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引擎的進氣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引擎的進氣結構,特別是與擴大進氣系統部件的配置空間的進氣結構相關聯,屬于車輛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車輛的引擎上,作為進氣系統部件,有具有均壓箱的進氣集流腔和在此進氣集流腔的上流側安裝有共振器和空氣過濾器。
以往,在引擎的進氣結構上,有將均壓箱配置于引擎的后方,將空氣過濾器配置于引擎的側面,將共振器與均壓箱和空氣過濾器鄰接的配置方式的先例。
另外,在引擎的進氣結構上,在空氣過濾器和節流閥體上接續有帶有伸縮部分的進氣管的同時,在共振器的一個地方有使用彈性支撐手段支撐在車體上的先例。引自“特許文獻”特開平10-213027號公報和“特許文獻”實開平7-35757號公報。
對于引擎的進氣結構,盡量將設置于空氣過濾器的下流側的共振器在節流閥體附近與共振器排出通路進行連接,也就是說,希望使空氣過濾器的下流側的共振器和節流閥體接近起來而進行配置。
但是,對于在引擎的上面配置空氣過濾器的情況,近年來由于共振器、空氣過濾器趨向大型化,所以無法在引擎的上面將共振器和節流閥體進行臨近配置,從而帶來進氣系統部件的配置空間變小的問題。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車輛的引擎結構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引擎的進氣結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在車輛的橫方向上搭載引擎和變速箱,在上述引擎的上面配置空氣過濾器的同時在上述引擎的后面裝配進氣集流腔,并在此空氣過濾器與進氣集流腔之間由下流側進氣通路進行接續,在這個下流側進氣通路上接續共振器,對于由上述空氣過濾器和上述共振器支撐在上述引擎上的進氣結構,將上述進氣集流腔的上流側在上述車輛的橫方向上延設在上述引擎的一側面的上述變速箱側,將上述下流側進氣通路延設在上述變速箱的上面且為車輛的前后方向上,在上述下流側進氣通路的上面配置上述共振器。上述下流側進氣通路具備與空氣過濾器的下流側接續的排出管,按照車輛的橫方向延設在上述共振器的前方。
上述下流側進氣通路具備上述進氣集流腔的均壓箱和與該均壓箱接續的節流閥體,在上述節流閥體和上述均壓箱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以直線狀排列,同時在上述節流閥體與上述均壓箱的上面將上述共振器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進行延設。
上述共振器一直延設到上述空氣過濾器的下流側上接續的排出管的上面。
上述共振器由上述空氣過濾器支撐。
上述共振器接續在緊鄰并位于上述節流閥體的前面的排出管上。
接續在上述空氣過濾器的上流側的流入管由上述引擎側支撐。
上述共振器由前側盒和后側盒組成,并設置為通過設定所需的容量,使上述前側盒與上述后側盒可以進行相對的滑動位移。
在引擎一側上配置變速箱的同時在上述引擎的上面配置空氣過慮器,并在此空氣過濾器與進氣集流腔之間設置有下流側進氣通路,在這個下流側進氣通路上設置有共振器,對于由上述空氣過濾器和上述共振器支撐下的進氣結構,將上述進氣集流腔的上流側延設在上述引擎的一側面的更外側,將上述下流側進氣通路設置在上述變速箱的上面,在上述下流側進氣通路的上面配置上述共振器,以此為特征。
