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內燃叉車發動機的阻抗復合型的進氣消音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內燃叉車發動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內燃叉車發動機的進氣消音
O
背景技術:
現有的2-3. 5t內燃叉車發動機的進氣系統中大多沒有裝進氣消音器、個別車型裝配有簡單的抗性進氣消音器,消音效果差,致使整車發動機進氣口處噪音較大,對駕駛員操作有一定影響。隨著叉車對發動機環保、排放等性能的要求提高,人們對叉車駕駛的噪音要求越來越高,這樣對發動機進氣消音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發明內容為了解決現有內燃叉車發動機的進氣消音問題,降低駕駛員耳邊噪音,改善駕駛員的工作環境,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內燃叉車發動機的阻抗復合型的進氣消音器。用于內燃叉車發動機的阻抗復合型的進氣消音器包括L形的管狀殼體,所述管狀殼體內設有L形進氣管,L形進氣管的管壁上均布設有消音孔,L形進氣管外部包裹著吸音棉;L形進氣管的一側直立管的端部伸出管狀殼體的一側端部,另一側橫置管的端部為向內彎曲的彎曲端,所述彎曲端伸出管狀殼體另一側的側壁外。所述L形進氣管的一側直立管向一側傾斜,與垂直方向之間呈10-20度角。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產品相比具有以下方面的優點1、安裝了本進氣消音器的叉車,降低了護頂架進氣口噪音,并通過測試進氣口最大噪音與不安裝進氣消音器降低了 11. 2dB,與安裝老式進氣消音器降低了 4 5dB,同時降低了整車噪音;2、安裝了本進氣消音器的叉車,降低了駕駛員耳邊的噪音,并通過測試駕駛員耳邊噪音與安裝老式進氣消音器降低了 1 2dB,改善了叉車駕駛員的工作條件,有效保護了駕駛員的身心健康;3、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安裝使用維護方便。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左視圖。圖3為進氣管結構示意圖。圖4為使用狀態圖。上圖中序號吸音棉1、出氣口 2、管狀殼體3、進氣口 4、L形進氣管5、消音孔6、護頂架后腿7、進氣管8、連接管9、空氣濾清器10、發動機進氣管11、發動機12。
具體實施方式
[0015]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說明。實施例參見圖1和圖2,用于內燃叉車發動機的阻抗復合型的進氣消音器包括L形的管狀殼體3,管狀殼體3內安裝有L形進氣管5,L形進氣管5的管壁上均布開設有消音孔6,見圖3,L形進氣管外部包裹著吸音棉1 ;L形進氣管的一側管的端部伸出管狀殼體的一側端部,該側管的端部為進氣口,另一側的端部為向內彎曲的彎曲端,所述彎曲端伸出管狀殼體另一側的側壁外,彎曲端為出氣口 2。L形進氣管5的一側直立管向一側傾斜,與垂直方向之間呈15度角,直立管的管端為進氣口 4。管狀殼體材料為薄鋼板08F,L形進氣管材料為薄鋼板08F。本進氣消音器與排氣消音器原理相同,通過諧振器的膨脹、干涉,抑制吸氣的脈沖,從而實現吸氣噪音的降低。通過對發動機的進氣噪音頻譜的分析測試,進氣噪聲主要集中在以750Hz為主的中低頻段;其次對發動機性能參數進行計算,確定需要的進氣流量;再對消音器安裝空間進行設計,因叉車進氣系統空間有限,無法采用擴張式消音器,考慮到進氣噪聲有一比較集中的頻率段,故設計共振式進氣消音器。參見圖4,使用時L形進氣管5的進氣口 4連通著進氣管8,出氣口 2連通著連接管9。發動機工作時,外界空氣經過叉車護頂架進氣罩,見圖4,經過護頂架后腿7、進氣管 8進入進氣消音器,氣流在進氣消音器內進行膨脹、干涉,抑制吸氣的脈沖,同時利用內部的阻性吸音材料吸音棉(玄武巖棉),進一步增加了對不同頻率段噪音的吸收量。噪音降低后的氣流經過連接管9、空氣濾清器10、發動機進氣管11進入發動機12,氣流在發動機內部燃燒工作后形成的尾氣通過排氣管及排氣消聲器,最后排放到大氣中。
權利要求1.用于內燃叉車發動機的阻抗復合型的進氣消音器,其特征在于包括L形的管狀殼體,所述管狀殼體內設有L形進氣管,L形進氣管的管壁上均布設有消音孔,L形進氣管外部包裹著吸音棉;L形進氣管的一側直立管的端部伸出管狀殼體的一側端部,另一側橫置管的端部為向內彎曲的彎曲端,所述彎曲端伸出管狀殼體另一側的側壁外。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于內燃叉車發動機的阻抗復合型的進氣消音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L形進氣管的一側直立管向一側傾斜,與垂直方向之間呈10-20度角。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于內燃叉車發動機的阻抗復合型的進氣消音器。該進氣消音器包括L形的管狀殼體,管狀殼體內設有L形進氣管,L形進氣管的管壁上均布設有消音孔,L形進氣管外部包裹著吸音棉;L形進氣管的一側直立管的端部伸出管狀殼體的一側端部,另一側橫置管的端部為向內彎曲的彎曲端,彎曲端伸出管狀殼體另一側的側壁外。本實用新型降低了護頂架進氣口噪音,同時降低了整車噪音;另一方面,降低了駕駛員耳邊的噪音1~2dB,改善了叉車駕駛員的工作條件,有效保護了駕駛員的身心健康。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安裝使用維護方便。
文檔編號F02M35/12GK202181974SQ201120271080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9日
發明者單家根, 吳海曙, 張冬林, 陳衛平 申請人: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