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摩托車用低噪聲空氣濾清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摩托車用空濾器技術,具體涉及一種控制進氣噪聲的摩托車用低噪聲空氣濾清器。
背景技術:
現摩托車用的空濾器,其進氣口都為直口,導致進氣氣流不順暢,產生進氣噪聲。另外,當空氣進入進氣口后,經過很短的流程就進入膨脹腔,在進入膨脹腔時空氣膨脹,流速降低,能量釋放轉換為聲能,也會形成較大的進氣噪聲。并且如有水從進氣管進入,在負壓的作用下,水很容易進入濾芯,將附著在濾芯上的泥沙、灰塵微粒帶入化油器和發動機內,容易造成化油器堵塞和發動機異常磨損。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公開一種摩托車用低噪聲空氣濾清器,降低空濾器的進氣噪聲并有效防水。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本空氣濾清器將進氣管的進氣口的形狀設計為喇叭形,這樣保證了進氣順暢,減輕了進氣口的顫抖聲音。
進一步,本實用新型保證其原始阻力和流量不變的情況下,將進氣管流程增長并盡量伸入膨脹腔內,當能量釋放轉換為聲能時,由于距入氣口較遠且伸入膨脹腔內,返回的聲波有很大一部分在膨脹腔內被腔壁和濾芯吸收,故聲波返回較少,從而達到了降噪的效果。另外,將其出氣口設計為斜面,并對向除濾芯組件以外的任意一面腔壁,即直接對向空濾器的濾芯,一方面也可部分阻擋和衰減由化油器端傳過來的音頻脈沖,另一方面即使有水進入,也不容易進入濾芯,從而提高了發動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并且,減少水容易進入濾芯的可能性,即使有少量的水進入,也不容易進入濾芯。從而起到了降噪的效果,并且提高了發動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還有,將進氣管的出氣口截面積設計為進氣口截面積÷出氣口截面積≥53%;并且進氣管伸入膨脹腔內,由于出氣口是斜面,其伸入的短邊長度≥35mm。其作用是防止氣體在流道內過快膨脹,并保證進氣管具有一定的伸入長度,當空氣經管道進入膨脹腔內膨脹后,可減少聲波返回進氣口。
因此本實用新型通過合理的結構設計,可以達到有效降低空濾器工作噪音,防止水進入化油器,提高發動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的目的。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圖2A、圖2B、圖2C、圖2D分別是進氣口的幾種形狀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本摩托車用低噪聲空氣濾清器主要包括有殼體1、進氣管4、由隔板5和通過螺釘II 7安裝在其內的濾芯6組成的濾芯組件、防火板8以及出氣管9等。殼體1上有膠墊2,殼體1底部通過螺釘I 3安裝有殼蓋12,出氣管9的接頭處有箍環10和螺釘III 11。上述的濾芯組件裝在殼體1內,將殼體分成前后兩腔,前腔為膨脹腔13,進氣管4伸入到膨脹腔內,后腔14連接出氣管9,并在濾芯組件與出氣管9之間設置防火板8。進氣管4為彎曲管形,其出氣口為斜面,不直接對向濾芯組件。進氣口截面積÷出氣口截面積≥53%,進氣管伸入膨脹腔內的短邊a的長度≥35mm。進氣管的進氣口形狀為喇叭形,可以是矩形喇叭,也可以是圓形喇叭,如圖2A、圖2B、圖2C、圖2D中顯示的是矩形進氣管的幾種喇叭形結構形式,圖中d表示斜面角度,具體是圖2A顯示的是周邊都為斜面的喇叭形,圖2B顯示的是上下兩邊為斜面的喇叭形,圖2C顯示的是兩側為斜面的喇叭形,圖2D顯示的是單邊為斜面的喇叭形。
權利要求1.摩托車用低噪聲空氣濾清器,具有殼體(1)、進氣管(4)、濾芯組件、防火板(8)和出氣管(9),濾芯組件(6)裝在殼體(1)中,將殼體分成前后兩腔,前腔為膨脹腔,接有進氣管(4),后腔連接出氣管(9),并在濾芯組件與出氣管之間設置防火板(8);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管(4)的進氣口形狀為喇叭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用低噪聲空氣濾清器,其特征在于進氣口的喇叭形是矩形喇叭或是圓形喇叭。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車用低噪聲空氣濾清器,其特征在于進氣管(4)伸入到膨脹腔內,其出氣口為斜面,并對向除濾芯組件以外的任意一面腔壁。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車用低噪聲空氣濾清器,其特征在于進氣管(4)的進氣口截面積與出氣口的截面積比值為進氣口截面積÷出氣口截面積≥53%。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車用低噪聲空氣濾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管(4)伸入到膨脹腔內的短邊長度≥35mm。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車用低噪聲空氣濾清器,其特征在于進氣管為直管形或彎曲管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摩托車低噪聲空氣濾清器,它具有殼體、進氣管、濾芯組件,防火板、出氣管,濾芯組件裝在殼體內,將殼體分成前后兩腔,其后腔連接出氣管,并在濾芯組件與出氣管之間設置防火板,其前腔為膨脹腔,接有進氣管,所述進氣管的進氣口形狀為喇叭形,進氣管伸入到膨脹腔內,其出氣口為斜面,并對向除濾芯組件以外的任意一面腔壁,進氣管的進氣口形狀為喇叭形。本實用新型通過合理的結構設計,可以達到有效降低空濾器工作噪音,防止水進入化油器,提高發動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的目的。
文檔編號F02M35/16GK2811583SQ20052000934
公開日2006年8月30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25日 優先權日2005年5月25日
發明者何承中, 張全后 申請人:何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