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頂置中冷器的引擎蓋進氣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引擎蓋,尤其是涉及一種頂置中冷器的引擎蓋進氣機構。
背景技術:
隨著國內外車輛排放法規要求的不斷提高,中冷器已成為歐四及其以上排放標準 的先進柴油機必不可少的配置。對于機艙尺寸較為緊湊的輕型柴油機,采用頂置中冷器的 方案可以降低附屬管路的設計難度,提高熱傳導效率,是獲得廣泛應用的主流技術方案之 一。頂置中冷器即是將中冷器布置在發動機和引擎蓋之間,這樣就需要在引擎蓋外板的中 部預留向上隆起、開口向前的進氣口,且需要在引擎蓋內板的相應部位設計與進氣口相匹 配的加強結構;即進氣口的前端要設計與之匹配的裝飾部件,引擎蓋內部和中冷器頂部之 間還要設計獨立的導流罩和密封部件。這種進氣機構實現的前提是需要重新設計引擎蓋內 外板,較多的零件數不僅使得進氣機構結構復雜、工藝繁復、工裝投資額度高,也會降低總 裝的效率和精度;同時與不帶進氣口的同系列車型外觀也難保持一致性。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工藝性優越、通用性強的頂置中冷器 的引擎蓋進氣機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可采取下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頂置中冷器的引擎蓋進氣機構,包括設置在引擎蓋上的帶有進 氣口和出氣口的進氣室,和與所述進氣室的底部出氣口相連通的導流罩,所述進氣室為頂、 后部封閉的扁平空腔結構;所述導流罩的上部與進氣室的底部出口密封連通,導流罩的底 部與中冷器蓋板的頂部密封連通;所述進氣室通過底圍周邊均布的螺栓固定在引擎蓋上。所述進氣室的進氣口處設置有翻邊和加強筋。所述進氣室的底圍邊緣設置有凹槽,其內設置有壓縮密封條。所述進氣室后部均布有多個向導流罩外壁延伸的L形帶孔連接臺,對應設置在導 流罩外壁上的連接耳與所述連接臺之間通過卡扣固定連接;在所述進氣室前端均布的圓柱 形凸臺與設置在導流罩對應位置處的卡簧相匹配。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結構簡單,工藝性優越,能在滿足中冷器進氣要求和保持 外觀一致性的前提下,與不帶中冷器進氣口的同系列車型共用大部分引擎蓋內外板模具, 顯著降低了成本,增強了系統的通用性。為了匹配該進氣機構,對于新設計的引擎蓋車型, 僅需要在引擎蓋內外板的相應位置上預留一個帶翻邊的開口和數個安裝點即可,與普通引 擎蓋相比,不會增加工序和模具的數量;對于現有車系的改款車型,僅需要在不帶進氣口的 同系車型的引擎蓋內外板的所有工序后新增切孔和翻邊等簡易工序即可,確保了大部分模 具的通用性。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安裝位置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A向旋轉視圖。圖4是圖2的B-B剖面旋轉視圖。圖5是圖2的C-C剖面旋轉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頂置中冷器的引擎蓋進氣機構,包括設置在引 擎蓋1上的帶有進氣口 2和出氣口的進氣室3,和與所述進氣室3的底部出氣口相連通的導 流罩4,所述進氣室3為頂、后部封閉的扁平空腔結構;所述導流罩4的上部與進氣室3的 底部出口密封連通,導流罩4的底部與中冷器蓋板的頂部密封連通;所述進氣室3通過底圍 周邊均布的螺栓5固定在引擎蓋1上。在本實施例中,進氣室3為注塑零件,選用耐濕熱循 環、耐沖擊、耐候性和耐久性較好的PA6 (尼龍6)作為基材,并在基材中混入約35%的玻璃 纖維進行短纖維增強,以充分滿足振動和沖擊性能的要求,基本料厚設計為3. %+°_3mm,導流 罩4基本料厚設計為2. 