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滾子式氣門挺桿、滾子式氣門挺桿制造方法以及液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滾子式氣門挺桿、制造該滾子式氣門挺桿的方法以及液泵,所述 滾子式氣門挺桿通過滾子接觸使得一部件往復運動的凸輪,以泵送在諸如構成汽車發動機 的燃料供應系統的高壓燃料泵的液泵中的液體。
背景技術:
通過滾子接觸一部件以經由往復運動的凸輪泵送液體的滾子式氣門挺桿(滾柱 挺桿(roller tappet))通常用作設置在液泵中的挺桿(也稱作挺桿(tappet)),所述液泵 例如是構成汽車發動機的燃料供應系統的高壓燃料泵。更確切地,以上描述的這種類型的 液泵設置有呈柱塞形式的用于泵送液體的部件,以及通過旋轉使得柱塞往復運動的凸輪。 在面向凸輪的往復運動的方向上通過諸如盤簧的彈性部件推動柱塞。即,設置有滾子式氣 門挺桿的液泵由柱塞驅動泵的形式構成,其通過使得柱塞經由凸輪的旋轉而往復運動從而 泵送液體,所述柱塞被朝向圍繞指定的旋轉軸旋轉的凸輪推動。在該配置中,滾子式氣門挺 桿介于柱塞和凸輪之間。除了支撐柱塞的一端,滾子式氣門挺桿還接觸凸輪,同時被用于推動柱塞的彈性 部件朝向凸輪推動。換句話說,柱塞通過以滾子式氣門挺桿為中介而在面向凸輪的方向上 被推動,同時接收凸輪的旋轉。因此,滾子式氣門挺桿與柱塞一起隨著凸輪的旋轉而往復運 動。滾子式氣門挺桿在與凸輪接觸期間通過呈滾子形式的旋轉體作為中介(mediate)。在滾子式氣門挺桿中的滾子處于其共有的外周面接觸凸輪的同時被支撐的狀態, 從而旋轉軸的方向與凸輪的相同(平行)。當處于該狀態時,滾子在以滾子式氣門挺桿為中 介的柱塞往復運動的方向上移動,即在與柱塞的彈性部件施加的推動力相反的方向上,以 及在其相反方向(彈性部件推動方向)上。這里,與凸輪接觸的滾子響應凸輪的旋轉通過 摩擦力等旋轉。這種類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具有保持與凸輪接觸的滾子的部分,以及形成引導面 的部分,該引導面通過接觸由例如容納柱塞的部件所形成的指定滑動表面來引導滾子式氣 門挺桿的往復運動。根據這種類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在滾子式氣門挺桿和凸輪的接觸部 分處伴隨凸輪旋轉的摩擦力被滾子的旋轉吸收,由此減小接觸部分的磨損。公開號為9-125915的日本專利申請(JP-A_9_125915)公開了關于滾子式氣門挺 桿技術的一個實例。JP-A-9-125915公開了一種結構,其包括由壓制的金屬板材料制成的空 心本體;以及容納在本體中的塊(block),其具有容納滾子的圓柱軸承面。在該結構中,所 述本體構成形成引導面的部分,并且所述塊構成保持滾子的部分。 在JP-A-9-125915中,在滾子式氣門挺桿中形成引導面的部分和保持滾子的部分 由不同的部件構成。換句話說,JP-A-9-125915的滾子式氣門挺桿具有組裝包括本體和塊 的多個部件的結構。因此,構成部件的數目和制造步驟的數目增加,從而導致成本增加。另外,一些典型的傳統滾子式氣門挺桿是通過冷鍛制造的。更確切地,在通過冷鍛 形成桿狀(圓柱)材料之后,通過機械加工將所述材料成形為指定形狀。換句話說,在滾子式氣門挺桿中具有指定形狀的部分,例如保持滾子的部分、形成引導面的部分以及支撐柱 塞的部分,通過對經冷鍛形成的材料進行機械加工而形成。
以這種方式,根據通過冷鍛制造的滾子式氣門挺桿,雖然構成部件的數目小于先 前描述的JP-A-9-125915的配置中構成部件的數目,但是在冷鍛之后需要許多的機械加工 步驟。即,由于在通過冷鍛能夠形成的形狀方面有局限性,所以難以僅通過冷鍛形成具有指 定形狀的部分,諸如保持滾子的部分。因此,由于冷鍛僅使得各部件形成遠不同于最終目標 形狀(制成品形狀)的形狀,所以冷鍛需要許多的機械加工步驟。從而,制造步驟的數目增 力口,導致成本增加。另外,在通過冷鍛制造滾子式氣門挺桿的情況下,很難既實現輕質又實現低成本。 艮口,由于如上所述在通過冷鍛形成的形狀方面存在局限性,所以材料在形成之后會有相當 大的剩余部分(剩余材料),并且所述剩余材料用于削弱制成品的減重。雖然該剩余材料能 夠通過增加機械加工步驟的數目被移除,但是機械加工步驟數目的增加將導致成本增加。在另一方面,存在以下情況呈具有防止滾子式氣門挺桿旋轉的形狀的部分的形 式的旋轉止動器設置在滾子式氣門挺桿中以防止滾子式氣門挺桿旋轉,其中滾子式氣門挺 桿的往復運動的方向是旋轉軸的方向。換句話說,旋轉止動器是具有以下形狀的部分所述 形狀防止滾子式氣門挺桿相對于封裝往復運動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部件相對旋轉。從維持 推動滾子以接觸凸輪以及防止在滾子和凸輪的接觸部分處的不均衡的磨損的觀點出發,設 置有旋轉止動器。由于如上所述在通過冷鍛能夠形成的形狀方面存在局限性,所以通過冷鍛很難形 成這樣的旋轉止動器。因此,存在以下情況有必要從通過冷鍛形成的材料中設置單獨部 件,以便在滾子式氣門挺桿中設置旋轉止動器。在這類情況下,由于制造單獨部件以及形成 具有與在形成之后的材料中的單獨部件(諸如孔)相對應的形狀的部分的機械步驟的需 要,制造步驟和成本都會增加。
發明內容
鑒于以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滾子式氣門挺桿,其允許具有指定形狀的部分 (諸如保持滾子的部分)通過壓制成形或其它金屬板料成形由整體材料形成,這能夠一起 顯著減少制造步驟的數目以及成本,并且所述滾子式氣門挺桿使得能夠容易地實現緊湊和 輕質的結構,而且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制造滾子式氣門挺桿的方法以及設置有所述滾子式氣 門挺桿的液泵。因此,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案,提供一種滾子式氣門挺桿,其具有被可旋轉地支撐 的滾子和支撐所述滾子的本體,其中所述本體具有呈平板形式的基部;滾子保持部,其呈 一對對置的板狀部分的形式,所述一對對置的板狀部分通過朝向所述基部的板面中的一個 折曲而形成,所述滾子保持部被構造為將所述滾子保持在所述板狀部分之間;以及引導部, 其呈板狀部分的形式,所述板狀部分通過朝向所述基部的板面中的另一個折曲而形成并且 還通過彎曲以使得所述板狀部分遵循圓柱面形狀而形成,其中垂直于所述基部的板面的方 向為所述圓柱的軸向,所述引導部被構造為以遵循所述圓柱面形狀的形狀而形成引導面。另外,在上述滾子式氣門挺桿中,所述本體還優選地設置有呈如下板狀部分的形 式的旋轉止動器所述板狀部分被可移動地封裝在具有接觸所述引導面的表面的引導部件內并且從所述本體朝向所述圓柱面形狀的外側沿徑向突出,所述旋轉止動器被構造為通過 與所述引導部件接合而防止所述本體相對于所述引導部件的相對旋轉,所述本體以所述圓 柱的軸向作為旋轉軸的方向。另外,在上述滾子式氣門挺桿中,所述旋轉止動器以如下部分的形式設置所述部 分通過在構成所述引導部的板狀部分中至少在所述板面中的一個或者所述板面中的另一 個的方向上在端部折曲而形成。另外,在上述滾子式氣門挺桿中,所述旋轉止動器還優選地以從所述基部延伸出 的延伸部的形式設置。另外,在上述滾子式氣門挺桿中,構成所述引導部的所述板狀部分具有相對于所 述圓柱面形狀在圓周方向上互相接觸的端部。另外,構成所述引導部的所述板狀部分優選地還具有在相對于所述圓柱面形狀在 圓周方向上的端部之間的間隙。另外,在上述滾子式氣門挺桿中,所述引導部為在朝向所述板面中的一個的方向 上從構成所述引導部的所述板狀部分延長的部分,所述引導部進一步具有使得所述引導面 在所述板面中的一個的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另外,在上述滾子式氣門挺桿中,如果所述延伸部的長度基本等于所述板狀部分 的寬度,則禁止在滾子式氣門挺桿的往復運動期間所述滾子式氣門挺桿的傾斜定向,從而 是優選的。根據本發明的不同的方案,在一種制造具有被可旋轉地支撐的滾子的滾子式氣門 挺桿的方法中,提供一種制造滾子式氣門挺桿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材料準備步驟準備 呈平板形式的材料,所述平板具有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構成呈 平板形式的基部,所述第二部分呈一對在互相相反的方向上從所述第一部分突出的部分的 形式并且構成以對置狀態將所述滾子保持在其間的滾子保持部,所述第三部分呈至少在與 所述第二部分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從所述第一部分突出的部分的形式并且構成引導 部,所述引導部形成遵循圓柱面形狀的形狀的引導面,其中垂直于所述基部的板面的方向 為所述圓柱的軸向;第一形成步驟通過相對于所述第一部分而朝向所述材料的板面中的 一個折曲所述第二部分來形成所述滾子保持部;以及第二形成步驟通過相對于所述第一 部分而朝向所述材料的所述板面中的另一個折曲所述第三部分并且彎曲以使得所述引導 部遵循所述圓柱面形狀來形成所述弓I導部。