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冷發動機的冷卻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冷發動機的冷卻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在缸體上安裝有恒溫器的水冷發動機的冷卻裝置,其中該恒溫器可以根據冷卻水的溫度而對是否將來自設在缸體和缸蓋上的水冷套的冷卻水輸送給散熱器進行控制。
背景技術:
以往,這樣的冷卻裝置例如在特開平10—16852號公報等上已有報導。
但是,在上述現有的裝置上,由于恒溫器是以其作動方向與缸體所具有的汽缸筒的軸線為直交方向的方式而被安裝在缸體上的,所以恒溫器是以從缸體向側方突出的方式而被配置著的。由此,由于恒溫器的安裝,包括有散熱器在內的缸體全體的尺寸會變得大型化。
本發明就是鑒于這樣的問題而進行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在避免缸體的大型化的同時,可以在缸體上安裝上恒溫器的水冷發動機的冷卻裝置。
發明內容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第一方面的水冷發動機的冷卻裝置,在具有汽缸筒的缸體和結合在該汽缸筒上的缸蓋上設有相互連通著的水冷套,在上述缸體上安裝著可以根據冷卻水的溫度而對是否將來自上述水冷套的冷卻水輸送給散熱器進行控制本發明的恒溫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恒溫器具有殼體、蠟盒、和蠟部件,并以使上述滑動孔的軸線與上述汽缸筒的軸線相平行的方式而被安裝在缸體上,其中,上述殼體部件具有滑動孔,同時還設有在上述滑動孔的內面相互對著開口的入口孔和出口孔;上述蠟盒部件可以滑動地被嵌合在上述滑動孔內,從而可以在使入口孔和出口孔之間相遮斷的遮斷位置和使入口孔和出孔口之間相連通的連通位置之間進行滑動動作;上述蠟部件被內藏在上述蠟盒內,并可以相應于因冷卻水的溫度變化而產生的膨脹和收縮而使上述蠟盒產生滑動動作。
依據所述本發明第一方面的構成,由于恒溫器的作動方向與汽缸筒的軸線方向相平行,所以即使將恒溫器安裝在缸體上時,恒溫器也不會從缸體向側方明顯地突出,從而可以避免缸體的大型化;而且,由于可以將恒溫器靠近汽缸筒地得到配置,所以可以提高恒溫器的感溫性能,并且使之難以受到外界氣候的影響,提高冷卻性能。
又,在上述發明第一方面的構成的基礎上,所述發明的第二方面具有下列特征在上述缸體上,并列設置有多個的汽缸筒;上述恒溫器被安裝在缸體的對應于相互鄰接和并排的一對汽缸筒之間的位置上。依據這樣的構成,通過有效地利用汽缸筒之間的空間而對恒溫器進行配置,就可以進一步有效地避免由于恒溫器的安裝而導致的缸體的大型化;而且由于將恒溫器更接近汽缸筒地得到配置,所以可以進一步提高恒溫器的感溫性能,同時也進一步提高冷卻性能。
進一步,在所述本發明第一方面的構成的基礎上,所述本發明的第三方面具有下列特征用于插入安裝上述恒溫器的有底的安裝孔以向著缸蓋側開口的方式而被設置在缸體上;為防止恒溫器從上述安裝孔的脫離,由缸蓋對安裝孔的開口端進行閉合。依據這樣的構成,就可以不需要用于閉合安裝孔的專用部件,減少部件的數量,同時提高組裝性能;而且,可以確實地防止恒溫器受到外界氣候的影響,提高冷卻性能。
圖1為在安裝有恒溫器的狀態時的缸體和缸蓋的主要部分縱斷面圖。
圖2為沿圖1的2—2線箭頭方向所視的缸體的平面圖。
圖3為低溫狀態時的恒溫器的縱斷面圖。
圖4為高溫狀態時的恒溫器的縱斷面圖。
圖5為沿圖4的5—5線方向的恒溫器的斷面圖。
圖6為沿圖4的6—6線方向的恒溫器的斷面圖。
