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水力、風力發電機的動力驅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動力驅動裝置,特別是一種風力、水力發電機動力驅動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風力發電作為一種低成本的清潔能源已被廣泛應用,但一般的風力發電存在高成本、低功率的問題,如CN201386622公開了一種名稱為“一種垂直軸旗式風力葉輪”的實用新型專利,該專利包括旋轉中心軸、次軸、上框架、下框架和葉片,上框架和下框架的一端通過次軸固定連接,上框架和下框架的另一端與旋轉中心軸固定連接構成葉片框架,4-12個葉輪框架分別繞旋轉中心軸等距排列,葉片垂直于地平線,葉片與次軸為轉動連接。它雖然制造、安裝、應用、維護及使用方便,但它是在每個上框架及下框架之間活動地安裝一片葉片,葉片的面積較大,使風力對葉片的作用力面積大,存在以下不足 當風力過大時,使葉輪框架轉速加快,使其輸出的轉速與發電機的轉速不匹配;葉片受風的作用力面積始終不變,當風力超過次軸或上框架及下框架的承受能力時,就容易使葉片損壞,使用的可靠性差,風力太大時,甚至還會使旋轉中心軸倒塌,如臺風;只能用于一些小型風力發電機,發電效率低。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用于水力、風力發電機的動力驅動裝置,它可以根據風力大小調整葉片的受風面積,使輸出的轉速始終保持與發電機的轉速相匹配,提高使用的可靠性。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這樣的技術方案實現的,它包括有支撐軸、通過軸承安裝在支撐軸上的套軸和風、水力驅動器,其特征在于多個風、水力驅動器固定在套軸上, 風、水力驅動器包括有框體及多個次軸,至少兩根次軸上活動的安裝有葉片,次軸豎直的位于框體內,次軸呈可移動的安裝在框體上,每根次軸上連接有伸縮機構。本實用新型在用于風力發電時,將支撐軸安裝在戶外,風、水力驅動器在風力作用力下,其中,處于逆風狀態下的風、水力驅動器上的葉片呈開放排列,對套軸產生較小的反作用力。處于順風狀態下的風、水力驅動器上的葉片呈閉合排列形成船帆式的受風面,船帆式的受風面對套軸產生較大的作用力,帶動套軸轉動向發電機提供動力。本實用新型采用多片葉片,根據風力大小,通過伸縮機構,調整葉片的受風面積,當風力過大時,通過伸縮機構拉動次軸,收疊一部分葉片,減小葉片的受風面積,當風力過小時,通過伸縮機構推動次軸,使葉片展開,增大葉片的受風面積,使輸出的轉速始終保持與發電機的轉速相匹配,當風力太大時,如臺風,通過伸縮機構將葉片全部拉回收疊在一起,只由葉片的端面受風,明顯減小了受風面積,防止了葉片損壞,降低了損失。同理,本實用新型也可用于水力發電, 將風、水力驅動器安裝在水里,通過水流沖擊葉片使套軸轉動,通過傳動機構傳遞到發電機上。本實用新型中的風、水力驅動器可設置多層框體,每層框體安裝多片葉片,使順風狀態下的風、水力驅動器上的葉片閉合排列后形成船帆式受風面,受風面積大,受風的作用力也明顯增強,以適用于大型風水發電機。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安裝牢固、發電效率高的的優點,它可以根據風力大小調整葉片的受風面積,使輸出的轉速始終保持與發電機的轉速相匹配,提 高使用的可靠性,還能防止葉片損壞,降低損失,適用于大型風力發電機。
本實用新型的附圖說明如下。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立體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的立體圖。圖5是圖3中葉片收疊后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3中A-A的剖視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三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用于水力發電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圖中1.支撐軸;2.軸承;3.