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排氣凈化功能的跨騎型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使在內燃機驅動時排出的排氣流過催化劑以凈化排氣的功能的跨騎型車輛,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其中排氣管布置在發動機側方或下方的車輛。
背景技術:
在某些跨騎型車輛如摩托車等中,發動機懸掛或安裝在車體框架上從而固定在該車體框架上。在這類車輛中,重量很重的發動機一般布置在車體中央以使車體的重心位于其中央附近,從而提高車輛的操作性和穩定性。因此,在發動機以此方式固定在車體框架上的車輛中,發動機位于乘坐在車體中央的乘員的下方。此外,與發動機連接的排氣管一般在發動機的前部向前延伸,然后彎曲以通過發動機下方或側方而延伸到車體后方。
另一方面,在某些跨騎型車輛中,排氣管中容納有催化劑,該催化劑用于減少排氣中HC、NOX、CO的量以凈化排氣,然后排氣被排出(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在這類車輛中,為提高排氣凈化功能,優選將在排氣流動方向上具有一定距離的催化劑布置在排氣管中多個位置上以提高排氣在流動過程中接觸催化劑的機會,并優選將催化劑布置在排氣上游側,使得排氣在排氣管內的流動過程中溫度下降之前流過催化劑。
〔專利文獻1〕JP-A-10-169435發明內容但是,在上述發動機固定在車體框架上的跨騎型車輛中,對于車輛將多個催化劑容納于布置在發動機側方或下方的排氣管中的布局,提高排氣凈化功能存在問題。
換句話說,為了減小排氣流過催化劑時的流動阻力,要求排氣管中容納催化劑的部分的內徑比排氣管中其它部分的內徑大。但是,當排氣管布置在發動機下方并且催化劑容納在該部分中時,與內徑增大相應地,最小離地間隙減小。此外,當排氣管布置在發動機側方并且催化劑容納在該部分中時,會擔心發動機周圍的車輛寬度增大,從而使乘坐在發動機上方的乘員的乘坐姿勢產生不便。
此外,可以想到將布置在排氣管中的所有多個催化劑布置在遠離內燃機的位置如位于車輛后部的區域中,但在此情況下在通過排氣管的流動過程中溫度已降低的排氣流過催化劑,導致排氣凈化功能下降。
本發明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這樣一種跨騎型車輛,其中發動機固定在車體框架上,并且在保持車輛的有利布局的同時在排氣管中容納多個催化劑,以提高排氣凈化功能。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排氣凈化功能的跨騎型車輛,該跨騎型車輛包括固定在車體框架上的發動機;連接到所述發動機的排氣管,所述排氣管向所述發動機前方延伸然后彎曲并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后延伸;以及布置在所述排氣管中的多個催化劑,其中,所述排氣管包括容納有所述多個催化劑中至少多個催化劑的上游催化劑容納部以及容納有所述多個催化劑中其余催化劑的下游催化劑容納部,所述下游催化劑容納部布置在遠離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且在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下游的位置,以及所述發動機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與所述下游催化劑容納部之間。
在這里,發動機的一部分包括發動機的曲軸箱、氣缸體和氣缸蓋以及該曲軸箱、氣缸體和氣缸蓋的側方、向上和向下突出部分。該曲軸箱包括容納變速機構的曲軸箱以及僅僅容納曲軸的曲軸箱。此外,發動機的一部分不僅位于連接在上游催化劑容納部與下游催化劑容納部之間的直線段上,而且也可以例如當在車輛側視圖中看時位于上游催化劑容納部與下游催化劑容納部之間。
根據本發明,排氣管容納多個催化劑,因此可提高排氣凈化功能。此外,即使在為使排氣流過的橫截面面積保持不變而將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和下游催化劑容納部形成為內徑比排氣管的其余部分大的情況下,也將發動機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上游催化劑容納部與下游催化劑容納部之間,因此可抑制車輛寬度增加、最小離地間隙減小以及與其它裝置的干涉,從而可以實現車輛的有利布局。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排氣管與所述發動機連接,并且向所述發動機的前方延伸,然后彎曲并在所述發動機下方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后延伸;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最下端位置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前方;所述下游催化劑容納部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所述最下端位置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后方。在這里,發動機的最下端位置對應于例如位于發動機下部上的曲軸箱底側上的向下突出部分。根據該實施例,可在排氣管中布置多個催化劑而不會減小車輛的最小離地間隙。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曲軸箱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前方,所述下游催化劑容納部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所述曲軸箱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后方。根據該實施例,可在排氣管中布置多個催化劑而不會減小車輛的最小離地間隙。