0廣2 mm,選用耐濕熱循環和耐老化性較好的EPDM改性橡膠,為兼顧 密封性和保持性,其硬度設計為55°;設置在引擎蓋1上方的扁平空腔結構的進氣室 3從車輛外部為頂置中冷器導入冷卻空氣,滿足發動機各工況下中冷器的進氣量要求,冷卻 空氣沿平行引擎蓋1的方向從進氣口 2進入進氣室3,并沿垂直引擎蓋1的方向從進氣室3 的底部出氣孔進入導流罩4內,由于導流罩4的上下部分別與進氣室3和中冷器蓋板的頂 部通過過盈配合進行密封連通,導流罩4自身集成了導流和密封的雙重功能,確保了從進 氣口 2導入的冷氣空氣完全進入中冷器蓋板頂部。如圖3、4、5所示,由于進氣口 2處的載荷較大,在進氣室3的進氣口 2處設置有翻 邊6和加強筋7進行局部加強。在進氣室3的底圍邊緣設置有凹槽8,其內設置有斷面為矩 形的壓縮密封條9,密封條9選用發泡材料,頂端帶膠,可有效改善進氣室3底圍與引擎蓋外 板弧面的貼合緊密度。在進氣室3底端后部布置有六個弧形分布的向導流罩4外壁延伸的L形帶孔連接 臺10,以供對應設置在導流罩4外壁上的連接耳11與所述連接臺10之間用塑料卡扣12進 行固定連接;在所述進氣室3底端前部布置四個圓柱形凸臺13,以供設置在導流罩4對應 位置處的金屬卡簧14進行固定,金屬卡簧14的外輪廓為圓形,四瓣式金屬卡簧14在中心 組成一直徑略小于圓柱形凸臺13的圓孔,進行裝配時,卡簧14張開,并卡緊圓柱形凸臺13。
權利要求1.一種頂置中冷器的引擎蓋進氣機構,包括設置在引擎蓋(1)上的帶有進氣口(2)和 出氣口的進氣室(3),和與所述進氣室(3)的底部出氣口相連通的導流罩(4),其特征在于 所述進氣室(3)為頂、后部封閉的扁平空腔結構;所述導流罩(4)的上部與進氣室(3)的底 部出口密封連通,導流罩(4)的底部與中冷器蓋板的頂部密封連通;所述進氣室(3)通過底 圍周邊均布的螺栓(5)固定在引擎蓋(1)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頂置中冷器的引擎蓋進氣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室(3) 的進氣口(2)處設置有翻邊(6)和加強筋(7)。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頂置中冷器的引擎蓋進氣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室(3) 的底圍邊緣設置有凹槽(8 ),其內設置有壓縮密封條(9 )。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頂置中冷器的引擎蓋進氣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室(3) 后部均布有多個向導流罩(4)外壁延伸的L形帶孔連接臺(10),對應設置在導流罩(4)外 壁上的連接耳(11)與所述連接臺(10)之間通過卡扣(12)固定連接;在所述進氣室(3)前 端均布的圓柱形凸臺(13)與設置在導流罩(4)對應位置處的卡簧(14)相匹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頂置中冷器的引擎蓋進氣機構,包括設置在引擎蓋上的帶有進氣口和出氣口的進氣室,和與所述進氣室的底部出氣口相連通的導流罩,所述進氣室為頂、后部封閉的扁平空腔結構;所述導流罩的上部與進氣室的底部出口密封連通,導流罩的底部與中冷器蓋板的頂部密封連通;所述進氣室通過底圍周邊均布的螺栓固定在引擎蓋上。所述進氣室的進氣口處設置有翻邊和加強筋。所述進氣室的底圍邊緣設置有凹槽,其內設置有壓縮密封條。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結構簡單,工藝性優越,能在滿足中冷器進氣要求和保持外觀一致性的前提下,與不帶中冷器進氣口的同系列車型共用大部分引擎蓋內外板模具,顯著降低了成本,增強了系統的通用性。
文檔編號F02B29/04GK201896667SQ20102066890
公開日2011年7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20日
發明者于濤, 楊河洲, 蘇秀榮, 金獅 申請人: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