另外,在上述制造所述滾子式氣門挺桿的方法中,所述第二形成步驟優選地還形 成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朝向所述圓柱面形狀的外側沿徑向突出以便起到旋轉止動器的作 用,所述旋轉止動器用于通過與所述弓I導部件接合而防止本體相對于所述弓I導部件的相對 旋轉,所述本體以所述圓柱的軸向作為旋轉軸的方向。另外,在上述制造所述滾子式氣門挺桿的方法中,如果所述第一形成步驟和所述 第二形成步驟都通過壓制成形來實施,則能夠減少制造步驟的數目和成本,因而是優選的。另外,在上述制造所述滾 子式氣門挺桿的方法中,優選地由具有所述第一部分、所 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一體的板狀材料形成所述滾子式氣門挺桿的所述本體。另外,提供一種液泵,其具有上述滾子式氣門挺桿或者根據上述制造滾子式氣門 挺桿的方法而制造的滾子式氣門挺桿,并且所述液泵進一步設置有柱塞,其通過往復運動泵送液體;凸輪,其通過旋轉使所述柱塞往復運動;以及彈性部件,其在所述往復運動的方 向上朝向所述凸輪推動所述柱塞,其中所述滾子式氣門挺桿通過所述基部支撐所述柱塞, 并且在被所述彈性部件沿朝向所述凸輪的方向推動的狀態下通過所述滾子接觸所述凸輪。本發明顯示了以下效果。即,根據本發明,關于設置有被可旋轉地支撐的滾子的滾 子式氣門挺桿,由于諸如保持滾子的部分的具有指定形狀的部分能夠通過諸如壓制成形的 金屬板料成形由 整體材料形成,所以能夠顯著減少制造步驟的數目和成本,并且能容易地 實現緊湊和輕質的結構。
在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進行的詳細描述中,將描述本發明的特 征、優點以及技術和工業重要性,在附圖中相同的標記用于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圖1為示出設置有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主張的高壓燃料泵的汽車發動機的燃 料供應系統的配置的圖;圖2為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立體圖;圖3為如第一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側視圖;圖4為如第一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側視截面圖;圖5為示出如第一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旋轉止動器的配置的局部 俯視截面圖;圖6為示出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主張的板狀材料的圖;圖7A和圖7B為示出板狀材料的形狀的實例的圖;圖8為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立體圖;圖9為如第二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側視圖;圖10為如第二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側視截面圖;圖11為示出如第二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旋轉止動器的配置的局部 俯視截面圖;圖12為示出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所主張的板狀材料的圖;圖13為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立體圖;圖14為如第三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側視圖;圖15為如第三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側視截面圖;圖16為示出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所主張的板狀材料的圖;圖17為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立體圖;圖18為如第四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側視圖;圖19為如第四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側視截面圖;圖20為示出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所主張的板狀材料的圖;圖21為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立體圖;圖22為如第五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側視圖;圖23為如第五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俯視圖;圖24為示出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所主張的板狀材料的圖;圖25為如本發明第六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立體圖26為如第六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側視圖;圖27為示出如本發明第六實施例所主張的板狀材料的圖;圖28為如第七實施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立體圖;以及圖29為示出現有技術的滾子式氣門挺桿的配置的實例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試圖通過諸如壓制成形的金屬板料成形,通過設計能夠被壓制成形的平板 狀材料的薄板狀形狀,在滾子式氣門挺桿中形成具有諸如支撐滾子的部分的指定形狀的部 分的本體。以下提供了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解釋。此外,在下面解釋的實施例中,解釋了將本 發明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應用到構成汽車發動機的燃料供應系統的高壓燃料泵中的 情況。首先,利用圖1解釋第一實施例中所主張的高壓燃料泵1。高壓燃料泵1用于在汽 車 發動機的燃料供應系統中從連接到輸送管(蓄壓器)3上的噴射器4以高壓噴射燃料的 形式泵送燃料罐2中的燃料。因此,高壓燃料泵1是這樣的燃料進口側經由低壓燃料路徑 5連接到燃料罐2上,而燃料輸送側經由高壓燃料路徑6連接到輸送管3上。燃料罐2內的燃料由進料泵7吸入并朝向低壓燃料路徑5輸送。進料泵7以在燃 料罐2內連接到低壓燃料路徑5上的狀態設置。單向閥8設置在高壓燃料路徑6內,用于 防止從高壓燃料泵1輸送的燃料回流。已經經過高壓燃料路徑6從高壓燃料泵1中泵送到 輸送管3的燃料伴隨噴射器4的驅動控制而被噴射,并隨后以指定的等分量(aliquot)被 供應到發動機的每個氣缸的燃燒室中。安全路徑(relief path) 10經由安全閥9連接到輸送管3上。安全路徑10與燃 料罐2連通。安全閥9是壓力控制閥,當燃料壓力已經變得等于或大于設定壓力時,安全閥 9通過允許部分燃料溢出來控制壓力。因此,當在輸送管3內的燃料達到設定壓力時,安全 閥9開啟,輸送管3內的部分燃料經過安全路徑10并且返回到燃料罐2。通過采用以該種 方式包含高壓燃料泵1的結構,在汽車發動機中配置燃料供應裝置。高壓燃料泵1設置有柱塞11、凸輪12、盤簧13以及滾子式氣門挺桿20。柱塞11 通過往復運動泵送燃料形式的液體。柱塞11被設置為插入到高壓燃料泵1所具有的氣缸 14內,同時能夠往復運動。氣缸14是以在構成高壓燃料泵1的本體部分的本體15內的開 口的形式形成的部分。增壓室16形成在本體15內。增壓室16是通過本體15的內壁表面和在柱塞11 的一端上的端面等形成的,所述本體15的內壁表面形成與氣缸14連通的空間部分。增壓 室16與低壓燃料路徑5經由形成在本體15內的進入口 15a連通,并且增壓室16與高壓燃 料路徑6經由類似地形成在本體15內的排出口(delivery port) 15b連通。電磁泄油閥17設置在進入口 15a內。即,當電磁泄油閥17開啟時,低壓燃料路徑 5和增壓室16連通,并且已經經過低壓燃料路徑5的燃料通過電磁泄油閥17被引入到增壓 室16。在另一方面,當電磁泄油閥17關閉時,低壓燃料路徑5和增壓室16隔離,并且中斷 引入燃料到增壓室16中。電磁泄油閥17具有電磁線圈17a、閥體17b以及盤簧17c,并且電磁泄油閥17基于 是否有電力供應而在開啟和關閉之間切換。更具體地,當沒有電力供應到電磁線圈17a時,閥體17b通過盤簧17c的 推動力而移動遠離進入口 15a (形成在其開口中的座部),或者換 句話說,電磁泄油閥17開啟。另一方面,當電力供應到電磁線圈17a時,閥體17b反抗盤簧 17c的推動力來阻塞進入口 15a (覆蓋其座部),或者換句話說,電磁泄油閥17關閉。