此外,根據該實施例,所述排氣管可與所述發動機連接,并且向所述發動機的前方延伸,然后彎曲并在所述發動機的所述曲軸箱下方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后延伸。根據該實施例,可以布置排氣管而不會加大車輛寬度。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還設置了向所述排氣管中的排氣供給二次空氣的二次空氣供給管,并且所述二次空氣供給管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底側上方,并與所述排氣管的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曲軸箱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前方的部分連接。根據該實施例,由于向排氣供給二次空氣,所以可進一步提高排氣凈化功能。此外,盡管布置了二次空氣供給管,但可以保持車輛的有利布局而不會減小車輛的最小離地間隙。
此外,根據該實施例,所述二次空氣供給管可以與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中的所述上游催化劑的下游側連接。根據該實施例,盡管布置有二次空氣供給管,但可以保持車輛的有利布局而不會減小車輛的最小離地間隙。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發動機的氣缸體被布置成其頂部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前傾斜的姿態。根據該實施例,可以通過降低發動機頂部的高度而確保乘員的乘坐姿勢的穩定性。此外,通過將排氣管布置在氣缸體下方,可以避免排氣管與其它裝置的干涉。
此外,根據該實施例,所述發動機可以包括4沖程發動機。根據該實施例,排氣管與安裝到發動機上部的排氣口連接。因此,如果將排氣管布置在發動機下方,則可以加長排氣管中從排氣管與發動機連接處到發動機下方的部分,從而可確保有足夠的空間布置上游催化劑容納部。
此外,根據該實施例,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可以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最前端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后方。根據該實施例,可抑制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向車輛前方的突出,從而可以提高上游催化劑容納部的耐久性。
此外,根據該實施例,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可以在排氣流動方向上呈細長形且布置成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前傾斜的姿態。根據該實施例,可抑制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向車輛前方的突出,從而可以提高上游催化劑容納部的耐久性。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包括鼓部以在該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內支承所述催化劑,并且所述鼓部布置成其中心線與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中心間隔開。根據該實施例,可防止行駛中由前輪向后濺出的路面上的水、灰塵等接觸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從而抑制上游催化劑溫度下降并提高上游催化劑容納部的耐久性。
此外,根據該實施例,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的整個鼓部可以布置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中心的橫向偏移的位置上。根據該實施例,可防止行駛中由前輪向后濺出的路面上的水、灰塵等接觸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從而抑制上游催化劑溫度下降并提高上游催化劑容納部的耐久性。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的整個鼓部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側面的至少一部分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內側。在這里,發動機的這一側包括發動機的曲軸箱和氣缸體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外端面。根據該實施例,由于發動機位于上游催化劑容納部的后方,所以抑制了行駛風在上游催化劑容納部附近的流動,從而可抑制上游催化劑的溫度下降。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設置了蓋住車體前部的蓋,所述蓋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前方。根據該實施例,由于該蓋防止由前輪向后濺出的路面上的水、灰塵等接觸上游催化劑容納部,所以可抑制上游催化劑的溫度下降并提高上游催化劑容納部的耐久性。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的整個鼓部布置在包含前輪車軸的水平面下方。根據該實施例,避免了行駛中上下擺動的前輪與上游催化劑容納部之間的干涉,從而可以提高上游催化劑容納部的耐久性。