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其用來在發動機比如內燃機的燃燒室內產生火花。
背景技術:
在內燃機中,點火線圈的輸出部分布置為使得插入設置于發動機中的插塞孔。火花塞安裝于輸出部分的軸向頂端部。發動機由于火花塞的點火而執行燃燒。而且,在內燃機中,為了根據伴隨溫度變化的空氣膨脹和收縮來調節插塞孔內的壓カ狀態,通風通道形成于點火線圈中。在發動機從加熱狀態冷卻時,插塞孔內的空氣冷卻。因此,插塞孔內的壓カ變為負壓。如果點火線圈此時暴露于水,水可從通風通道滲透入插塞孔。因此,為了防止水滲透, 密封橡膠等布置于點火線圈與插塞孔的開ロ部之間,并且改變通風通道的構造。作為其中通風通道已經改變的點火線圈(點火設備),例如,JP-A-2008-601888中公開的點火線圈是已知的。這種點火線圈構造為使得水收集腔和通風通道形成于布置于插塞孔外面的連接器外殼部的側部中。水收集腔能收集已經從連接器外殼部外面滲透的水。通風通道將水收集腔與插塞孔的內部連通。水(比如清潔水)滲透入插塞孔無疑能由于水被收集于水收集腔中而得到防止。收集于水收集腔中的水能容易地排出。另外,JP-A-2007-303401中公開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設備構造為使得空間形成于連接器外殼內的上部中。通孔從該空間向下形成。通孔通過槽與插塞孔相通。然而,在JP-A-2008-60188中,在水沿著連接器外殼部的側壁部向下流動時,水可流動至設置于水收集腔下面的通風開ロ并且可能會出現水滲透。另外,在JP-A-2007-303401中,該空間由覆蓋連接器外殼的蓋所形成。該空間的通風ロ能由形成于蓋與連接器外殼之間的間隙構成。因此,變化可在間隙的形成中出現。雖然如果間隙増大可能會出現水滲透,但是如果間隙減小,可能就不會有充分的空氣通風。而且,在JP-A-2008-60188和JP-A-2007-303401中,蓋需要通過粘合、焊接等分開地固定至連接器外殼部或連接器外売。因此,生產エ藝很多,并且這些發明不足以實現生產成本的降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已經基于上述問題實現。本發明的目標是提供一種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其使得蓋能以簡單的生產エ藝固定至外殼部并且能有效地防止水滲透入插塞孔。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的ー個方面包括布置為使得插入內燃機的插塞孔的線圈輸出部;設置于線圈輸出部的軸向上端側上并且布置于插塞孔的外面的外殼部;以及安裝于外殼部的下端部并且密封插塞孔的開ロ部的密封橡膠。柱部和開槽部設置于外殼部的側壁部中。柱部由側壁部的向外突出的一部分形成。開槽部由側壁部的從上端切除的一部分形成。
通風開ロ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于柱部中。通風開ロ與形成于密封橡膠和外殼部之間的通風通道相通并且在上端部中開ロ。包圍柱部并且覆蓋通風開ロ的上端部的蓋設置于側壁部中。密封開槽部的密封部設置于蓋中。填充外殼部內的空間的填料樹脂與密封部和側壁部連續接觸并且將蓋固定至側壁部。開槽部優選地設置于柱部的兩側上。密封部優選地與蓋的上部和兩側連續地設置,并且優選地具有連續地夾持圍繞開槽部的邊緣部以及定位于開槽部之間的側壁上端部的形狀。在此情況下,開槽部的形狀和密封部的形狀是適合的。當外殼部內的空間由填料樹脂填充時,密封部能防止填料樹脂從開槽部泄漏。填料樹脂能確定地將蓋的密封部固定至外殼部的側壁部。密封部優選地形成為使得內部接合壁和外部接合壁彼此相対。內部接合壁布置為面向側壁部的內表面并且與填料樹脂相接觸。外部接合壁布置為面向側壁部的外表面。峰狀傾斜表面優選地在外部接合壁的一部分中形成于下端面上,這個部分布置為面向定位于開槽部之間的側壁上端部的外表面。與柱部的通風開ロ的上端部相対的位置用作峰狀傾斜部的頂點部。并且峰狀傾斜表面在兩側上向下傾斜。在此情況下,密封部的內部接合壁和外部接合壁連續地夾持圍繞開槽部的邊緣部以及定位于開槽部之間的側壁上端部。能更有效地防止填料樹脂的泄漏。設置有柱部的側壁部優選地定位為與密封橡膠的外周邊位置相比更朝向內周邊偵U。