作為當往復運動的柱塞11朝向增壓室16移動(圖1中的上側)時電磁泄油閥17 關閉的結果,增壓室16內的燃料壓力升高并且增壓室16內的燃料通過排出口 15b朝向高 壓燃料路徑6泵送。另外,作為當往復運動的柱塞11朝向從本體向外推動的一側(圖1中 的下側)移動時電磁泄油閥17開啟的結果,增壓室16內的燃料壓力降低并且燃料通過進 入口 15a被從低壓燃料路徑5吸取到增壓室16內。以這種方式控制電磁泄油閥17的開啟 和關閉是例如通過電子控制設備全面執行發動機的電控制而執行的,所述電子控制設備例 如可以是電子控制單元(ECU)。凸輪12通過旋轉使得柱塞11往復運動。凸輪12形成在在指定位置被可旋轉支 撐的凸輪軸12a上。因此,伴隨凸輪軸12a的旋轉,凸輪12與凸輪軸12a—體旋轉,具有與 凸輪軸12a的旋轉軸的中心共同的位置。凸輪12具有兩個凸輪尖12b,這兩個凸輪尖12b 圍繞凸輪軸12a的旋轉軸的中心以180°的角分開。柱塞11由于凸輪12伴隨凸輪軸12a 的旋轉的旋轉(參見箭頭Al)而往復運動(參見箭頭A2)。盤簧13用作用于在面向凸輪12的往復運動方向(將被稱為“凸輪方向”)推動柱 塞11的彈性部件。設置盤簧13使得盤簧13的中心軸線與柱塞11的軸向中心一致。盤簧 13的一端經由彈簧座13a而被本體15支撐。滾子式氣門挺桿20介于柱塞11和凸輪12之間。滾子式氣門挺桿20支撐柱塞11 的一端并與凸輪12接觸,同時處于被用于推動柱塞11的盤簧13在凸輪方向上推動的狀 態。因此,作為由滾子式氣門挺桿20或者由諸如底座部件的其它部件直接為中介的結果, 如前所描述的一端由本體15支撐的盤簧13的另一端由滾子式氣門挺桿20支撐。換句話說,作為由滾子式氣門挺桿20作為中介的結果,柱塞11接收凸輪12的旋 轉,同時在凸輪方向被推動。因此,滾子式氣門挺桿20隨著凸輪12的旋轉而與柱塞11往 復運動。滾子式氣門挺桿20在接觸凸輪12期間由呈滾子21形式的旋轉體為中介。從而, 滾子式氣門挺桿20設置有被可旋轉地支撐的滾子21和支撐滾子21的本體30。在滾子式氣門挺桿20中,當滾子21被支撐從而旋轉軸的方向與凸輪12的旋轉軸 相同(平行)時,滾子21處于其外周面與凸輪12的外周面接觸的狀態。在處于該狀態的 同時,由滾子式氣門挺桿20作為中介的柱塞11隨著凸輪12的旋轉而往復運動,或者換句 話說,在反抗由柱塞11的盤簧13所施加的推動力的方向(圖1中向上的方向)上以及在 其相反方向(圖1中向下的方向)上移動。這里,滾子21在與凸輪12接觸時響應凸輪12 的旋轉由于摩擦力等而旋轉。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移動(往復運動)由挺桿引導件18引導。挺桿引導件18是 其中安裝有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圓柱形部件,并且其一端被支撐同時被固定到本體15上。 因此,滾子式氣門挺桿20由本體30作為中介在挺桿引導件18內往復運動,同時與挺桿引 導件18的內周面18a接觸。如以上已經描述的,在第一實施例中所主張的高壓燃料泵1中,設置有滾子21和 本體30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位于柱塞11和凸輪12之間。以下提供對滾子式氣門挺桿20 的構造的詳細解釋。
如前所述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設置有滾子21和本體30。本體30是通過折曲整體的平面板狀材料而構成的部件。如圖2至圖5所示,本體30具有基部31、滾子保持部32 以及引導部33。基部31為平板狀部。在滾子式氣門挺桿20介于柱塞11和凸輪12之間的狀態 下,基部31用作與柱塞11的一端接觸的部分。更確切地,在基部31中,一個板面(圖4中 的上表面)為在與柱塞11接觸的一側的表面(將被稱為“柱塞接觸表面31a”)。在第一實 施例中,基部31例如為如圖5所示的大致呈矩形形狀的部分。此外,在以下解釋中,在滾子 式氣門挺桿20介于柱塞11和凸輪12之間的狀態下,在滾子式氣門挺桿20中柱塞11 一側 (柱塞接觸表面31a的一側)的定向被稱為“上”,而凸輪12—側(與柱塞接觸表面31a相 反的板面一側)的定向稱為“下”。滾子保持部32由一對對置的板狀部分構成,所述板狀部分是通過折曲基部31的 板面中的一個(與柱塞接觸表面31a相反的板面)形成的。因此,滾子保持部32具有呈一 對支撐板32a形式的一對對置板狀部分。支撐板32a是從如前所述的大致呈矩形形狀的基 部31的一對相反側邊緣沿大致與基部31的板面垂直的方向向下延伸的部分。換句話說, 一對支撐板32a大致平行對置。在第一實施例中,支撐板32a具有大致矩形形狀,其中其遠 端(下側)的角部是斜的。滾子保持部32將滾子21保持在一對支撐板32a之間。S卩,在滾子21被兩個對置 的支撐板32a夾住的狀態下,滾子保持部32可旋轉地支撐滾子21。因此,在滾子保持部32 中,支撐板32a的對置方向(圖5中的垂直方向)為具有圓柱形外形的滾子21的圓柱的軸 向。換句話說,在滾子保持部32中,滾子21被支撐同時被定向為其旋轉軸的方向為支撐板 32a的對置方向。支撐孔32b形成在用于支撐滾子21的支撐板32a中。滾子21具有如前所述的圓柱外形,并且其外周面為與凸輪12接觸的表面(將被 稱為“凸輪接觸表面21a”)。滾子21包括具有滾子21的旋轉軸的軸支撐部22,以及構成 滾子21的外周部并形成呈外周部23的形式的凸輪接觸表面21a的部分。換句話說,在滾 子保持部32中,將滾子21保持在被支撐在軸支撐部22和支撐板32a之間的狀態。這里, 支撐板32a所擁有的支撐孔32b用于支撐軸支撐部22。在滾子21中,滾子軸承適當地由軸支撐部22和外周部23構成。即,在滾子軸承 由軸支撐部22和外周部23構成的情況下,雖然未在附圖中示出,但多個滾動體包含在軸支 撐部22和外周部23之間并能夠自由滾轉。更確切地,在多個球體被包含作為滾動體的情 況下,滾子軸承呈滾珠軸承的形式并且在多個針狀體被包含作為滾動體的情況下,滾子軸 承呈滾針軸承的形式。然而,對滾子21的配置沒有特定的限制。滾子21的配置還可以是 例如整體部件被軸向可旋轉地支撐在滾子保持部32中的配置(軸支撐部22和外周部23 整體旋轉的配置)。引導部33為板狀部分,所述板狀部分通過折曲基部31的另一板面(與先前描述 的板面中的所述一個相反的板面,即柱塞接觸表面31a)、并且通過彎曲以使得所述板狀部 分遵循圓柱面形狀而形成,其中垂直于基部31的板面的方向為所述圓柱的軸向。引導部33 具有呈彎曲部33a的形式的彎曲板狀部分。彎曲部33a是向上延伸并具有介于彎曲部33a 和基部31之間的接合部33b的部分。換句話說,接合部33b是連接彎曲部33a和基部31 的部分,并且是引導部33相對于基部31的彎曲部分。
在第一實施例中,引導部33具有一對彎曲部33a。該對彎曲部33a在與構成滾子 保持部32的支撐板32a對置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對置。換句話說,該對彎曲部33a通過接 合部33b作為中介從另外的對置的一對側邊緣向上延伸,而不是從支撐板32a在大致矩形 的基部31上延伸的一對對置的側邊緣向上延伸。當構成引導部33的彎曲部33a彎曲時所遵循的圓柱面形狀以與基部31的板面垂 直的方向,即垂直方向作為圓柱的軸向。另外,彎曲部33a所遵循的圓柱面形狀是這樣的 圓柱軸線(中心軸線)的位置大致為基部31的中心位置。即,在圖5所示的滾子式氣門挺 桿20的俯視圖(平面圖)中,彎曲部33a所遵循的圓柱面形狀由雙點虛線所表示的圓圈C2 示出,其中圓圈C2的中心點Cl大致位于基部31的中心。從而,當從上方看時,彎曲部33a 為彎曲為弓形形狀的板狀部分。在第一實施例中,在沿著圖3所示的滾子21的旋轉軸的方向的視圖中,以及在圖 5所示的俯視圖中,一對對置的彎曲部33a形成為具有相互線性對稱的形狀。更確切地,每 個彎曲部33a是通過從基部31的側邊緣向上延伸的接合部33b的遠端部沿著共同的圓柱 面形狀(參見圓圈C2,在后文中同樣適用)在兩個側向上延伸大致相同長度而形成的。在 對置的彎曲部33a之間,間隙C3位于圓柱面形狀的圓周方向的端部之間(參見圖5)。彎曲 部33a之間的間隙C3在一對支撐板32a的對置方向(滾子21的旋轉軸的方向)上的對置 位置處。引導部33形成形狀遵循圓柱面形狀的引導面34。引導面34是通過構成引導部 33的彎曲部33a的外周面形成的。即,如前所述呈彎曲部33a的外周面形式的遵循圓柱面 形狀的板狀部分局部具有圓柱面的形狀。因此,彎曲部33a的外周面用作由引導部33形成 的引導面34。在如圖5所示的俯視圖中,引導面34是滾子式氣門挺桿20中的最靠外的表面。換 句話說,在圖5所示的俯視圖中,包括引導部33的另一部分和滾子21包含在本體30內,在 由引導部33形成的引導面34所遵循的圓形內側。在滾子式氣門挺桿20包含在挺桿引導件18內的狀態下(參見圖1),引導面34接 觸挺桿引導件18的內周面18a。換句話說,挺桿引導件18的內周面18a用作滾子式氣門挺 桿20具有的引導面34(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滑動接觸表面)的接觸表面。因此,引導面 34所遵循的圓柱面形狀的尺寸對應于挺桿引導件18的內周面18a具有的圓柱面形狀的尺 寸。