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該機油供給裝置具有可變氣門傳動機構,該可變氣門傳動機構通過經由設置在進氣側及排氣側的氣門傳動部中的一側的氣門傳動部中的間隙調節器所供應的工作油來切換氣門特性。
背景技術:
先前,已知有如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平5-306603號(以下稱作“專利文獻1”) 所示的發動機的氣門傳動機構,該氣門傳動機構中在發動機的氣門傳動部設置間隙調節器,通過從包含油泵的油壓供應系統將作為工作油的機油供應到上述間隙調節器從而自動調整氣門間隙。為了使氣門傳動部恰當地工作,要求供應給上述間隙調節器的機油油壓始終維持于適當值。為此,例如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8-106701號(以下稱作“專利文獻2”) 中,在油壓供應系統的油壓下降時,可通過停止或限制對間隙調節器以外的機構進行機油供應來較高地確保供應給間隙調節器的油壓。此外,還已知有例如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8-232078號(以下稱作“專利文獻 3”)所示的發動機,該發動機具有可根據發動機的運行狀態來切換氣門的升程或開閉時期等氣門特性的可變氣門傳動機構。這樣的發動機中例如有通過將工作油經由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供應給上述可變氣門傳動機構來切換氣門特性的發動機。在采用如上述專利文獻3那樣經由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將工作油供應給可變氣門傳動機構的結構的情況下,存在如下問題當可變氣門傳動機構進行氣門特性的切換時(向使油壓下降的一側切換時),此油壓的下降會導致供應給間隙調節器的油壓也下降,從而無法將氣門間隙維持于適當值。尤其,當有切換氣門特性的要求時,從盡早切換氣門特性的觀點考慮,要求迅速地降低油壓,為滿足這樣的要求,例如可考慮通過閥使向間隙調節器供應油壓的油路一下子連通于泄油路。然而,如果這樣做,會造成供應給間隙調節器的油壓變得極低。這樣,氣門特性切換的油壓要求與間隙調節器的油壓要求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在滿足這兩油壓要求上, 現有技術尚存改善余地。
發明內容
本發明鑒于上述問題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進氣側及排氣側的氣門傳動部中的一側設置有通過經由該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供應的工作油來切換氣門特性的可變氣門傳動機構的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在將供應給上述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的油壓維持于適當值的情況下,在早期能夠切換氣門特性。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為一種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其包括間隙調節器,分別設置在氣缸的進氣側及排氣側的氣門傳動部中;第一延伸油路,將機油供應給上述進氣側及上述排氣側的氣門傳動部中的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第二延伸油路,將機油供應給上述進氣側及上述排氣側的氣門傳動部中的另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第一連結油路,將所述第一延伸油路的一端部和所述第二延伸油路的一端部彼此連接;可變氣門傳動機構,設置在上述一側氣門傳動部中,利用經由該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供應的工作油來進行氣門特性切換;油壓控制閥,設置在上述第一延伸油路的另一端部,在阻斷該第一延伸油路與泄油路的連通的第一狀態和將該第一延伸油路與所述泄油路予以連通的第二狀態之間切換;其中,在上述第一延伸油路的所述一端部或者所述第一連結油路中設置有節流部。根據上述結構,在由油壓控制閥阻斷第一延伸油路與泄油路的連通的第一狀態下,第一及第二延伸油路的油壓為相同值且維持于高的油壓,從而可向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可變氣門傳動機構以及另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供應高的油壓。此時, 基于可變氣門傳動機構而實現的氣門特性為第一氣門特性。當從該狀態轉變為由油壓控制閥將第一延伸油路與泄油路予以連通的第二狀態時,第一延伸油路的油壓迅速下降,氣門特性一下子從第一氣門特性下降至第二氣門特性的水準。