柱部優選地形成為從基部面向上,基部形成于與設置有柱部的側壁部相比更朝向外周邊側并且處于密封橡膠上方的位置中。側向地突出的突出部優選地設置于基部中。蓋優選地形成為使得開ロ部形成于其中的下端部布置于突出部的周邊中。開ロ孔優選地在柱部的兩側上形成于突出部中或突出部與蓋之間。外殼壁部優選地在柱部兩側上的側壁部中在上/下方向上直立。外殼部連接至側壁部和突出部。相應地布置于柱部和外殼壁部之間的蓋壁部優選地在蓋的內表面的上側部分中在上/下方向上直立。設置有柱部的側壁部優選地定位為與密封橡膠的外周邊位置相比更朝向內周邊 偵U。柱部優選地形成為從基部面向上,基部形成于與設置有柱部的側壁部相比更朝向外周邊側并且處于密封橡膠上方的位置中。側向地突出的突出部優選地設置于基部中。蓋優選地形成為使得開ロ部形成于其中的下端部布置于突出部的周邊中。開ロ孔優選地在柱部的兩側上形成于突出部中或突出部與蓋之間。多個隔板優選地在突出部下面以預定的間隔在上/下方向上直立。隔板分隔由蓋和基部形成的開ロ部。傾斜的斜切部優選地形成于定位于開槽部之間的側壁上端部的內側角部和外側角部的至少ー個中。柱部的通風開ロ的上端部上方的位置用作傾斜的斜切部的起點。傾斜的斜切部朝著兩側逐漸地變寬。
在附圖中圖I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的點火線圈的外殼部的透視圖2是該實施例中的外殼部在蓋安裝于此之前以及蓋的透視圖;圖3是該實施例中的蓋在從內部看的透視圖;圖4是該實施例中的安裝于外殼部的蓋的周邊的橫截圖;圖5是該實施例中的安裝于外殼部的蓋的周邊沿著圖4中的線V-V截取的橫截圖;圖6是根據該實施例的安裝于外殼部的蓋的周邊沿著圖4的線VI-VI截取的橫截圖;圖7是該實施例中的設置有柱部的側壁部的透視圖;并且圖8是該實施例中的在柱部的周邊中的蓋的橫截說明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上面描述的本發明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的優選實施例將參照附圖進行解釋。如圖I和圖5中所示,本實施例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I (也簡稱為“點火線圈I”)包括線圈輸出部2、外殼部3以及密封橡膠5。線圈輸出部2布置為使得插入內燃機(發動機)的插塞孔80。外殼部3設置于線圈輸出部2的軸向上端側上并且布置于插塞孔80的外側。密封橡膠5安裝至外殼部3的下端部并且密封插塞孔80的開ロ部。柱部32和開槽部33設置于外殼部3的側壁部31中。柱部32由向外突出的側壁部31的一部分形成。開槽部33由從上端切除的側壁部31的一部分形成。通風開ロ 321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于柱部32中。通風開ロ 321與通風通道21相通并且在上端部中開ロ。通風通道21形成于密封橡膠5和外殼部3之間。包圍柱部32并且覆蓋通風開ロ 321的上端部的蓋4設置于外殼部3的側壁部31中。密封開槽部33的密封部42形成于蓋4中。點火線圈I由填充外殼部3內的空間S的填料樹脂6構造,填料樹脂6與密封部42和側壁部31連續地相接觸,從而將蓋4固定至側壁部31。本實施例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I將在下文參照圖I至圖8詳細進行描述。在點火線圈I中,初級線圈和次級線圈、軟磁性中心芯部以及軟磁性外芯部布置于構成線圈輸出部2(未示出)的外殼內。初級線圈和次級線圈布置為使得在內周邊和外周邊中同心地層疊。中心芯部布置于初級線圈和次級線圈的內周邊側上。外芯部布置于初級線圈和次級線圈的外周邊側上。初級線圈、次級線圈、中心芯部以及外芯部可布置于構成外殼部3的外殼內。如圖I中所示,連接器部38和安裝凸緣部形成于外殼部3中以便側向地突出。連接器部38用來將點火線圈I與外部電子控制単元(ECU)等電連接。安裝凸緣部用來安裝點火線圈I。包括開關電路等的點火器布置于連接器部38的布置于外殼部3內的一部分中。開關電路將電流發送至初級線圈以及阻止通向初級線圈的電流。如圖5中所示,點火線圈I用來使得線圈輸出部2安裝于火花塞,火花塞安裝于發動機8的插塞孔80內。本實施例中的構成線圈輸出部2的外殼和構成外殼部3的外殼使用熱塑料樹脂一體地模塑。