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發動機潤滑油回油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發動機潤滑系統,更具體地說是發動機潤滑油回油結構背景技術潤滑系統是為向發動機相對運動部分提供循環的潤滑油,從而減少摩擦副的阻力和清 洗、冷卻摩擦副,使其順利工作。發動機潤滑油是存放在發動機下部油底殼的中,發動機旋 轉時,帶動機油泵轉子運動,使機油泵從油底殼中吸油,并依靠機油泵的產生的壓力將潤滑 油送往各潤滑部位,潤滑后的油通過各回油道返回油底殼中,并反復循環。已有技術中,由于結構所限,發動機主油道上的機油泵與發動機缸體連接部位上的完全 密封存在很大困難。具體表現在缸體與框架安裝定位存在一定的公差范圍,缸體和框架的二 次裝配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錯位間隙,而機油泵O形密封圈的過盈量無法消除此間隙,因此 則造成滲油、泄漏。特別是在機油泵與缸體接合處容易積聚高壓油,積聚的高壓油會使機油泵外圍起密封作用的o型密封圈失去密封的效力,更進一步導致發動機潤滑油泄漏、滲透,進而使機油油耗增高,同時也污染環境。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是為避免上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汽車發動機潤滑油回油 結構,通過這一回油結構的設置,引導積聚的高壓油直接回到油底殼中,避免泄漏、降低機 油油耗,并保持環境的清潔。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釆用如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汽車發動機潤滑油回油結構的特點是自機油泵內殼、機油泵外殼、缸體、框 架和密封圈所密封成的積聚高壓油的油腔位置起,依次通過位于框架中的框架回油孔和位于 油底殼上的油槽,通向油底殼,構成潤滑油回油道。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點也在于 所述油底殼油槽是位于油底殼的端面上的凹槽。 所述框架回油孔是設置在框架中的通孔。 所述框架回油孔為臺階孔。所述臺階孔處在與油底殼油槽相接的一端為大徑孔。 與已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體現在1、本實用新型潤滑油回油道的設置可以有效地引導機油泵與缸體接合處積聚的高壓油 直接回到油底殼的油槽中,避免因為回油不暢導致的潤滑油泄漏、滲透、污染環境,降低潤滑油油耗。2、 本實用新型將框架通道設置為臺階孔,能有效框架和油底殼之間涂密封膠時,密封 膠對細小回油孔的堵塞。3、 本實用新型對于油底殼的改進結構是通過鑄造完成,不需要改變加工方式,對于缸 體也只有很少的加工量,基本不增加加工生產費用,節約成本。
圖l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X位置放大圖。圖中標號l缸體、2機油泵外殼、3機油泵內殼、4框架、5密封圈、6積聚高壓油、7 油底殼、8框架回油孔、9油底殼油槽。以下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l,本實施例中自機油泵內殼2、機油泵外殼3、缸體l、框架4和密封圈5所包 圍密封成的積聚高壓油6的油腔位置起,依次通過位于框架中的框架回油孔8和位于油底殼 上的油槽9,最后通向油底殼7,構成潤滑油回油道。如圖1和圖2所示,具體實施中,相應的結構設置也包括油底殼油槽9是位于油底殼7的端面上的凹槽,油底殼7連同該凹槽通過鑄造的方式完成。框架回油孔8是設置在框架4中的通孔,該通孔為為臺階孔,并且臺階孔處在與油底殼 油槽9相接的一端為大徑孔。這種形式可以有效避免裝配時對孔的堵塞。加工成臺階孔的原 因在于,由于框架4和油底殼7裝配時,中間會涂一層密封膠,受裝配擠壓壓力,密封膠會 將多于的膠擠往回油孔,造成框架回油孔堵塞;加工成臺階孔后,受涂膠量限制,受擠壓多 于的膠會填補臺階處,以不致于把框架回油孔8中的小孔給堵塞,從而保障框架回油孔8的 通暢。本實施例中回油道的設置既考慮了加工工藝性,又積極配合了裝配工藝性。 如圖中箭頭所示,機油泵與缸體接合處的積聚高壓油6可以通過增加設置的回油道順利 回流到油底殼7中。
權利要求1、汽車發動機潤滑油回油結構,其特征是自機油泵內殼(2)、機油泵外殼(3)、缸體(1)、框架(4)和密封圈(5)所密封成的積聚高壓油(6)的油腔位置起,依次通過位于框架中的框架回油孔(8)和位于油底殼上的油槽(9),通向油底殼(7),構成潤滑油回油道。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發動機潤滑油回油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油底殼上的油底 殼油槽(9)是位于油底殼(7)的端面上的凹槽。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發動機潤滑油回油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框架回油孔(8) 是設置在框架(4)中的通孔。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發動機潤滑油回油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框架回油孔(8) 為臺階孔。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發動機潤滑油回油結構,其特征是所述臺階孔處在與油 底殼油槽(9)相接的一端為大徑孔。
專利摘要汽車發動機潤滑油回油結構,其特征是自機油泵內殼、機油泵外殼、缸體、框架和密封圈所密封成的積聚高壓油的油腔位置起,依次通過位于框架中的回油孔和位于油底殼上的油槽,通向油底殼,構成潤滑油回油道。本實用新型潤滑油回油道的設置可以有效地引導機油泵與缸體接合處積聚的高壓油直接回到油底殼的油槽中,避免因回油不暢而導致的潤滑油泄漏、滲透、污染環境,降低潤滑油油耗。
文檔編號F01M1/02GK201121528SQ20072013081
公開日2008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6日 優先權日2007年12月6日
發明者羊富勇 申請人: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