圖7為對應于圖2的第2實施例中的缸體的平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根據顯示在所附的圖面中的本發明的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1至圖6顯示了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圖1為在安裝有恒溫器的狀態時的缸體和缸蓋的主要部分的縱斷面圖。圖2為沿圖1的2—2線箭頭方向所視的缸體的平面圖。圖3為低溫狀態時的恒溫器的縱斷面圖。圖4為高溫狀態時的恒溫器的縱斷面圖。圖5為沿圖4的5—5線方向的恒溫器的斷面圖。圖6為沿圖4的6—6線方向的恒溫器的斷面圖。
首先,在圖1和圖2上,在被安裝在例如自動雙輪車上的4汽缸發動機的缸體10上,并列設置有4個汽缸筒11、11…;在這些汽缸筒11、11…上分別嵌合著可以滑動的活塞12…。又,在缸體10上結合著缸蓋14。在該缸蓋14的與缸體10之間的位置上形成有與各活塞12…的項部相面對著的燃燒室13…。在該缸蓋14的與各燃燒室13…相對應的部位上,配設有各自可以進行開閉動作的吸氣閥15…和排氣閥16…。
在缸體10和缸蓋14上,設置有相互連通著的水冷套17。該水冷套17圍繞著各汽缸筒11、11…和各燃燒室13…。在缸體10的對應于在各汽缸筒11、11…的排列方向的中央部上的相互為并排的一對汽缸筒11、11間的位置上,安裝有恒溫器18。該恒溫器18會根據冷卻水的溫度對是否將來自上述水冷套17的冷卻水輸送給散熱器R進行控制。
在圖3和圖4上,恒溫器18的殼體20形成為具有其一端為開放著的滑動孔21的、帶階梯的有底圓筒狀。在該殼體20的另一端上,安裝有由彈性材料所構成的有底圓筒狀的密封部件22。在該密封部件22的閉塞端內面的中央部上,殼體20的一端前以端增強部20b的形式而露出。
該殼體20以其滑動孔21的軸線與在缸體10上的各汽缸筒11、11…的軸線相平行的方式而被安裝在缸體10上。在缸體10的對應于在各汽缸筒11、11…的排列方向的中央部上的相互為并排的一對汽缸筒11、11之間的位置上,設置有對上述殼體20進行收容、并向著缸蓋14側開放著的有底的安裝孔23。通過在缸體10上結合上缸蓋14,可由該缸蓋14而使安裝孔23的開口端得到閉合。而且,殼體20被挾持在安裝孔23的閉塞端和缸蓋14之間,并在安裝孔23內得到固定。
在殼體20的滑動孔21上,嵌合著可以滑動的蠟盒24。該蠟盒24由其外面與滑動孔21直接相接觸著的盒主體25和結合在該盒主體25上的蓋26所構成。與蠟(盒)主體25成一體的小徑筒部25a可以滑動地被嵌合在安裝在殼體20的一端上的密封部22內。
在盒主體25和蓋26之間,挾持著隔膜27的周緣部。在蠟盒24上,內藏有填充在上述膜片27和蓋26之間的蠟28。根據蠟28的因溫度變化而產生的膨脹和收縮,隔膜27會產生變形。另一方面,在上述盒主體24的小徑筒部25a內,從與上述隔膜26的相反一側順序地嵌合著可以滑動的與殼體20的前端增強部20a相接觸的棒狀的活塞29、圓盤狀的平板30、和橡膠活塞31。在橡膠活塞31和隔膜26之間的蠟盒24上,填充有用于將隔膜26的變形傳遞到上述橡膠活塞31上的媒體32。
又,在殼體20的一端側內面上安裝有止動輪33。在該止動輪33和蠟盒24之間,設置有使蠟盒24對殼體20的另一端彈壓的彈簧34。在冷卻水的溫度較低、蠟28為收縮狀態時,如圖3所示,蠟盒24處于殼體20的一端的遮斷位置上。但當冷卻水的溫度上升、蠟28產生膨脹時,隔膜26以向圖4的下側彎曲的形式產生變形;隨著與前端增強部20a相接觸著的活塞29從小徑筒部25a中被壓出,如圖4所示,蠟盒24在對彈簧34進行壓縮的同時,被滑動到作為殼體20的另一端側的連通位置上。
同時參照圖5可知,在殼體20上設置有入口孔35和與該入口孔35相對著的出口孔36。該入口孔35和出口孔36被配置在與滑動孔21為同一的直徑線上。由可以滑動地被嵌合在殼體20上的蠟盒24的滑動動作,而對在這些入口孔35和出口孔36之間的連通和遮斷狀態進行切換。當蠟盒24位于在圖3所示的遮斷位置時,會使入口孔35和出口孔36之間得到遮斷。而當蠟盒24滑動到在圖4中所示的連通位置時,會使入口孔35和出口孔36之間相連通。