密封橡膠5安裝至發動機8中的插塞孔80的開口上端部81。密封橡膠5密封形成有點火線圈I (線圈輸出部2和外殼部3)的開口上端部81中的間隙。如圖2和圖5中所示,設置有柱部32的柱部形成側壁部31A與密封橡膠5的外周邊側相比定位為更朝向內周邊側。柱部32形成為從基部34面向上,基部34形成干與柱部形成側壁部31A相比更朝向外周邊側的位置并且在密封橡膠5上方。柱部32形成為具有基本上半圓形水平橫截面形狀的圓形柱部分,用作外殼部3的側壁部31的外表面302在點火線圈I的徑向上突出的一部分。如圖5中所示,柱部形成側壁部31A的在圓周方向上定位于環形密封橡膠5上方的一部分形成為與密封橡膠5的外周邊輪廓相比更向內凹陷的平狀側壁部分。基部34形成為定位于密封橡膠5的外周邊輪廓的內周邊側以及柱部形成側壁部31A的外周邊側上的一部分。板面面向上/下方向的側向地突出的突出部35設置于基部34中。蓋4安裝于外殼部3中的開槽部33以使得蓋4的開ロ部分411形成于其中的下端部布置于突出部35的周邊中。
開槽部33在柱部32兩側上設置于外殼部3的側壁部31中。開槽部33從側壁上端部310彼此平行地向下切割。開槽部33彼此平行地在側壁部31中形成為在上/下方向上細長的狹槽。如圖3和圖5中所示,蓋4的蓋本體部41的與柱部形成側壁部31A相対的下部通過臺階部412向外展開。在蓋4安裝于外殼部3時,蓋4的臺階部412開始與突出部35相接觸。防止了水從這個區域滲透進入蓋4。如圖3和圖6中所示,密封部42設置為與蓋4 (蓋本體部41)的上部和兩側連續。密封部42具有連續地夾持圍繞開槽部33的邊緣部以及定位于開槽部33之間的側壁上端部310的形狀。更具體地,密封部42形成為使得內部接合壁421和外部接合壁422彼此相對。內部接合壁421布置為面向側壁部31的內表面301并且與填料樹脂6相接觸。外部接合壁422布置為面向側壁部31的外表面302。內部接合壁421和外部接合壁422每個由上壁部分431、一對側面內周邊壁部分432、一對下壁部分433以及ー對側面外周邊壁部分434構成。上壁部分431布置于側壁上端部310下面。這對側面內周邊壁部分432連接至上壁部分431的兩個端部并且布置于這對開槽部33的內周邊側上。這對下壁部分433連接至這對側面內周邊壁部分432的下端部并且布置于開槽部33的下面。這對側面外周邊壁部分434連接至這對下壁部分433的外部并且布置于這對開槽部33的外周邊側上。內部接合壁421和外部接合壁422形成為使得相應的整個壁部分431、432、433以及434彼此相対。內部接合壁421和外部接合壁422在這對開槽部33的整個周邊和側壁上端部310中連續地形成。蓋4的上部密封內部接合壁421的上壁部分431與外部接合壁422的上壁部分431之間的區域。內部接合壁421的側面外周邊壁部分434的上端部與外部接合壁422的側面外周邊壁部分434的上端部之間的區域可如在本實施例中向上開ロ或者可被密封。圍繞開槽部33的邊緣部和定位于開槽部33之間的側壁上端部310能由內部接合壁421和外部接合壁422連續地夾持。因此,能更有效地防止填料樹脂6的泄漏。在蓋4的密封部42與側壁部31的開槽部33相接合吋,如圖6中所示,內部接合壁421開始與側壁部31的內表面301緊密接觸。在內部接合壁421處,能防止填料樹脂6從開槽部33泄漏至外殼部3的外面。如圖I和圖2中所示,連接器部38通過設置于連接器部38中的密封部381安裝至形成于外殼部3的側壁部31中的単獨的開槽部39。連接器部38由填料樹脂6固定至側壁部31。密封部381具有與由內部接合壁421和外部接合壁422構成的密封部42相類似的夾持結構。換言之,本實施例中的蓋4的密封部42由改變的連接器部38的密封部381的結構所形成。如圖4中所示,在其中蓋4的密封部42安裝于側壁部31的開槽部33的狀態下,開ロ孔45在突出部35的外端與蓋4的側面部的內表面之間形成于柱部32的兩側上。在柱部形成側壁部31A中,外殼壁部36在上/下方向上在柱部32的左右兩側上直立。外殼壁部36連接至側壁部31和突出部35。另外,在蓋4的內表面的上部中,蓋壁部44在上/下方向上在柱部32的左右兩側上直立。每個蓋壁部44布置于柱部32和外殼壁部36之間。 外殼壁部36的上端部和蓋壁部44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重疊,并且其部分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対。