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穿孔管消聲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消聲裝置,特別涉及一種適用于內燃機的穿孔管消聲器。
背景技術:
目前在內燃機上使用的排氣消聲器,一般由排氣管、殼體、膨脹腔、隔板、內插管、尾管等組成。內燃機的排氣噪聲流經消聲器,在膨脹腔內膨脹,利用各種不同容積的多個膨脹腔、內插管等對不同頻率的排氣噪聲進行干涉,從而達到消聲的目的,要想提高消聲量,需增加膨脹腔數或采取其它消聲措施,例如,在消聲器內部加吸聲材料等,這往往會造成結構復雜、流阻增大等不足。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在較寬頻率范圍大幅度降低噪聲,降低流阻,提高消聲效果的穿孔管消聲器。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的一種穿孔管消聲器,包括排氣管、殼體、穿孔管、封蓋、隔板、尾管,隔板將殼體的內腔分成左、右兩個膨脹腔;殼體內部兩端和隔板上均設有穿孔管;排氣管與設在殼體一端上的穿孔管連接、相通,尾管與設在殼體另一端的穿孔管連接、相通;與排氣管和與尾管連接、相通的穿孔管的另一端用封蓋密封;設在隔板上貫通殼體左、右膨脹腔的穿孔管兩端至少有一端用封蓋密封;其特征是穿孔管至少由兩根同心的金屬管組成,金屬管上設有不同數量的通氣孔,封蓋將同心的金屬管連接在一起。穿孔管中相鄰金屬管上通氣孔的位置錯開。
內燃機的排氣噪聲經排氣管首先進入穿孔管上與排氣管連接、相通的同心金屬管,由于封蓋的作用,由縱向傳播改為橫向傳播,噪聲經同心金屬管上的通氣孔時噪聲被分散。噪聲傳播方向的改變、分散和流通截面的變化,使噪聲降低。依次類推至最后一根同心金屬管。噪聲再進入左膨脹腔膨脹消聲。然后,經隔板上貫通左、右膨脹腔的穿孔管降低,經右膨脹腔降低,經尾管端的穿孔管進一步降低后排出。
本實用新型由于對穿孔管實施了同心多根結構,因而具有流通阻力小,不產生再生噪聲的優點,在較寬頻率范圍內獲得了良好的消聲效果。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穿孔管的橫截面示意圖。
圖中1為排氣管,2為殼體,3為穿孔管,4為封蓋,5為隔板,6為尾管,7為通氣孔,8、9、10為同心金屬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給出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穿孔管3為圓形,也可以為其它幾何形狀。穿孔管3由同心金屬管8、9、10組成,同心金屬管8、9、10是用鐵板焊成不同截面積、設有數量不同的通氣孔7的鐵管,用封蓋4連接在一起,連接時相鄰金屬管上通氣孔7的位置錯開。同心金屬管8的截面積與排氣管1的截面積相同。封蓋4焊接在穿孔管3的端口上。排氣管1是內燃機的排氣管道,與設在殼體2一端上的穿孔管3連接、相通。殼體2可以為圓柱體,也可以為其它幾何形狀,殼體2的兩端均設有一根穿孔管3。隔板5用來將殼體2的內腔分成左、右兩個膨脹腔,隔板5上也設有穿孔管3。尾管6與設在殼體2一端的穿孔管3連接、相通。
內燃機的排氣噪聲經排氣管1依次進入穿孔管3的同心金屬管8、9、10消聲,再由左膨脹腔膨脹消聲。經隔板5上的穿孔管3進入右膨脹腔時,被同心金屬管8、9、10消聲,隨后,再次膨脹消聲。最后經殼體2右端的穿孔管3的同心金屬管8、9、10進一步消聲,并經尾管6排出,從而達到消聲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進氣管和尾管還可橫向布置于殼體兩端,并不僅限于圖1所示方案。
權利要求1.一種穿孔管消聲器,包括排氣管[1]、殼體[2]、穿孔管[3]、封蓋[4]、隔板[5]、尾管[6],隔板[5]將殼體[2]的內腔分成左、右兩個膨脹腔;殼體[2]內部兩端和隔板[5]上均設有穿孔管[3];排氣管[1]與設在殼體[2]一端上的穿孔管[3]連接、相通,尾管[6]與設在殼體[2]另一端的穿孔管[3]連接、相通;與排氣管[1]和尾管[6]連接、相通的穿孔管[3]的另一端用封蓋[4]密封;設在隔板[5]上貫通殼體[2]左、右膨脹腔的穿孔管[3]兩端至少有一端用封蓋[4]密封;其特征是穿孔管[3]至少由兩根同心的金屬管組成,金屬管上設有不同數量的通氣孔[7],封蓋[4]將同心的金屬管連接在一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穿孔管消聲器,其特征是穿孔管[3]中相鄰金屬管上通氣孔[7]的位置錯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適用于內燃機的穿孔管消聲器,它包括排氣管、殼體、穿孔管、隔板、尾管,隔板[5]將殼體[2]的內腔分成左、右兩個膨脹腔;殼體[2]內部兩端和隔板[5]上均設有穿孔管[3];排氣管[1]與設在殼體[2]一端上的穿孔管[3]連接、相通,尾管[6]與設在殼體[2]另一端的穿孔管[3]連接、相通;設在隔板[5]上貫通殼體[2]左、右膨脹腔的穿孔管[3]兩端至少有一端用封蓋[4]密封;其特征是穿孔管[3]至少由兩根同心的金屬管組成,金屬管上設有不同數量的通氣孔[7],封蓋[4]將同心的金屬管連接在一起。本實用新型利用穿孔管結合膨脹腔來達到消聲的目的,結構簡單,流通阻力小,降噪能力強。
文檔編號F01N1/06GK2682211SQ20042003846
公開日2005年3月2日 申請日期2004年2月23日 優先權日2004年2月23日
發明者王浩國, 李國祥 申請人:王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