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內燃機的進氣系統所用的離子裝置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內燃機的進氣系統所用的離子裝置改良,其離子裝置是使用 于內燃機所用空氣離子化的實施依據。
背景技術:
首先,請參閱圖1所示,其中,是指一針對內燃機10所設計的進氣系統101,一般進 氣系統101外部具有濾清器102,空氣經過濾清器102濾凈后由進氣系統101再吸入燃燒室 103與油氣壓縮引爆。而進氣系統101外可組接一離子產生器20,離子產生器20連設有位 于進氣系統101邊上的能量釋放器30。該離子產生器20是以蜂巢式鎢合金所構成,配置于 進氣系統101的管壁上。而能量釋放器30底部具有圓孔301,圓孔301中環設有復數個鎢 合金制作的能量釋放針302,藉以環設的能量釋放針302將進氣系統101所導引空氣中的大 部份空氣與粗粒子分解為離子。而后,內燃機10在運作時,是以能量釋放針302將空氣離子化,用以減少燃燒室 103未完全燃燒情況,期降低內燃機10未完全燃燒的廢氣排放所產生的空氣污染。另外降 低未完全燃燒空氣也可減少燃燒室103積碳量,藉此使內燃機10使用有壽命延長可能。(其 圖1與圖2請配合參照證書號第M258178的引擎進氣結構的改良所示說明書與圖示內容, 且積碳在此未繪出。另外,圖2僅顯示圓孔301的能量釋放針302環設。)據之,該離子產生器20是以蜂巢式鎢合金所構成,而能量釋放器30具有圓孔301, 圓孔301中環設有復數個鎢合金制作的能量釋放針302。然蜂巢式鎢合金離子產生器20與 鎢合金所制作能量釋放針302的成本極高,致實施是否適合用于此,實有諸多疑慮。且能量 釋放針302因容易覆蓋沾粘粒子,故能量釋放針302環設也會有清理不易問題,進而有離子 產生器20快速報廢缺失。然而離子產生器20因有上述諸多疑慮,而若欲解決上述疑慮,則 有待解決離子產生器20與能量釋放針302的缺失。
實用新型內容鑒于以上所述,得知習知有成本極高與清理不便缺失,因此,促使本實用新型人朝 離子化設計的制作成本降低與清理方便方向研發,并經由本實用新型人多方思考設計后, 遂而思及,將離子裝置采單點設置有一放電端子執行空氣離子化分解,必是為改良后的最 佳途徑。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內燃機的進氣系統所用的離子裝置改良。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內燃機的進氣系統所用的離子裝置改良,該內燃機具有燃燒室,且內燃機銜 接有導引燃燒室所需空氣的進氣單元,進氣單元配置有外接頭,外接頭用以續接離子裝置; 另外,離子裝置具有外接電力后將電力增壓的本體,本體突出具有銜接及透過外接頭互通 進氣單元的放電端子。所述本體外另伸具有導電延線,導電延線于末端套置所述外接頭,且導電延線于末端具有放電端子。所述進氣單元具有一導接燃燒室的進氣歧管,進氣歧管銜接所述外接頭,外接頭 伸出有二道的管接段,其中一管接段引接有進氣單元另設的廢氣回收管,而另一管接段套 置有所述導電延線;放電端子通過管接段互通進氣單元。所述導電延線內包覆有電線,電線由導電延線末端突出,并且電線于導電延線末 端外糾卷成一針狀的放電端子。該導電延線內包覆有電線,電線由導電延線末端可導接有一突出的針狀放電端 子;而后,導電延線末端可增設有一架設放電端子及續接外接頭的罩接體。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本實用新型的內燃機的進氣系統所用的離子裝置,其本體外伸有銜接及透過外接 頭互通進氣單元的放電端子,據此單點電端子摒除有習知高成本復數環設產生的清理不便 缺失。且管接段的單點銜接有方便放電端子取出清理而成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要優異特點。本實用新型的內燃機的進氣系統所用的離子裝置,其將本體固定于內燃機周邊, 而后,本體可伸具有導電延線,導電延線以末端套置外接頭,且末端具有互通進氣單元的放 電端子。離子裝置可利用導電延線延長放電端子實施距離,并使放電端子可單獨更換,藉此 用以減低離子裝置的清理成本而成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優異特點。
圖1為習用的立體分解含局部放大示意圖。圖2為習用的組合實施含局部放大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含實施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本體具導電延線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外接頭具管接段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導電延線具罩接體示意圖。附圖標記10內燃機 101進氣系統 102濾清器 103燃燒室20離子產生器30能量釋放器301圓孔302能量釋放針[0025]1內燃機11燃燒室12進氣單元121進氣歧管[0026]122廢氣回收管13外接頭131管接段14濾凈元件[0027]2離子裝置21本體22放電端子23導電延線[0028]231末端232電線3罩接體
具體實施方式