具有以上所述配置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在其一端通過在柱塞11和凸輪12之間 的具有柱塞接觸表面31a的基部31支撐柱塞11,并且通過具有凸輪接觸表面21a同時被盤 簧13在凸輪的方向上推動的滾子21作為中介接觸凸輪12。伴隨凸輪12的旋轉,在引導面 34與挺桿引導件18的內周面18a接觸的狀態下,滾子式氣門挺桿20在挺桿引導件18內往 復運動(滑動)。然后柱塞11伴隨該往復運動而往復運動。另外,為第一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設置旋轉止動器。旋轉止動器采用防止 相對于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挺桿引導件18的旋轉(將被稱為“相對旋轉”)的配置,其中 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往復運動的方向(垂直方向)作為旋轉軸的方向。以下將描述第一 實施例中旋轉止動器所采用的配置的實例。 如圖5所示,旋轉止動桿24用作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旋轉止動器。旋轉止動桿24是一種桿狀 部件,其被設置以驅動到包含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挺桿引導件18中,并且其 限制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相對旋轉。更確切地,如圖5的俯視圖所示,旋轉止動桿24設置在大致與滾子式氣門挺桿20 的引導部33的圓柱面形狀(圓形形狀)相切的方向上。這里,旋轉止動桿24被驅動到一 位置上,以使得與外側角(圓柱面形狀的外側)接觸,所述外側角形成在兩個彎曲部33a的 端部上、形成在如前所述構成引導部33的一對彎曲部33a的端部之間的間隙C3的部分處。隨后,如圖5的俯視圖所示,設置旋轉止動桿24以在與如前所述一對支撐板32a 的對置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滾子21的旋轉方向)的兩個位置處,大致與間隙C3的對置方 向垂直。另外,旋轉止動桿24設置在兩個間隙C3中的一個間隙C3(圖5中的下間隙C3) 處。旋轉止動桿24設置為處于被插入到形成在挺桿引導件18內的插入孔18b中的狀 態。對應于相對于處于包含在挺桿引導件18內的狀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旋轉止動桿 24的方向形成插入孔18b。因此,如圖5的俯視圖所示,插入孔18b形成在大致與挺桿引導 件18的內周面18a相切的方向上。作為將旋轉止動桿24驅動(壓配合)到插入孔18b中 的結果,旋轉止動桿24被設置處于固定在挺桿引導件18中的狀態。以該方式,通過相對挺桿引導件18設置的旋轉止動桿24來限制滾子式氣門挺桿 20的相對旋轉。更確切地,由于在處于兩個彎曲部33a的端部之間的間隙C3的部分中,在 一對彎曲部33a的端部上形成的外側角(圓柱面形狀的外側)與旋轉止動桿24接觸,限制 了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相對旋轉。然后,將解釋制造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方法。如在第一實施例中所主張的制造方 法是一種制造設置有被可旋轉地支撐的滾子21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方法,所述方法包 括準備平板狀材料的步驟(將被稱為“材料準備步驟”),形成滾子保持部32的步驟(將被 稱為“第一形成步驟”),以及形成引導部33的步驟(將被稱為“第二形成步驟”)。在材料準備步驟中,如圖6所示,準備能經受諸如壓制成形的金屬板料加工的板 狀材料40用作平板狀材料。板狀材料40是通過模鍛金屬板料制造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 的本體30部分通過折曲由壓制成形等的板狀材料40而構成。因此,板狀材料40具有構成 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本體30中基部31的部分,其呈第一部分41的形式;構成本體30中 滾子保持部32的部分,其呈第二部分42的形式;以及構成本體30中引導部33的部分,其 呈第三部分43的形式。第一部分41構成平板狀的基部31。因此,第一部分41是形成板狀材料40在對應 于大致為矩形基部31范圍內的中心部分的部分。在第一部分41 一側(圖6中的前側)的 板面變為基部31具有的柱塞接觸表面31a。在以下的解釋中,在板狀材料40中形成柱塞接 觸表面31a的一側被稱為“前側”,而相反側被稱為“后側”。第二部分42由一對在互相相反方向上從第一部分41突出的部分組成。更確切 地,如圖6所示,板狀材料40具有構成第二部分42的一對突起42a。突起42a中的一個從 第一部分41朝向一側(圖6中的左側或右側)突出,同時另一突起42a從相同的第一部分 41朝向另一側(圖6中的右側或左側)突出。換句話說,構成第二部分42的一對突起42a 在為互相相反的方向的兩側的方向上(圖6中的左側和右側)突出。突起42a是對應于構成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本體30中的滾子保持部32的支撐板32a的部分。因此,突起42a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狀,在該矩形中在從第一部分41突出的 方向上的端部上的角是傾斜的。此外,對應于用于支撐滾子21的支撐孔32b的通孔42b形 成在每個突起42a中。呈一對突起42a形式的第二部分42構成在對置狀態下在其間相互保持滾子21的 滾子保持部32。即,通過相對于第一部分41向后側折曲而使得一對突起42a處于互相對置 的狀態。然后滾子21被可旋轉地支撐在對置的突起42a之間。第三部分43為在與第二部分42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從第一部分41突出的 部分。更確切地,如圖6所示,第三部分43具有條狀部分43a,使得其長度方向為第二部分 42從第一部分41突出的方向(圖6中的水平方向)。條狀部分43a為從第一部分41突出 的部分,連接部分43b介于條狀部分43a與第一部分41之間。在第一實施例中,條狀部分 43a在長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通過連接部分43b連接到第一部分41上。因此,由條狀部分 43a和連接部分43b構成的部分大致為T形部分。在第一實施例中,板狀材料40具有第三部分43,第三部分43在與第二部分42從 第一部分41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兩側的方向上(在互相相反的方向上)延伸。艮口, 第二部分42從第一部分41突出的方向為圖6中的水平方向。與第二部分42的突出方向 交叉的方向為圖6中的垂直方向。板狀材料40具有在圖6的垂直方向上從第一部分41突 出的呈第三部分43的形式的一對部分。該對部分中的每一個為如前所述由條狀部分43a 和連接部分43b構成的T形部分。條狀部分43a為與構成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本體30中的引導部33的彎曲部33a 對應的部分,而連接部43b為與也構成引導部33的接合部33b對應的部分。因此,條狀部 分43a具有這樣的形狀使得從第一部分41突出的連接部43b的遠端在與連接部分43b的 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 上(圖6中的水平方向)突出大約相同的長度。第三部分43構成引導部33,引導部33形成具有遵循圓柱面形狀的形狀的引導面 34,引導部33的圓柱的軸向為與基部31的板面垂直的方向。即,由于由條狀部分43a和連 接部分43b構成的一對T形部分相對于第一部分41從呈第二部分42形式的突起42a朝向 相反側(前側)折曲,所以呈接合部33b形式的折曲部分通過連接部43b形成。另外,彎曲 部33a是通過將條狀部分43a彎曲成弓形形狀而形成的。然后通過彎曲部33a的外周面形 成引導面34,或者換句話說,通過條狀部分43a的后側來形成引導面34。在第一形成步驟中,通過相對于第一部分41而朝向板狀材料40的板面中的一個 (后側)折曲第二部分42來形成滾子保持部32。即,在該步驟中,呈一對突起42a形式的第 二部分42相對于第一部分41朝向后側折曲。這里,由于一對突起42a是形成滾子保持部 32的支撐板32a的部分,所以折曲所述突起42a直到它們在大致平行對置的狀態下定向。突起42a具有的通孔42b用作支撐滾子21的支撐孔32b,并且滾子21被保持在處 于對置狀態的突起42a之間。以這種方式,通過折曲呈突起42a形式的第二部分42來形成 滾子保持部32。以這種方式折曲第二部分42以形成滾子保持部32是通過諸如壓制成形的 金屬板料成形來執行的。在第二形成步驟中,通過相對于第一部分41而朝向板狀材料40的另一個板面 (第二部分42折曲一側的相反側(前側))折曲第三部分43并且彎曲以使其遵循圓柱面形 狀來形成引導部33。S卩,由條狀部分43a和連接部分43b構成的第三部分43從連接部分43b的部分相對于第一部分41朝向前側折曲。另外,在該步驟中,第三部分43的條狀部分 43a被彎曲從而具有弓形形狀。這里,由于一對條狀部分43a是形成引導部件33的彎曲部 33a的部分,所以該對條狀部分43a被彎曲從而遵循共同的圓柱面形狀。