然而,由于在第一延伸油路的一端部或者第一連結油路中設置有上述節流部,因此,第一延伸油路的油壓可維持于能夠將氣門間隙維持于適當值的水準。因此,可在將向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供應的油壓維持于適當值的情況下,盡早地進行基于該一側氣門傳動部的可變氣門傳動機構而實現的氣門特性切換。此外,切換至第二氣門特性之后的第二延伸油路的油壓基于上述節流部而保持于比第一延伸油路的油壓更高的值,因而向另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供應的油壓也可維持于適當值。此外,在將氣門特性從第二氣門特性切換至第一氣門特性時,由于構成由油壓控制閥阻斷第一延伸油路與泄油路的連通的第一狀態,因此,高的油壓被迅速地供應給第一延伸油路。
圖1是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的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2是從發動機前側觀察時的進氣側及排氣側的氣門傳動部的概略圖。圖3是表示油壓控制閥的導通狀態及斷開狀態的概略圖。圖4是用于根據發動機的運行狀態而設定氣門特性的特性圖。圖5是表示機油供給裝置中的機油的流動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根據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圖1及圖2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應用該機油供給裝置的發動機為具有多個沿發動機前后方向排成列狀設置的氣缸的直列多氣缸(本實施方式中為四氣缸)發動機,在各氣缸中具有兩個進氣門1與兩個排氣門2。各進氣門1分別由包含進氣側搖臂3a的進氣側氣門傳動部3驅動,各排氣門2分別由包含排氣側搖臂如的排氣側氣門傳動部4驅動。各進氣側氣門傳動部3的搖臂3a由設置在進氣凸輪軸5的與該搖臂3a對應的部分上的凸輪6驅動,各排氣側氣門傳動部4的搖臂如由設置在排氣凸輪軸7的與該搖臂如對應的部分上的凸輪8驅動。另外,發動機的曲軸的輸出端側位于發動機后側(圖1的左內側),其相反側位于發動機前側(圖1的右前側)。在各進氣側氣門傳動部3中分別設置有進氣側間隙調節器10,在各排氣側氣門傳動部4中分別設置有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1。進氣側及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0、11的詳細圖示從略,但在該間隙調節器10、11的主體內安裝有可進出的柱塞,如后所述,通過油泵21壓送來的機油的一部分,作為工作油而被供給,通過使該被供給的油壓作用于上述柱塞而分別推壓進氣側及排氣側搖臂3a3a的一端部,由此分別調整進氣側搖臂3a的另一端部與進氣門1的間隙、及排氣側搖臂如的另一端部與排氣門2的間隙,從而可自動調整氣門間隙。上述機油供給裝置包括設置在氣缸體的發動機前側部分上的油泵21,油泵21吸入設置在上述發動機的氣缸體下側的油盤20中的機油后加以壓出。該油泵21將油盤20 中的機油作為潤滑油供應到發動機的各種滑動部分,或者作為工作油供應到上述進氣側及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0、11或后述的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等利用油壓的機構。另外,與油泵 21并列地設置有壓力閥22,該壓力閥22在對該壓力閥22作用有第一指定值以上的油壓時成為打開狀態,從而將從油泵21壓出的機油的一部分返回至油盤20,由此將從油泵21壓出的機油的油壓維持于上述第一指定值。從上述油泵21壓出的機油依序通過設置在上述氣缸體的發動機前后方向中間部的進氣側部分上的機油濾清器23及機油冷卻器24,并在設置在該氣缸體上側的氣缸蓋 80 (參照圖2、的發動機后側的進氣側部分向沿上下方向延伸地設置的供油路27的下端部壓送。該供油路27的上端部在上述氣缸蓋80的進氣側部分連接于沿氣缸列方向(圖1中箭頭所示的方向(發動機前后方向),圖2中與紙面垂直的方向)直線狀地延伸的進氣側延伸油路31的端部(發動機的后側端部)。在上述氣缸蓋80的排氣側部分,與進氣側延伸油路31平行地設置有沿氣缸列方向(發動機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排氣側延伸油路32。該排氣側延伸油路32除發動機的后側端部以外沿氣缸列方向呈直線狀延伸地設置。上述進氣側及排氣側延伸油路31、32的一端部彼此(發動機的前側端部彼此)通過前側連結油路33連結,進氣側及排氣側延伸油路31、32的另一端部彼此(發動機的后側端部彼此)通過后側連結油路34連結。于是,通過上述進氣側及排氣側延伸油路31、32和前側及后側連結油路33、34,在上述氣缸蓋80上形成相互連通成閉合回路狀的閉合回路狀油路30。在上述進氣側延伸油路31的與排氣側延伸油路32相對的一側(閉合回路內側), 開設有用于分別向各進氣側氣門傳動部3的進氣側間隙調節器10供應機油的共計八個 (四氣缸X2)機油供應口 31a。