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排氣管向與所述發動機的連接處的前方延伸,然后彎曲并在所述發動機的氣缸體的側方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后布置,并且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所述氣缸體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前方。根據該實施例,即使在為了使排氣流過的橫截面面積在排氣管布置在發動機側方上的該車輛中的所有排氣區段上都相同而使得上游催化劑容納部的內徑比排氣管的其余部分大的情況下,也可抑制車輛寬度增加并可以確保乘員的乘坐姿勢的穩定性。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排氣管向與所述發動機的連接處的前方延伸,然后彎曲并在所述發動機的氣缸體的側方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后布置,所述發動機的曲軸箱包括位于所述氣缸體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后方的后部,并且所述下游催化劑容納部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氣缸體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后方及所述曲軸箱的所述后部的上方。根據該實施例,即使在為了使排氣流過的橫截面面積在排氣管布置在發動機側方上的該車輛中的所有排氣區段上都相同而使得上游催化劑容納部的內徑比排氣管的其余部分大的情況下,也可抑制車輛寬度增加并可以確保乘員的乘坐姿勢的穩定性。
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摩托車的側視圖;圖2是示出該摩托車的正視圖;圖3是示出安裝在該摩托車上的排氣管和消聲器的透視圖;圖4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摩托車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參照
本發明的實施例。
圖1和圖2是示出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具有排氣凈化功能的跨騎型車輛的視圖。圖1是示出作為根據本發明的跨騎型車輛的一種構造的摩托車1的外觀的側視圖,圖2是示出摩托車1的正視圖。圖3是示出安裝在摩托車1上以凈化排氣的排氣管50的透視圖。
在圖1和圖2中,摩托車1的車體框架10包括主框架11。主框架11在車體前半部中從車體的向前方向(圖中Fr所示的方向)斜向下延伸,并在其前端處設有頭管27。頭管27以可轉動的方式軸頸支承(journal)具有懸架的前叉5。前叉5在其上端安裝到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向把9,方向把9在其左右兩端安裝有握把7。前叉5在其下端處軸頸支承前輪23。在行駛時,前叉5與前輪23一起伸縮以緩沖行駛中產生的振動。此外,前擋泥板22支承在前叉5上以從上方蓋住前輪23。
此外,車體框架10包括座軌12,該座軌12與主框架11的中部11a連接而從該中部11a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后且斜向上延伸。車座13設置在座軌12上方。此外,車體框架10包括后撐桿14,后撐桿14與主框架11的后端連接而從該后端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后且斜向上延伸。后撐桿14的后端與座軌12連接。
向下懸掛的后臂支架17與主框架11的后端連接。發動機30布置在主框架11的后下方,該發動機30位于摩托車1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中央處附近。發動機30懸掛在主框架11的中部11b、11c上,并由后臂支架17支承而固定在車體框架10上。在乘員乘坐在摩托車1上的情況下,坐在車座13沿車輛行駛方向的前部上的乘員基本上位于發動機30上方。
在主框架11的前下方布置有散熱器24。散熱器24與發動機30的冷卻水通道連接以允許冷卻發動機30的冷卻水在其中流動,從而利用行駛風冷卻冷卻水。散熱器24通過供排水管24b與貯存箱24a連通(見圖2)。在散熱器24和發動機30的冷卻水通道中的冷卻水量由于溫度變動而增加或減少的情況下,散熱器24將冷卻水暫時儲存在該貯存箱24a中或從該貯存箱24a取出冷卻水。
后臂19的一端在樞軸4處安裝到后臂支架17上。后臂19在其另一端處軸頸支承后輪21,后臂19可與后輪21一起繞設置在后臂支架17上的樞軸4相對車體框架10上下擺動。后懸架18的一端安裝在后臂19的中部上。后懸架18的另一端安裝在座軌12上,并且后懸架18根據后臂19在行駛時的擺動而伸縮以緩沖行駛時對乘員造成的沖擊。
車體框架10由車體蓋6和護腿板8蓋住。護腿板8安裝到車體蓋6的前部并向前開口而在正視圖中大致呈矩形(見圖2)。此外,護腿板8的形狀隨著向前延伸而逐漸向內側收縮。此外,圖2示出護腿板8的脊線8b、8c。
發動機30是單缸四沖程發動機,并包括具有氣缸的氣缸體32以及曲軸箱31,該曲軸箱安裝在氣缸體32的下部上并容納有曲軸和變速器。氣缸蓋33安裝到氣缸體32的上部以從上方蓋住氣缸。氣缸蓋33形成有進氣口,空氣和燃料通過該進氣口被引入發動機30中。歧管連接到該進氣口,并且裝有噴射器的節氣門體35連接到該歧管的上游側。節氣門體35布置在氣缸蓋33的后方及曲軸箱31的上方。氣缸蓋33中限定有燃燒室,從進氣口供給的燃料與空氣一起在燃燒室中燃燒。燃燒燃料生成的排氣從氣缸蓋33前部上形成的排氣口排到發動機30外部。氣缸體32布置成其頂部向前傾斜的姿態。因此,氣缸體32和氣缸蓋33下方設置有布置下文所述排氣管50等的空間。發動機30布置成其在寬度方向上的中心位于車輛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中心(見圖2)。