在這種方式中,形成引導面34的引導部33是通過將第三部分43從連接部分43b 的部分折曲并且彎曲條狀部分43b形成的。以這種方式折曲并彎曲第三部分43以形成引 導部33是通過諸如壓制成形的金屬板料成形來執行的。如上已經描述的,第一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是通過包括材料準備步驟、第 一形成步驟和第二形成步驟的制造方法制造的。此外,對于執行第一形成步驟和第二形成 步驟的時間順序并沒有特別的限定。換句話說,可以先執行第一形成步驟和第二形成步驟 中的任一步驟,或者可以同時執行第一形成步驟和第二形成步驟。另外在第一實施例中,在板狀材料40中,雖然呈由條狀部分43a和連接部分43b 構成的部分的形式的第三部分43從第一部分41在兩側方向上(圖6中的兩側上的垂直方 向)都突出,但是第三部分43也可以是僅在一個方向上(圖6中向上或向下的方向)突出 的部分。在第三部分43是從第一部分41僅在一個方向上突出的部分的情況下,在材料準 備步驟中所準備的板狀材料40具有例如類似于圖7A和圖7B中所示的形式。S卩,如圖7A和圖7B所示,在第三部分43是從第一部分41僅在一個方向上(圖7A 和圖7B中向上的方向)突出的部分的情況下,第三部分43的條狀部分43a具有呈延伸部 43c形式的在長度方向上(圖7A和圖7B中的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在本體30中的引導 部33的彎曲部33a是通過具有該延伸部43c的條狀部分43a形成的。換句話說,在這種情 況下,彎曲部33a是通過彎曲單個的條狀部43a形成的。因此,包括延伸部43c的單個條狀 部43a的長度方向上的長度確保形成彎曲部33a所需的長度。圖7A示出了條狀部分43a朝向長度方向的一側(圖7A中的右側)的方向上延伸 的情況,或者換句話說,延伸部43c在長度方向的一側的情況。另外,圖7B示出了條狀部分 43a在長度方向的兩側(圖7B中的左側和右側)的方向上延伸的情況,或者換句話說,延伸 部43c在長度方向的兩側的情況。以這種方式,板狀材料40中的第三部分43是在與第二 部分42從第一部分41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在至少一個方向上突出的部分。根據如上所述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和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制造方法,具有指定 形狀的部分(例如設置有可被旋轉支撐的滾子21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滾子保持部32) 能夠從呈板狀材料40形式的整體材料通過諸如壓制成形的金屬板料成形而形成,從而可 以顯著降低制造步驟的數目以及成本,同時還可以容易地實現緊湊且輕質的結構。S卩,在第一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中,具有指定形狀的部分(諸如滾子保持 部32和引導部33)是通過對支撐滾子21的本體30的部分進行諸如壓制成形的金屬板料 成形而形成整體的平板狀材料40形成的。換句話說,僅通過諸如壓制成形的金屬板料成形 來使本體30形成為接近最終的目標形狀(制成品形狀)。從而,能夠顯著減少機械加工步 驟的數量,由此導致伴隨成本顯著下降。另外,由于本體30是通過從整體的板狀材料40進行金屬板料成形而形成的,所以 不太可能遺留在本體30上剩余材料,由此可以實現緊湊的結構和較輕的重量。因此,能夠 容易地使得滾子式氣門挺桿20緊湊且輕質。以下將解釋第一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相對于現有技術所帶來的效果。圖29示出了作為現有技術的滾子式氣門挺桿120的實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在如該實例所主 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120中,其本體130的部分是通過冷鍛制造的。換句話說,本體130是 通過冷鍛形成桿狀(圓柱形)材料并且隨后加工成指定形狀而形成的。更確切地,如圖29所示,本體130包括具有指定形狀的部分,例如以支撐孔132b 保持滾子121的滾子保持部132、形成與柱塞111接觸的柱塞接觸表面131a的柱塞接觸部 131,以及引導滾子式氣門挺桿120的往復運動的引導面134。這些具有指定形狀的部分中 的每一個均是通過執行諸如在通過冷鍛形成的材料上進行磨削或鉆孔的機械加工形成的。因此,當制造滾子式氣門挺桿120時,需要很多的機械加工步驟來形成諸如在本 體130中所需要的滾子保持部132的具有指定形狀的部分。即,由于對于能夠通過冷鍛形 成的形狀具有限制,冷鍛僅能使得部件形成遠不同于最終目標形狀(制成品形狀)的形狀, 并且在冷鍛之后需要許多機械加工步驟。另外,在該實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120中,旋轉止動 銷125用作旋轉止動 器,其呈與構成本體130的部件分離的部件的形式。通過壓配合到本體130的引導面134 中,旋轉止動銷125在引導面134內形成突起部。通過該旋轉止動銷125形成的突起部裝 入到凹槽等中,所述凹槽形成在包含滾子式氣門挺桿120的部件(參見上述挺桿引導件18) 的內周面內。換句話說,滾子式氣門挺桿120經受通過由從內部與包含滾子式氣門挺桿120 的部件接合的旋轉止動銷125形成的突起部分停止旋轉的動作。根據該旋轉止動器,需要將旋轉止動銷125制造為與構成本體130的部件分離的 部件,以及形成具有與本體130內的旋轉止動銷125對應的形狀的部分(諸如壓裝孔)的 機械加工步驟。以這種方式,在通過如該實例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120所示出的現有技術 中,由于需要許多機械加工步驟,所以制造步驟數目增加并隨之導致成本增加。關于這一 點,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由于在本體30中諸如滾子保持部32的具有指定 形狀的部分是通過諸如壓制成形的金屬板料成形而形成的,并且由于對于構成旋轉止動器 不需要對本體30進行機械加工(例如,鉆孔),因而不需要在金屬板料成形之后的額外機械 加工。因此,能夠顯著減少制造步驟的數量和成本。以下將對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另一實施例進行解釋。此外,在以下解釋的每個實 施例中,出于便利的目的,相同的附圖標記用于指示那些與第一實施例的部分共有的部分, 并且將省略其解釋。以下將對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第二實施例進行解釋。在第二實施例的滾子式氣 門挺桿20中,如圖8至圖10所示,在本體30內提供旋轉止動器35。旋轉止動器35是相 對于引導部33在圓柱面形狀的徑向上朝向外側(簡稱為“徑向的外側”)突出的板狀部分。 第二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具有上突起件36,上突起件36從構成引導部33的彎曲部 33a之一的上端突出,并作為旋轉止動器35。S卩,如圖11所示,用作旋轉止動器35的上突起件36是在徑向上朝向外側(圖11 中的左側)突出并且在徑向上向外側突出比引導面34之一更遠的部分。換句話說,旋轉止 動器35是在徑向上向外側突出比滾子式氣門挺桿20中的引導面34之一更遠的部分。上 突起件36是通過將在一個彎曲部33a的上部形成的突起部在徑向上朝向外側折曲而形成 的部分。