各進氣側間隙調節器10的機油導入口 10a(參照圖2)連接于各機油供應口 31a,油壓經由機油供應口 31a及機油導入口 IOa供應到進氣側間隙調節器10。通過該油壓而自動調整各進氣門1的氣門間隙。同樣地,在上述排氣側延伸油路32的與進氣側延伸油路31相對的一側(閉合回路內側),開設有用于分別向各排氣側氣門傳動部4的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1供應機油的共計八個(四氣缸X2)機油供應口 32a。各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1的機油導入口 Ila連接于各機油供應口 32a,油壓經由機油供應口 3 及機油導入口 Ila供應到排氣側間隙調節器 11。通過該油壓而自動調整各排氣門2的氣門間隙。
在上述進氣側及排氣側氣門傳動部3、4的一側(本實施方式中為排氣側氣門傳動部4),設置有切換包含排氣門2的升程及打開期間(開始打開時期及關閉結束時期)在內的氣門特性的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參照圖2)。該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通過經由排氣側氣門傳動部4的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1供應的工作油來切換氣門特性。該結構的詳細說明從略,其是例如專利文獻3等記載的周知的結構,如圖2所示,從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1經由設置在排氣側搖臂如內的油路4b向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供應油壓。于是,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根據該油壓的大小而在互不相同的第一氣門特性與第二氣門特性之間切換氣門特性。如后述,該切換可根據發動機的運行狀態使向油壓控制閥51的通電導通或斷開來進行。在對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作用有上述第一指定值的油壓時,基于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而實現的氣門特性為第一氣門特性。另一方面,在對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作用有第二指定值(比上述第一指定值低的壓力)以下的油壓時,基于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而實現的氣門特性為第二氣門特性。相對于此,進氣側及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0、11將氣門間隙維持于適當值所需的油壓為第三指定值(比上述第二指定值低的壓力)以上的油壓。用于向進氣凸輪軸5供應作為潤滑油的機油的四個油路37連接于進氣側延伸油路31。各油路37分別連接于各氣缸的兩個機油供應口 31a (用于分別向分別驅動各氣缸的兩個進氣門1的兩個進氣側氣門傳動部3的進氣側間隙調節器10供應機油的兩個機油供應口 31a)之間的位置,且從該連接部朝向排氣側延伸油路32側向斜上側延伸。另外,在進氣側延伸油路31的發動機前側端部上連接有向排氣側延伸油路32側的相反側延伸的油路38 (該油路38的前端開口封閉),該油路38上連接有與進氣側延伸油路31平行且向發動機前側延伸的油路39 (該油路39的前端開口封閉),該油路39上連接有用于向進氣凸輪軸5供應機油的一個油路40。同樣地,用于向排氣凸輪軸7供應作為潤滑油的機油的四個油路43連接于排氣側延伸油路32。各油路43連接于各氣缸的兩個機油供應口 32a(用于分別向分別驅動各氣缸的兩個排氣門2的兩個排氣側氣門傳動部4的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1供應機油的兩個機油供應口 32a)之間的位置,且從該連接部朝向進氣側延伸油路31的設置部向斜上側延伸。上述前側連結油路33包括在該前側連結油路33的兩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鉛直部33a,及連結這些鉛直部33a的各上端部的連結管部33b。各鉛直部33a的下端部分別連接于進氣側及排氣側延伸油路31、32的一端部(發動機的前側端部)。進氣側及排氣側噴淋管(shower pipe)47,48分別連接于連結管部33b的中間部的兩個部位。這些進氣側及排氣側噴淋管47、48以位于所有氣缸的進氣側及排氣側氣門傳動部3、4上方位置的狀態分別沿氣缸列方向延伸,將經由前側連結油路33供應的作為潤滑油的機油從進氣側及排氣側氣門傳動部3、4上方分別向該進氣側及排氣側氣門傳動部3、4噴出ο在排氣側延伸油路32與后側連結油路34的連接部設置有油壓控制閥51,油壓控制閥51在使該排氣側延伸油路32連通于該后側連結油路34和連通于泄油路52之間進行切換。