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化油器溢流管氣壓控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化油器部件,尤其涉及一種能夠減小機動車行駛過程中逆風或側風對化油器影響的氣壓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從2009年7月1日起,國家環保部批準并頒布的《摩托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工況法,中國III階段)》(GB14622-2007)、《輕便摩托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工況法,中國III階段)》(GB18176-2007M簡稱國三標準)正式實施。自規定型式核準執行日期之后一年起,所有制造、銷售、登記注冊的摩托車和輕便摩托車的排氣污染物排放必須符合以上標準要求。而為了對應排放國三標準,摩托車生產商對化油器進行重新設定、更改較為經濟。現在常用的對對化油器進行設定的方法,增加0/F集合管,所述0/F集合管是一個四通管,四通管的一頭連接化油器浮子室的平衡口,一頭通大氣,一頭通化油器溢流口, 一頭位置朝下通大氣以便于放溢出的汽油。而一般的0/F集合管通向大氣位置朝下的那一部分管子容易受風影響。摩托車在逆風和側向風行駛時會有風在位置朝下通大氣的管末端下側形成負壓。而發動機燃燒室中的汽油是通過發動機產生的負壓從化油器浮子室內吸入汽油從而進行燃燒,此時在0/F集合管位置朝下通大氣的管末端形成的負壓就會部分抵消發動機的負壓從而引起減小浮子室汽油的吸入,引起空燃比稀薄(空燃比A/F范圍為 16-18. 5),這樣就會使乘騎時出現掉速度的感覺。為了能使得逆風或側風對化油器的影響降下來,研制一種新的化油器裝置就顯得非常有現實意義。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化油器氣壓控制裝置,通過改良0/F管維持整個發動機系統的空燃比,減小行駛時候逆風或側風對于化油器的影響,保證了乘騎時候的乘騎感。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化油器氣壓控制裝置,包括上下各有兩個中空管的四通管,所述四通管上端兩個中空管中,其中一個中空管為化油器通氣管,另一個中空管為化油器溢流孔;所述四通管下端兩個中空管中,其中一個為化油器溢流管尾部,另一個為大氣通氣管。優選地,上述氣壓控制裝置中,所述四通管的內徑為3飛mm。。根據本實用新型氣壓控制裝置的一種優選實施方式,其中,所述化油器溢流管尾部內設置有圓柱形壓力平衡柱,所述壓力平衡柱中軸線處設有通孔。優選地,上述氣壓控制裝置中,所述壓力平衡柱位于所述化油器溢流管尾部的中上部位。并且所述壓力平衡柱與化油器溢流管尾部之間進一步優選為過盈配合。優選地,上述氣壓控制裝置中,所述壓力平衡柱外徑為3飛mm。上述的所述壓力平衡柱通孔壁厚1. 5mm。即所述通孔直徑為1. 5^4. 5mm。上述控制裝置中,所述化油器中空管可以選用不銹鋼軟管、金屬軟管、波紋軟管、橡膠軟管或塑料軟管制成;壓力平衡柱可以是金屬圓柱。本實用新型一種化油器氣壓控制裝置,優點在于1)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化油器氣壓控制裝置能有效維持摩托車發動機內的空燃比。2)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化油器氣壓控制裝置可有效減小騎行時逆風或側風對于化油器的影響。3)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化油器氣壓控制裝置將通氣裝置安裝于化油器溢流管的中上部能防止灰塵堵塞金屬圓柱。綜上,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化油器氣壓控制裝置具有安裝簡單、使用方便、安全有效的特性,能在實際應用中發揮很大功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化油器氣壓控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化油器氣壓控制裝置應用于摩托車的化油器上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化油器氣壓控制裝置中壓力平衡柱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是一種化油器氣壓控制裝置,其特點在于,本實用新型通過改良0/F管維持整個發動機系統的空燃比,該設計能避免在0/F管中形成負壓。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化油器氣壓控制裝置進行詳細和具體的介紹,以使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下述具體實施例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范圍。實施例1參照圖1,對本實用新型化油器氣壓控制裝置的具體描述如下本實用新型化油器氣壓控制裝置為四根中空管組成的四通管,即化油器通氣管1、 化油器溢流孔3、大氣通氣管2和化油器溢流管尾部4,四根管通過管路系統6相互連通組成四通管。這些管路都由塑料軟管制成且化油器通氣管1、化油器溢流孔3的端部都設有與化油器相連部位相匹配的端口 ;并位于所述四通管的上端。相對地,化油器溢流管尾部4和大氣通氣管1位于四通管的下端。大氣通氣管1開口朝上。如圖2所示,將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化油器溢流管氣壓控制裝置于摩托車的化油器上進行具體應用。將本控制裝置的化油器通氣管1通入到化油器的進氣口 10內,而化油器溢流孔3則連接于化油器的浮子室7的下方,大氣通氣管2和化油器溢流管尾部4則與大氣相連通,且化油器溢流管4的末端向下設置。