另外,通過與挺桿引導件18接合,旋轉止動器35防止相對于本體30的挺桿引導 件18的旋轉(如前所述的相對旋轉),使其旋轉軸的方向為相對于引導部件33的同軸方向 (與基部31的板面垂直的方向(垂直方向))。這里,挺桿引導件18用作具有呈內周面18a 形式的與引導面34接觸的接觸表面的引導部件。換句話說,本體30可移動地包含于挺桿 引導件18內。更確 切地,如圖11所示,其中裝入上突起件36的凹槽18c形成在挺桿引導件18的 內周面18a內,挺桿引導件18處于滾子式氣門挺桿20(本體30)包含在挺桿引導件18內 的狀態。凹槽18c形成在挺桿引導件18的內周面18a中挺桿引導件18的同軸方向上(圖 1中的垂直方向)。凹槽18c至少具有允許滾子式氣門挺桿20往復運動的長度(垂直方向 上的長度)。凹槽18c在與旋轉止動器35相關的寬度方向上具有細小的間隙。換句話說, 處于裝入到凹槽18c內的狀態下的上突起件36在相對于凹槽18c的寬度方向上具有細小 的間隙。通過利用端銑刀磨削來匹配上突起件36的形狀和尺寸以指定的準確性形成凹槽 18c。在第二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中,以通過在構成引導部33的板狀部分中在 另一板面的方向上(向上方向)的端部處折曲形成的部分的形式設置旋轉止動器35。艮口, 將呈上突起件36的形式的旋轉止動器35設置為通過在上邊緣折曲形成的部分,所述上邊 緣為用作構成引導部33的板狀部分的彎曲部33a中的一個的上端部。此外,在第二實施例 中,雖然旋轉止動器35設置在本體30內的一個位置處,但是其還可以設置在多個位置處。 在設置有多個旋轉止動器35的情況下,多個旋轉止動器35以指定的間隔設置在本體30的 圓周方向上。在第二實施例中,相對于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制造方法,在材料準備步驟中所準 備的板狀材料40具有形成旋轉止動器35的部分。更確切地,如圖12所示,在第二實施例 中的板狀材料40具有形成呈突起件46的形式的旋轉止動器35的部分。換句話說,具有對 應于突起件46的形狀的部分形成在板狀材料40中,所述板狀材料40是通過例如對如前所 述的金屬板料模鍛而制造的。突起件46設置在第三部分43的一個中的條狀部分43a上(圖12中的上側)。突 起件46形成為具有大致矩形形狀的部分,其在第三部分43在其長度方向上(圖12中的水 平方向)指定位置處從第一部分41突出的方向上突出。在如前所述的第二形成步驟中,通過彎曲形成引導部件33的一個彎曲部33a的一 個條狀件43a,以及將突起件46朝向徑向上的外側折曲,上突起件36以旋轉止動器35的形 式形成在本體30內。以這種方式折曲突起件46以形成旋轉止動器35是在第二形成步驟 中通過諸如用于形成引導部33的壓制成形的金屬板料成形來執行的。換句話說,在第二形 成步驟中包括形成旋轉止動器35的步驟。然而,形成旋轉止動器35的步驟也可以是與形 成板狀材料40的第一形成步驟和第二形成步驟分離的步驟。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以及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制造方法,可進 一步減少制造步驟的數量以及成本。即,由于能夠一體形成旋轉止動器,所以與第一實施 例的情況相比,不需要構成旋轉止動器的諸如旋轉止動銷24(參見圖5)的單獨部件,由此 可以減少制造步驟的數量以及成本。另外,由于旋轉止動器設置在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一 側,所以不再需要設置諸如在滾子式氣門挺桿18的一側上的旋轉止動器的旋轉止動器,由此也可以減少挺桿引導件18的成本。 此外,與第一實施例的情況相比,可以更高的準確性容易地執行構成旋轉止動器 的加工。換句話說,在第二實施例中,與在第一實施例的情況中形成用于旋轉止動桿24的 插入孔18b的過程相比,可以以相當高的準確性執行形成關于上突起件36的凹槽18c的加工。以下將解釋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第三實施例。如圖13至圖15所示,在第三實施 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中,本體30具有的旋轉止動器35設置為在構成引導部33的板狀 部分中一個板面的方向上(向下方向)的末端處折曲的部分的形式。換句話說,第三實施 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具有呈下突起件37形式的旋轉止動器35,所述下突起件37從呈構 成引導部33的板狀部分形式的一個彎曲部33a的下端部突出。通過切割本體30的一部分并且朝向徑向的外側折曲而形成下突起件37,本體30 的所述一部分從基部31通過引導部件33的一個接合部33b (相對于基部31的引導部33 的基底)延伸到一個彎曲部33a。換句話說,呈下突起件37形式的旋轉止動器35設置為相 對于基部31從引導部33的基被底切割然后被在徑向上向外側折曲的部分的形式。因此, 凹口(notch) 37a位于從基部31通過一個接合部33b延伸到一個彎曲部33a的部分中,所 述接合部33b呈下突起件37已經被切割出去的部分的形式。下突起件37形成為其基底側連接到本體30內的一個彎曲部33a的部分的部分 的形式。在第三實施例中,下突起件37具有如圖中所示其遠端部變寬的形狀。然而,對于 下突起件37的形狀沒有特別的限制,只要其在形成下突起件37的狀態(即凹口 37a存在 的狀態)下的基部31和引導部33處,能夠確保滾子式氣門挺桿20內的本體30的強度即 可。以這種方式形成的下突起件37裝入到呈旋轉止動器35形式的挺桿引導件18的凹槽 18c(參見圖11)中。如圖16所示,第三實施例中的板狀材料40具有用于形成旋轉止動器35的部分的 模鍛件47。模鍛件47是通過在從第一部分41通過在一個第三部分43中的連接部分43b 延伸到一個條狀部分43a的部分中的模鍛部分47a形成的部件。模鍛件47形成為連接到 板狀材料40中的一個條狀部分43a的一部分的部分的形式。下突起件37是通過諸如壓制 成形的金屬板料成形將這類型的模鍛件47朝向徑向外側折曲形成的。與第二實施例相比,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可以設置旋轉止動器 35,而不增加本體30在垂直方向的長度。換句話說,由于在第三實施例中的旋轉止動器35 位于垂直方向上本體30的中間部分處(本體30的上端部(引導部分33的下端部)與本 體30的下端部(滾子保持部32的下端部)之間的部分),所以對本體30在垂直方向上的 長度沒有影響。換句話說,本體30在垂直方向上的長度可以縮短由缺少如在第二實施例中 本體30的上端部上的上突起件36而導致的量。由于本體30在垂直方向上的長度可以縮短,所以整個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尺寸 可以減小。因此,高壓燃料泵1的尺寸也可以減小,這可以降低發動機中的高壓燃料泵1的 安裝高度。另外,由于旋轉止動器35不影響本體30在垂直方向上的長度,所以通過本體30 內的引導部33而形成的引導面34在垂直方向上的長度相反地可以容易地增加。通過增加 引導面34在垂直方向上的長度,可以改善引導面34對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可引導性。此外,除了下突起件37,也可以為旋轉止動器35設置第二實施例中的上突起件36。換句話說,在如前所述設置多個旋轉止動器35的情況下,在引導部33的一個彎曲部 33a的上端部處設置上突起件36,同時在相同的彎曲部33a的下端部處可以設置下突起件
37。換句話說,旋轉止動器35設置成通過以下方式形成的部分的形式至少在構成引導部 33的一個板狀部分(彎曲部33a)中的一個板面的方向上(向下方向)以及另一板面的方 向上(向上方向)的端部處折曲。以下將提供對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第四實施例的解釋。如圖17至圖19所示,在 第四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中,本體30具有的旋轉止動器35與第三實施例的旋轉止 動器35(下突起件37)相同。第四實施例的旋轉止動器35與第三實施例的旋轉止動器35 的不同在于第四實施例的旋轉止動器35設置為從基部31延伸出的部分的形式。換句話 說,第四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具有呈從基部31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延伸件38的形 式的旋轉止動器35。延伸件38形成為彎曲部33a和接合部33b中的一個的一部分從引導部33切割的 部分的形式。換句話說,呈延伸件38的形式的旋轉止動器35設置成在彎曲部33a和接合 部33b中的一個的一部分處切割并且朝向徑向外側折曲的部分的形式。因此,凹口 38a位 于已經切割了延伸件38的部分的形式的彎曲部33a和接合部33b中的一個的部分中。延伸件38形成為其中基底側(與在徑向上的外側突出的遠端部相反的一側)連 接到本體30內的基部31的部分的部分的形式。在第四實施例中,延伸件38具有如圖所示 其遠端部變得更寬的形狀。然而,對于延伸件38的形狀沒有特定限制,只要其在形成延伸 件38的狀態(即凹口 38a出現的狀態)下的引導部33處,能夠確保滾子式氣門挺桿20內 的本體30的強度即可。以這種方式形成的延伸件38裝入到呈旋轉止動器35形式的挺桿 引導件18的凹槽18c(參見圖11)中。如圖20所示,在第四實施例中的板狀材料40具有呈形成旋轉止動器35的部分的 形式的模鍛件48。模鍛件48是通過在一個第三部分43中的條狀部分43a和連接部分43b 的部分中的模鍛部分48a形成的部件。模鍛件48形成為連接到板狀材料40的第一部分41 的部分的部分。相對于具有以這種方式形成的模鍛件48的板狀材料40,當形成構成引導 部33的一個第三部分43時,通過使模鍛件48保留作為從第一部分41延伸出的部分(沒 有折曲)而由模鍛件48形成延伸件38。通過第四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可獲得與第三實施例相同的效果。