該油壓控制閥51為電磁線圈閥,在通電為導通狀態下,如圖3的(A)所示成為第一狀態,即,使排氣側延伸油路32連通于后側連結油路34,并且使排氣側延伸油路32及后側連結油路34與泄油路52成非連通。在油壓控制閥51的通電為斷開狀態下,如圖3的⑶所示,該油壓控制閥51成為第二狀態,S卩,一方面使排氣側延伸油路32連通于泄油路52,另一方面使排氣側延伸油路32及泄油路52與后側連結油路34成非連通。在上述后側連結油路34上的油壓控制閥51的近傍部分上,連接有增壓器連結油路55,該增壓器連結油路55連接于渦輪增壓器25,該渦輪增壓器25將向氣缸內供應的進氣進行加壓,經由后側連結油路34供應的機油的一部分,作為潤滑油通過上述增壓器連結油路陽被供應給渦輪增壓器25。上述油壓控制閥51如圖4所示被控制成在發動機低負載低轉速時構成阻斷排氣側延伸油路32與泄油路52的連通的第一狀態,使氣門特性為第一特性,而在發動機低負載低轉速以外的區域中構成使排氣側延伸油路32連通于泄油路52的第二狀態,使氣門特性為第二特性。這里所說的低負載低轉速時是指發動機轉速為1500RPM以下且為1/3的 WOT (Wide Open Throttle,節氣門全開)以下的區域。在上述油路中設置有使該油路的剖面積局部減小的節流部61 (參照圖1及圖5)。 該節流部61設置在位于比向設置在發動機的最前端部側(一端部側)的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1供應來自排氣側延伸油路32的工作油的工作油供應部更靠前側連結油路33側,且比向設置在發動機的最前端部側(一端部側)的進氣側間隙調節器10供應來自上述進氣側延伸油路31的工作油的工作油供應部更靠前側連結油路33側的“油路”上。另外,這里所說的“油路”包含進氣側延伸油路31、排氣側延伸油路32、以及將進氣側延伸油路31的一端部與排氣側延伸油路32的一端部彼此連結的前側連結油路33。即,較為理想的是,節流部61設置在排氣側延伸油路32 (也稱作“第一延伸油路”) 的前側端部(也稱作“一端部”)或者前側連結油路33 (也稱作“第一連結油路”)上。另外,本發明不排除節流部61設置在進氣側延伸油路31 (也稱作“第二延伸油路”)的前側端部(也稱作“一端部”)的實施方式。S卩,本發明的理想的實施方式(圖1的實施方式)中,在前側連結油路33上的該前側連結油路33與排氣側噴淋管48連接的連接部和該前側連結油路33與排氣側延伸油路32連接的連接部之間設置上述節流部61,由此,在油壓控制閥51的通電斷開狀態(第二狀態)下,使排氣側延伸油路32的油壓為上述第三指定值以上且上述第二指定值以下。另外,也可替代在連結管部33b的與排氣側噴淋管48連接的連接部的排氣側延伸油路32側的部分設置上述節流部61的本實施方式,而采用在連接于排氣側延伸油路32的鉛直部33a 上設置節流部61的結構。圖5表示上述機油供給裝置中的機油的流動情況。參照此圖對上述機油供給裝置的動作進行說明。從油泵21壓送至供油路27的機油從供油路27供應至進氣側延伸油路31及后側連結油路34。供應至進氣側延伸油路31的機油從機油供應口 31a供應至進氣側氣門傳動部3的進氣側間隙調節器10,并且經由油路37 40供應至進氣凸輪軸5。此外,從進氣側延伸油路31供應至機油前側連結油路33的機油被供應至進氣側及排氣側噴淋管47、48,并且經由該進氣側及排氣側噴淋管47、48而從上方分別被供應至進氣側及排氣側氣門傳動部3、4。另外,供應至上述前側連結油路33后剩余的機油通過節流部61欲向排氣側延伸油路32流出。然而,在向油壓控制閥51的通電為導通狀態的第一狀態下,如圖5的實線箭頭所示,排氣側延伸油路32與后側連結油路34處于連通狀態,因此,機油經由后側連結油路;34向排氣側延伸油路32供應。該排氣側延伸油路32的油壓與進氣側延伸油路31的油壓同為上述第一指定值。因此,前側連結油路33的機油基本上不會通過節流部61流至排氣側延伸油路32。 供應至排氣側延伸油路32的機油從機油供應口 3 供應至排氣側氣門傳動部4的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1后,從該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1供應至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同時經由油路 43供應至排氣凸輪軸7。因此,在油壓控制閥51的通電為導通狀態(第一狀態)下,向進氣側間隙調節器 10、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1及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供應上述第一指定值的油壓。由此,基于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而實現的氣門特性為第一氣門特性。而且進氣側及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0、11可將氣門間隙維持于適當值。另一方面,在油壓控制閥51的通電為斷開狀態的第二狀態下,如圖5的虛線箭頭所示,排氣側延伸油路32與泄油路52處于連通狀態,并且排氣側延伸油路32與后側連結油路34處于非連通狀態,因此來自后側連結油路34的機油不會供應至排氣側延伸油路32, 上述前側連結油路33的機油通過節流部61供應至排氣側延伸油路32,并流至泄油路52。 