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重力轉動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重力轉動機(重差、臂差式)為機械裝置,是將地球引力轉換成恒轉動力 的機器。
背景技術:
理論依據和設計思想全球性能源短缺,大氣候變暖,危及人類的可持續、 穩定地發展;急需清潔、廉價、可持續利用的能源。利用地球引力,是辦法之
(一) 理論依據機械能守恒定律,在杠桿力學關系中,力量、高度、速 度、力臂,可轉換,以力矩方式起作用。高、長統一的"勢量"與動量合一的 能,是重力轉動的物質基礎。
在徑與弧這種形與數的關聯中,有"高度相等,線程不同,易滾轉"的性 能,是重力轉動的結構基礎。
(二) 設計思想(1)升、降力系,介體(相同的重物)的高、供、需量 相同(守恒),是原則性的出發點和歸續點。
(2)在特定的結構中, 一個個介體對力臂軌道施重,形成整體性、連續性 的不平衡態勢。
發明內容
機型結構直徑與半園,1: 1.57線比關系中,等間隔設置介體;就有1:
1.57的重比。營造條件,利用O. 57的重力差。造就重力、力臂均不同的力學
結構,是本機型的關鍵之一。
基本構件和結構
構件(A)降力系(l)無軸滾筒上,有供介體出入設置的等間隔艙位(鉤、 掛、兜、斗等裝置)。(2)有與約束輪對應的無滑動聯接裝置,(3)。有作用于
聯接輪大力臂區位的空間。(4)滾筒的l/2側,有1.57個單位(大于l)的介 體。
(B)升力系(1)、由有軸聯接輪、定輪、介鏈組成的提升系統;該系統 比滾筒直徑等略高。(2)介鏈上有與滾筒上艙位等間隔的艙位。(3)升側介鏈 上有l個單位(大于l)的介體。
(C) 聯接組件聯接輪,是功能性的"輪"(外觀不象輪)。為有效聯接, 滾筒和聯接軸(輪)上,(1)均有間隔的、縱向螺線排列的棘弧形齒基,或撥 桿,匹配成升降兩系傳動聯接組件。(2)聯接件附近,有為在大力臂位(軸水
線平線Z90或270弧附近)承接重力所設置的,或凹進園弧面,或凸出園弧面 的空間。(3)聯接件長或坑深須匹配。(4)軸的每個聯接園剖面上,有1-3個 齒基或撥桿,每個聯接件上有若干個齒。(5)縱向、橫向,均不少于二組同時 在聯接狀態,保證傳動的連續性、穩定性。
(D) 定輪、約束輪,無特殊要求。
結構(1)在滾筒的有介體側,重力平衡點的略外處(上中分線約Z 154-155),是升、降兩力系的聯接位,設置聯接輪;(2)在空艙側的平分線略 下處(約Z267),設置約束輪。(3)兩力系由聯接輪,力臂l: l傳動聯接。有 上下渡橋,供介體換軌用。
聯接組件在滾筒的里外、上下、里外各一、側面均可。
輸出聯接在有軸輪之一上。
滾筒、有軸輪的直徑,無特殊要求;聯接輪的直徑大,徑臂大。 運行過程描述降、升兩力系(1)滾筒上有1.57個單位的重力,作用于聯接 輪的軸平線位的棘形齒基上。(2)與聯接輪聯接的升系統上,有l個單位重力。 (3) 1.57: 1的重力分別作用于聯接輪的軸垂線兩側。重力差使聯接輪按逆
時針向轉動,滾筒按順時針向轉動。因升系統比滾筒直徑等略高,介體可自然
滾動換軌。(4)下端降系統,滾筒轉降一個艙距,出軌一個介體,經上渡橋, 進入升系統。(5)上端升系統,被垂直提升一個艙距,出軌一個介體;經下 渡橋,進入降系統。(6)周而復始,升、降兩力系,基本保持1.57: 1的重力
比。帶動整機運轉并輸出恒轉動力,。
形象化說,有如滾筒運來的重物,"踩"在水車(聯接輪)大力臂區位的踏 板上, 一只腳(棘形齒基)未離開,另只腳又"踏"上了后續的踏板上。
理論說明
重力差、力臂差,有效聯接,連續性結構,是本機型的關鍵。
升、降力系的傳動聯接
該聯接組件可使(1)力不通過聯接輪的軸心,并作用于大力臂區位。(2)
兩力系有相同的線行程,保證介體互相供給平衡。(3)在筒的滾轉過程中實現 垂直力向聯接。(4) 1.57: l的重比,若不能作用于聯接輪的大力臂位,重力被 軸克服,不能轉換成轉動力。
重力差、力臂差(1)聯接方式和位置,使滾筒有環形杠桿功能,而無高 程變化(單個介體有高程和力臂變化),聯接輪是支撐輪,約束輪是撬動輪。降、 (2)升兩力系,對聯接輪是以大重力,對小重力;重比略大于1.57: 1,力
矩比約2.78: 1。 (3)兩輪內外各一個(Z225-315內),互為支撐輪和撬動輪。 聯接輪在外,有擴大半徑力臂的空間。
滾筒,因無軸,成為介體的集裝體。滾筒上的介體偏重,使滾筒有趨于平 衡的轉動傾向,為介體運行提供了條件。