此外,雖 然旋轉止動器35設置為延伸件38的形式,該延伸件38作為通過切割構成引導部33的一 個第三部分43的部分而從基部31延伸出的部分,但是旋轉部件并不局限于此。換句話說, 旋轉止動器35還可以通過切割構成滾子保持部32的第二部分42的一部分來設置。以下將提供對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第五實施例的解釋。如圖21至圖23所示,在 第五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中,構成引導部33的板狀部分的端部相對于圓柱面在圓 周方向上接觸。換句話說,接觸部33c設置為處于如下狀態通過在圓周方向上延伸作為構 成引導部33的板狀部分的彎曲部33a,一對對置彎曲部33a的端部接觸。 因此,在第五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中,與第一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 相比,例如,在對置的彎曲部33a之間的相對于圓柱面在圓周方向的端部之間的間隙C3的 部分(參見圖5)被彎曲部33a的在圓周方向的端部封閉。更確切地,如圖所示,接觸部33c 處于彎曲部33a的內周面在一對彎曲部33a的端部之間接觸的狀態。換句話說,當從圖23的俯視圖看時,在接觸部33c中,由相互接觸的彎曲部33a的端面形成大體的V形。然而, 彎曲部33a的端部還可以在接觸部33c的整個表面上接觸。另外,通過在圓周方向上向兩側延伸每個彎曲部33a達大致相同的長度,設置對 置的彎曲部33a之間的接觸部33c,并且接觸部33c位于與一對支撐板32a的對置方向(滾 子21的旋轉軸的方向)相反的位置(參見圖23)。以這種方式,引導部件33中的彎曲部 33a的部分是作為彎曲部33a的端部接觸的結果而具有大致圓周形狀的部分。隨之,通過引 導部33形成 的引導面34也大致為圓柱面。此外,第五實施例的本體30具有與第四實施例 相同方式的延伸部38。如圖24所示,第五實施例的板狀材料40具有呈形成接觸部33c的部分的形式的 延伸部43c。延伸部43c是形成第三部分43的彎曲部43a的長度方向(圖24中的水平方 向)上的兩端部的部分。換句話說,延伸部43c是通過以下形成的部分使得條狀部分43a 從第一實施例的板狀材料40的情況下的長度(參見雙點虛線),例如相對于條狀部分43a 的長度方向,朝向長度方向的兩側延伸。處于其在圓周方向上的兩端部接觸的狀態下的彎 曲部33a,即接觸部33c,是通過在上述第二形成步驟中以這種方式彎曲具有延伸部43c的 條狀部43a形成的。此外,在第五實施例中,雖然對于一對條狀部分43a中的每一個,延伸部43c都設 置在條狀部分43a的長度方向的兩側上,但是延伸部43c并不局限于此。換句話說,延伸部 43c可以僅設置在條狀部分43a的長度方向的一側上,或者延伸部43c可以僅設置在一對條 狀部分43a中的一個條狀部分43a上。另外,雖然在第五實施例中彎曲部33a的端部在接觸部33c的整個垂直方向上是 接觸的(通過在板狀材料40的寬度方向(圖24的垂直方向)上延伸整個條狀部分43a而 形成延伸部43c),但是彎曲部33a的端部并不局限于此。換句話說,彎曲部33a的端部在接 觸部33c處接觸的位置也可以是垂直方向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在板狀材料40中,延 伸部43c是通過在寬度方向上僅部分地延伸條狀部分43a而形成的。根據第五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由于構成引導部33的一對彎曲部33a通過 接觸部33c相互支撐,因此增強了引導部33的剛度。通過增強引導部33的剛度改善了本 體30的可加工性(例如,以在引導面34上精加工的形式執行的磨削的可磨削性)。另外, 作為增強引導部33的剛度的結果,改善了本體30的耐負荷性。更確切地,相對于例如由通 過滾子21伴隨著凸輪12的旋轉的本體30所承受的引導面34壓靠在挺桿引導件18的內 周面18a上的負荷等,改善了耐負荷性。以下將提供對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第六實施例的解釋。如圖25和圖26所示,在 第六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中,引導部33具有延伸引導面34的延伸部39。延伸部 39是在一個板面的方向上(向下的方向)從構成引導部33的板狀部分延伸出的部分,類似 地也將引導面34向下延伸。延伸部39是通過從用作構成引導部33的板狀部分的彎曲部33a向下突出而形成 的板狀部分。延伸部39的外表面用作形成引導面34的部分的表面。換句話說,延伸部39 形成連接到形成引導面34的彎曲部33a的外周面上的表面部分,并且將引導面34向下延 伸。延伸部39分別設置在一對彎曲部33a的每一個的在圓周方向的兩端部上。因此,延伸 部39是與彎曲部33a —起形成上述間隙C3 (參見圖5)的部分。
通過從彎曲部33a向下突出,彎曲部39設置在不干涉滾子保持部32或滾子21的 位置處。如圖所示,例如,在第六實施例的圖中,延伸部39具有大致與彎曲部33a的寬度 (垂直方向上的長度)相同的長度。換句話說,第六實施例的延伸部39局部地向下延伸達 引導面34的寬度(垂直方向上的長度)的大致兩倍,并且這局部地向下延伸彎曲部33a的 寬度的大致兩倍。如圖27所示,第六實施例的板狀材料40具有形成呈端部突起件49的形式的延伸 部39的部分。端部突起件49設置在第三部分43的條狀部分43a上。端部突起件49形成 大致矩形的部分,所述矩形在條狀部分43a上在長度方向上(圖27中的水平方向)的兩個 端部處朝向相對的第三部分43突出(在圖27中,設置在上條狀部分43a上的端部突起件 49在上條狀部分43a的下側,而設置在下條狀部分43a上的端部突起件49在下條狀部分 43a的上側)。延伸部39是通過在上述第二形成步驟中以這種方式彎曲包括端部突起件49 的條狀部分43a形成的。此外,在第六實施例中,雖然對于一對條狀部分43a中的每一個,形成本體30內的 延伸部39的端部突起件49都設置在條狀部分43a的長度方向上的兩側上,但是端部突起 件49并不局限于此。換句話說,延伸部39可以僅設置在每個彎曲部33a的圓周方向上的 一側上,或者可以僅設置在一對彎曲部33a的一個上。在這種情況下,在板狀材料40中,端 部突起件49僅設置在條狀部分43a的長度方向的一側上,或者僅設置在一對條狀部分43a 中的一個上。根據第六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引導面34能夠在垂直方向上加長而不增 加本體30的垂直方向的長度。結果,由于通過引導面34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引導長度 (引導面34與挺桿引導件18的內周面18a的接觸表面)增加,所以禁止在挺桿引導件18 內往復運動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定向傾斜(所謂的翹起),并且在間隙的范圍內變得穩 定。S卩,如圖26所示,在滾子式氣門挺桿20中,隨著引導面34的垂直方向上的長度 (引導長度)相對于本體30的直徑D的長度越大,如上所述禁止滾子式氣門挺桿20在挺桿 引導件18中翹起的效果增加。關于該點,以第六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這種方式 在本體30具有延伸部39的情況下,引導長度Ll相對于直徑D的比率值(L1/D)大致為在 本體30不具有延伸部39情況下的值(L2/D的值)的兩倍。換句話說,通過在本體30內設 置延伸部39改善了在挺桿引導件18內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定向的穩定性。在如上解釋的每個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中設置的每個部分因此能適當地 結合在單個滾子式氣門挺桿20中。以下將提供對呈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第七實施例形式 的這種結合的實例的解釋。如圖28所示,旋轉止動器35、接觸部33c以及延伸部39設置在 第七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中。S卩,第七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具有與第四實施例相同方式的呈延伸件38 形式的旋轉止動器35。另外,第七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具有如第六實施例中所解釋 的延伸部39。此外,在第七實施例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中,接觸部33c設置為一對對置的 彎曲部33a的端部如第五實施例相同的方式接觸的狀態。這里,在第七實施例的滾子式氣 門挺桿20中,作為包括延伸部39的那些部分之間接觸的結果而設置接觸部33c,作為彎曲 部33a的端部。