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了達到擴大安裝放置空氣過濾器等的進氣系統部件的空間的目的,將進氣集流腔的上流側延設在引擎的一側面的更外側上,將這個進氣集流腔的上流側上接續的下流側進氣通路配置在變速箱的上面,在下流側進氣通路的上面配置共振器,以此而得到實現。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將進氣集流腔的上流側延設在引擎的一側面的更外側上,將這個進氣集流腔的上流側上接續的下流側進氣通路配置在變速箱的上面,在下流側進氣通路的上面配置共振器,可以使得引擎上面的空氣過濾器等的進氣系統部件的安裝放置空間擴大,可在引擎的上面配置大型的空氣過濾器、共振器。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為第1實例中引擎的進氣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第1實例中空氣過濾器結構體的平面圖。
圖3為圖2的箭頭III指向的空氣過濾器結構體的側面圖。
圖4為圖2的箭頭IV指向的空氣過濾器結構體的側面圖。
圖5為圖2的V-V線上的空氣過濾器結構體的剖面圖。
圖6為第1實例中引擎的主視圖。
圖7為圖6的箭頭VII指向的引擎的俯視圖。
圖8為圖6的箭頭VIII指向的引擎的左視圖。
圖9為第2實例中引擎的平面圖。
圖中的符號說明;引擎2;變速箱4;缸蓋8;進氣集流腔34;均壓箱40;節流閥體46;主體通路48;空氣過濾器結構體50;流入管52;上流側共振器54;空氣過濾器56;排出管58;下流側共振器60;通路部分82;下流側共振器管96;下流側進氣通路98;共振器支撐板124。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圖1-圖8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1實施例。在圖6-圖8中,在車輛的輪機艙(未圖示)內并排安裝的多氣缸用(3氣缸)引擎2,位于該引擎2的下部且與作為該引擎2的左側連接安裝的變速箱4。這個引擎2及變速箱4在曲軸的較長方向即車輛的橫方向X(車輛的左右方向)裝配在車輛上。
在引擎2上,配有下側的氣缸塊6、和上側的缸蓋8、和安裝在氣缸塊6下部的油盤10、和安裝在缸蓋8的上部的氣缸蓋12。
氣缸塊6上,在車輛的橫方向X上,在由曲軸14支撐軸的同時,在車輛的右方,安裝有水泵16及交流發電機18,另外在車輛前方的下部安裝有濾油器20。
在曲軸14的車輛右邊的一端上安裝有曲軸皮帶輪22。這個曲軸14的車輛的左邊的另一端,連接著變速箱4。
在曲軸皮帶輪22和水泵16的水泵皮帶輪24和交流發電機18的交流發電機皮帶輪26上卷有皮帶28。
在缸蓋8上,車輛的前方處裝配著排氣集流腔30。在這個排氣集流腔30上連接著催化轉化器32。這個催化轉化器32上連接著排氣管(未圖示)。
另外,在缸蓋8的后面,裝配著進氣集流腔34。在此進氣集流腔34上,如
圖1所示,具備與缸蓋8的后面結合的進氣集流腔法蘭盤36、和與該進氣集流腔法蘭盤36連接的各管道38、和與這些管道38的上流側相連接的均壓箱40。
進氣集流腔法蘭盤36由集流腔安裝螺栓(雙頭螺栓)42及集流腔安裝螺母44安裝在缸蓋8的后面。
進氣集流腔34的上流側管道38延設在車輛橫方向X的車輛右邊的引擎2的一個側面的更外側。
均壓箱40在變速箱4一側且延設在該變速箱4的上方。在此均壓箱40上,車輛的左邊安裝著節流閥體46。這個節流閥體46在指向車輛的前后方向Y上形成主體通路48。均壓箱40與節流閥體46在引擎2的一側的車輛的左方的變速箱4的上面,在車輛的前后方向Y上呈直線排列連接。
如
圖1所示,在引擎2的上面,設置有空氣過濾器結構體50。這個空氣過濾器結構體50由流入管52、和上流側共振器54、和空氣過濾器56、和排出管58、和下流側共振器60一體組合而成,安裝在引擎2的氣缸蓋12和進氣集流腔34上。也就是說,空氣過濾器56和共振器60由引擎2支撐配置。
流入管52配置在車輛右側,是將從吸入口62導入到空氣過濾器56的設備,并接續于空氣過濾器56的入口部分64上,由引擎2支撐。
上流側共振器54與接續在流入管52的途中的上流側共振器管道66上,用于抑制流入管52內的進氣脈動。
對于流入管52,在將上流側共振器64的前端插入到上流側共振器54的管道插入孔68的同時,通過用空氣過濾器56側的固定用法蘭盤70的螺栓插孔72上插過的固定螺栓74將其固定在空氣過濾器56的固定部分76上,并由引擎2側的空氣過濾器56及上流側共振器54支撐。