因此,排氣側延伸油路32的油壓雖低于上述第一指定值,但維持于上述第三指定值以上且上述第二指定值以下。因此,在上述油壓控制閥51的通電為斷開狀態(第二狀態)時,向進氣側間隙調節器10供應上述第一指定值的油壓,而向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1及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供應上述第三指定值以上且上述第二指定值以下的油壓。由此,基于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而實現的氣門特性為第二氣門特性。此外,進氣側及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0、11可將氣門間隙維持于適當值。另外,在上述第二狀態下供應至后側連結油路34的機油作為潤滑油而經由增壓器連結油路55供應至渦輪增壓器25。這樣,基于向油壓控制閥51的通電為導通或斷開,可切換氣門特性。這里,當使油壓控制閥51從通電導通狀態轉換為通電斷開狀態以將氣門特性從第一氣門特性切換至第二氣門特性時,排氣側延伸油路32連通于泄油路52,由此排氣側延伸油路32的油壓從上述第一指定值迅速降低,氣門特性一下子從第一氣門特性降低至第二氣門特性的水準(上述第二指定值以下)。然而,由于通過上述節流部61限制排氣側延伸油路32內的機油的流動,上述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1的油壓維持于第三指定值以上,因此可將氣門間隙維持于適當值。從而, 可通過上述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1將氣門間隙維持于適當值,并且可使排氣側延伸油路32 的油壓從上述第一指定值迅速降低至可切換至第二氣門特性的水準(上述第三指定值以上且上述第二指定值以下),從而可快速地切換基于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而實現的氣門特性。反之,當使油壓控制閥51從通電斷開狀態轉換為通電導通狀態以將氣門特性從第二氣門特性切換至第一氣門特性時,上述排氣側延伸油路32與泄油路52的連通被阻斷, 由此可使供應至排氣側延伸油路32的油壓迅速上升至第一指定值。因此,此時也可快速地切換基于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而實現的氣門特性。
此外,上述實施方式中,使從前側連結油路33供應的機油從上方噴出至進氣側氣門傳動部3及排氣側氣門傳動部4的進氣側及排氣側噴淋管47、48,被連接在前側連結油路 33中比節流部61更靠進氣側延伸油路31側,因此,即便在排氣側延伸油路32連通于泄油路52的狀態下,也可通過節流部61將前側連結油路33上與進氣側及排氣側噴淋管47、48 連接的連接部的油壓維持于上述第一指定值,從而可較好地向進氣側及排氣側噴淋管47、 48供應機油。此外,如上述實施方式所示,在采用通過使油壓控制閥51從通電斷開狀態轉換為通電導通狀態,從而阻斷將上述進氣側延伸油路31的另一端部(發動機的后側端部)與油壓控制閥51的設置部予以連結的后側連結油路34與泄油路52的連通狀態,并且使上述排氣側延伸油路32連通于后側連結油路34的結構時,具有如下優點可從該后側連結油路 34經由排氣側延伸油路32及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1向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迅速地供應第一指定值的油壓,因而可更迅速地進行基于該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而實現的氣門特性的切換。此外,上述實施方式中,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包括后側連結油路34,連結進氣側延伸油路31的另一端部與油壓控制閥51的設置部;增壓器25,設置在上述排氣側延伸油路32側并且將向氣缸內供應的進氣進行加壓;其中,由于設置有從上述后側連結油路34 對增壓器25供應機油的增壓器連結油路55,因此在阻斷上述排氣側延伸油路32與泄油路 52的連通的第一狀態下,可容易且適當地將作為潤滑油的機油從上述排氣側延伸油路32 經由增壓器連結油路55供應給上述增壓器25。此外,即便在已進行基于上述油壓控制閥51而實現的氣門特性的切換時,也可向增壓器25適當地供應機油。雖然排氣側延伸油路32的油壓會隨著由油壓控制閥51實現的氣門特性的切換而發生變動,但即便在由油壓控制閥51進行了氣門特性切換時,后側連結油路34的油壓變動也較小,因此可恰當地對增壓器供應潤滑油。此外,上述實施方式中,在發動機低負載低轉速時構成阻斷上述排氣側延伸油路 32與泄油路52的連通的第一狀態,而在該發動機低負載低轉速以外的運行時構成使排氣側延伸油路32連通于泄油路52的第二狀態,因此可根據發動機的運行狀況對各部分恰當地供應機油。