排氣管50與氣缸蓋33上形成的排氣口連接。排氣管50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從排氣口向前且斜向下延伸,然后彎曲并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后且斜向下延伸。此外,排氣管被進一步彎曲并在曲軸箱31下方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后延伸。
排氣管50在曲軸箱31后方的一部分容納在位于后輪21側方的消聲器40中。如圖3所示,消聲器40的內部被第一隔壁41和第二隔壁42從前到后依次分隔成一次膨脹室43、三次膨脹室45和二次膨脹室44。排氣管50的下游端開口到一次膨脹室43以允許排氣排入一次膨脹室43中。配管46提供一次膨脹室43與二次膨脹室44之間以及二次膨脹室44與三次膨脹室45之間的連通。此外,在三次膨脹室45中布置有尾管47,該尾管47延伸穿過第二隔壁42,其端部開口到消聲器40外部。
如圖3所示,排氣管50中設有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和布置在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下游的下游催化劑容納部52。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包括主要進行還原作用的上游催化劑51a。下游催化劑容納部52包括主要進行氧化作用的下游催化劑52a。上游催化劑51a和下游催化劑52a都由蜂窩狀金屬制成,該蜂窩狀金屬的側面由圓筒狀外壁部件圍繞。為減小排氣在催化劑中的流動阻力,外壁部件的直徑分別形成為大于排氣管50的其余部分。
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包括形成為直徑比排氣管50的其余部分大的筒狀鼓部51f。鼓部51f的內周面與上游催化劑51a的外壁部件的外周面接觸以保持上游催化劑51a。鼓部51f的上游端連接有隨著向下游延伸而直徑逐漸增大的上游錐形部51c;鼓部51f的下游端連接有隨著向下游延伸而直徑逐漸減小的下游錐形部51d。下游錐形部51d的下游側連接有管狀下游管部51e。下游管部51e的下游端連接有管狀管部53。
下游催化劑容納部52包括隨著向下游延伸而直徑逐漸增大的上游錐形部52c和隨著向下游延伸而直徑逐漸減小的下游錐形部52d。上游錐形部52c的下游端與圍繞下游催化劑52a的外壁部件的上游端接合以保持下游催化劑52a,并且下游錐形部52d的上游端與圍繞下游催化劑52a的外壁部件的下游端接合以保持下游催化劑52a。
如圖1所示,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布置在曲軸箱31前方和氣缸體32下方,使得整個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位于包括氣缸蓋33的最前端33a的垂直平面的后方。此外,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的鼓部51f與氣缸體32隔開,該鼓部51f的軸向與氣缸體32中氣缸的軸向平行地傾斜,并且該鼓部51f布置在包括前輪23的車軸23a的水平面的下方。因此,上游催化劑51a可以布置成不與其它裝置和上下擺動的前輪23干涉。此外,由于上游催化劑51a布置在排氣流路的上游,所以高溫排氣流過上游催化劑51a,從而上游催化劑51a的排氣凈化功能提高。
此外,如圖2所示,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的整個鼓部51f位于曲軸箱31的側端面31a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內側以及車輛寬度方向上中央的側方。護腿板8的下部位于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的前方。因此,可以防止行駛時路面上的水、灰塵等濺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上,從而可以保持上游催化劑的活化溫度以提高它的耐久性。
下游催化劑容納部52與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隔開,并且曲軸箱31位于這兩個催化劑容納部之間。即,下游催化劑容納部52通過管部53與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連接。管部53位于曲軸箱31下方以沿作為發動機30的下端面的曲軸箱31的底側布置。
管部53的直徑比上游催化劑51a和下游催化劑52a小且管部53沿曲軸箱31的底側布置,由此保持車輛的最小離地間隙。下游催化劑容納部52容納在布置于后輪21的側方的消聲器40內,從而容易保持上游催化劑52a的活化溫度。
向排氣供應二次空氣的二次空氣供給管60與排氣管50連接。二次空氣供給管60的下游側(朝向排氣管50的一側)布置在曲軸箱31的前方和曲軸箱31的底側的上方,并且該二次空氣供給管60的下游端60a與排氣管50的布置在曲軸箱31前方的部分連接。具體地,二次空氣供給管60的下游端60a與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的從下游錐形部51d的下游端到下游管部51e的區域連接(見圖3)。二次空氣供給管60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從其與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的連接處向內延伸,然后彎曲并向車輛上方延伸。然后,二次空氣供給管進一步彎曲,并且該二次空氣供給管60的上游端與布置在發動機30側方的簧片閥組件61連接(見圖1和圖2)。
簧片閥組件61包括容許二次空氣流入排氣管50但禁止二次空氣反向流動的單向閥。簧片閥組件61通過配管63與空氣濾清器(未示出)連接,以向排氣供給已流過該空氣濾清器而凈化的二次空氣。配管63的側壁上形成有開口以連接簧片閥組件61與空氣濾清器,并且安裝在節氣門體35的下部上的箱形諧振器65與該開口連接。一部分流入排氣管50的二次空氣從配管63流入諧振器65以抑制由二次空氣的脈動產生的空氣干擾,從而降低空氣噪聲。