對于空氣過濾器56,在引擎2的上面的氣缸蓋12的上面,配置在車輛的右方,并如圖4所示,由上盒78和下盒80和內部的空氣過濾器(未圖示)一體組成,是將從流入管52導入的進氣進行過濾的設備。
在這個空氣過濾器56上,內部設置有將已過濾的進氣導入到排出管58的通路部分82。
對于排出管58,是將空氣過濾器56來的進氣進行引導的空氣管道,在一端接續在通路部分82的出口部分84的同時,另一端與位于變速箱4上方且為車輛后方側的節流閥體46接續,在延設在車輛橫方向X上的車輛左方的同時,配置在引擎上面的前側(車輛前方側)。
對于此排出管58,由與通路部分82的出口部分84接續并指向車輛的橫方向X的上流側管道部分86、和通過與上流側管道部分86接續的彎曲部分88指向車輛前后方向Y上的與節流閥體46的主體通路48接續的下流側管道部分90組成。
對于下流側共振器60,由車輛前后方向Y上配置的前側盒92和后側盒94結合組成,是在空氣過濾器56上整體安裝的,在通過排出管58上的連接部件下流側共振器96進行接續的同時,從排出管58的上方經過均壓箱40的上方延設。
對于下流側共振器管道96,與緊鄰節流閥體46的前面的與緊鄰主體通路48的連接部位的排出管58的下流側管道部分90接續,并指向上方向進行配置。在這個下流側共振器96上接續著下流側共振器96的前側盒92的前部。
另外,對于下流側共振器60,延設到與空氣過濾器56的下流側接續的排出管58的上面,由空氣過濾器56支撐。
這樣,對于空氣過濾器56的下流側,由排出管58和節流閥體46和均壓箱40來組成下流側進氣通路98。這個下流側進氣通路98配置在空氣過濾器56和進氣集流腔34之間且變速箱4的上面。另外,下流側進氣通路98接續在進氣集流腔34的上流側上,具備排出管58。這個排出管58在下流側共振器60的前方,延設在車輛的橫方向X上。
另外,對于下流側進氣通路98,具備接續在進氣集流腔34的均壓箱40和接續在均壓箱40上的節流閥體46,在節流閥體46和均壓箱40在車輛的前后方向Y上以直線形式排列設置,同時在節流閥體46和均壓箱40的上面在車輛的前后方向Y上延設下流側共振器60。
在此下流側進氣通路98的下方缸蓋8的后面,如圖6所示,安裝有熱盒100。
對于這樣組成的空氣過濾器結構體50,如
圖1所示,在氣缸蓋12的車輛前方側的前側裝配輪轂102上與上方的上流側共振器54的前側突出部分104結合,并在氣缸蓋12的車輛后方側的后側,裝配輪轂106通過上流側共振器54側的后側彈性體108由后側裝配螺栓110固定,同時在空氣過濾器56和下流側共振器60之間的來自上方的進氣集流腔34的中央側,裝配輪轂112上通過中央側彈性體114由中央側安裝螺栓116固定,進而在均壓箱40的車輛后方側上方設置的共振器側,裝配輪轂118通過上方的上流側共振器54側的共振器側彈性體120,由共振器側裝配螺栓122固定,如此支撐在引擎2上。
另外,下流側共振器60與下流側進氣通路98的排出管58連接,且設置在下流側進氣通路98的上面,也就是說,一直延設到排出管58的上面,由與空氣過濾器56的下盒80形成一體的共振器支撐板124支撐。也就是說,如圖2、圖5所示,在下流側共振器60的下側車輛的橫方向X上并排設置的結合突出部分126、126,由從空氣過濾器56側開始向車輛右方延設的共振器支撐板124的結合孔部分128、128結合支撐。
在氣缸蓋12上,車輛的左方有蓋側增強裝配輪轂130,蓋側增強裝配輪轂130匹配插在進氣集流腔34的集流腔側的增強裝配輪轂132上,通過的增強裝配螺栓134固定。
另外,在氣缸蓋12上,車輛的后方,接續著通氣軟管136。這個通氣軟管136接續在通路部分82的通氣軟管連接部分138上。
同時,在氣缸蓋12的后部的PCV安裝部分140上,借助PCV閥門142與PCV軟管144接續。這個PCV軟管144連接在進氣集流腔34的PCV軟管連接部分146上。
在緊鄰排出管58的節流閥門46的前面的下流側管部分90上,附設有VSV閥門(空氣量調整閥門)148。在這個VSV閥門148上,接續著VSV吸入軟管150。這個VSV吸入軟管150接續在進氣集流腔34的軟管連接部分152上。
在空氣過濾器56上,接續有真空制動軟管154。這個真空制動軟管154接續在均壓箱40的軟管安裝部分156上。