即,設置有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的排氣側延伸油路32需要油壓的區域為發動機低轉速區域。另一方面,增壓器25需要大量潤滑油的區域為發動機高轉速區域。這樣,設置有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的排氣側延伸油路32與增壓器25各自需要機油的發動機轉速區域是不同的,因此尤其在從上述第一狀態切換至第二狀態時,具有可抑制對增壓器25的機油供應遲緩的優點。本實施方式中,就排氣側延伸油路32相當于第一延伸油路,進氣側延伸油路31相當于第二延伸油路,前側連結油路33相當于第一連結油路,后側連結油路34相當于第二連結油路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可在不脫離發明內容的技術方案的宗旨的范圍內進行替換。例如,也可替代將上述供油路27連接在進氣側延伸油路31的發動機后側端部上的上述實施方式,而在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設置于排氣側氣門傳動部4的前提下,將供油路27連接于進氣側延伸油路31上的某一處。或者,在油壓控制閥51及節流部61為上述那樣的設置的情況下,也可將供油路27連接于后側連結油路34,或者將供油路27連接于前側連結油路33中比節流部61更靠進氣側延伸油路31側的部分。此外,上述實施方式中,以節流部61設置在前側連結油路33上的該前側連結油路 33與排氣側噴淋管48連接的連接部和該前側連結油路33與排氣側延伸油路32連接的連接部之間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的范圍,亦即節流部61設置在位于比對設置在上述第一延伸油路(排氣側延伸油路32)的一端部側(前側)的排氣側間隙調節器11供應工作油的供應部3 更前側,且比對設置在進氣側延伸油路31的一端部側 (前側)的進氣側間隙調節器10供應工作油的供應部31a更前側的“油路”上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形。另外,這里所說的“油路”包含進氣側延伸油路31、排氣側延伸油路32、以及將進氣側延伸油路31的一端部與排氣側延伸油路32的一端部彼此連結的第一連結油路33。例如,也可在上述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設置于排氣側氣門傳動部4,且油壓控制閥51設置于排氣側延伸油路32與前側連結油路33的連接部的前提下,在排氣側延伸油路 32的發動機前側端部,即在比與位于最靠近發動機前側(一端部側)的排氣側間隙調節器 11所相對的機油供應口 3 更靠發動機前側的部分設置節流部61。或者,也可在前側連結油路33上在該前側連結油路33與進氣側及排氣側噴淋管47、48連接的連接部之間,或在該前側連結油路33與進氣側噴淋管47連接的連接部和該前側連結油路33與進氣側延伸油路31連接的連接部之間設置節流部61。但從較好地對進氣側及排氣側噴淋管47、48供應機油的觀點考慮,較為理想的是在上述實施方式那樣的位置或排氣側延伸油路32的發動機前側端部(比最靠近發動機前側的機油供應口 3 更靠發動機前側的部分)設置節流部61。此外,上述實施方式中,油壓控制閥51設置在排氣側延伸油路32與后側連結油路 34的連接部,并且在前側連結油路33上設置節流部61,且連接進氣側及排氣側噴淋管47、 48,但在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設置于排氣側氣門傳動部4中的前提下,也可在排氣側延伸油路32與前側連結油路33的連接部設置油壓控制閥51,并且在后側連結油路34上連接進氣側及排氣側噴淋管47、48。此時,較為理想的是,節流部61設置在后側連結油路34上該后側連結油路34與排氣側噴淋管48的連接部和該后側連結油路34與排氣側延伸油路32的連接部之間,或排氣側延伸油路32的發動機后側端部(比最靠近發動機后側的機油供應口 3 更靠發動機后側的部分)。此外,也可替代在排氣側氣門傳動部4中設置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的結構,而在進氣側氣門傳動部3中設置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此時,可變氣門傳動機構15通過經由進氣側氣門傳動部3的進氣側間隙調節器10供應的工作油來切換油氣門特性。然后,在進氣側延伸油路31與前側連結油路33的連接部設置油壓控制閥51,并且在后側連結油路34 上設置節流部61,且連接進氣側及排氣側噴淋管47、48便可。或者,也可在進氣側延伸油路31與后側連結油路34的連接部設置油壓控制閥51, 并且在前側連結油路33上設置節流部61,且連接進氣側及排氣側噴淋管47、48。供油路27 連接于排氣側延伸油路32等便可。