套軸;4.框體;5.次軸;6.葉片;7.導向槽;8.軌道;9.滾輪;10.安裝座;11.液壓缸;12.活塞桿;13.線輪;14-1.定滑輪;14-2.定滑輪; 15.拉線;16.導向輪;17.軸銷;18-1.連接桿;18-2.連接桿;19.扭簧;20.缺口 ;21.導向板;22.牽引繩;23.牽拉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8所示,1.本實用新型包括有支撐軸1、通過軸承2安裝在支撐軸1上的套軸3和風、水力驅動器,其特征在于多個風、水力驅動器固定在套軸3上,風、水力驅動器包括有框體4及多個次軸5,至少兩根次軸5上活動的安裝有葉片6,次軸5豎直的位于框體 4內,次軸5呈可移動的安裝在框體4上,每根次軸5上連接有伸縮機構。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在用于風力發電時,將支撐軸1安裝在戶外,風、水力驅動器在風力作用力下,其中,處于逆風狀態下的風、水力驅動器上的葉片6呈開放排列,對套軸產生較小的反作用力。處于順風狀態下的風、水力驅動器上的葉片6呈閉合排列形成船帆式的受風面,船帆式的受風面對套軸產生較大的作用力,帶動套軸轉動向發電機提供動力。本實用新型采用多片葉片6,根據風力大小,通過伸縮機構,調整葉片6的受風面積, 當風力過大時,通過伸縮機構拉動次軸5,收疊一部分葉片6,減小葉片的受風面積,當風力過小時,通過伸縮機構推動次軸5,使葉片展開,增大葉片的受風面積,使輸出的轉速始終保持與發電機的轉速相匹配,當風力太大時,如臺風,通過伸縮機構將葉片全部拉回收疊在一起,只由葉片的端面受風,明顯減小了受風面積,防止了葉片損壞,降低了損失。同理,本實用新型也可用于水力發電,將風、水力驅動器安裝在水里,通過水流沖擊葉片使套軸轉動, 通過傳動機構傳遞到發電機上。本實用新型中的風、水力驅動器可設置多層框體,每層框體安裝多片葉片,使順風狀態下的風、水力驅動器上的葉片閉合排列后形成船帆式受風面,受風面積大,受風的作用力也明顯增強,以適用于大型風水發電機。[0020]如圖3、5_7所示,次軸5是這樣可移動的安裝在框體4上的在框 體4的上、下邊框上設置有導向槽7,導向槽7內設置有軌道8,每根次軸5的兩端均固定有位于導向槽7內的且帶滾輪9的安裝座10,滾輪9位于軌道8上。滾輪9在軌道 8上移動以帶動安裝座10移動,安裝座10移動帶動次軸移動,導向槽的槽壁可以對安裝座進行導向和限位。如圖3、5、7所示,伸縮機構為多組,每組伸縮機構包括有液壓缸11及液壓缸11內的活塞桿12,液壓缸11固定在框體4的上邊框、下邊框上,每組伸縮機構中的活塞桿12朝向相同,一組伸縮機構的活塞桿12對應連接一個安裝座10。當風力過大,套軸的轉速太快時,控制各個液壓缸11拉回活動桿12,帶動各個安裝座10移動靠攏,收疊一部分葉片6,減小葉片的受風面積,降低套軸的轉速;當風力過小, 套軸的轉速太慢時,控制各個液壓缸11推出活動桿12,帶動各個安裝座10移動分開,使葉片展開,增大了葉片的受風面積,提高套軸的轉速,使輸出的轉速始終保持與發電機的轉速相匹配。當風力太大時,如臺風,控制各個液壓缸11拉回活動桿12,各個安裝座10靠在一起,將葉片全部拉回收疊在一起,只由葉片6的端面受風,明顯減小了受風面積,防止了葉片損壞,降低了損失。如圖3、5所示,伸縮機構包括線輪13、定滑輪及拉線15,線輪13安裝在套軸3上, 框體4上、下邊框均有兩個定滑輪14-1、14-2,一個固定在上邊框的前端,一個固定在上邊框的尾端,一個固定在下邊框的前端,一個固定在下邊框的尾端,在兩兩相鄰的安裝座10 之間均放置有導向輪16,每個導向輪16活動地套在軸銷17上,軸銷17上鉸接有兩根連接桿18-1、18-2,兩根連接桿18-1、18-2之間連接有扭簧19,一根連接桿18_1與導向輪16 — 側的安裝座10鉸接,另一根連接桿18-2與導向輪16另一側的安裝座10鉸接,在框體4下、 上邊框的導向槽7尾部的槽壁上開設有缺口 20,缺口 20處的槽壁上設有傾斜的導向板21, 拉線15繞在線輪13上,拉線15的端頭穿過框體4上、下邊框尾端的定滑輪14-1,與最尾端的一根次軸5或最尾端的一個安裝座10連接后,再穿過框體4上、下邊框前端的定滑輪 14-2后固定在線輪13上。如圖3、5、6所示,連接桿18-1、18_2在扭簧19的作用下使導向輪16始終靠在導向槽的一側槽壁上。