勢、動能..兩力系的運行, 一側走垂直線,高度和線行稈同一。另側走弧 線,高度和線行程不同;(1)對應的單個介體,線行程、線速、動量相同;而 高行程不同。(2)整體的高度、線速、線行程相同;由在軌介體數量、力臂產 生的動量、勢量不同。(3)動態的勢能差(1.57-1) X高度。力矩差;(1.57 -1) X聯接輪的徑臂。
上述表明升、降力系,介體(重物)的高、供、需相同,是守恒律的要
求,僅此,絕不可能有升降和轉動。但,這并不排斥與不同的重比、力臂比共
處一體。
守恒定律,是物質本質層面的物理屬性,重力轉動,是具象的,屬技術層 面的范疇,其機理,也是淺層面的"理論"。
(1) 路徑,對重力勢能的大小無關,但,對重物的容量和力臂很有關。同 高度,可有不同的力量和力臂組合,造就了有恒力矩差的力學結構,絕無不轉 動之理。這種組合,不悖守恒律。
(2) 本機型以不同的線長,得容量(重力)的多;以相同的線行程,實 現供給平衡。以大重力、大力臂,得力矩的差;以對稱結構,獲力矩差的恒; 以有效聯接,實現重力恒轉動。
(3) 西方的先哲們從永動機不可能,導出能量守恒定律。這種"永動機" 必須是高度、重量、力臂相同(也有不同的,但,缺的是有效聯接。此不做評 說),與本例的力學結構不同。
(4) 只要滿足條件,地球引力,可以轉換成恒轉動力。
附圖是重力轉動機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1) 無軸滾筒1上,有供介體2出入,設置的等間隔艙位3的鉤、掛、兜、
斗等聯結裝置,滾筒1的1/2側艙位設置多個介體2,設有縱向螺線排列的棘弧 形齒基4,或撥桿等聯接件;聯接點附近,有可作用于聯接輪5大力臂區位6的 空間7,凹進園弧面,或凸出園弧面;
(2) 功能性聯接輪5或軸上,設有縱向螺線排列的棘弧形齒基4,或撥桿, 使力不通過軸心;聯接輪5或軸附近,有為大力臂區位6承接重力所設置的凹 進園弧面,或凸出園弧面的空間7;
(3) 聯接輪5和約束輪8,在滾筒l的中分線和平分線附近。
(4) 聯接輪5和聯接鏈9上,有供介休2出入,設置的等間隔艙位3;
(5) 滾筒1、聯接輪5附近有為聯接輪5大力臂區位6,受力的空間7;
(6) 聯接輪5在滾筒1的內外、上下、內外上下各一、或側面,均可的聯 接方式和結構。
權利要求
1、一種重力轉動機,其特征在于a、無軸滾筒(1)上,有供介體(2)出入,設置的等間隔艙位(3)的鉤、掛、兜、斗等聯結裝置,滾筒(1)的1/2側艙位設置多個介體(2),設有縱向螺線排列的棘弧形齒基(4),或撥桿等聯接件;聯接點附近,有可作用于聯接輪(5)大力臂區位(6)的空間(7),凹進園弧面,或凸出園弧面;b、功能性聯接輪(5)或軸上,設有縱向螺線排列的棘弧形齒基(4),或撥桿,使力不通過軸心;聯接輪(5)或軸附近,有為大力臂區位(6)承接重力所設置的凹進園弧面,或凸出園弧面的空間(7);c、聯接輪(5)和約束輪(8),在滾筒(1)的中分線和平分線附近。
2、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轉動機,其特征在于a、 聯接輪(5)和聯接鏈(9)上,有供介體(2)出入,設置的等間隔艙 位(3);b、 滾筒(1)、聯接輪(5)附近有為聯接輪(5)大力臂區位(6),受力 的空間(7);c、 聯接輪(5)在滾筒(1)的內外、上下、內外上下各一、或側面,均 可的聯接方式和結構。
全文摘要
重力轉動機(重差、臂差式)為機械裝置,是將地球引力轉換成恒轉動力的機器。無軸滾筒1上,有供介體2出入,設置的等間隔艙位3的鉤、掛、兜、斗等聯結裝置,滾筒1的1/2側艙位設置多個介體2,設有縱向螺線排列的棘弧形齒基4,或撥桿等聯接件;聯接點附近,有可作用于聯接輪5大力臂區位6的空間7,凹進圓弧面,或凸出圓弧面。功能性聯接輪5或軸上,設有縱向螺線排列的棘弧形齒基4,或撥桿,使力不通過軸心;聯接輪5或軸附近,有為大力臂區位6承接重力所設置的凹進圓弧面,或凸出圓弧面的空間7。聯接輪5和約束輪8,在滾筒1的中分線和平分線附近。是利用地球引力產生的清潔、廉價、可持續利用的能源裝置。
文檔編號F03G3/00GK101191466SQ200710181379
公開日2008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07年10月19日 優先權日2006年12月1日
發明者王建民 申請人:王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