因此,雖然在圖中未示出,但是第七實施例的板狀材料40具有與模鍛件48(參見 圖20)對應的部分、與延伸部43c(參加圖24)對應的部分,以及與端部突起件49 (參加圖 27)對應的部分。通過經由如上所述的形成步驟在板狀材料40形成旋轉止動器35、接觸部 33c以及延伸部39這些部分中的每個,旋轉止動器35、接觸部33c以及延伸部39形成在本 體30內。以這種方式,根據第七實施例的具有旋轉止動器35、接觸部33c以及延伸部39的 滾子式氣門挺桿20,可以獲得提供這些部分中的每個所產生的效果。雖然通過利用構成汽車發動機的燃料供應系統的高壓燃料泵1(參見圖1)作為設置有滾子式氣門挺桿20的液泵的實例,已經解釋了本發明每個上述實施例,但是本發明并 不局限于此,而是液泵還可以是其它類型的液泵。換句話說,除了用于汽車發動機的高壓燃 料泵,如本發明所主張的滾子式氣門挺桿還能夠應用到各種液泵上,所述各種液泵設置有 通過往復運動泵送液體的柱塞、通過旋轉使得柱塞往復運動的凸輪,以及用于在面向柱塞 的往復運動方向上推動柱塞的彈性部件。
權利要求
1.一種滾子式氣門挺桿,其具有被可旋轉地支撐的滾子和支撐所述滾子的本體,所述 滾子式氣門挺桿的特征在于所述本體(30)具有呈平板形式的基部(31);滾子保持部(32),其呈一對對置的板狀部分的形式,所述一對對置的板狀部分通過朝 向所述基部(31)的板面中的一個折曲而形成,所述滾子保持部(3 被構造為將所述滾子 (21)保持在所述板狀部分之間;以及引導部(33),其呈板狀部分的形式,所述板狀部分通過朝向所述基部(31)的所述板面 中的另一個折曲而形成并且還通過彎曲以使得所述板狀部分遵循圓柱面形狀而形成,其中 垂直于所述基部(31)的所述板面的方向為所述圓柱的軸向,所述引導部(33)被構造為以 遵循所述圓柱面形狀的形狀而形成引導面(3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子式氣門挺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30)設置有呈如下板狀部分的形式的旋轉止動器(3 所述板狀部分被可 移動地封裝在具有接觸所述引導面(34)的表面的引導部件(18)內并且從所述本體(30) 朝向所述圓柱面形狀的外側沿徑向突出,所述旋轉止動器(3 被構造為通過與所述引導 部件(18)接合而防止所述本體(30)相對于所述引導部件(18)的相對旋轉,所述本體(30) 以所述圓柱的軸向作為旋轉軸的方向。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滾子式氣門挺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止動器(3 以如下部分的形式設置所述部分通過在構成所述引導部(33) 的板狀部分中至少在所述板面中的一個或者所述板面中的另一個的方向上在端部 折曲而形成。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滾子式氣門挺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止動器(3 以從所述基部(31)延伸出的延伸部的形式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滾子式氣門挺桿,其特征在于構成所述引導部(3 的所述板狀部分(43a)具有相對于所述圓柱面形狀在圓周方向 上互相接觸的端部。
6.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滾子式氣門挺桿,其特征在于構成所述引導部(3 的所述板狀部分(43a)具有在相對于所述圓柱面形狀在圓周方 向上的端部之間的間隙。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滾子式氣門挺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部(3 為在朝向所述板面中的一個的方向上從構成所述引導部(3 的所述 板狀部分(43a)延長的部分,所述引導部(3 進一步具有使得所述引導面(34)在所述板 面中的一個的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39)。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滾子式氣門挺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39)的長度基本等于所述板狀部分的寬度。
9.一種制造滾子式氣門挺桿的方法,所述滾子式氣門挺桿具有被可旋轉地支撐的滾 子,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材料準備步驟準備呈平板形式的材料,所述平板具有第一部分(41),第二部分02) 以及第三部分(43),所述第一部分構成呈平板形式的基部(31),所述第二部分02)呈一對在互相相反的方向上從所述第一部分Gl)突出的部分的形式并且構成以對置狀態 將所述滾子保持在其間的滾子保持部(32),所述第三部分呈至少在與所述第二 部分0 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從所述第一部分Gl)突出的部分的形式并且構成引導 部(33),所述引導部(3 形成遵循圓柱面形狀的形狀的引導面(34),其中垂直于所述基部 (31)的板面的方向為所述圓柱的軸向;第一形成步驟通過相對于所述第一部分Gl)而朝向所述材料的板面中的一個折曲 所述第二部分0 來形成所述滾子保持部(3 ;以及第二形成步驟通過相對于所述第一部分Gl)而朝向所述材料的所述板面中的另一 個折曲所述第三部分^幻并且彎曲以使得所述引導部(3 遵循所述圓柱面形狀來形成所 述引導部(33)。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制造所述滾子式氣門挺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形成步驟還形成突出部(36,37,38),所述突出部(36,37,38)朝向所述圓柱 面形狀的外側沿徑向突出以便起到旋轉止動器(3 的作用,所述旋轉止動器(3 用于通 過與所述引導部件(18)接合而防止本體(30)相對于所述引導部(3 的相對旋轉,所述本 體(30)以所述圓柱的軸向作為旋轉軸的方向。
11.根據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制造所述滾子式氣門挺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形成步驟和所述第二形成步驟都通過壓制成形來實施。
12.根據權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制造所述滾子式氣門挺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具有所述第一部分(41)、所述第二部分0 和所述第三部分的一體的板狀材 料形成所述滾子式氣門挺桿00)的所述本體(30)。
13.一種液泵,其具有根據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滾子式氣門挺桿00)或者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制造滾子式氣門挺桿00)的方法而制造的滾子式氣門挺桿(20),所 述液泵的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柱塞(11),其通過往復運動泵送液體;凸輪(12),其通過旋轉使所述柱塞(11)往復運動;以及彈性部件(13),其在所述往復運動的方向上朝向所述凸輪(1 推動所述柱塞(11),其中所述滾子式氣門挺桿00)通過所述基部(31)支撐所述柱塞(11),并且在被所述彈 性部件(1 沿朝向所述凸輪(1 的方向推動的狀態下通過所述滾子接觸所述凸輪 (12)。
全文摘要
一種滾子式氣門挺桿(20),其具有被可旋轉地支撐的滾子(21)和支撐所述滾子的本體(30),其中本體(30)具有呈平板形式的基部(31);滾子保持部(32),其呈一對對置的板狀部分的形式,所述一對對置的板狀部分通過朝向所述基部(31)的板面中的一個折曲而形成,所述滾子保持部(32)被構造為將所述滾子(21)保持在所述板狀部分之間;以及引導部(33),其呈板狀部分的形式,所述板狀部分通過朝向所述基部(31)的板面中的另一個折曲而形成并且還通過彎曲以使得所述板狀部分遵循圓柱面形狀而形成,其中垂直于所述基部(31)的所述板面的方向為所述圓柱的軸向,所述引導部(33)被構造為以遵循所述圓柱面形狀的形狀而形成引導面(34)。
文檔編號F01L1/14GK102089500SQ200980126920
公開日2011年6月8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2日 優先權日2008年9月4日
發明者臼井隆, 藪內武之 申請人: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