發動機燃燒室8中的汽油是通過發動機產生的負壓通過從浮子室7內吸入汽油然后在混合室11進入到燃燒室8從而進行燃燒,空氣的進入由栓塞9所控制。由于進氣口 10及浮子室7通過化油器通氣管1和化油器溢流孔 3與大氣相通,使這兩部分的氣壓與大氣壓相同,不會產生與發動機內產生的負壓相抵消的情況,從而達到維持合適的空燃比的目的。實施例2參照圖3,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化油器溢流管尾部4內設置有圓柱形壓力平衡柱5,壓力平衡柱5的中軸線處設有通孔51。壓力平衡柱5的位置可根據需要調整,本實施例中優選為位于化油器溢流管尾部4的中上部位。壓力平衡柱5和通孔5的粗細程度根據四通管的內徑進行選擇,可以與四通管內徑相同,如以四通管內徑:T6mm為例,壓力平衡柱5內徑也為3飛mm。但是本實施例中壓力平衡柱5化油器溢流管尾部4之間選擇過盈配合,即化油器溢流管尾部4的內徑小于壓力平衡柱5直徑。通孔5的內徑比壓力平衡柱5直徑小1. 5mm,即壓力平衡柱5壁厚為1. 5mm。以壓力平衡柱5徑為6mm為例,通過5的直徑為4. 5mm。經實驗證明,當摩托車的化油器上安裝本實用新型化油器氣壓控制裝置后,當摩托車在逆風或側向風的環境下行駛時,克服了發動機內負壓被其他相連裝置的負壓抵消的情況,減小了行駛時候逆風或側風對于化油器的影響,保證了乘騎時候的乘騎感。證明本實用新型有效、可靠。通過上述實施方式可知,本實用新型一種化油器溢流管氣壓控制裝置可減小了行駛時候逆風或側風對于化油器的影響,保證了乘騎時候的乘騎感,同時安裝方便、安全可靠。在該領域,擁有廣闊的前景,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應當注意的是,本實用新型中所述“上”和“下”指的是使用在摩托車上的時候的相對位置;所述內徑和外徑均指的是直徑。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但其只是作為范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任何對本實用新型進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實用新型的范疇之中。因此,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下所作的均等變換和修改,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化油器氣壓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各有兩個中空管的四通管,所述四通管上端兩個中空管中,其中一個中空管為化油器通氣管,另一個中空管為化油器溢流孔; 所述四通管下端兩個中空管中,其中一個為化油器溢流管尾部,另一個為大氣通氣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壓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四通管的內徑為3飛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壓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化油器溢流管尾部內設置有圓柱形壓力平衡柱,所述壓力平衡柱中軸線處設有通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氣壓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平衡柱位于所述化油器溢流管尾部的中上部位。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氣壓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平衡柱與化油器溢流管尾部之間為過盈配合。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氣壓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平衡住外徑為3飛mm。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氣壓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平衡柱通孔壁厚 1. 5mm0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壓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氣通氣管開口朝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化油器氣壓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由化油器通氣管、化油器溢流孔、大氣通氣管和內部裝有壓力平衡柱的化油器溢流管尾部通過管路系統相互連通;所述壓力平衡柱為一開有一個貫穿圓柱兩個端面的通孔金屬圓柱,金屬圓柱安裝于所述化油器溢流管的管內。本實用新型能有效維持摩托車發動機內的空燃比,可有效減小騎行時逆風或側風對于化油器的影響。
文檔編號F02M19/00GK202165179SQ20112021242
公開日2012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2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22日
發明者楊西嶺, 程偉 申請人:新大洲本田摩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