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擾流角結構,尤其是一種蜂巢板制成的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
背景技術:
[0002]公知的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一般由玻璃纖維與樹脂混合制成,由于該種方式制成的風輪葉片存在重量大、脆性大、生產時會釋放有害氣體等問題,所以發展比重輕且具有良好疲勞強度和機械性能的風輪葉片成為風力發電機革新的重要問題,蜂巢板由于其比重輕,強度重量比大,受力平均,耐壓力強,抗震性好及不變形等特點是制造風力發電力風輪葉片的優良材料,但是由于蜂巢板的結構特點,導致其加工、組合成風輪風葉的形狀存在相當難度,使得以蜂巢板制造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無法推廣。發明內容[0003]針對蜂巢板制造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蜂巢板制成的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0005]一種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中,所述擾流角主要由帶有斜面的第一蜂巢板和帶有斜面的第二蜂巢板組合而成;[0006]所述第一蜂巢板包括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于其橫截面上形成第一銳角和第一鈍角,所述第一斜面橫截面對應的所述第一銳角形成所述擾流角,所述第二蜂巢板包括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于其橫截面上形成第二銳角和第二鈍角,所述第二銳角與所述第二鈍角共用的一邊與所述第一鈍角不與所述第一銳角共用的一邊貼合并連接,且所述第二銳角的頂點與所述第一鈍角的頂點接觸。[0007]上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中,所述第一銳角和所述第二銳角共同形成所述擾流角,所述第二銳角與所述第二鈍角共用的邊與所述第一銳角與所述第一鈍角共用的邊貼合并連接,且第二銳角的頂點與所述第一銳角的頂點接觸,所述第二鈍角的頂點與所述第一鈍角的頂點接觸。[0008]上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中,所述第一蜂巢板和所述第二蜂巢板的連接方式為緊固件連接。[0009]上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中,所述第一蜂巢板和所述第二蜂巢板的連接方式為緊固件連接。[0010]上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中,還包括V形連接部件,所述V形連接部件包括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頂角,所述頂角頂住所述擾流角內側,所述第一平面與所述第一蜂巢板貼合并連接,所述第二平面與所述第二蜂巢板貼合并連接。[0011 ] 上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所述第一蜂巢板和所述第二蜂巢板各自包括上下面板和蜂巢狀芯材,其中,所述第一蜂巢板和所述第二蜂巢板與所述V形連接部件連接處有連接裝置,所述連接裝置包括第一連接結構、第二連接結構、第一連接部件和第二連接部件;所述第一連接結構包括第一加固層和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加固層主要由所述第一蜂巢板的蜂巢狀芯材及所述蜂巢狀芯材內的加固填充材料組成,所述第一通孔穿透所述第一蜂巢板的上面板、所述第一加固層和所述第一蜂巢板的下面板;所述第二連接結構包括第二加固層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加固層主要由所述第二蜂巢板的蜂巢狀芯材及所述蜂巢狀芯材內的加固填充材料組成,所述第二通孔穿透所述第二蜂巢板的上面板、所述第二加固層和所述第二蜂巢板的下面板;所述第一連接部件穿過所述第一連接結構的第一通孔,與所述V形連接部件的第一平面連接,所述第二連接部件穿過所述第二連接結構的第二通孔,與所述V形連接部件的第二平面連接。[0012]上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中,所述V形連接部件為V形型材,所述第一平面與所述第一蜂巢板的連接方式為緊固件連接,所述第二平面與所述第二蜂巢板的連接方式為緊固件連接。[0013]上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中,所述第一蜂巢板和所述第二蜂巢板分別包括蜂巢狀芯材,所述第一蜂巢板和所述第二蜂巢板的所述蜂巢狀新材包括多個六角形腔體,所述第一斜面處的所述蜂巢狀芯材高度隨斜面均勻變化,所述第二斜面處蜂巢狀芯材高度隨斜面均勻變化。[0014]上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中,所述第一連接部件和所述第二連接部件為緊固件。[0015]上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中,所述第一斜面處蜂巢狀芯材的六角形腔體內和所述第二斜面處蜂巢狀芯材的六角形腔體內有硬質彈性填充材料。