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折疊式豎軸潮流能發電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發電裝置領域,具體涉及是一種折疊式豎軸潮流能發電裝置。
技術背景在全球面臨能源危機,環境惡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新型清潔能源的 開發利用,海洋能源無疑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研發一種高效、經濟、實用的潮流能/海流 能發電裝置已成為社會迫切 的需要。潮流能/海流能發電裝置從研發到實際應用整個過程 中,運輸與海底安裝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致使發電裝置的成本大幅上升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折疊式豎軸潮流能發電裝置,它針對背景技術中的 運輸與海底安裝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不足,通過有效的折疊縮小整個裝置的體積, 方便運輸,避免各個部件之間的拆裝減少海底安裝成本。為了解決背景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它包含連桿 1、主軸2、葉片3、增速齒輪箱4、萬向節5、電機6和保護蓋7 ;連桿1的中心與主軸2相連 接,連桿1的末端連接有葉片3,主軸2下端依次連接有增速齒輪箱4、萬向節5和電機6,電 機6外圍包裹有保護蓋7。所述的連桿1、主軸2和葉片3連接組成發電裝置主體水輪機。所述的連桿1、主軸2和葉片3分別包含多個分段和彈簧銷D,多個分段之間通過 彈簧銷D連接。使連桿長1、主軸2和葉片3的長短可以自由伸縮。所述的保護蓋7是由于單保護蓋側面7-2折疊成方形通過固定螺絲孔7-1鉚接而 成,其保護蓋7可以正反對折,正折包裹住水輪機,反折包裹住電機6,且保護蓋7高度可伸 縮調整。本實用新型通過有效的折疊縮小整個裝置的體積方便運輸,避免各個部件之間的 拆裝減少海底安裝成本。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3是本實用新型連桿的結構示意圖;圖4、5是本實用新型葉片的結構示意圖;圖6、7是本實用新型主軸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保護蓋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運輸時候縮小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看圖1,本具體實施方式
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它包含連桿1、主軸2、葉片3、增速齒輪箱4、萬向節5、電機6和保護蓋7 ;連桿1的中心與主軸2相連接,連桿1的末端連 接有葉片3,主軸2下端依次連接有增速齒輪箱4、萬向節5和電機6,電機6外圍包裹有保 護蓋7。所述的連桿1、主軸2和葉片3連接組成發電裝置主體水輪機。參看圖2、3、4、5、6、7,所述的連桿1、主軸2和葉片3分別包含多個分段和彈簧銷 D,多個分段之間通過彈簧銷D連接。使連桿長1、主軸2和葉片3的長短可以自由伸縮。參看圖8,所述的保護蓋7是由于單保 護蓋側面7-2折疊成方形通過固定螺絲孔 7-1鉚接而成,其保護蓋7可以正反對折,正折包裹住水輪機,反折包裹住電機6,且保護蓋 7高度可伸縮調整。本具體實施方式
在運送前,先將連桿1、主軸2和葉片3收縮到最短,將縮小的水輪 機包裹在展開的保護蓋7內,然后折起通過固定螺絲7密封。這樣能有效的防止運輸過程 中水輪機出現碰撞損壞的情況。運輸完成后從正面打開保護蓋7再翻折回去將電機6封裝 好,然后進行海底固定,因為有保護蓋7所以起到海底插座的作用,只需將保護蓋7固定到 事先選好的海床上即可。然后把葉片3和主軸2向外拉伸,再延伸連桿,由于萬向節5有自 行調節的特征,所以不需要特殊調整。本具體實施方式
將裝置主體的水輪機部件設計成可伸縮的結構,這樣可以把水輪 機的高度和直徑都縮小到原來的三分之一或更小,總體上達到把原有體積縮小9倍或更小 的效果,大大降低了發電裝置的運送成本。此外保護蓋與海底插座密切結合,大大降低了制 作海底插槽成本和安裝成本。通過萬向節偏角可調的特點,可以根據來流方向的不同自行 調節迎流的角度以獲得最大的推動力完成高效發電。
權利要求1.折疊式豎軸潮流能發電裝置,其特在于它包含連桿(1)、主軸(2)、葉片(3)、增速齒 輪箱⑷、萬向節(5)、電機(6)和保護蓋(7);連桿(1)的中心與主軸(2)相連接,連桿(1) 的末端連接有葉片(3),主軸(2)下端依次連接有增速齒輪箱(4)、萬向節(5)和電機(6), 電機(6)外圍包裹有保護蓋(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式豎軸潮流能發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所述的連桿 (1)、主軸(2)和葉片(3)連接組成發電裝置主體水輪機。
專利摘要折疊式豎軸潮流能發電裝置,它涉及發電裝置領域,具體涉及折疊式豎軸潮流能發電裝置。它包含連桿(1)、主軸(2)、葉片(3)、增速齒輪箱(4)、萬向節(5)、電機(6)和保護蓋(7);連桿(1)的中心與主軸(2)相連接,連桿(1)的末端連接有葉片(3),主軸(2)下端依次連接有增速齒輪箱(4)、萬向節(5)和電機(6),電機(6)外圍包裹有保護蓋(7)。它有效的折疊縮小整個裝置的體積,方便運輸,避免各個部件之間的拆裝減少海底安裝成本。
文檔編號F03B11/00GK201896694SQ20102051017
公開日2011年7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31日
發明者宋永臣, 徐湖山, 林偉豪 申請人: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