進氣集流腔34上設置有入熱軟管連接部分158。在這個入熱軟管連接部分158上接續有連接熱盒100的入熱連接軟管160。
另外,在進氣集流腔34上,設置有出熱軟管連接部分162。在這個出熱軟管連接部分162上,連接有與冷卻水入口閥(未圖示)連接的出熱軟管164。
下面對第1實施例的作用進行說明。
由流入管52的吸入口62進入的進氣,在上流側共振器54處將脈動抑制后,由空氣過濾器56進行過濾,然后通過通路部分82到達排出管58,在下流側共振器60處抑制脈動,從節流閥體46經均壓箱40,并從進氣集流腔34導入引擎2。
在這個實施例中,在引擎2的上面裝置有將空氣過濾器56的下流側共振器60設為整體空氣過濾器56,并使從進氣集流腔34的進氣集流腔法蘭盤42向外延伸的管道38向比引擎2的曲軸較長方向的車輛橫方向X上的一側面更外側延出,進而在配置在引擎2的一側上的變速箱4的上面使均壓箱40和節流閥體46在車輛前后方向Y上呈直線排列連接,另外在節流閥體46的車輛前后方向Y上延伸的通路48上連接著配置在引擎2的上面的前側上的排出管58。
對于此排出管58,具有連接在主體通路48上的車輛前后方向Y上的下流側管部分90,和連接在借助此下流側管部分90和彎曲部分88進行連接設置的在曲軸方向(車輛左右方向)的車輛橫方向X上延伸的在空氣過濾器56的一側上形成的出口部分84上的下流側管部分86。
這樣將由排出管58和節流閥體46和均壓箱40構成的下流側進氣通路結構體98裝配在引擎2一側的變速箱4上面,并在排出管58和節流閥體46和均壓箱40的上面裝配在車輛的前后方向Y上延出的空氣過濾器56的下流側的下流側共振器60。
這個空氣過濾器56的下流側的下流側共振器60被安裝在與空氣過濾器56形成一體的共振器支撐板132上,這個由下流側共振器60和空氣過濾器56和排出管58組成的空氣過濾器結構體50被安裝在引擎2和均壓箱40上,由引擎2支撐。并且,空氣過濾器56的下流側的下流側共振器60由前側盒92和后側盒94在車輛前后方向Y上結合組成,由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下流側共振器管96與緊鄰前側盒92的前部部位和排出管58和主體通路48的連接部位的前面連接。
這樣,將進氣集流腔34的上流側延設在引擎2的一側面的更外側,將下流側進氣通路98裝配在變速箱4的上面,由于在下流側進氣通路98的上面裝配共振器60,故使引擎2的上面的放置空氣過濾器56等的進氣系統部件的空間擴大,從而可以在引擎2的上面裝配大型的空氣過濾器、共振器。
另外,下流側進氣通路98具備排出管58,由于這個排出管58在下流側共振器60的前方車輛橫方向X上延設,所以排出管58借助行進風進行冷卻,這樣排出管58的下流側進氣通路98的充填效率上升,可提高引擎的性能及耐久性。
同時,對于下流側進氣通路98,具備接續在進氣集流腔34上的均壓箱40和接續在這個均壓箱40上的節流閥體46,在將節流閥體46與均壓箱40在車輛前后方向Y上呈直線并列裝配的同時,由于在節流閥體46和均壓箱40的上面將下流側共振器60在車輛前后方向Y上延設,所以可以將大容量的共振器規整地裝配在空氣過濾器的側面,即使共振器大型化,也能將進氣系統緊湊裝配。
而且,由于下流側共振器60延設到與空氣過濾器56的下流側接續的排出管58的上面,所以可以裝配更大型的共振器,可使引擎的性能更加加強。
另外,由于下流側共振器60由空氣過濾器56支撐,所以使空氣過濾器56與下流側共振器60形成一體,可以在引擎2上一次安裝。
進而,由于下流側共振器60接續在緊鄰節流閥體46的前面的排出管58上,故可以在節流閥體46的鄰近處接續共振器60,使下流側共振器60可以得到高效率的性能。
還有,由于接續在空氣過濾器56的上流側的流入管52由引擎2側支撐,所以可以由引擎2支撐引擎2的進氣系統,可將在引擎2側發生的震動防止傳播到車體側。
實施例2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特別結構,表示第2實施例。
在此第2實施例中,將與上述第1實施例中功能相同的地方以同一符號進行標注說明。
這個第2實施例的特征點如下。即下流側共振器60由前側盒92和后側盒94組成,而且,設定所需的容量,前側盒92和后側盒94可以相對的滑動位移,例如設置為后側盒94可相對于前側盒92進行滑動,將這個后側盒94用固定手段(未圖示)固定在指定位置上。