[00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0017]減輕了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的重量,簡化了蜂巢板制成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的工藝,降低了蜂巢板制成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的成本,同時加強了風輪葉片擾流角的強度和抗變形能力。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的結構示意圖;[0019]圖2是本實用新型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0020]圖3是本實用新型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V形連接部件的結構示意圖[0021]圖4是本實用新型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第一蜂巢板和第二蜂巢板與V形連接部件之間連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限定。[0023]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主要由帶有斜面的第一蜂巢板1和帶有斜面的第二蜂巢板2組合而成;[0024]第一蜂巢板1包括第一斜面11,第一斜面11于其橫截面上形成第一銳12角和第一鈍角13,第一斜面11橫截面對應的第一銳角12形成擾流角,第二蜂巢板2包括第二斜面21,第二斜面21于其橫截面上形成第二銳角22和第二鈍角23,第二銳角22與第二鈍角23 共用的一邊與第一鈍角13不與第一銳角12共用的一邊貼合并連接,且第二銳角22的頂點與第一鈍角13的頂點接觸。以帶斜面的蜂巢板的斜面形成風輪葉片的擾流角解決了蜂巢板制成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時需使用額外的配件或者工藝形成擾流角缺點,既簡化了蜂巢板制成風輪葉片的工藝又降低了蜂巢板制成風輪葉片的成本。[0025]本實用新型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還可以以下形式實施[0026]如圖2所示,第一銳角12和第二銳角22共同形成擾流角,第二銳角22與第二鈍角23共用的邊與第一銳角12與第一鈍角13共用的邊貼合并連接,且第二銳角22的頂點與第一銳角12的頂點接觸,第二鈍角23的頂點與第一鈍角13的頂點接觸。此實施方式是在前述實施方式基礎上的改進。此實施方式的主要優點是可以增加擾流角尖端的強度。[0027]進一步的,第一蜂巢板1和第二蜂巢板2的連接方式為緊固件連接,如鉚釘鉚接。 鉚釘可以選擇鋁制鉚釘。[0028]進一步的如圖1、圖2和圖3所示,還包括V形連接部件3,V形連接部件3包括第一平面31、第二平面32和頂角33,頂角33頂住擾流角內側,第一平面31與第一蜂巢板1 貼合并連接,第二平面32與第二蜂巢板2貼合并連接。增加了 V形連接部件可以是擾流角獲得支撐,增加了擾流角的強度,同時可以防止擾流角變形。V形連接部件3可以是V形鋁型材,第一平面31與第一蜂巢板1的連接方式可以是鉚釘鉚接,第二平面32與第二蜂巢板 2的連接方式可以是緊固件連接,如鉚釘鉚接。[0029]進一步的,第一蜂巢板1和第二蜂巢板2各自包括上下面板和蜂巢狀芯材,其中, 第一蜂巢板1和第二蜂巢板2與V形連接部件3連接處有連接裝置,連接裝置包括第一連接結構、第二連接結構、第一連接部件和第二連接部件;由于第一連接結構及第一連接部件與第二連接結構及第二連接部件相同,在此以第一連接結構及第一連接部件為例進行說明, 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第一連接結構4包括第一加固層41和第一通孔42,第一加固層41主要由第一蜂巢板1的蜂巢狀芯材113及蜂巢狀芯材113內的加固填充材料組成,第一通孔42穿透第一蜂巢板1的上面板111、第一加固層41和第一蜂巢板1的下面板112 ; 第一連接部件43穿過第一連接結構4的第一通孔42,與V形連接部件3的第一平面31連接;第二連接結構與第一連接結構相同,第二連接部件穿過所述第二連接結構的第二通孔, 與V形連接部件3的第二平面連接。第一連接部件和第二連接部件可以選擇緊固件,如鉚釘或者螺栓。此形式的連接結構可以改善單純的緊固件連接可能造成的蜂巢板面板或者蜂巢狀芯材于連接處變形。[0030]進一步的,第一蜂巢板1和第二蜂巢板2包括蜂巢狀芯材(未在圖中標出),蜂巢狀新材包括多個六角形腔體,第一斜面11和第二斜面21處蜂巢狀芯材高度隨斜面均勻變化,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處蜂巢狀芯材的六角形腔體內有硬質彈性填充材料。蜂巢狀芯材高度隨斜面均勻變化使斜面處面板與芯材間無空隙,使蜂巢板于斜面處強度得以維持,同時在蜂巢狀芯材中灌注硬質彈性填充材料可提高蜂巢板與斜面處的強度及抗變形能力,進而提高本實用新型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的強度及抗變形能力。