今為使貴審查委員對本實用新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現通過以下列實施例進行說 明。請貴審查委員參閱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內燃機的進氣系統所用的離子 裝置改良,其中,該內燃機1具有燃燒室11,且內燃機1銜接有導引燃燒室11所需空氣的進 氣單元12,進氣單元12配置有外接頭13,外接頭13用以續接離子裝置2。另外,離子裝置 2具有外接電力后將電力增壓的本體21,本體21突出具有銜接及透過外接頭13互通進氣單元12的放電端子22。該內燃機1設有濾凈元件14過濾空氣,而內燃機1運作中可將過濾后的空氣循進 氣單元2吸入燃燒室11,同時,本體21可增壓電力輸送至放電端子22,以放電端子22離子 化空氣提高燃燒室11燃燒比例,期以降低內燃機1所排廢氣的空污量,且完全燃燒比例提 高又能減少燃燒室11的積碳及延長內燃機1使用壽命。而且,組成簡單的離子裝置2又具 有可快速與進氣單元12分離,藉此,配合離子裝置2單點設計用以減低離子裝置2制作成 本與兼顧清理簡便效益(如積碳在此未繪出)。請參閱圖4所示,其中,該離子裝置2為了可以擴大組裝范圍,勢必得將本體21固 定于內燃機1周邊,而后,本體21外另可伸具有導電延線23,導電延線23于末端231另可 套置外接頭13,且導電延線23于末端231又可具有該放電端子22,離子裝置2可利用導電 延線23延長放電端子22實施距離,而放電端子22設于本體21外,使放電端子22可單獨 清理或更換,藉此用以減低離子裝置2實施成本。請參閱圖5所示,其中,該進氣單元12可另具有一導接燃燒室11的進氣歧管121, 進氣歧管121又可銜接該外接頭13,外接頭13又可伸出有二道的管接段131,其一管接段 131引接有進氣單元12另設的廢氣回收管122,而另一管接段13則又套置有該導電延線 23。導電延線23內另可包覆有電線232,電線232于導電延線23末端231外的中央處又可 突伸有糾卷成一針狀的放電端子22,放電端子22是通過管接段13互通進氣單元12。請參閱圖6所示,其中,該導電延線23內所包覆電線232于末端231又可導接有 一突出的針狀放電端子22。導電延線23末端可增設有一架設放電端子22及續接外接頭 13的罩接體3。據上,本實用新型的首要優點在于該離子裝置2的本體21外伸有銜接及透過外 接頭13互通進氣單元12的放電端子22,據此單點電端子22摒除有習知高成本復數環設產 生的清理不便缺失。且管接段131的單點銜接有方便放電端子22取出清理而成為本實用 新型的主要優異特點。而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優點在于該離子裝置2可將本體21固定于內燃機1周邊, 而后,本體21可伸具有導電延線23,導電延線23以末端231套置外接頭13,且末端231具 有互通進氣單元12的放電端子22。惟離子裝置2可利用導電延線23延長放電端子22實 施距離,并使放電端子22可單獨更換,藉此用以減低離子裝置2的清理成本而成為本實用 新型的另一優異特點。綜上所述,當知本實用新型的新穎結構已具有產業利用性、新穎性與進步性,誠符 合新型專利要件。而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 新型實施的范圍。即凡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為本實用新型專 利范圍所涵蓋。
權利要求一種內燃機的進氣系統所用的離子裝置改良,其特征在于,該內燃機具有燃燒室,且內燃機銜接有導引燃燒室所需空氣的進氣單元,進氣單元配置有外接頭,外接頭用以續接離子裝置;另外,離子裝置具有外接電力后將電力增壓的本體,本體突出具有銜接及透過外接頭互通進氣單元的放電端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燃機的進氣系統所用的離子裝置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本 體外另伸具有導電延線,導電延線于末端套置所述外接頭,且導電延線于末端具有放電端 子。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內燃機的進氣系統所用的離子裝置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進 氣單元具有一導接燃燒室的進氣歧管,進氣歧管銜接所述外接頭,外接頭伸出有二道的管 接段,其中一管接段引接有進氣單元另設的廢氣回收管,而另一管接段套置有所述導電延 線;放電端子通過管接段互通進氣單元。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內燃機的進氣系統所用的離子裝置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 導電延線內包覆有電線,電線由導電延線末端突出,并且電線于導電延線末端外糾卷成一 針狀的放電端子。
5.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內燃機的進氣系統所用的離子裝置改良,其特征在于,該導 電延線內包覆有電線,電線由導電延線末端可導接有一突出的針狀放電端子;而后,導電延 線末端可增設有一架設放電端子及續接外接頭的罩接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內燃機的進氣系統所用的離子裝置改良,其中,該內燃機具有燃燒室,且內燃機銜接有導引燃燒室所需空氣的進氣單元,進氣單元配置有外接頭,外接頭用以續接離子裝置;另外,離子裝置具有外接電力后將電力增壓的本體,本體突出具有銜接及透過外接頭互通進氣單元的放電端子,而后,放電端子可將進氣單元所導引空氣離子的優益功能。
文檔編號F02M27/04GK201696176SQ20102016525
公開日2011年1月5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21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21日
發明者余宗坤 申請人:余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