在發電過程中,當套軸3轉速過快時,轉動線輪13同時拉動框體的上、下邊框上的拉線15,拉線15帶動次軸5或安裝座10,滾輪9在軌道8上向套軸3方向滾動, 當導向輪16行走至缺口 20位置處時,導向輪16兩邊的連接桿18-1、18-2在扭簧19的作用下向內靠攏,將導向輪16沿導向板21方向擠出,導向板21兩邊的次軸5在連接桿18-1、 18-2的作用下相互靠攏,將葉片6收折在一起,減小受風面積,使套軸3轉速變慢;反之,當套軸3轉速偏低時,反向轉動線輪13拉動拉線15,導向輪16在導向板21和拉線13的作用下回到軌道8內,連接桿18-1、18-2和次軸5展開,使葉片6展開,增大受風面積,套軸3轉速加快。可以在套軸3上設置傳感器,用于監測套軸轉速,轉速高于預定值則自動控制線輪 13轉動對葉片6進行收折,轉速低于預定值時,自動控制線輪13反轉,對葉片6進行展開, 實現自動化控制。如圖1-5、7、8所示,每片葉片6的寬度大于相鄰次軸5之間的距離。如圖1所示,為了增加牢固性及穩定性,在框體4和套軸3之間設置有牽引繩22 或牽拉桿23,相鄰的兩框體4之間的尾部設置有連接桿24。[0028]如圖8所示,框體4可以為一層或一層以上。框體采用一層以上的多層結構時,是按下層框體的上邊框與上層框體的下邊框連接方式依次排列。它還可以根據需要設置層數。如圖2、4所示,每個框體4上的次軸5均可以為三根、四根、六根或七根。如圖2 所示每個框體4上的次軸5為四根,如圖4所示,每個框體4上的次軸5為六根,每個框體 4上的次軸5可以根據需要設置根數。為了防止收疊葉片時,葉片與套軸之間發生干涉,靠近套軸的第一根次軸5上可以不安裝葉片6。或是將該次軸上的葉片的尺寸減小。如圖2_5、7所示,框體4可以三個、四個、五個、六個或七個,它們均布在套軸的四周。如圖2所示,框體4為四個,如圖3、4、5所示,框體4為六個,如圖7所示,框體4為五個,每個框體之間可以連接牽拉桿或牽拉繩。如圖1、3、5、7所示,框體4呈平面形或弧面形。如圖3、5、7所示,框體4可以呈平面形,如圖1所示框體4也可以呈弧面形。還可以根據需要設置。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不但適用于風力發電,如在大型風力發電中,通過控制風、 水力驅動器上的葉片的受風面積的大小,使輸出的轉速始終保持與發電機的轉速相匹配, 在大風下能減小受風面積,保證支撐軸或框體的承受能力,防止了葉片損壞,降低損失,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運用到河流中實現水力發電。比如可將支撐軸安裝在河床上,將風、水力驅動器位于水里,通過水流沖擊葉片使套軸轉動,通過傳動機構傳遞到發電機上。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水力、風力發電機的動力驅動裝置,它包括有支撐軸(1)、通過軸承(2)安裝在支撐軸(1)上的套軸(3)和風、水力驅動器,其特征在于多個風、水力驅動器固定在套軸(3)上,風、水力驅動器包括有框體(4)及多個次軸(5),至少兩根次軸(5)上活動的安裝有葉片(6),次軸(5)豎直的位于框體(4)內,次軸(5)呈可移動的安裝在框體(4)上,每根次軸(5)上連接有伸縮機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力、風力發電機的動力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次軸(5)是這樣可移動的安裝在框體(4)上的在框體(4)的上、下邊框上設置有導向槽(7),導向槽 (7)內設置有軌道(8),每根次軸(5)的兩端均固定有位于導向槽(7)內的且帶滾輪(9)的安裝座(10),滾輪(9)位于軌道(8)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水力、風力發電機的動力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伸縮機構為多組,每組伸縮機構包括有液壓缸(11)及液壓缸(11)內的活塞桿(12),液壓缸(11)固定在框體(4)的上邊框、下邊框上,每組伸縮機構中的活塞桿(12)朝向相同,一組伸縮機構的活塞桿(12)對應連接一個安裝座(10 )。