在上述跨騎型車輛中,由于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和下游催化劑容納部52布置成互相分開并且曲軸箱31位于它們之間,所以可以通過在保持車輛的最小離地間隙的同時在排氣管50中容納兩個催化劑而提高排氣凈化功能。
此外,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例,而是可作出各種修改。例如,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可布置在發動機30的前方,管部53可以布置在曲軸箱31上方且在氣缸體32的側方,而下游催化劑容納部52可以布置在曲軸箱31上方。圖4示出根據該實施例的跨騎型車輛的側視圖。在該圖中,與圖1至3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標號表示,下文省略其詳細說明。
在圖4中,摩托車2的氣缸體32布置成斜向前傾斜的姿態。此外,氣缸蓋33安裝在氣缸體32的上部上。曲軸箱31安裝在氣缸體32的下部上。曲軸箱31的前部31a位于曲軸箱31與氣缸體32的接合部的前方。排氣管50與設置在氣缸蓋33前方的排氣口連接,并且排氣管50的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布置在位于氣缸體32和氣缸蓋33下方且在曲軸箱31的前部31a的上方的空間中。此外,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布置在氣缸體32的側面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內側。因此,可以布置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而不增加車輛寬度。
此外,下游催化劑容納部52被布置成避免摩托車2的車輛寬度增加。具體地,安裝在摩托車2的氣缸體32的下部上的曲軸箱31的后部31b位于曲軸箱31和氣缸體32的接合部的后方,并且曲軸箱31的后部31b上方還設有空間。排氣管50的管部53布置成與氣缸體32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外側的側壁相鄰。下游催化劑容納部52與管部53的下游端連接,并布置在位于氣缸體32后方且在曲軸箱31的后部31b上方的空間中。因此,氣缸體32布置在下游催化劑容納部52與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之間,從而使得下游催化劑容納部52不會增加車輛寬度。
此外,在上述摩托車2中,可以通過在保持車輛的有利布局的同時在排氣管50中容納兩個催化劑而提高排氣凈化功能。
附圖標記說明1摩托車,2摩托車,4樞軸,5前叉,6車體蓋,8護腿板,9方向把,7握把,10車體框架,11主框架,12座軌,13車座,14后撐桿,17后臂支架,18后懸架,19后臂,21后輪,22前擋泥板,23前輪,24散熱器,27頭管,30發動機,31曲軸箱,32氣缸體,33氣缸蓋,35節氣門體,40消聲器,41第一隔壁,42第二隔壁,43一次膨脹室,44二次膨脹室,45三次膨脹室,46配管,47尾管,50排氣管,51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2下游催化劑容納部,53管部,60二次空氣供給管,61簧片閥組件,63配管,65諧振器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排氣凈化功能的跨騎型車輛,包括固定在車體框架上的發動機,連接到所述發動機的排氣管,所述排氣管向所述發動機前方延伸,然后彎曲并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后延伸,以及布置在所述排氣管中的多個催化劑,并且其中,所述排氣管包括容納有所述多個催化劑中至少多個催化劑的上游催化劑容納部以及容納有所述多個催化劑中其余催化劑的下游催化劑容納部,所述下游催化劑容納部布置在遠離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且在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下游的位置,以及所述發動機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與所述下游催化劑容納部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管與所述發動機連接,并且向所述發動機的前方延伸,然后彎曲并在所述發動機下方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后延伸,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最下端位置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前方,以及所述下游催化劑容納部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所述最下端位置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后方。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曲軸箱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前方,以及所述下游催化劑容納部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所述曲軸箱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后方。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管與所述發動機連接,并且向所述發動機的前方延伸,然后彎曲并在所述發動機的所述曲軸箱下方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后延伸。