參照圖1,在缸蓋14側的水冷套17上,經冷卻水管路37接續著散熱器R。其吸入口連接在該散熱器R上的水泵P的排出口與冷卻水管路38的一端相接續著。又,在設于缸體10上的供水通路39上連接著上述冷卻水管路38的另一端;供水通路39與殼體20的入口孔35相連通。進一步,在缸體10上,設置有與上述供水通路39為同軸的、使上述殼體20的出口孔36與水冷套17相連通的通路40。
而且,如圖5所示,在殼體20的外面突設有沿殼體20的軸方向延伸著的一對突條41、41。通過在安裝孔22的內面上設置用于嵌入這些突條41、41的槽(圖中未示),可使下述操作得到確實殼體20往安裝孔22的插入;在固定著時,供水通路39與入口孔35之間的連通、和通路40與出口孔36之間的連通。
同時參照圖6,在殼體20上,設置有與入口孔35相鄰接的旁通孔42。當蠟盒24處于使入口孔35和出口孔36之間相連通的連通位置(圖4所示的位置)時,該旁通孔42會由蠟盒24而得到閉合;同時隨著蠟盒24往其遮斷位置(圖3所示的位置)的滑動,該旁通孔42會得到開放。
另一方面,在殼體20的一端側上,在蠟盒24和缸蓋14之間形成有水室43。當蠟盒24處于使入口孔35和出口孔36之間相遮斷了的位置時,上述旁通孔42與該水室43相連通。而且,與水室43相連通的接續管44被設置在缸蓋14上。該接續管44經旁通管路45而與水泵P的吸入口相連通。
當水冷套17內的冷卻水的溫度為低溫的冷狀態時,這樣的恒溫器18會在對入口孔35和出口孔36之間進行遮斷的同時,經旁通孔42使入口孔35和水室43相連通。由此,從水泵P中排出的冷卻水會經恒溫器18而返回到水泵P中;而水冷套17中的冷卻水不會被輸送到散熱器R上。又,當處于水冷套17內的冷卻水的溫度為上升了的預熱完了的狀態時,該恒溫器18在使入口孔35和出口孔36之間相連通的同時,通過閉合旁通孔42而使入口孔35和水室43之間相遮斷。由此,從水泵P中排出的冷卻水會從恒溫器18中而被供給到水冷套17上,進一步從水冷套17中經散熱器R而返回到水泵P中。
下面,對該第1實施例的作用進行說明。由于恒溫器18是以其作動方向與各汽缸筒11、11…的軸線相平行的方式而被安裝在缸體10上的,所以即使將恒溫器18安裝在缸體10上時,恒溫器18也不會從缸體10向側方明顯地突出,從而可以避免缸體10的大型化。而且,由于可以將恒溫器18靠近汽缸筒11、11…而被配置著,所以可以提高恒溫器18的感溫性能,減小外界氣候對恒溫器18的影響,提高冷卻性能。
而且,由于在并列設有例如4個的多個汽缸筒11、11…的缸體10上,恒溫器18是被設置在對應于在各汽缸筒11、11…的排列方向的中央部上的相互鄰接和并排的一對汽缸筒11、11間的位置上的,所以可以有效地利用汽缸筒11、11之間的空間而對恒溫器18進行配置。從而可以進一步有效地避免由于安裝恒溫器18而導致的缸體10的大型化。又,由于可以將恒溫器18較靠近汽缸筒11、11地得到配置,所以可以進一步提高恒溫器18的感溫性能,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冷卻性能。
進一步,由于用于插入和安裝恒溫器18的有底的安裝孔23以向著缸蓋14側開口的方式而被設置在缸體10上,安裝孔23的開口端由缸蓋14所閉合著,所以可以阻止恒溫器18從安裝孔23的脫離。由此,就不需要用于閉合安裝孔23的專用部件,可以減少部件數量,同時提高組裝性能。而且,可以進一步確實地防止外界氣候對恒溫器18的影響,由此進一步提高冷卻性能。
圖7顯示了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在與上述第1實施例為對應的部位上使用了同一的參照符號。
在缸體10′上,并列設置有4個汽缸筒11、11…。在位于沿著這些汽缸筒11、11…的排列方向的一端側的汽缸筒11的外方側上,在缸體10′上安裝著與汽缸筒11、11…的軸線相平行的有底的安裝孔23′。該安裝孔23′由缸蓋14(參照第1實施例)而使其開口端得到閉合。根據冷卻水的溫度而對是否將來自水冷套17的冷卻水輸送給散熱器R(參照圖1)進行控制的恒溫器18以被插入到上述安裝孔23′內的方式而被安裝在缸體10′上。