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水力、風力發電機的動力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伸縮機構包括線輪(13)、定滑輪及拉線(15),線輪(13)安裝在套軸(3)上,框體(4)上、下邊框均有兩個定滑輪(14-1、14-2),一個固定在上邊框的前端,一個固定在上邊框的尾端,一個固定在下邊框的前端,一個固定在下邊框的尾端,在兩兩相鄰的安裝座(10)之間均放置有導向輪(16),每個導向輪(16)活動地套在軸銷(17)上,軸銷(17)上鉸接有兩根連接桿(18-1、 18-2),兩根連接桿(18-1、18-2)之間連接有扭簧(19),一根連接桿(18_1)與導向輪(16) — 側的安裝座(10)鉸接,另一根連接桿(18-2)與導向輪(16)另一側的安裝座(10)鉸接,在框體(4)下、上邊框的導向槽(7)尾部的槽壁上開設有缺口(20),缺口(20)處的槽壁上設有傾斜的導向板(21),拉線(15)繞在線輪(13)上,拉線(15)的端頭穿過框體(4)上、下邊框尾端的定滑輪(14-1),與最尾端的一根次軸(5)或最尾端的一個安裝座(10)連接后,再穿過框體(4)上、下邊框前端的定滑輪(14-2)后固定在線輪(13)上。
5.如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用于水力、風力發電機的動力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每片葉片(6)的寬度大于相鄰次軸(5)之間的距離。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水力、風力發電機的動力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框體 (4)和套軸(3)之間設置有牽引繩(22)或牽拉桿(23),相鄰的兩框體(4)之間的尾部設置有連接桿(24)。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水力、風力發電機的動力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框體(4)為一層或一層以上。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水力、風力發電機的動力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框體 (4)上的次軸(5)均為三根、四根、六根或七根。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水力、風力發電機的動力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框體(4) 為三個、四個、五個、六個或七個,它們均布在套軸(3)的四周。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水力、風力發電機的動力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框體(4) 呈平面形或弧面形。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水力、風力發電機的動力驅動裝置,它包括支撐軸、通過軸承安裝在支撐軸上的套軸和風、水力驅動器,其特征在于多個風、水力驅動器固定在套軸上,風、水力驅動器包括有框體及多個次軸,至少兩根次軸上活動的安裝有葉片,次軸豎直的位于框體內,次軸呈可移動的安裝在框體上,每根次軸上連接有伸縮機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安裝牢固、發電效率高的的優點,它可以根據風力大小調整葉片的受風面積,使輸出的轉速始終保持與發電機的轉速相匹配,提高使用的可靠性,還能防止葉片損壞,降低損失,適用于大型風力發電機。
文檔編號F03D7/06GK202117841SQ20112023632
公開日2012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6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6日
發明者陳建德 申請人:陳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