本發明的總結如上所述,本發明為一種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其包括間隙調節器,分別設置在氣缸的進氣側及排氣側的氣門傳動部中;第一延伸油路,將機油供應給上述進氣側及上述排氣側的氣門傳動部中的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第二延伸油路,將機油供應給上述進氣側及上述排氣側的氣門傳動部中的另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第一連結油路,將上述第一延伸油路的一端部和上述第二延伸油路的一端部彼此連接;可變氣門傳動機構,設置在上述一側氣門傳動部中,利用經由該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供應的工作油來進行氣門特性切換;油壓控制閥,設置在上述第一延伸油路的另一端部,在阻斷該第一延伸油路與泄油路的連通的第一狀態和將該第一延伸油路與上述泄油路予以連通的第二狀態之間切換;其中,在上述第一延伸油路的所述一端部或者所述第一連結油路中設置有節流部。根據上述結構,在由油壓控制閥阻斷第一延伸油路與泄油路的連通的第一狀態下,第一及第二延伸油路的油壓為相同值且維持于高的油壓,從而可向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可變氣門傳動機構以及另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供應高的油壓。此時, 基于可變氣門傳動機構而實現的氣門特性為第一氣門特性。當從該狀態轉變為由油壓控制閥將第一延伸油路與泄油路予以連通的第二狀態時,第一延伸油路的油壓迅速下降,氣門特性一下子從第一氣門特性下降至第二氣門特性的水準。然而,由于在第一延伸油路的一端部或者第一連結油路中設置有上述節流部,因此,第一延伸油路的油壓可維持于能夠將氣門間隙維持于適當值的水準。因此,可在將向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供應的油壓維持于適當值的情況下,盡早地進行基于該一側氣門傳動部的可變氣門傳動機構而實現的氣門特性切換。此外,切換至第二氣門特性之后的第二延伸油路的油壓基于上述節流部而保持于比第一延伸油路的油壓更高的值,因而向另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供應的油壓也可維持于適當值。此外,在將氣門特性從第二氣門特性切換至第一氣門特性時,由于構成由油壓控制閥阻斷第一延伸油路與泄油路的連通的第一狀態,因此,高的油壓迅速地被供應給第一延伸油路。上述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中,較為理想的是還包括噴淋管,使從上述第一連結油路供應的機油從上方向上述進氣側及上述排氣側的氣門傳動部噴出;其中,上述節流部設置在上述第一連結油路上比上述噴淋管與該第一連結油路的連接部更靠上述第一延伸油路側。根據該結構時,由于無需另外設置供油路即可從上述第一連結油路對噴淋管供應機油,并且采用將節流部設置在上述第一連結油路上比上述噴淋管與該第一連結油路的連接部更靠第一延伸油路側的結構,因此可充分確保從該第一連結油路對噴淋管的機油供應量。上述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中,較為理想的是還包括第二連結油路,將上述第二延伸油路的另一端部與上述油壓控制閥的設置部予以連結;其中,在上述第一狀態下,上述第二連結油路與上述第一延伸油路的另一端部被連通。根據上述結構,在由油壓控制閥阻斷第一延伸油路與泄油路的連通的第一狀態下,可使第二連結油路與第一延伸油路的另一端部連通而迅速提升對一側氣門傳動部的油壓,因此可更有效地提高在由設置在該一側氣門傳動部中的可變氣門傳動機構實現氣門特性的切換時的響應性。上述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中,較為理想的是還包括第二連結油路,將上述第二延伸油路的另一端部與上述油壓控制閥的設置部予以連結;增壓器,設置在上述第一延伸油路側并且將向氣缸內供應的進氣予以加壓;增壓器連結油路,將上述第二連結油路連接于上述增壓器。根據該結構,在阻斷排氣側的第一延伸油路與泄油路的連通的第一狀態下,可容易且適當地從第二連結油路經由增壓器連結油路向增壓器供應機油亦即潤滑油。此外, 即便在由上述油壓控制閥進行了氣門特性切換的情況下,也可對增壓器進行恰當的機油供應。雖然第一延伸油路的油壓會隨著由油壓控制閥進行的氣門特性切換而發生變動,但第二連結油路的油壓即便在由油壓控制閥進行了氣門特性切換的情況下也只有較少的油壓變動,因此可向增壓器恰當地供應潤滑油。上述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中,較為理想的是,在發動機低負載低轉速時構成阻斷上述第一延伸油路與上述泄油路的連通的上述第一狀態,在該發動機低負載低轉速以外的運行時,亦即在發動機高負載或高轉速時構成將上述第一延伸油路與上述泄油路予以連通的上述第二狀態。根據該結構,第一延伸油路(可變氣門傳動機構)需要油壓的區域為發動機的低轉速區域。另一方面,增壓器需要大量潤滑油的區域為發動機的高轉速區域。這樣,由于第一延伸油路(可變氣門傳動機構)與增壓器需要機油的發動機轉速區域不相同,因此,尤其在從上述第一狀態切換至第二狀態時,可抑制對增壓器的機油供應遲緩的情況。