[003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申請專利范圍,所以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圖示內容所作出的等效結構變化,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角主要由帶有斜面的第一蜂巢板和帶有斜面的第二蜂巢板組合而成;所述第一蜂巢板包括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于其橫截面上形成第一銳角和第一鈍角,所述第一斜面橫截面對應的所述第一銳角形成所述擾流角,所述第二蜂巢板包括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于其橫截面上形成第二銳角和第二鈍角,所述第二銳角與所述第二鈍角共用的一邊與所述第一鈍角不與所述第一銳角共用的一邊貼合并連接,且所述第二銳角的頂點與所述第一鈍角的頂點接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銳角和所述第二銳角共同形成所述擾流角,所述第二銳角與所述第二鈍角共用的邊與所述第一銳角與所述第一鈍角共用的邊貼合并連接,且第二銳角的頂點與所述第一銳角的頂點接觸,所述第二鈍角的頂點與所述第一鈍角的頂點接觸。
3.如權利要求1所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蜂巢板和所述第二蜂巢板的連接方式為緊固件連接。
4.如權利要求2所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蜂巢板和所述第二蜂巢板的連接方式為緊固件連接。
5.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特征在于,還包括V形連接部件,所述V形連接部件包括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頂角,所述頂角頂住所述擾流角內側,所述第一平面與所述第一蜂巢板貼合并連接,所述第二平面與所述第二蜂巢板貼合并連接。
6.如權利要求5所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所述第一蜂巢板和所述第二蜂巢板各自包括上下面板和蜂巢狀芯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蜂巢板和所述第二蜂巢板與所述 V形連接部件連接處有連接裝置,所述連接裝置包括第一連接結構、第二連接結構、第一連接部件和第二連接部件;所述第一連接結構包括第一加固層和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加固層主要由所述第一蜂巢板的蜂巢狀芯材及所述蜂巢狀芯材內的加固填充材料組成,所述第一通孔穿透所述第一蜂巢板的上面板、所述第一加固層和所述第一蜂巢板的下面板;所述第二連接結構包括第二加固層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加固層主要由所述第二蜂巢板的蜂巢狀芯材及所述蜂巢狀芯材內的加固填充材料組成,所述第二通孔穿透所述第二蜂巢板的上面板、所述第二加固層和所述第二蜂巢板的下面板;所述第一連接部件穿過所述第一連接結構的第一通孔,與所述V形連接部件的第一平面連接,所述第二連接部件穿過所述第二連接結構的第二通孔,與所述V形連接部件的第二平面連接。
7.如權利要求5中任一所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連接部件為V形型材,所述第一平面與所述第一蜂巢板的連接方式為緊固件連接,所述第二平面與所述第二蜂巢板的連接方式為緊固件連接。
8.如權利要求5中任一所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蜂巢板和所述第二蜂巢板分別包括蜂巢狀芯材,所述第一蜂巢板和所述第二蜂巢板的所述蜂巢狀新材包括多個六角形腔體,所述第一斜面處的所述蜂巢狀芯材高度隨斜面均勻變化,所述第二斜面處蜂巢狀芯材高度隨斜面均勻變化。
9.如權利要求6所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部件和所述第二連接部件為緊固件。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處蜂巢狀芯材的六角形腔體內和所述第二斜面處蜂巢狀芯材的六角形腔體內有硬質彈性填充材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擾流角,其中,所述擾流角主要由帶有斜面的第一蜂巢板和帶有斜面的第二蜂巢板組合而成;所述第一蜂巢板包括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于其橫截面上形成第一銳角和第一鈍角,所述第一斜面橫截面對應的所述第一銳角形成所述擾流角,所述第二蜂巢板包括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于其橫截面上形成第二銳角和第二鈍角,所述第二銳角與所述第二鈍角共用的一邊與所述第一鈍角不與所述第一銳角共用的一邊貼合并連接。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減輕了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的重量,簡化了蜂巢板制成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的工藝,降低了蜂巢板制成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的成本,同時加強了風輪葉片擾流角的強度。
文檔編號F03D11/00GK202250638SQ20112025930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1日
發明者周陽 申請人:上海慶華蜂巢建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