即使在水從形成于突出部35與蓋4之間的開ロ孔45滲透入蓋4吋,由于外殼壁部36在側壁部31中直立并且蓋壁部44在蓋4的內表面的上部中直立,使得水不大可能到達通風開ロ 321的上端部。另外,由于開ロ孔45形成于柱部32的兩側上,在水從任ー開ロ 45滲透入蓋4吋,已經滲透入蓋4的水能從另ー個開ロ孔45排出。而且,如圖7中所示,傾斜的斜切部311形成于定位于開槽部33之間的側壁上端部310的內側角部和外側角部中。柱部32的通風開ロ 321的上端部上方的位置用作傾斜的斜切部311的起點P。傾斜的斜切部311朝著兩側逐漸地變寬。斜切部331也形成于開槽部33的面向內部接合壁421的整個內側角部以及開槽部33的面向外部接合壁422的整個外側角部中。這樣,即使填料樹脂6將泄漏入側壁上端部310與密封部42之間的間隙,泄漏的填料樹脂6也能在至少ー個傾斜的斜切部311的左/右方向上從通風開ロ 321的上端部上方的位置中的起點P導出。因此,無疑能防止填料樹脂6進入并密封通風開ロ 321。如圖8中所示,峰狀傾斜表面423在外部接合壁422的定位為面向定位于開槽部33之間的側壁上端部310的外表面302的一部分中形成于下端面上。與柱部32的通風開ロ 321的上端部相対的位置用作峰狀傾斜表面423的頂點部Q。峰狀傾斜表面423在左側和右側上向下傾斜。峰狀傾斜表面423形成于定位于蓋4中的一對蓋壁部44之間的外部接合壁422的上壁部分431的下端面上。斜切部323形成于柱部32的上端部中的角部中,使得水難以滲透進入柱部32的通風開ロ 321。斜切部323形成于其中的柱部32的上端部分布置于在峰狀傾斜表面423的下面形成的空間中,使得水難以滲透進入通風開ロ 321。另外,由于峰狀傾斜表面423的頂點部Q與通風開ロ 321的上端部相対,即使填料樹脂6泄漏入側壁上端部310與密封部42之間的間隙,泄漏的填料樹脂6也能從頂點部Q在至少ー個傾斜表面423的左/右方向上向外導出。因此,無疑能防止填料樹脂6進入并密封通風開ロ 321。另外,如圖4和圖6中所示,多個隔板37在突出部35下面以預定的間隔在上/下方向上直立。隔板37分隔由蓋4和基部34形成的開ロ部分411。隔板37在形成柱部32的位置的左側和右側上成對地形成,以將開ロ部411分隔為中心部分和兩個側部。本實施例中的隔板37在定位于ー對外殼壁部36下面的區域中成對地形成。在突出部35下面撞擊蓋4的下部開ロ部411的水接觸隔板37,從而使得水難以滲透進入開ロ孔45。如圖5中所示,通風通道21由通風空間211和通風槽212形成。通風空間211設置于基部34內側。通風槽212形成于密封橡膠5的內周邊側上。形成通風槽212的位置在圓周方向上相對于通風開ロ 321與通風空間211相通的位置移位。在圖5中,形成通風開ロ 321的圓周方向位置和形成通風槽212的圓周方向位置對準以簡化附圖。通風槽212與線 圈輸出部2的軸向以及外殼部3的徑向連續地形成。另外,通風槽212能形成于密封橡膠5中。填料樹脂6填充點火線圈I的由線圈輸出部2和外殼部3包圍的空間S的內部。本實施例中的填料樹脂6是用作熱固性樹脂的環氧樹脂。在點火線圈I的每個構成部件組裝之后,點火線圈I中的空間S的內部放置于真空狀態中。液體環氧樹脂填充處于真空狀態的空間S并且隨后硬化,從而在點火線圈I中形成填料樹脂。在本實施例中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I中,改變了將覆蓋柱部32的蓋4固定至外殼部3的方法,通風開ロ 321以穿透的方式形成于柱部32中。具體地,開槽部33設置于外殼部3的側壁部31中。密封開槽部33的密封部42設置于蓋部4中。填充外殼部3內的空間S的填料樹脂6開始與密封部42的內部接合壁421以及側壁部31連續接觸。因此,蓋部4由填料樹脂6固定至側壁部31。因此,無需單獨地執行粘合エ藝、焊接エ藝等以將蓋4固定至外殼部3中的側壁部31。生產成本能降低。另外,在本實施例的點火線圈I中,大氣與插塞孔80的內部之間的連通通過蓋4內的空間、通風開ロ 321以及通風通道21實現。插塞孔80內的空氣能從通風通道21流動至通風開ロ 321,從通風開ロ 321流入蓋4內的空間,并且從蓋4的開ロ部分411排出到點火線圈I的外面。因此,能在插塞孔80的內部和外部之間實現通風。另外,當使用點火線圈I在發動機8中執行燃燒并且發動機從加熱狀態冷卻時,在插塞孔80內產生負壓。