)及排氣閥(47)進行開閉動作的氣門機構 (51), 使在構成該氣門機構(51)的一部分的凸輪軸(52)與所述曲軸(25)之間設置的定時傳動裝置(57)所具備的環狀的動力傳遞構件¢0)行進的動力傳遞構件室¢1)在包含所述氣缸筒(26)的軸線(C)的鉛垂平面(VP)的左右一側形成于所述發動機主體(20),使從所述曲軸箱(21)內的曲軸室(27)引導到所述氣門室(50)中的竄漏氣體向所述發動機主體(20)的外部導出的通氣出口(102)設置在所述氣缸蓋(23)或所述氣缸蓋罩(24)上,所述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通氣結構的特征在于, 將所述氣門室(50)與所述曲軸室(27)之間連結的通氣通路(85)以相對于包含所述氣缸筒(26)的軸線(C)的鉛垂平面(VP)而配置在與所述動力傳遞構件室(61)相反的一側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發動機主體(20)內。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通氣結構,其特征在于, 以供使所述氣缸體(22)及所述氣缸蓋(23)與所述曲軸箱(21)結合的多根螺栓(79)穿過的方式在所述氣缸體(22)及所述氣缸蓋(23)上同軸地設有多個螺栓孔(81、82、83、84),在多個所述螺栓孔(81、82、83、84)中的一個特定的螺栓孔(81)的內周與多個所述螺栓(79)中的穿過所述特定的螺栓孔(81)的螺栓(79)的外周之間形成有所述通氣通路(85)。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通氣結構,其特征在于, 與和所述曲軸室(27)相連的所述動力傳遞構件室¢1)液密性地分隔開的發電機室(74)以相對于包含所述氣缸筒(26)的軸線(C)的鉛垂平面(VP)而配置在與所述動力傳遞構件室¢1)相同的一側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發動機主體(20)上,與所述曲軸(25)連結的發電機(70)收容在所述發電機室(74)中。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通氣結構,其特征在于,在以使所述氣缸筒(26)的軸線(C)前傾成大致水平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車架(F)上的所述發動機主體(20)的所述氣缸蓋(23)或所述氣缸蓋罩(24)上,以位于比所述氣缸筒(26)的軸線(C)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設有所述通氣出口(102),所述通氣通路(85)配置在比所述氣缸筒(26)的軸線(C)靠下方的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通氣結構,其特征在于, 以圍繞所述氣缸筒(26)的方式配置的多個螺栓孔(81 84)中的比所述氣缸筒(26)靠下方配置的螺栓孔(81)被選擇為所述特定的螺栓孔。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通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門室(50)具有包括上下及左右分隔開的四個角部的四邊形的橫截面形狀,形成在所述特定的螺栓孔(81)內的所述通氣通路(85)在所述角部中位于與所述動力傳遞構件室(61)相反側的下方的角部處與所述氣門室(50)內連通。
7.根據權利要求2 6中任一項所述的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通氣結構,其特征在于,將所述特定的螺栓孔(81)的向所述曲軸箱(21)側的開口端與圓筒狀的活塞引導壁(22a)之間連結的槽(88)以使所述通氣通路(85)與所述曲軸室(27)連通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氣缸體(22)的向所述曲軸箱(21)結合的結合面(89)上,其中,所述活塞引導壁(22a)向所述曲軸箱(21)內伸入而一體地設置在所述氣缸體(22)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通氣結構,該機動二輪車用發動機中,發動機主體以與沿著車輛前后方向的鉛垂平面平行地配置氣缸筒的軸線的方式支承于車架,使在構成氣門機構的一部分的凸輪軸與曲軸之間設置的定時傳動裝置所具備的環狀的動力傳遞構件行進的動力傳遞構件室在包含氣缸筒的軸線的鉛垂平面的左右一側形成于發動機主體,使從曲軸室引導到氣門室中的竄漏氣體向發動機主體的外部導出的通氣出口設置在氣缸蓋或氣缸蓋罩上,從而即使在發動機運轉中車身大幅傾斜時,也能夠防止油向通氣出口的流入。將閥室與曲軸室之間連結的通氣通路以相對于包含氣缸筒的軸線的鉛垂平面而配置在與動力傳遞構件室相反的一側的方式形成在發動機主體內。
文檔編號F01M13/00GK102865123SQ20121021244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3日
發明者土屋粒二, 森本泰弘, 堀井宣孝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