由該第2實施例,也可以得到與上述第1實施例相同的效果。
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只限于上述實施例。在不脫離在權利要求范圍中所記述的本發明的情況下,本發明可以有多種的變更設計。
例如,恒溫器18的殼體20也可以成一體地形成于缸體10、10′上。
如上所述,依據所述本發明的第一方面,即使當恒溫器被安裝在缸體上時,恒溫器也不會從缸體向側方明顯地突出,從而可以避免缸體的大型化。而且,由于可以將恒溫器靠近汽缸筒而得到配置,所以可以提高恒溫器的感溫性能,使不易受到外界氣候的影響,提高冷卻性能。
又,依據所述本發明的第二方面,由于可以有效地利用汽缸筒之間的空間而對恒溫器進行配置,所以可以進一步有效地避免由于恒溫器的安裝而導致的缸體的大型化;同時,可以進一步提高恒溫器的感溫性能,以及進一步提高冷卻性能。
進一步,依據所述本發明的第三方面,可以在減少部件數量的同時提高安裝性能,而且可以更加確實地防止恒溫器受到外界氣候的影響,提高冷卻性能。
權利要求
1.一種水冷發動機的冷卻裝置,在其設有汽缸筒(11)的缸體(10、10′)和與該汽缸筒(11)相結合著的缸蓋(14)上設置有相互連通著的水冷套(17),在上述缸體(10、10′)上安裝著可以根據冷卻水的溫度而對是否將來自上述水冷套(17)的冷卻水輸送給散熱器(R)進行控制的恒溫器18;其特征在于上述恒溫器(18)具有殼體(20)、蠟盒(24)、和蠟(28),并以使上述滑動孔(21)的軸線與上述汽缸筒(11)的軸線相平行的方式而被安裝在缸體(10、10′)上;其中,上述殼體(20)具有滑動孔(21)同時在上述滑動孔(21)的內面還設有相互對著開口的入口孔(35)和出口孔(36),上述蠟盒(24)可以滑動地被嵌合在上述滑動孔(21)內、從而可以在使入口孔(35)和出口孔(36)之間相遮斷的遮斷位置和使入口孔(35)和出口孔(36)之間相連通的連通位置之間進行滑動動作,上述蠟(28)被內藏在上述蠟盒(24)內、并可以相應于因冷卻水的溫度變化而產生的膨脹和收縮而使上述蠟盒(24)產生滑動動作。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發動機的冷卻裝置,其特征是,在上述缸體(10)上,并列設置有多個的汽缸筒(11);上述恒溫器(18)被安裝在缸體(10)的對應于相互鄰接和并排的一對汽缸筒(11)間的位置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發動機的冷卻裝置,其特征是,在缸體(10、10′)上設置有用于插入安裝上述恒溫器(18)的、向著缸蓋(14)側開口的有底的安裝孔(23、23′);為防止恒溫器(18)從上述安裝孔(23、23′)的脫離,由缸蓋(14)對安裝孔(23、23′)的開口端進行閉合。
全文摘要
一種水冷發動機的冷卻裝置,在缸體10上以使滑動孔21的軸線與汽缸筒的軸線相平行的方式安裝著下列部件:設有相互為對向著的入口孔35和出口孔36的殼體20;可以滑動地被嵌合在殼體20內的、并可以在使入口孔35和出口孔36之間相遮斷的遮斷位置和使入口孔35和出口孔36之間相連通的連通位置間進行滑動動作的蠟盒24;以及具有可以相應于因冷卻水的溫度變化而產生的膨脹和收縮而使蠟盒24產生滑動動作的、內藏在該蠟盒24內的蠟的恒溫器18。
文檔編號F01P7/16GK1330218SQ0111757
公開日2002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01年7月3日 優先權日2000年7月3日
發明者掛水賢一郎, 深町昌俊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