此時,即使在點火線圈I的外殼部3暴露于水時,柱部32的通風開ロ 321的上端部由蓋4覆蓋。因此,能阻止水從通風開ロ 321的上端部滲透入插塞孔80。因而,在本實施例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I中,蓋4能用簡化的生產エ藝固定至外殼3,并且能有效地防止水滲透入插塞孔80。本發明可在不脫離其精神之下以數種其他形式具體化。上面描述的實施例因此將僅是說明性的并且是非限制性的,因為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而不是由其前面的描述所限定。落入權利要求的邊界和界限或這些邊界或界限的等同概念內的所有變化因此將由權利要求所涵蓋。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其包括布置為以插入內燃機的插塞孔的線圈輸出部、設置于線圈輸出部的軸向上端側上并且布置于插塞孔外側的外殼部、以及安裝于外殼部的下端部并且密封插塞孔的開口部的密封橡膠,其中 柱部和開槽部設置于外殼部的側壁部中,柱部由側壁部的向外突出的一部分形成并且開槽部由側壁部的從上端切除的一部分形成; 通風開口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于柱部中,通風開口與形成于密封橡膠和外殼部之間的通風通道相通并且在上端部中開口; 包圍柱部并且覆蓋通風開口的上端部的蓋設置于側壁部中,并且密封開槽部的密封部設置于蓋中;并且 填充外殼部內的空間的填料樹脂與密封部和側壁部連續接觸并且將蓋固定至側壁部。
2.根據權利要求I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其中 開槽部設置于柱部的兩側上; 密封部與蓋的上部和兩側連續地設置,并且具有連續地夾持圍繞開槽部的邊緣部以及定位于開槽部之間的側壁上端部的形狀。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其中 密封部形成為使得內部接合壁和外部接合壁彼此相對,內部接合壁布置為面向側壁部的內表面并且與填料樹脂相接觸,并且外部接合壁布置為面向側壁部的外表面; 峰狀傾斜表面形成于在外部接合壁的一部分中的下端面上,所述外部接合壁的一部分布置為面向定位于開槽部之間的側壁上端部的外表面,與柱部的通風開口的上端部相對的位置用作峰狀傾斜部的頂點部,并且峰狀傾斜表面在兩側上向下傾斜。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其中 設置有柱部的側壁部定位為與密封橡膠的外周邊位置相比更朝向內周邊側; 柱部形成為從基部面向上,基部形成于與設置有柱部的側壁部相比更朝向外周邊側并且處于密封橡膠上方的位置中,并且側向地突出的突出部設置于基部中; 蓋形成為使得開口部形成于其中的下端部布置于突出部的周邊中; 開口孔在柱部的兩側上形成于突出部中或突出部與蓋之間; 外殼壁部在柱部兩側上的側壁部中在上/下方向上直立,外殼壁部連接至側壁部和突出部; 分別布置于柱部和外殼壁部之間的蓋壁部在蓋的內表面的上部中在上/下方向上直立。
5.根據權利要求I或2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其中 設置有柱部的側壁部定位為與密封橡膠的外周邊位置相比更朝向內周邊側; 柱部形成為從基部面向上,基部形成于與設置有柱部的側壁部相比更朝向外周邊側并且處于密封橡膠上方的位置中,并且側向地突出的突出部設置于基部中; 蓋形成為使得開口部形成于其中的下端部布置于突出部的周邊中; 開口孔在柱部的兩側上形成于突出部中或突出部與蓋之間; 多個隔板在突出部下面以預定的間隔在上/下方向上直立,隔板分隔由蓋和基部形成的開口部。
6.根據權利要求I或2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其中傾斜的斜切部形成于定位在開槽部之間的側壁上端部的內側角部和外側角部的至少一個中,柱部的通風開口的上端部上方的位置用作傾斜的斜切部的起點,傾斜的斜切部朝著兩側逐漸地變寬。