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在進氣側及排氣側的氣門傳動部中的一側氣門傳動部設置有通過經由該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供應的工作油來切換氣門特性的可變氣門傳動機構的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中,可在將向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供應的油壓維持于適當值從而將氣門間隙維持于適當值的情況下,迅速地降低向可變氣門傳動機構供應的油壓,從而能夠盡早地切換氣門特性。上述實施方式只不過為例示,不應限定性地解釋本發明的范圍。本發明的范圍由在發明的總結中記載的技術方案的范圍來定義,屬于該技術方案的范圍的等同范圍的變形或變更均在本發明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間隙調節器,分別設置在氣缸的進氣側及排氣側的氣門傳動部中; 第一延伸油路,將機油供應給所述進氣側及所述排氣側的氣門傳動部中的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第二延伸油路,將機油供應給所述進氣側及所述排氣側的氣門傳動部中的另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第一連結油路,將所述第一延伸油路的一端部和所述第二延伸油路的一端部彼此連接;可變氣門傳動機構,設置在所述一側氣門傳動部中,利用經由該一側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供應的工作油來進行氣門特性切換;油壓控制閥,設置在所述第一延伸油路的另一端部,在阻斷該第一延伸油路與泄油路的連通的第一狀態和將該第一延伸油路與所述泄油路予以連通的第二狀態之間切換;其中,在所述第一延伸油路的所述一端部或者所述第一連結油路中設置有節流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噴淋管,使從所述第一連結油路供應的機油從上方向所述進氣側及所述排氣側的氣門傳動部噴出;其中,所述節流部設置在所述第一連結油路上比所述噴淋管與該第一連結油路的連接部更靠所述第一延伸油路側。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二連結油路,將所述第二延伸油路的另一端部與所述油壓控制閥的設置部予以連結;其中,在所述第一狀態下,所述第二連結油路與所述第一延伸油路的另一端部被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二連結油路,將所述第二延伸油路的另一端部與所述油壓控制閥的設置部予以連結;增壓器,設置在所述第一延伸油路側并且將向氣缸內供應的進氣予以加壓; 增壓器連結油路,將所述第二連結油路連接于所述增壓器。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增壓器,設置在所述第一延伸油路側并且將向氣缸內供應的進氣予以加壓; 增壓器連結油路,將所述第二連結油路連接于所述增壓器。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在發動機低負載低轉速時構成阻斷所述第一延伸油路與所述泄油路的連通的所述第一狀態,在該發動機低負載低轉速以外的運行時構成將所述第一延伸油路與所述泄油路予以連通的所述第二狀態。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在發動機低負載低轉速時構成阻斷所述第一延伸油路與所述泄油路的連通的所述第一狀態,在該發動機低負載低轉速以外的運行時構成將所述第一延伸油路與所述泄油路予以連通的所述第二狀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發動機的機油供給裝置,其包括第一及第二延伸油路(32、31),分別將機油供應給設置在進氣側及排氣側的氣門傳動部中的間隙調節器;第一連結油路(33),將第一及第二延伸油路(32、31)的一端部彼此連結;油壓控制閥(51),在阻斷第一延伸油路(32)與泄油路(52)的連通的第一狀態和將第一延伸油路(32)與泄油路(52)予以連通的第二狀態之間切換;其中,在第一延伸油路(32)的一端部或者第一連結油路(33)中設置有節流部。由此,在將供應給氣門傳動部的間隙調節器的油壓維持于適當值的情況下,在早期能夠切換氣門特性。
文檔編號F01L1/24GK102312692SQ20111018613
公開日2012年1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2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29日
發明者田中智也, 野田明裕 申請人: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