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特征在于,該跨騎型車輛還包括向所述排氣管中的排氣供給二次空氣的二次空氣供給管,并且其中所述二次空氣供給管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底側上方,并與所述排氣管的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曲軸箱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前方的部分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空氣供給管與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中的所述上游催化劑的下游側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動機的氣缸體被布置成其頂部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前傾斜的姿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動機包括4沖程發動機。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最前端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后方。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在排氣流動方向上呈細長形且布置成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前傾斜的姿態。
11.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包括鼓部以在該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內支承所述催化劑,并且所述鼓部布置成其中心線與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中心間隔開。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的整個鼓部布置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中心的橫向偏移的位置上。
13.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的整個鼓部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側面的至少一部分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內側。
14.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特征在于,該跨騎型車輛還包括蓋住車體前部的蓋,并且其中所述蓋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前方。
1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的整個鼓部布置在包含前輪車軸的水平面下方。
1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管向與所述發動機的連接處的前方延伸,然后彎曲并在所述發動機的氣缸體的側方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后布置,并且所述上游催化劑容納部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所述氣缸體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前方。
17.根據權利要求1或16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管向與所述發動機的連接處的前方延伸,然后彎曲并在所述發動機的氣缸體的側方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后布置,所述發動機的曲軸箱包括位于所述氣缸體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后方的后部,以及所述下游催化劑容納部布置在所述發動機的氣缸體在車輛行駛方向上的后方及所述曲軸箱的所述后部的上方。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排氣凈化功能的跨騎型車輛,其中通過在保持車輛的有利布局的同時在排氣管中容納多個催化劑而提高排氣凈化功能。本發明的跨騎型車輛包括固定在車體框架(10)上的發動機(30)、在發動機(30)前方延伸然后彎曲并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向后延伸的排氣管(50)、以及布置在排氣管(50)內的上游催化劑和下游催化劑,其中,排氣管(50)上容納有上游催化劑的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和容納有下游催化劑的下游催化劑容納部(52)布置成互相遠離,并且發動機(30)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上游催化劑容納部(51)與下游催化劑容納部(52)之間。
文檔編號F01N3/24GK1908396SQ20061011063
公開日2007年2月7日 申請日期2006年8月4日 優先權日2005年8月4日
發明者西村英浩, 瀧井修, 水谷昌巳 申請人: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