7.根據權利要求3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其中 設置有柱部的側壁部定位為與密封橡膠的外周邊位置相比更朝向內周邊側; 柱部形成為從基部面向上,基部形成于與設置有柱部的側壁部相比更朝向外周邊側并且處于密封橡膠上方的位置中,并且側向地突出的突出部設置于基部中; 蓋形成為使得開口部形成于其中的下端部布置于突出部的周邊中; 開口孔在柱部的兩側上形成于突出部中或突出部與蓋之間; 外殼壁部在柱部兩側上的側壁部中在上/下方向上直立,外殼壁部連接至側壁部和突出部; 分別布置于柱部和外殼壁部之間的蓋壁部在蓋的內表面的上部中在上/下方向上直立。
8.根據權利要求7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其中 傾斜的斜切部形成于定位在開槽部之間的側壁上端部的內側角部和外側角部的至少一個中,柱部的通風開口的上端部上方的位置用作傾斜的斜切部的起點,并且傾斜的斜切部朝著兩側逐漸地變寬。
9.根據權利要求4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其中 傾斜的斜切部形成于定位在開槽部之間的側壁上端部的內側角部和外側角部的至少一個中,柱部的通風開口的上端部上方的位置用作傾斜的斜切部的起點,并且傾斜的斜切部朝著兩側逐漸地變寬。
10.根據權利要求I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其中 設置有柱部的側壁部定位為與密封橡膠的外周邊位置相比更朝向內周邊側; 柱部形成為從基部面向上,基部形成于與設置有柱部的側壁部相比更朝向外周邊側并且處于密封橡膠上方的位置中,并且側向地突出的突出部設置于基部中; 蓋形成為使得開口部形成于其中的下端部布置于突出部的周邊中; 開口孔在柱部的兩側上形成于突出部中或突出部與蓋之間; 外殼壁部在柱部兩側上的側壁部中在上/下方向上直立,外殼壁部連接至側壁部和突出部; 分別布置于柱部和外殼壁部之間的蓋壁部在蓋的內表面的上部中在上/下方向上直立。
11.根據權利要求I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其中 設置有柱部的側壁部定位為與密封橡膠的外周邊位置相比更朝向內周邊側; 柱部形成為從基部面向上,基部形成于與設置有柱部的側壁部相比更朝向外周邊側并且處于密封橡膠上方的位置中,并且側向地突出的突出部設置于基部中; 蓋形成為使得開口部形成于其中的下端部布置于突出部的周邊中; 開口孔在柱部的兩側上形成于突出部中或突出部與蓋之間; 多個隔板在突出部下面以預定的間隔在上/下方向上直立,隔板分隔由蓋和基部形成的開口部。
12.根據權利要求11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其中 傾斜的斜切部形成于定位在開槽部之間的側壁上端部的內側角部和外側角部的至少一個中,柱部的通風開口的上端部上方的位置用作傾斜的斜切部的起點,并且傾斜的斜切部朝著兩側逐漸地變寬。
13.根據權利要求I的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其中 傾斜的斜切部形成于定位在開槽部之間的側壁上端部的內側角部和外側角部的至少一個中,柱部的通風開口的上端部上方的位置用作傾斜的斜切部的起點,并且傾斜的斜切部朝著兩側逐漸地變寬。
全文摘要
在一種用于內燃機的點火線圈中,柱部和開槽部設置于點火線圈的外殼部的側壁部中。通風開口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于柱部中。通風開口與形成于密封橡膠和外殼部之間的通風通道相通并且在上端部中開口。包圍柱部并且覆蓋上端部的蓋設置于側壁部中。密封開槽部的密封部設置于蓋中。點火線圈具有填充外殼部內的空間的填料樹脂,填料樹脂與密封部和側壁部連續接觸并且將蓋固定至側壁部。
文檔編號F02P3/02GK102682982SQ20121005993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8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8日
發明者倉橋真, 守屋學治, 川井一秀, 秋本克德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株式會社電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