根據這個第2實施例,例如車輛的設計狀態,如在車輛為低底盤或高底盤的情況下,將后側盒94進行滑動,使下流側共振器60適合低底盤和高底盤所需的容量,以設定為相對于車輛的設計的最佳狀態的容量,從而可以充分發揮引擎2的性能。
工業上利用的可能性為將進氣集流腔的上流側延設到引擎的一側面的更外側,將接續在進氣集流腔34的上流側上的下流側進氣通路裝配在變速箱的上面,在下流側進氣通路的上面裝配共振器,也可以適用于其它結構。
權利要求1.一種引擎的進氣結構,其特征是在車輛的橫方向上搭載引擎和變速箱,在上述引擎的上面配置空氣過濾器的同時在上述引擎的后面裝配進氣集流腔,并在此空氣過濾器與進氣集流腔之間由下流側進氣通路進行接續,在這個下流側進氣通路上接續共振器,對于由上述空氣過濾器和上述共振器支撐在上述引擎上的進氣結構,將上述進氣集流腔的上流側在上述車輛的橫方向上延設在上述引擎的一側面的上述變速箱側,將上述下流側進氣通路延設在上述變速箱的上面且為車輛的前后方向上,在上述下流側進氣通路的上面配置上述共振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引擎的進氣結構,其特征是上述下流側進氣通路具備與空氣過濾器的下流側接續的排出管,按照車輛的橫方向延設在上述共振器的前方。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引擎的進氣結構,其特征是上述下流側進氣通路具備上述進氣集流腔的均壓箱和與該均壓箱接續的節流閥體,在上述節流閥體和上述均壓箱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以直線狀排列,同時在上述節流閥體與上述均壓箱的上面將上述共振器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進行延設。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引擎的進氣結構,其特征是上述共振器一直延設到上述空氣過濾器的下流側上接續的排出管的上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引擎的進氣結構,其特征是上述共振器由上述空氣過濾器支撐。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引擎的進氣結構,其特征是上述共振器接續在緊鄰并位于上述節流閥體的前面的排出管上。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引擎的進氣結構,其特征是接續在上述空氣過濾器的上流側的流入管由上述引擎側支撐。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引擎的進氣結構,其特征是上述共振器由前側盒和后側盒組成,并設置為通過設定所需的容量,使上述前側盒與上述后側盒可以進行相對的滑動位移。
專利摘要一種引擎的進氣結構。在引擎一側上配置變速箱的同時在上述引擎的上面配置空氣過濾器,并在此空氣過濾器與進氣集流腔之間設置有下流側進氣通路,在這個下流側進氣通路上設置有共振器,對于由上述空氣過濾器和上述共振器支撐下的進氣結構,將上述進氣集流腔的上流側延設在上述引擎的一側面的更外側,將上述下流側進氣通路設置在上述變速箱的上面,在上述下流側進氣通路的上面配置上述共振器。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可以使得引擎上面的空氣過濾器等的進氣系統部件的安裝放置空間擴大,可在引擎的上面配置大型的空氣過濾器、共振器。
文檔編號F02M35/16GK2911221SQ20052011363
公開日2007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13日 優先權日2004年7月29日
發明者津田卓嗣 申請人:鈴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